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平顶山市地图 > 汝州市地图 >
临汝镇地图
临汝镇相关地区地图:

妙水寺的由来

白云山为石灰岩山体,由嵩山延伸而来,在山中形成了百里大溶洞,故而形成涌泉。公元前206年,汉中王刘邦消灭了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建立了汉朝,定都洛阳。传说阳春三月初三,春暖花开,汉高祖刘邦携新贵妃薄姬一行扬鞭策马,出龙门奔霸陵山春游。中午时分,刘邦等人热渴难耐,令随从寻水。随从来到白云山脚下发现了一股泉水,刘邦饮之,顿觉甘泉爽口,燥气尽消,脱口赞道:“真乃妙水也,妙水也!“该泉后来便称为妙水。公元25年,刘秀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今临汝镇一带没有行政设置,辟为“南囿”。公元58年,汉明帝继位。汉明帝梦佛求经,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原,建立第一古刹白马寺。因白马寺不依山傍水,不是游玩的好地方,因此,只能作藏经的地方。于是便在“南囿”依山傍水的妙水涌泉的上游建起一所寺院,作为皇家临时歇脚之地。妙水寺出土的残碑记载:“盖闻妙水寺其来远矣,肇自汉明帝。”

妙水寺的败落及保护

据当地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妙水寺鼎盛时期,有田产数千亩,佃户数十家,骡马成群,石碾、石磨各种工具一应俱,全。房舍数百间,塔林20余亩,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寺庙庄园。1958年,大雄宝殿成为临汝镇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中佛殿成为供销合作社,天王殿成为电话总机室。寺内的塑像被横扫一空,碑林、塔林被毁,塔砖运去砌炼铁炉。钟鼓楼被毁,9999斤重的大钟回炉。东侧的阎王殿、祖师殿两院成为水泥厂的办公用房。后妙水寺又变成妙水中学,佛殿改为教室、宿舍、伙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搬出。目前,妙水寺内仅存古建筑43间。妙水寺最后一次重修是清宣统三年。由于年久失修,妙水寺已是梁落檩弯,椽朽不支,瓦落为砾。为保护寺内文物,关庙村村民冯成立、冯石滚、张仁娃和李庄村的退休干部李喜亭、东马庄村村民马永章、马玉文在王礼宾老师的倡导下,在汝州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妙水寺文管会。他们利用群众的集资捐款修补了围墙、大门,对倒塌的房舍进行了维修。村民冯学礼常年驻守在寺内,冯石滚被汝州市文物局聘为妙水寺义务文物保护员文字

妙水寺现存的文物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创建玄帝庙记》碑:“太宗文皇帝屡因有辅翊之功,即倾内府之资,铸金殿于山之大顶,以彰其报功之意。”由此可知,唐太宗曾在白云山顶建造视师殿。《陀罗尼经碑》8棱碑:唐朝后期,妙水寺东侧建有白云庵,尼姑众多,一皇家少女出家于此。她死后,其父“河南府司录”在玉阳山下南坡上择一穴地埋葬,当时的“三朝国师三藏大法师释万空奉诏译”陀罗尼经并刻碑立于墓前。二程讲学碑:北宋著名理学家“二程”曾应邀来妙水寺讲学,古碑文中有“程子讲座不背佛”的记载。此外,还有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创建玄帝庙记》碑、嘉靖元年(1522年)《创建天王殿碑记》碑、万历年间《创建大醮坛记》。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妙水寺碑记》、道光二年(1822年)《创建东西陪殿碑记》、咸丰四年(1854年)《重修妙水寺碑记》、光绪年间《光绪游龙门碑记》、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妙水寺碑记》。

