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镇地图
旧县镇相关地区地图:
2、重庆市铜梁县旧县镇
简介:旧县镇位于渝西经济走廊中部、铜(梁)合(川)公路两县市交界处、即将完工的遂渝高速公路和遂渝铁路旁之间(距遂渝铁路11公路,距遂渝高速公路8公里),距重庆主城区85公里,素有“龙乡明珠”之称。公元735—779年,唐朝曾建县城于此,旧县由此而得名。旧县自古商贸繁华,经济发达,是铜梁的工业重镇。全镇辖26个村、2个居委会,幅员面积63.4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其中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2000人。经济发展:旧县镇以“抓发展、促转变、重服务、保稳定”为着力点,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建设渝西工业强镇、重庆鹌鹑养殖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为目标,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重点建设项目推动全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庆长安离合器制造有限公司、兴财纸业二期工程已完成平场、修建等工程;新申化工电子项目征地和购买永兴村小学工作正积极推进;诺邦装饰材料厂、威尔德?浩瑞药业公司正在进行扩建、技改;铜龙纸业完成技术改造恢复生产;现已与重庆京天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温州立松交通电器有限公司、重庆市聚力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重庆铜梁建明建材有限公司接触洽谈;今年新引入的健伦摩配厂、毅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四龙石墨坩锅厂均已建成投产,年产值均达500万元以上。旧县镇的城乡统筹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充分结合“百强镇、中心镇”建设要求,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调整和优化场镇发展布局,推进城镇化建设。目前“龙乡明珠商业步行街”道路硬化、绿化、灯饰工程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完工,商业店铺、排污设施、居民住房等小城镇功能齐全。为繁荣镇域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投入资金近100万元,打造全镇交通、饮水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全镇农业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迈进。大力培育笋竹、水禽、鹌鹑等优势产业,加强“优质水果片区、畜牧养殖片区、笋竹生态片区、蚕桑生产片区”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率先成立了旧县镇石鼓鹌鹑专业合作社,建设“重庆鹌鹑养殖”基地。今年,种植笋竹8000亩,已砍伐料竹500吨、预计年产笋可达800吨,实现经济收入100万元;实施东桑西移工程1200亩,发蚕种220张,新建省力化桑台15个,建养蚕大棚1个,新建蚕室5处;启动500亩蔬菜建设项目。
5、浙江省桐庐县旧县镇
旧县镇位于县中南部丘陵地区,与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桐庐镇接壤。总面积3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182]亩,山30118亩。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4个自然村,77个村民小组和林场、鱼塘、水管站各1个,2713户,8489人,汉族居多,畲族240人,其中农业户口8244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旧县集镇,含2个行政村,面积7.28平方公里,居民653户,3962人,桐钟公路由此而过。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5.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5.81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0.81亿元,财政总收入7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25%,人均收入4976元,比上年增长10.7%,90%的行政村跨入“小康村”行列,70%的行政村实现新农村,全镇有企业101家,其中皮件生产厂家62个,形成了以皮件行业为龙头,兼有化工、机械、冶金、灯具、建材、针织等行业的工业体系,被县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皮件之乡”。全镇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81亿元,比1997年增1.21亿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税利744万元,外贸出口交货值2.81亿元,使企业在困境中逐步走出低谷,站稳脚跟,较好地完成年初制定的工业经济目标。旧县镇实际,镇委、人民政府制定了镇科技进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在农业方面推进农科教结合,在农村开展适应农民实际需要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年,镇农科站被评为省“五有农科站”,属全县首次获此殊荣。?,工业企业依托科技求发展,骨干企业先后与南京东南大学、美国巴特勒工艺制造公司、上海压缩机配件经营公司等科技院校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使企业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5.94亿元,获得“县粮食丰收二等奖”、“出口创汇组织奖”,并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县级科技工作先进乡镇。7、山西省古县旧县镇
