榄核镇地图
榄核镇相关地区地图:
龙舟队
番禺区榄核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河道纵横,水资源十分丰富。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广东省中心镇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榄核镇委镇政府在带领全镇人民大力发展经济、奔小康的同时,努力建设文化新镇,打造文化氛围板块,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参赛队员从各个村挑选,年龄最大的有50多岁,最小的18、9岁。运动员们在教练的指导下,顶着烈日、刻苦训练、踌躇满志、斗志昂扬!,2003年,榄核镇委镇政府筹资购置了18艘龙舟,并成立了榄核镇龙舟队,时间虽短,但发展很快。全镇已经有19艘龙舟,包括3艘传统型龙舟和16艘标准型龙舟,全镇13条村村村都有至少一艘龙舟和一支高素质的龙舟队伍。龙舟赛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华民族传统集体体育竞技项目。2003年10月,榄核镇成功举办了首届“星海杯”龙舟赛,近6万名淳朴的村民和外来工以传统赛龙舟的体育竞技方式一起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同年,榄核镇龙舟队代表番禺区参加广州市国际龙舟邀请赛。榄核镇龙舟队在番禺区“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和2004年广州市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发挥力争上游的体育精神,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赛出全镇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历史沿革
榄核圩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因渔民到此采蚝,把废土弃于滩涂上,经涨退潮水的搬运堆积,在滩涂上分布出一堆堆榄核形,故名。1951年设榄核乡,1961年成立榄核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镇。
自然环境
境内唯一的小丘——甘岗,海拔22米,其余都是三角洲平原。河流自上游至下游呈树枝状分布,该镇北界是沙湾水道,西界是潭洲水道,境内流注榄核河和浅海水道,把镇分成甘岗片、四六村联围和榄核片,水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势较低,洪涝威胁较大,但磨碟头防洪水闸建成和主要江河堤围高标准建设后,洪涝害大为减少。土层深厚,土地肥沃,不少地方呈“蔗基鱼塘”地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无霜期长。具备生产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医疗卫生
一、医疗机构分布状况及人力资源状况榄核镇现有一间综合性公立医院(榄核医院),26个村卫生站和两间社会医疗机构(中医专科门诊部)。镇上医疗以榄核医院为主,村卫生站、社会医疗机构为辅。榄核医院是一所以医疗为中心,兼有预防、保健、康复的综合性一级甲等医院,下设门诊部(诊所)六个。医院在岗职工178人,其中临床医生有65人,公共卫生医师6人,保健医师3人,护士53人,药剂人员15人,医技人员16人(,其他技术人员及工勤人员共20人。26个村卫生站有乡村医生39人;社会医疗机构有卫技人员约10人。所以全镇现约有227人在医疗卫生线工作。二、开设科室,医院有病床105张,设有临床、医技科室近20个,下设分院(门诊)7个。院内设有创伤急救中心、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五官科、中医科、预防保健科、B超室、放射科、胃镜室、心电图室、手术室、理疗室、碎石室,皮肤性病专科、泌尿专科、手外科为榄核医院的特色专科。三、医疗设备状况,医院拥有日本进口日立牌全身扫描CT机、500mA电视遥控X光机、500mA程控照片X光机、床边X光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黑白超声诊断仪、全自动尿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口胃镜、乳腺诊断仪、心电图机,手术室、抢救室配有多参数生命监护仪、多用麻醉机、电动呼吸机、胎儿监护仪等高新仪器,基本实现了诊疗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医疗诊断水平。四、开展服务项目,医院除正常开展内、外儿、五官、妇产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技术外,内科成功开展了重症农药中毒、脑血管意外、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危重病人抢救;神经外科、骨外科开展了颅脑手术、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四肢骨折切开固定术、椎间盘突出切除术,泌尿外科、普外科、消化外科开展胆总管、肾、输尿管、膀胱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胃大部分切除术、植皮术、肛门痔瘘整形术、肝叶切除术、肝破裂修补术、脾全切除术和广泛性肠粘连肠梗阻松解等难度较高的手术,成功抢救了一大批危重病人。医院还负责全社区人民的预防保健工作。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社会效益为准则,以质量为根本,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改善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简捷、优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基础设施
一、公路,榄核镇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便利快捷。形成了“三横”(榄九路、榄灵路、南二环高速公路)、“四纵”(榄北路、东新高速、广珠东线、七号干线)的交通网络,辐射到广州市中心、顺德、东莞、深圳、珠海、中山等珠三角任何一个城市。此外,该镇还有东新高速公路、珠三环高速、穗港铁路轻轨途径,这几个重要交通干线建成之后,该镇的交通优势将更加明显。二、水道,榄核镇主要河道有沙湾水道、洪奇沥水道等,构成一个完善的水上交通网络。毗邻南沙港(国家一级港口)、番禺莲花港和顺德容奇港,外河的沙湾水道和李家沙水道,可通过载重量为3000吨的货船;内河的榄核河道、灵山河和焦门水道,可通过载重350吨至1000吨的货船。三、供电,近年来榄核镇政府致力改造供电网,北向电源来自沙湾镇,东向电源来自灵山镇,为双电源供电。2008年投资6700万元建成了110KV榄核变电站,从较大地改善了全镇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解除了该镇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四、配套设施,2008年通过招商引资,投资1亿多元长江数码花园首期工程已经建成,大量商品房已经售罄,改变了榄核镇房地产长期落后的局面;投资4000万元建成顺兴农贸市场墟日集市。同时,还开通了政府光纤网、广播电视光纤联网,使榄核镇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榄核镇积极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并于2007年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验收。
农业状况
全镇耕地面积28483亩,鱼塘面积7508亩。农业生产以蔬菜、黑皮果蔗、优质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为主,近年花卉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牧鱼结合、综合经营模式的生猪饲养业也不断增加。2000年,全镇早晚两造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平均亩产439公斤,总产量1.54万吨;常年蔬菜种植面积6432亩,间种面积1800亩,蔬菜总产量4.42万吨;果蔗种植面积6225亩,总产量4.65万吨;水产养殖以四大家鱼和加州鲈、桂花鲈、鳗鱼、生鱼、塘虱、甲鱼等优质鱼为主,水产品总产量6288吨。农业总产值2.22亿元,农村人均收入5945元。冬瓜是榄核镇蔬菜生产拳头品种,尤其是早春冬瓜综合丰产技术栽培措施的推广,促进了冬瓜生产的发展。2000年,全镇推广种植早春冬瓜6218亩,总产量2.1万吨。推广早冬瓜种植,是榄核镇实行“两瓜一豆”种植模式的操作措施之一,对渡淡蔬菜供应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也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一大来源。因此,榄核镇把推广早冬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作为发展“三高”农业重要措施来抓,并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一项适用技术,解决了冬瓜生产上的实际问题。经多年示范、推广,其措施切实可行,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好,为菜农创出一条致富门路。1998年榄核镇的“早冬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广州市“蔬菜生产科技贡献”一等奖。黑蔗也是榄核镇的农业拳头产品,特别是绿村村黑蔗实行连片规模种植,品质优良,产品销售得到了市场的认同,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行政区划
截止2007年底,该镇域面积45平方米公里,镇辖23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委会,2个农场。常住人口5万人,外来人口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