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镇地图
老厂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该镇有省级优质烤烟示范基地两个,生物药材示范基地一个,烤烟面积3500亩,草乌种植面积1360亩。烟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完善,2005年,该镇投入大量资金到烟区基础设施建设中:新修烟区道路一条3公里,灌溉沟渠两条,长4000米,管网工程一套,蓄水量1800m,生产小水窖600个,新修防洪塘子一个,新建烤棚群一排12个。
农业机械化
该镇农机化管理机构一个一人,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一个一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349个363人,乡村农机人员363人,其中:拖拉机驾驶员33人,农用运输车驾驶员47人,农机化作业程度、机械耕耙面积2000亩机电灌溉面积2200亩,机械深施面积150亩,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粮食0.16万吨,农机运输735.7万吨/公里。农业机械拥有量:农机总动力690.68万瓦特,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542.83瓦特;汽油机动力97.52万瓦特;电动机动力50.33万瓦特;变形拖拉机2台2.49万瓦特;小型拖拉机64台51.2万瓦特;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部;耕整地机4台2.64万瓦特;农用追肥枪15支;农用排灌机械41台9.98万瓦特;塑料大棚温室1560平方米,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7台27.75万瓦特。畜牧机械青饲料切碎机301台22.58万瓦特,运输机械农用载重汽车65辆469.29万瓦特,农用运输车51台93.86万瓦特。农机化经营效益总收入达922.34万元,其中:农机化作业输入915.5万元,其他收入6.84万元。农业机械总值733.28万元。
畜牧业生产
为做好该镇的畜牧业,合理利用10万亩天然草场的优势,该镇积极组织以发展牛、羊为主的畜牧业,扶持了一户养羊示范户,技术指导其养畜。为了合理利用资源,该镇农技中心在青贮料、胺化饲料的推广下足了功夫。通过培训、学习、参观等手段让群众了解青贮料、胺化饲料的好处,农民群众充分利用本地青贮饲料资源,积极采用所掌握的青贮饲料知识,合理利用洋芋叶、萝卜叶和瓜藤。这样,不仅降低了畜牧业中饲料成本高的问题,也合理利用了资源。2006年,青贮量达到1120吨,胺化饲料102吨。为促进畜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据统计:该镇2006年肥猪出栏7605头;大牲畜出栏508头;羊出栏1878头,存栏4056头。该镇的畜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蒸蒸日上。
生物药材
从2000年起,大箐村科技示范基地人工种植大草乌、马蹄香、灯盏花等中药材,经过宣传、示范带动,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2007年该镇对草乌种植户进行每亩200元的资金扶持,已发展种植大草乌1350亩,每亩收成在2000元以上,既保护野生药材资源,又可产生丰厚的经济利益。
民俗民风
农作调,旧地区的彝族,就有三大支系,他们是尼苏颇(他称倮倮、三道红)、仆瓦颇(他称仆拉)、母基颇(他称母基),他们之间的语言在发音上、读法上差别也是很大的。服饰互相区别,各有特点,都是来至大自然的美丽色彩,是对自然的模仿、提炼和升华。主要聚居在1200米以上至2500米以下的高寒山区和半山区。“个旧”一词,在当地的彝语中,就是“种荞麦的地方”之意。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彝家子弟是不能上学的,各个村寨文盲较多。当然,彝族有古老的文字典籍,有专门掌管文化的人—毕摩,来传承文化,因此,他们的文化就只是被少数人所掌握。对于不能读书认字的山民来说,他们成为文盲,不等于说他们就不能拥有文化,享受文化,传承文化了。他们除了不了解自己的深层文化源流外,对于日常的生活、劳动、节庆等的文化参与,主要就是靠一些口头传承的歌谣来实现的,其中,各种民歌小曲,具备这样的功能。老厂镇对门山,收集到的两首“农作调”,就是妇女在地里掰包谷时所唱。月亮调,以前,彝族青年男女的恋爱过程,都是以对歌开始的,群男群女约好地点后,就你一句我一句的唱开了,这是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方式,在老厂镇的对门山,村民把它称为“玩月亮”,就是约姑娘出来谈情说爱的意思。一般“玩月亮”多半在晚上进行,这种时候往往农闲,可以通过山歌来消磨时间,也是以山歌来锻炼自己表达能力,为以后找到对象打好基础的机会,所以说“玩月亮”既是娱乐活动,可以激发智慧,又是表达爱情的最好场所。
产业结构
为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该镇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2007年该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已有一个省级优质烟示范基地,安排在该镇的依哩子村示范种植,示范面积600亩。为了鼓励新烟区农户种好烤烟,镇政府及烟站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对新建烤烟棚每个给予补助2000元,新建一个水窖补助1000元,每户烟农发放扶贫贷款5000元,烟苗、农药免费提供给农户使用,化肥、地膜实行半价供给农户。同时,镇政府非常重视省级烟叶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镇农技中心全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并加强技术服务指导。该镇2007年的烤烟种植面积3500亩,根据州、市烤烟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州市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精心组织生产,坚持“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烟叶生产指导方针,突出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强化各项管理措施,努力抓好各项服务工作,精心打造该镇的烤烟新形象。该镇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34期,受训人数2434人次。其中:烤烟培训21期,开现场会6次,受训人数1194人;畜禽疫病培训8期635人次,中药材种植培训5期605人次,进行田间地头科技咨询服务34次1103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067份,投入培训费用共计20500元。通过各种培训,使该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又出现了可喜变化,逐步走向协调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