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孝感市地图 > 安陆市地图 >
李店镇地图
李店镇相关地区地图:

地貌

李店镇所在地,处于环行断裂构造地带,造就了特殊的半丘平原的地貌形态,从北到南有8道岗丘,而镇西和靠近唐河则是广阔的平原。间有东西向、南北向土岗,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104米和131米之间,俗有“三岗三冲回唐河”之称,东边是纵贯南北的唐河,成为与太和乡的自然界河,从曹埠口东北部入境,向南流经王厂、半坡2个村委会东沿,于半坡村的杏庄村南出境,进入唐河境内。辖段长约10公里,另有数条小河,三条大岗东西横亘,北边的大岗从李富户、岗李、余岗蜿蜒南下,至龙门岗、王场,中间的大岗,从小王庄、湾常、小张庄南下至小郭庄,南边的大岗从老坟李、西杨庄、岗常、李店南下至方庄、杏庄。三冲是北边的窝沟张冲,全长8公里,中间的姚冲全长5公里,南边的邢冲,全长3公里。这三岗三冲的特点是“天干水断流,下雨洪浪流”。因此,在邢冲上建有“半月潭(半坡)水库(白米库)”,在窝沟张建有“千翠湖(百亩堰)水库(跃进坝)。
土壤:镇域内主要有黄棕壤黏土、白土壤和黄沙壤,发育于黄土性母原和坡积、洪积物上,具有土层深厚保水保肥性强,适于植物生长,其中岗丘面积25平方公里,坡度在6度以上,耕地面积8.7万亩,黄棕黏土约占92%,其余为砂礓黑土等。

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

十五年来,李店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组织带领全镇人民相继完成了方枣路李店境内长达10公里的土方任务,加宽硬化了草晋路李店路段,修通了李富户到岗常长达5公里的玉华路,基本实现了全镇39个自然村村村通公路,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李店镇是全县第一个安装程控电话的乡。近几年来,除国家投资外,该镇电信集体、个人投资100多万元,安装电话已达2600多部,个人配备移动电话300余部。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强了李店同外界的联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历届党委、政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活动,提高了全镇人民的道德水平、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通过“三户一村”争创文明单位活动和开展“一学两做”活动、“公民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全镇人民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已成为广大干群的共识。历届人大对政府的监督评议作用不断加强,各级执法部门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有效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坚持认真做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历史变革

社旗县李店镇历史悠久,明代属唐河县桐河、南阳县青台两个保;清代李店、大王庄、半坡一带属唐河县桐河保,薛庄、窝沟张、草庙王一带属南阳县千佛寺保;中华民国时期,大部分地区属于唐河县源潭公社,北部分少部分村庄属于南阳县青台乡,具碑文记载,民国七年李店就命名为李店镇了。1947年10月解放,置李店区,属唐河县;1949年撤李店区改属桐河区;1955年撤区,置李店乡,1958年公社化时,大部分地区属唐河县源潭公社,北杨庄一带属南阳县赊店公社,1961年置李店公社,属唐河县太和区,仅北杨庄、薛庄一带属南阳县青台区青台公社;1965年11月划属社旗县;1966年11月撤李店公社,分属太和公社和青台公社管辖;1975年6月恢复李店公社;1981年改名李店管理委员会;1983年4月改为乡;2000年撤乡建镇,命名为李店镇,1999年10月被市委评为一星级集镇,2004年11月被市委评为二星级集镇。

