江口镇地图
江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市场
江口市场、江口旧市场、石庭市场和赤港路口市场,固定滩位500个。
交通
江口镇境内交通便捷,福厦公路和福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水泥路通往江口镇27个行政村,共有6-40米宽规格化水泥路30公里,形成纵横交错、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建国前,镇上一条街长不到200米,宽只3米,中亭街仅有18家低矮简陋的店房。民国时期,东门大岭村出现有碉堡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群。1978年始建江口新街(即江口街至石西村顶西坡的福厦公路江口段),以东岳观为中心,向四面伸展,全长6公里,路面平均宽32米,浇灌混凝土或沥青,设置绿化带花坛和路灯,路旁的工厂、商店、住宅、学校,多为3~4层混合结构的建筑物,最高的石西新光大厦和中心小学教学楼,均为7层。锦江路自锦江大桥至平民医院路口长2公里,宽32米,路旁皆砖混结构楼房,装饰整齐华丽。税务、邮电、供销、宾馆、车站、医院、学校、商店、影剧院和古迹“东岳观”连成一片。建筑总面积11万平方米(锦江中学拥有各类楼、馆19座)。华港路长1.7公里,东西走向,建有3层套房式住宅113单元,建筑总面积42840平方米。天益路长0.19公里,路旁为3~4层店房74单元,建筑面积30714平方米。孝义路长0.3公里,路旁为2~3层砖混结构的店房,住宅51幢,建筑面积18250平方米;街北的华辉电子厂,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托儿所花园式平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锦华路长0.5公里,有店房108幢,建筑面积29764平方米;别墅式的敬老院,双层楼房(屋顶为凉台),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省重点校之一的华侨中学,占地112亩,建有5层42间的教学楼,3层对称的办公楼,科学楼、宿舍楼和膳厅等9幢,建筑面积12660平方米。桥头门路长2公里,街南的旧店房大部翻修为2~3层楼房,建筑面积52705平方米,街中心的卫生院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街北的农贸市场,建筑总面积3300平方米。镇府路长0.35公里,沿街店房、住宅建筑面积34600平方米,镇政府新楼3500平方米。4层混合结构的邮电大楼,占地3.75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已安装程控电话300部,可与国内外各地直拨通话。镇内的赤港农场有职工宿舍16幢,场办塑料厂、小学、俱乐部等建筑面积74160平方米。平民医院为县级五大医院之一,拥有“道清楼”、“桂芳楼”、“群芳楼”等结构不同的楼、房、馆、室21座,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华侨医院建筑总面积5531平方米。为了改善交通、通讯、供电等基础设施,镇人民政府筹资创办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华正自来水公司,日供水量1.6万吨,受益人口达6.7万人;并架设供电专线,设置部分自动拨号通话和铺设混凝土路面56.25公里。
地理位置
江口镇位于莆田市东部沿海,属涵江区,东经118°48,北纬25°45&,东与原来的莆田县新厝镇相接,南滨临兴化湾,西北与梧塘镇毗邻,北与萩芦镇接壤。中部为“九里洋”平原,是兴化平原的组成部分。江口镇旁边的莆田县新厝镇在1956年因福清发展工农业从莆田划给福清,因此江口镇与新厝镇的连接处成了莆田与福州下辖的福清的名义上的分界线,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新厝一带隶属莆田县已有千年的时间,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莆田县境一直以新厝北边的蒜岭与福清县交界,新厝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不仅该地使用莆田话,就是该镇北边和东边的乡镇的西边和南边的一些村也使用莆田话,这些人其实是莆田人而不是福清人。北部为囊山和大帽山两大山脉。境内的两大溪流:北萩芦溪和蒜溪横贯交汇,注入兴化湾。江口镇总面积79平方公里,共有农田18049亩,其中水田13000亩,旱地5049亩;有林山68000亩,果树8100亩;有滩涂面积12000亩,海岸线总长11公里。
简介
江口镇位于广西桂平市东北部,与平南县相邻,珠江中游。全镇面积152.8平方公里,古称“大湟江口”,太平军水师驻地,曾在大湟江大败清军。是广西最负盛名的三大古镇之一,桂东南四大名镇之首。江口镇距桂平市区陆路36公里,水陆32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江口镇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全镇辖2个街委,20个村委,人口10多万人,是广西第二人口大镇。城镇面积230多公顷,城镇居民2万多人,拥有耕地64000多亩,其中水田42000多亩,是优质谷、淮山、半夏、黄麻、桑蚕、香芋、篙竹等名产地。
历史沿革
江口古镇历史悠久,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置信安县于芙蓉江西岸马鞍山,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信安县更名为信宁县.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信宁县治地迁芙蓉江东岸边罗州坝.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降信宁县为镇如彭水县.其间江口为县治地447年.明万历年间改称信宁县,清康熙年间改信宁县为江口镇,设巡检司、武器讯置于镇上;光绪四年改造江口镇为遗爱乡、民国二十四年复称江口镇。1953年划归武隆县,1958年,人民公社时与蔡家人民公社合并,又于1992年建制调整恢复为江口镇至今;2003年底,全县乡镇建制调整,将原黄草乡及文复乡双山村一组、中嘴乡柏香村擦耳岩农业社整体划入江口镇。
历史文化
江口镇是一个有史记载长达2000余年的文化古镇。它在公元前201年的年汉朝就是霞萌县的治所,相继在东晋的安帝,南北朝的宋、齐、梁,北魏的宣武帝,北周等朝晋安县的治所,南宋设霞萌县至元朝的至元二十四年,隶入昭化,江口紧依嘉陵江自秦汉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千多年间,都是嘉陵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它在嘉陵江流域设置县最早,故它在整个嘉陵江流域的场镇中除保宁(阆中)顺庆(南充)外,它是规模最大的一个,东自马道院大沟边,西至新禾村一组大沟边,有学校、庙宇、会馆、寨子门、烽火台,兵器库、店铺民居等,由于嘉陵江通航早,流域长,将中原、黄河的先进文化带进了江口带进了西蜀,从上世纪的90年代至本世纪2003年在本地及嘉陵江故河道中出土的秦砖及船骸,王莽时期的钱币,70年代炸掉的烽火台等就足以证明江口的历史岁月。嘉陵江是一条内陆通江通海的水上丝绸之路,也是唯一一条避开难于上青天的旱蜀道,自阳平关至重庆的水上蜀道。公元756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幸蜀就是从阳平关弃车马乘船至江口经木马、剑阁、梓漳、绵阳至天回镇,再经剑门走旱蜀道返回长安,并在剑门时留下墨宝。江口也是兵家的战略要地,在明祯十年十月(1044年左右)左右农民军首领李白成、混天星、过天星兵分三路寇四川,因官兵塞石牛道不得过,问道江口袭陷剑州其间对江口场镇进行了报复性的烧杀,将长约4公里长的街道几乎烧毁殆尽,一九三五年红四方面军长征强渡嘉陵江这里也是强渡渡口之一,解放后江口担负着全县乃至梓漳、江油的的公粮收储调运任务,保障了川北行署、沿江市县和重庆市的粮食供应。为了按时如期调运,把江口作为川北物资集散地和重要转运港口,)II北行署特在江口段设立船业工会,保障了运输的畅通。
历史沿革
江口镇因汤溪河与团滩河的交汇而得名。在清末民国初年属云阳北岸崇善里,1930年设江口镇,1940年撤销江口镇并入路阳乡,1941恢复江口乡,1953年民主建政设江口镇,1956年将农坝、路阳区合并到江口区,设区公所于此地,1958年并入团滩乡,1986年恢复江口镇,1992年与团滩乡合并建立江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