旧县镇位于太岳山南麓,古县中南部,西接洪洞,东连安泽,南邻浮山,北靠县城,309国道东西贯通,浮古公路南北穿越。整个区域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属涧河南支流域。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雨量610毫米,无霜期167天,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地宽广,植被茂盛,交通便利,市场繁荣,自古就是商贾贸易和军事战争的交通要道,素有“旱码头”之称。全镇辖13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135个自然庄,总人口2537户10511人,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865亩,具备农业经济综合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近年来,我们按照“稳定种植业,突出林果业,大上加工业,发展畜牧业,开创新产业”的战略指导方针,发挥本地光、水、电、路、土等资源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有并侯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园,尧店双千亩小麦、玉米制种基地,钱家峪千亩高产优质苹果示范园,旧县千棚双孢菇生产基地,西庄万亩造林基地。目前,全镇实现了人均果树100株,经济作物0.5亩。已初步形成“垣上核桃川里瓜,沟药坡牧河菜菇”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旧县镇交通便利,地理优越,水土资源丰富,发展立体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开发旧县可起到承北启南、农工互补、全面发展的桥梁作用。6、陕西省洛川县旧县镇
洛川县辖镇。1958年成立旧县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县城东北,距县城17公里。面积173.4平方公里,人口1.3万。洛宜公路穿镇而过。辖安东、元甲、积马河、荆尧科、李家坳、五里头、故现、九浪头、张村、来桥、洛生、靳家塬、纸村、圪塔、洛阳、旧县街、西武、土桐堤、上圪劳、下桐堤、高家洼、危井、阿吾、王家村、何夫、院夫26个村委会。农业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3、云南省马龙县旧县镇
简介:旧县镇位于马龙西南部,东与大庄乡、通泉镇接壤,西与昆明市嵩明、寻甸两县相连,毗邻马鸣乡,北与马过河相接。距马龙县城20公里,曲靖市区42公里,省城昆明93公里,昆曲高速公路、昆沾铁路、宜马公路横穿全镇而过,是昆明进入曲靖市的第一镇。地处长江、珠江两江之分水岭,地貌异常复杂而多变,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状地势,起伏比较明显,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1800米,属南温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冬干夏雨气候区,干湿分明;年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1℃,年平均气温14.6℃;年降水量102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366.5毫米,最小降水量620毫米。全镇总面积266.419平方公里,辖旧县、小房子、袜度、白塔、红桥、照和、梁家田、龙海、高堡9个村民委员会和旧县居民委员会,76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其中民族村7个(回族村2个,彝族村1个,苗族村4个)。年末,全镇总户数7281户,总人口28977人,其中:农业人口27609人,占95.28%;居住着彝、回、苗等8个少数民族2374人,占总人数的8.19%;人口自然增长率5.63‰,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8人。经济,全镇总耕地面积34415亩(其中水田15660亩,旱地18640亩),人均现有耕地1.19亩。全镇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包谷、马铃薯种植为主。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2347亩,粮食总产量1179.3万公斤,人均有粮406.98公斤。全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731亩。其中:烤烟种植19000亩,总产量266.7万公斤,总产值达3073.68万元;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680亩,总产量12.6万公斤,产值达35.08万元。全年共种植蔬菜2329亩,总产量356.6万公斤,产值达166.05万元。年末全镇共有水果面积4780亩,产量30.8万公斤,产值44.07万元(含零星)。其中:苹果2909亩,产量19万公斤,产值22.80万元;梨782亩,产量达5.2万公斤,产值4.74万元;桃745亩,产量4.6万公斤,产值12.95万元;其它344亩,产量2万公斤,产值4.21万元。全镇养鱼水面854亩,其中:池坝塘养鱼574亩,水库养鱼280亩,年末鱼产量25.4万公斤,实现渔业收入95万元。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00亩;封山育林1000亩;森林管护15.5万亩;四旁义务植树13.9万株,平均成活率达95%;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2.11%。畜牧业以畜禽养殖为主。年末全镇生猪存栏22600头,肥猪出栏25300头,大牲畜存栏16163头(匹),山绵羊存栏16601只,全年共推广青贮饲料9450吨,氨化饲料2630吨;畜牧业产值达3182.54万元,年内,全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15.45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925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307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48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5元。经济总情:1981年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以来,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大增,各项农业科技措施得到了普遍推广应用,各种良种良法日新月异,农业经济效益日渐提高,并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05年底,全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715.45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925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307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48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5元,农村通电率达100%;有65个村组已解决了饮水困难;有84%的群众看上了彩电,79%的农户骑上了摩托车,4000余人用上了手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特色产业:(一)集镇发展,1996年昆曲高速公路建设通车,旧县镇由于特殊的交通、区位环境,带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1997把集镇从原周围全是农户无法扩展的团结村搬到昆曲高速公路旧县出口处。