甘肃省静宁县李店镇

李店镇位于静宁县南部,北靠治平、深沟乡,东邻雷大、余湾乡,南与贾河乡、仁大镇乡毗邻,西与通渭县接壤。相传为人文始祖伏羲的降生地。全镇总面积80平方公里,辖19村103村民小组。3942户,9356人,总耕地面积5.08万亩。现有完全中学和普通中学各一所,小学19所,幼儿园1所,乡村卫生院20个,是南部乡镇的文化、卫生、商贸中心。李店镇属湿凉半干旱丘陵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丰富,适宜于瓜果蔬菜的种植。山川已形成以水果为主,瓜、菜、薯、药间作,长短结合,合理布局,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全镇苹果栽植面积1.8万亩,年产量7000多吨,所产红富士苹果含糖高、硬度大,耐贮藏,品质好,深受外地客商的青睐,2003年被县政府命名为苹果生产十强乡镇。在基础建设上,梯田建设逐年上台阶,质量上逐年上档次,同时加快小流域治理的进程。全乡累计建成集雨水窖2135眼,解决了9510人2390头大家畜的饮水问题。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李店镇充分发挥南部中心乡镇的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新建了占地2万平方米的有日用百货、果品蔬菜、木材、粮油、畜禽蛋等五大服务区的农贸市场,吸引县内外个体户来做生意,集日人流量达2万余人左右,年集贸成交额1350万元。全镇电话实现了程控化,移动电话与外联网。以静秦、李治、李深公路为骨架的道路网已形成,通讯、交通较发达。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该镇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确保农民经营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让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高效农业,使农业生产由过去的数量型转到质量型、效益型,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在不断吸取多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李店镇的实际,大力发展优质棉1、5万亩,总产达616、95万公斤,被县政府评为先进乡镇。烟叶生产在全镇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九四年以来是烟叶生产逐渐走入底谷的时期,九八年,党委、政府重新认识到烟叶生产在实现富乡富民的重要作用,重新把大力发展烟叶生产提到议事日程,重新制定了发展计划。烟叶生产在2002年前曾对镇财政、农民收入作过重要贡献。三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历届党委、政府都把发展畜牧养殖业作为我该镇经济工作的一项重点抓紧抓好。按照“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牧、工、贸一体化”的要求,镇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为畜牧养殖户入户驻“两区一村”搞集中规模养殖创造了便利条件。其次,政府出面积极为畜牧养殖大户协调涉农扶贫贷款,解决了一部分养殖户资金不足问题,15年来共建成各类养殖专业场20个,专业村10个,专业户500户。2000年,牛、羊、猪饲养量7?4万头(只),禽饲养量达到30万只,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576万元,初步形成为李店镇的一项支柱产业。2002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我们紧紧围绕“抓旅游带市场促生产”这一发展思路,在大力发展林果、畜牧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以半月潭、千翠湖生态旅游综合开发为重点,把旅游业作为李店镇的后续产业积极进行组织实施。一是以美国布朗李为主的林果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更加明显。2002年春,全镇林果面积发展到2500亩。贾桥村以南,李店街以北,沿方枣路两侧的林果示范方发展到2000亩,林果师范方已被上级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广大林果种植户能够享受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能够直接增加收入。千翠湖、半月潭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大框架已经拉开。2002年,聘请四川林科院知名专家对千翠湖、半月潭进行了总体规划,并已报立项,11月份千翠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首批56万元资金到位。在冬季农建工作中,我们组织全镇干群对千翠湖、半月潭路、桥、林等基础工程进行了建设,推成占地21亩的岛屿,修建桥涵4座,修建4?3公里的环湖路和4?5公里的环潭路,并对环湖路(环潭路)内外侧明春用于栽种风景树、经济林的2000亩预留地进行了起垄或挖穴。另外,通过招商引资,会同南阳育阳房地产公司在今年1月份举行了隆重签字仪式,并注册了千翠湖开发有限公司,千翠湖今后由千翠湖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经营。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招商引资、借外力开发建设,经过2-3年的发展,千翠湖、半月潭必将成为南阳市又一集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新景点。

农作物

李店镇坚持“一乡(村)一品”,“特色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集约化”的方针,依托社旗县农业示范园区位于李店镇形成的技术、人力资源优势,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了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李店镇林果、养殖、蔬菜、小辣椒四大特色产业已成规模,初见成效,其中林果、蔬菜已成为李店镇的支柱产业,林果面积已发展到7500亩,品种以美国布郎李系列、杏李、黄金梨、日本冬枣为主。其中,美国布郎李4000亩、杏李1000亩、黄金梨2000亩、日本冬枣500亩。沿方枣路两侧,在李店村已北,贾桥村以南建成1个面积达4000亩的美国布郎李示范园,并实现了无公害产地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在社旗县农业示范园辐射区内初步建成狮子庄、李营、下郭三个黄金梨种植专业村。环千翠湖四周建成1个500亩冬枣生产基地。环半月潭四周建成1个1000亩的杏李基地,二至三年进入盛果期后,全镇林果年产量在1500万公斤以上,李店镇将成为南阳市最大的林果种植基地和果品集散地。蔬菜生产以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为主,在社旗县农业示范园区的带动下,狮子庄村已发展蔬菜大棚130座,加上示范园区的蔬菜大棚,全镇累计建成蔬菜大棚200座,生产的蔬菜全部实现了绿色无公害认证,产品俏销周边大中城市。全镇有耕地5.2万亩,人均耕地2.08亩,东部适宜种植杨树、甘蔗、小麦、大豆、玉米、芝麻、谷子、高粱、绿豆、豌豆、花生、棉花、红薯等大宗农作物。西部适宜发展林果、小麦、大豆、玉米、红薯、芝麻等大宗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