石槽见证黄淮植棉历史

一千多年来,妙水寺几经废兴,遗留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今年67岁、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的王礼宾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妙水寺文物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1989年,在临汝镇高中任教的王礼宾被调到妙水寺中学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大雄宝殿前的妙水池边发现了一块残碑。碑上记载有“妙水寺其来远矣,肇自汉明帝。”身为历史教师的他被妙水寺的悠久历史所震撼,当即将残碑打了拓片。从此,他开始了搜集妙水寺文物的工作。1992年,继在寺内发现多通古碑后,他又在寺南的朱庄村发现了一个石槽。石槽长1.65米,宽0.8米,高0.6米,重约1300公斤。石槽上刻有“至治三年”(1323年)的字样。石槽上还刻有棉叶、棉花、棉蕾等图案。据考证,元英宗时期,妙水寺周围的东马庄、朱庄一带土地肥沃,均为妙水寺的寺产。当时周围的百姓靠给寺内的和尚种地生活,石槽则是当年和尚们用来拌棉种的。由此可以推断,在元英宗时期,棉花已由南方传到了黄淮流域。在过去的历史教科书里,说棉花是明朝初年才传入黄淮流域的。为此,王礼宾立即将发现石槽的情况报告给了中国历史研究所。拌种石槽的发现为棉花传入黄淮流域找到了实物证据,将棉花传入黄淮流域的时间向前推了近百年。1957年,妙水寺西侧盆窑村村民冯够山在自家房后土崖上破土时发掘出了俑、猪、狗等彩陶。1977年附近群众在修筑大寨田时发掘出大量的斧、锛等磨制石器。据有关人士认证,此地应属仰韶文化遗址。1992年5月4日,在妙水寺大佛殿前淘井时,又发掘出了青花瓷残盘一件,上有蒙古文。

地理资源

境内有古迹崆峒山、广成阁遗址(即为广成子修道之处),正在开发的白云山庄旅游景区已初具规模,准许车工了的,温泉地热资源已经立项。境内有牛皮洞水库、小山沟小水库2座。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铝矿石、石灰石等。临汝镇位于汝州城西约30公里处,因临近北汝河而得名。总面积73.8平方公里,人口6.3万,下辖24个行政村,全境属半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历来被称为豫西的商埠重镇。交通便利。焦柳铁路横贯东西,平临高速公路、省道洛界线穿境而过,县道临坡(临汝镇至坡池)路、临木(临汝镇至木札岭)路贯穿南北,形成城与镇及镇与村之间的公路网络。资源丰富。境内有古迹崆峒山、广成阁遗址(即为广成子修道之处),正在开发的白云山庄旅游景区已初具规模,准备开发的温泉地热资源已经立项。境内有牛皮洞水库小水库2座。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铝矿石、石灰石等。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境内有著名民营企业天瑞集团铸造公司、水泥公司和国家大型企业平顶山煤业集团长虹矿、洛阳煤炭供销公司坡池联营矿;镇村经济有煤矿、货运站、石料厂、建材加工、铝矾土矿等;临汝镇集贸市场辐射三县,是汝州市乡镇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妙水寺位于汝州市西部临汝镇关庙村南白云山下。妙水寺的泉水宛若玉带,飞驰南下,灌溉良田万亩。这里土地肥沃,从古至今是汝州的粮棉主产地。《补修妙水寺碑记》中称赞她“南襟汝水,雾露之所涌濡。北负邛陵,斗牛之所磅礴。东望汝城,百雉枪罗。西瞻伊阙,千峰屏列。”“松竹外环,泉流内涌”。史称“洛南之胜景”。2006年,妙水寺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妙水寺的古建筑

妙水寺为汝州现存、保护较好的第三大古建筑群,仅次于汝州风穴寺、汝州学宫,占地面积约9900平方米。它是典型的北方古代建筑结构,有明显的中轴线,讲究铺排、对称和陪衬。现存主要古代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中佛殿、毗卢殿(大雄宝殿)、东西廊房等。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个跨院,西跨院谓方丈院,有方丈殿五间,伽蓝殿三间。东跨院有祖师殿五间。妙水寺坐北面南,地势北高南低,依山势而建,整个建筑群营造方式简约而不简单。寺内现存古代房舍43间。寺内现存的建筑为明清和民国时期。天王殿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丈六,梁架简洁,无斗拱装饰。柱础呈扁鼓状,殿顶饰简瓦板瓦合用,正脊采用陶质间有堆塑花卉等图案。中佛殿位于天王殿之后,系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丈四尺。殿顶采用灰筒板瓦组成,正饰为陶质,间饰堆塑花卉,脊吻齐全,殿内梁架足材,下设两楹柱作支撑。大雄宝殿:又称毗卢殿,该殿是妙水寺最大建筑,位于中佛殿之后,殿前有二方形妙水泉池,殿台高筑,系单檐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丈六尺,柱础石均雕刻成莲花盆状,殿内梁架硕大,梁下附四根楹柱,结构严谨。其前檐斗拱上的龙首双昂、雕刻工艺精细,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为中原古建筑所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