此举,盘活了集镇,成为了全镇经济发展的核心纽带,到2005底,已发展成占地1.5平方公里的规模,拥有个体工商户617户,年实现营业收入3700余万元;有出租车67辆,客运三轮车130辆,年实现收入230余万元;年接纳和输送富余劳动力1500余人,土地价也由新建时的9元每平方米升值到400-900元每平方米,逐步形成了集农、工、商、贸、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小集镇,2005年被列为省级示范集镇,市级中心集镇。(二)烤烟种植,近年来,旧县镇紧紧围绕“强质量、增效益、出品牌”的目标要求,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标准化栽培为基础,以QTP模式为手段,主攻质量,择优布局、推动了烤烟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烤烟生产连续四年取得新的突破。2006年全镇计划种植21147亩,收购任务287.61万公斤,实现经济总产值3600万元,斤价12.25元,农民人均总收入达1350元,在去年的基础上人均增收110元。(二)林果,50-80年代,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落后,大量的建房及燃料砍伐,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给社会发展及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90年代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与人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了历史发展的一个主题,2005年底,全镇完成人工造林38600余亩,封山育林89000余亩,森林管护155000余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2.11%。同时把经济林果作为群众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桑树、茶园、水果,并建了高堡茶厂。桑树、茶园受气候影响,产量及质量较差,到80年代末逐渐被淘汰,但水果逐渐壮大发展,2005年底全镇栽种果树6950余亩,水果总产量270余吨,经济效益逐渐明显。(二)畜牧业,80年代,刚下放到户,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差,进入90年代,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肉、奶、蛋的需求量增加,刺激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末全镇生猪存栏22600头,肥猪出栏25300头,大牲畜存栏16163头(匹),山绵羊存栏16601只,畜牧业产值达3182.54万元,畜牧业总收入完成1965万元,畜牧业成为了群众增收的重要部分。(三)二、三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部分群众从依附了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外出搞服务、开商店、办企业,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全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先后出让“四荒”10000余亩,引进马龙水泥二厂、福达公司、绿大地等多家公司发展工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促进了全镇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开拓了群众视野,越来越多的人跳出农业,从事二、三产业,首先致富奔向小康。(四)白酒产业,旧县镇白酒生产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抓住旧县白酒特色强、品质好的优势,围绕“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思路,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进行规划,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组织烤酒专业户深入昆明,嵩明等地实地观摩学习,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酿酒技术培训,按照“宽松环境促动、优惠政策带动”的发展思路,使1998年仅有14户发展到现在的36户,年实现产值900余万元,白酒产品供不应求,远销昆明、曲靖等重大城市。(五)林下鸡产业,依拓市场,抢抓机遇,利用林下资源大力发展土鸡特色养殖,年增收40多万元,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西冲、上、下三星坝三个苗族村,有102户431人,由于生活习惯和思想保守,农业生产水平落后,是远近出了名的穷村。近年来,旧县镇党委、政府加大对苗族同胞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和科技培训,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畜牧部门的科技扶贫和科技指导下,三个村群众围绕市场,抓住苗族传统土鸡品种体型大、生长快、肉质好的优势,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土鸡特色养殖,走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的发展路子。目前,每户群众养鸡已达到250至3000只,总数已达到100000余只,土鸡蛋按市场价8元/公斤、母鸡16元/公斤、骟鸡27元/公斤算,每年可为群众增收40余万元,(六)食用菌产业,把食用菌确定为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增加投入,加大发展的力度。2006年计划生产香菇菌棒14万袋,搭建大棚23个,全年实现食用菌总产量88.8吨,总产值达到26.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