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地图
靖边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水力资源:靖边县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红柳河、芦河、大理河、红柳河、黑河、杏子河、周河等六大河流,共建成各类水库40多座,建成淤地坝784座,总库容量10亿立方米,居陕西省第一位。全县水资源总储存量为1631.4亿立方米,每年水资源总量为3.433亿立方米,每年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2.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200立方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土地森林:靖边县地域辽阔,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全县人均土地31亩,是全省平均值的3.3倍,现有耕地168万亩。全县林草保存面积345万亩,林草覆盖率为45.2%,是陕北唯一一个基本不向黄河输入泥沙的县份。
行政区划
据县内小桥畔、褡裢沟等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靖边县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约在公元前16~7世纪,靖边县域为少数民族狁聚居的地方。春秋时,县域为少数民族白翟所居。周敬王八年(前512),晋人灭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县域一直属晋。晋灭后,属魏。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阴之战后,魏将上郡15县献于秦,今县境归秦。秦统一六国(前221)后,县域属上郡。汉时,县域置上郡奢延县。西汉时,隶属朔方剌史部;东汉时改属并州剌史部。三国西晋时县境为羌胡所据。东晋、十六国时,县境先后为后赵、前秦、后秦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后秦刘勃勃拥兵自立,占据上郡,建大夏国,并于义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县境北部筑都统万城(今红墩涧乡白城子)。南北朝时,北魏于始光四年(427)灭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统万镇,太平真君七年(446)设岩绿县,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县域分属化政郡、阐熙郡,其西部属山鹿县。北周保定四年(564)东部设宁朔县(治所在今杨桥畔),属弘化郡辖。隋开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复设夏州,三年(583),改夏州为朔方郡,撤山鹿县,辖地并入长泽县。县域分属朔方郡长泽、岩绿、宁朔县。恭帝义宁元年(617),梁师都在夏州建立梁国,县域属梁。唐武德二年(619)宁朔县归唐。六年(623),在宁朔置南夏州。贞观二年(628),消灭梁师都,复改弘化郡为夏州,撤南夏州与宁朔县,并将岩绿县改为朔方县。贞观五年(631)复设宁朔县,长安二年(702)又撤。开元四年(716)再设,九年(721)再撤。不久又设。五代十国时废道建置。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唐建置,县境属夏州朔方、宁朔、长泽3县。宋时,县域为北宋、西夏反复争夺之地,初属宋,后长期分属西夏夏州、龙州、洪州、宥州。元时,县域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是年又设靖边道。明成化三年(1467),设靖边营。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边道,原所辖营、堡统归榆林道管辖,同时设靖边所。雍正九年(1731),置靖边县,隶属榆林府。乾隆八年(1743),本县改属延安府管辖。中华民国元年(1912),设榆林道,靖边归榆林道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二十八日,刘志丹率红军打开县城镇靖,民国靖边县政府迁往柠条梁,占据今柠条梁镇全部,东坑乡大部,三岔渠乡与龙州乡部分村庄,共设3乡8保147甲。同年四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县西部桃梨坬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西靖边)。十月后,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八月,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工作委员会和陕北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下,于青杨岔也成立了靖边县苏维埃政府(习惯称东靖边),后归陕北省委和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决定将横山县苏维埃政府和东、西靖边县苏维埃政府合并为靖横县苏维埃政府。十月,横山中心县成立后,又设靖边县。是年,本县划归三边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原来23个县调为29个县、市。靖边县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县。解放战争时期,靖边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七月,三边分区撤销,本县由延安分区管辖。1950~1968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分区专员公署。1968~1979年,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至今,靖边县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靖边县共辖9个镇,13个乡、1个国营农场,分别为张畔镇、东坑镇、青阳岔镇、宁条梁镇、周河镇、红墩界镇、杨桥畔镇、王渠则镇、中山界镇、龙洲乡、海则滩乡、黄蒿界乡、席麻湾乡、大路沟乡、乔沟湾乡、小河乡、天赐湾乡、高家沟乡、五里湾乡、杨米涧乡、新城乡、镇靖乡,国营靖边县新桥农场。有214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9.4万。县人民政府驻张家畔镇。名胜古迹
县境内文物遗址和人文景观丰富。位于县城东北58公里处无定河北岸的统万城,是东晋(公元317至420年)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国都,是中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虽经战乱等人为破坏和150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部分城垣保存完好,已被列为国家、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境内还有秦、明朝长城遗址和汉代、唐朝的古墓群。毛主席、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陕北时曾在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生活战斗了46个日夜,至今革命前辈的旧居保存完好。统万城遗址大夏国国都,建成于公元418年,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它虽不见当年的刀光剑影,也不闻羌笛胡笙,但历经千年风雨的城墙,支离破碎的瓦砾,仍然诉说着当年的辉煌。登高望远,发思古之幽情,收沧桑于眼底,让游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古长城遗址万里长城蜿蜒曲折,时隐时现,高高耸立在千沟万壑之上。
革命旧居靖边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陕北时,曾在靖边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生活战斗了64个日夜,中共著名的“小河前委扩大会议”就是在小河召开的,这些旧居依然保存完好。
基础建设
随着济银(济南-银川)光缆干线穿越靖边和榆林本地光缆建成使用,靖边县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传输。全县交换机容量达39480门,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3部,移动手机用户达59500部。前景目标
综述:根据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省、市“三步走”规划要求,我县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规划:第一步:以2002年为基数,从2003年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力争达到3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00元,成为陕西经济强县。第二步,从2007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达到52亿元,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6万元,力争全县人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成为西部经济强县。第三步,从2011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达到1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经济强县。从2003年起的以后几年,是走好这三步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建设西部经济强县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狠抓工业,强化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工业:改革开放以来,靖边依托资源优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以油气化工、食品加工、皮毛加工、建筑建材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畜、草、薯三大主导产业。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28.74亿元,人均GDP达10500元。县财政增长更是突飞猛进,1992年全县的财政收入仅有582万元,2000年已突破1个亿,2003年财政收入已达3.89亿元。目前列入陕西省经济强县前五名,并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靖边正成为中国西部的投资热点地区。围绕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三个转化”。目前,靖边境内原油年产量达200多万吨,建成了年加工原油150万吨的炼油厂,建成年净化能力42.5亿立方米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靖边至北京、西安、银川等地的输气管道已建成通气,国家“西气东输”工程靖边至上海段于2003年10月1日开通,2004年9月6日新疆至靖边天然气管道建成通气,新疆来气还需在靖边加气加压,靖边成为“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另外,靖边还建成10万吨甲醇厂和2×2.5万千瓦天然气发电厂。
农业:靖边农业资源丰富多样,潜力大,畜、草、薯、菜四大主导产业开发已形成规模。马铃薯、小米、荞面、杂豆、油料等农产品和草畜产品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靖边无膻系列羊肉,陕北白绒山羊羊绒,优质牧草种植、加工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在蓬勃发展。脱毒马铃薯基地。
交通:靖边区位优势明显,2002年建成了我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至靖边高速公路,2005年靖边至定边王圈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阿北高速公路(内蒙古阿荣旗至广西北海)和GZ35国道(青岛至银川)高速在靖边县城交汇,穿越靖边的交通大动脉中卫至太原铁路也将开工建设,届时,靖边将成为全国县级城市少有的“旱码头”,成为中国西部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目前,全县通车里程达1124公里,全县于2002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
城建:靖边城区建设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人口10万多人(含流动人口4万),城内高楼耸立,道路通达,街道宽敞,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城市格局。随着城市气化工程的实施,天然气用户已达3000多户,大气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