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滁州市地图 >
来安县地图
来安县相关地区地图:

10、汊河新区

滁州市来安县汊河新区位于新安镇东南部37公里,苏皖两省交界处,属南京一小时都市圈。104国道贯穿全境,距南京长江大桥15公里、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京沪铁路货物中转站8公里、沪宁洛高速公路来安出口处和宁淮高速公路浦口出口处4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8公里、南京新生圩港30公里,滁河、来河、清流河在此交汇,直达长江,汊河港和规划中的汊河文山码头常年通航,单船最大通航能力可达600吨,南京602路公交车直达汊河码头。新区所在地的汊河镇,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东向发展战略重点扶持的三大集镇之一。汊河新区总体规划30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0平方公里,一期基建工程“一纵二横”建设已全面启动,新建35千伏变电所能够满足企业用电求,全县10多万剩余劳动力远远满足企业用工需要。新区现有外来投资企业18家,投资规模达3.6亿元。
汊河新区功能定位:滁州市来安县南部经济中心,工商居住型现代化城镇、南京卫星镇。
汊河新区产业定位:以加工制造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强化环境和资源意识,严禁污染严重的项目入区,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项目进入,逐步形成科技开发、商贸流通、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市场化、现代化、生态型的经济区,逐步建成与南京都市圈互动发展的现代加工制造基地、商贸产品集散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基地。
汊河新区发展目标: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具有水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成为安徽省沿边经济强镇,力争成为全省一流的经济强镇。

6、综合实力

2010年来安县紧紧围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深化体制改革,积极调整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效能建设,全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0亿元,比上年增长15%。
来安支柱产业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已建成各类企业600多家,形成了化工橡塑、医药包装、轻工机械、粮油加工、建筑建材、非金属矿藏开采加工等支柱产业,涉及30多个门类、1000多个品种。建设中的县工业新区、汊河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客商投资落户。
来安公用设施齐全,县内有中小水库105座,蓄水量4亿立方米;电力供应充裕,两座110千伏变电所,供电容量可达12万千伏安,另外新建风力发电站,在新安镇杨郢乡建设中;西气东输的管道穿境而过,通往县城的输气管道正在建设安装;邮政通讯便捷,宽带网可以提供快捷宽带上网业务,移动电话全球通。
来安交通运输方便,来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光旖旎,以“山、水、泉、洞、寺、岛”为特色,逐步形成景色各异的白鹭岛、孔雀寺、林桥生态农业游览区、半塔烈士陵园“三区一园”,对外开放。尊胜,禅院至今保存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撰写的刻碑。
来安投资导向明确。发展的行业是:化工橡塑、医药包装、轻工机械、粮油加工、建筑建材、非金属矿藏开采、商贸服务、旅游资源开发等8大支柱行业。发展的领域是:高科技项目,电子产品制造项目,粮油及农副产品深度加工项目,精细化工项目,资源开发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项目,旅游开发项目等。可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租赁经营、转让股权和经营权以及法律法规允许的其它投资形式。

7、交通运输

7.1、综述:来安交通便捷,沪宁洛高速公路在县境有两个出入口,104国道横贯县境,县城到南京市中心50公里;312省道纵穿南北与宁连高速公路衔接,内河航道汊河港距南京港20公里;县城距京沪铁路滁州站18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一个小时车程。
7.2、公共交通:【1路(来滁城际公交)】来安公园--北门客运--;北门大井--阀门厂--新安小学--鼓楼口--民政局--运输公司--汽车站--家宁医院--二里桥--四中--城市花园--高郢队--疾控中心--检察院--消防队--红绿灯--岱山村--开发区--搅拌站--滁州汽车站,【2路】双塘-气象站-盐业公司-供电局-国税局-邮政局-一中-劳动局-化肥厂-对河桥-华阳玻璃厂,【3路】北门客运--县医院--药监局--清流市场--土地局--三中--运输公司--汽车站--家宁医院--二里桥--四中--城市花园--高郢队--疾控中心--检察院--消防队--新河中学--政务新区,【4路】华峰公司--北门客运--阀门厂--新安小学--白云商厦--来安中学--酒厂--赵坝卫生院--东门客运--人行--中医院--运输公司--汽车站--家宁医院--二里桥--四中--城市花园--高郢队--疾控中心--检察院,【5路】柏云山庄--自来水二厂--纺织新村--县医院--药监局--供电局--西门口--行政大厅--自来水厂--三中--运输公司--汽车站--家宁医院--二里桥--四中--城市花园--高郢队--疾控中心--检察院

5、气候环境

县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县境分布有100多种野生动物和600多种野生植物;粮食年生产能力可达5亿公斤,油料5000万公斤,蔬菜、瓜果、畜禽及水产品等产量可达4亿公斤,盛产大蒜、花红、雷官板鸭等土特产和蜈蚣、夏枯草等中药村;非金属矿藏储量大、品种多、品位高,主要有钾长石、膨润土、玄武岩、石英石等20多种,其中已探明的钾长石分布面积达80平方公里。

2、历史文化

来安历史文化悠久,春秋时期最初为棠邑(今南京六合)一部分,后属吴国、越国,为西吴文化发源地之一。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不久废除。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于水口镇置顿丘县(辖来安、滁州市区、浦口部分)。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顿丘县县城迁往涂中镇(今滁州城区),并以顿丘县为首府建立了新昌郡(即滁州)。唐景龙三年(709年),清流县(原顿丘县)东部设立永阳县。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更名来安县。来安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此曾发生多起战事。抗日战争时期,来安县是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刘少奇、张云逸、谭震林、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居住、战斗过。

11、来安秧歌灯

明朝末年发源于来安县广大乡,是由农民对“神灵”的祈祷活动发展起来的。起初以唱为主,伴以极简单的动作,后来形成了秧歌灯雏形。清代,秧歌灯歌曲曲调和演唱内容较前丰富得多,伴奏乐器已有笛子、二胡、四胡、琵琶、三弦和民间锣鼓。秧歌灯的曲调丰富多彩,抒情悦耳,舞蹈动作柔美朴实,轻松愉快,歌词通俗流畅,动人以情。由于以上特点,秧歌灯很快流传到滁州、全椒和江苏省六合、江浦、浦口一带乡间。群众自诩秧歌灯“有九腔十八调,调调有花色,三天三夜唱不完,唱转头不算本事高。”,秧歌灯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歌舞,以前均在广场演出,上场人数多则82人,少则32人,角色分为“主伞”、“鞑子”、“包头”。主伞为灯头,持串铃领舞;鞑子为男角,服饰为箭衣、马褂、圆顶卷边黑色帽,脑后垂长辫,脚穿短筒靴;包头为女角,身着彩色大衣襟褂子,脚穿彩鞋。主伞服饰与鞑子相同。其余男女表演者均手持纸扇和荸荠形彩灯。秧歌灯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和“小场子”之分。“大场子”中的队形有“串花阵”、“金龙盘柱”、“二龙戏水”、“剪子交股”和“叠罗汉”等;“小场子”的节目有“姜太公钓鱼”、“小放牛”、“对花名”、“看灯”、“卖杂货”等。无论是“大场子”还是“小场子”,都具有“灯中有戏,戏中有灯,边唱边舞”的特点,故秧歌灯又叫“雨夹雪”。1957年1月,来安县排演的《秧歌灯》作为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节目,获得表演奖和挖掘整理奖。1959年,该节目经过加工,又参加省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并赴北京为苏联外长葛罗米柯等16个国家的外交使节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