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惠州市地图 >
龙门县地图
龙门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明弘治九年(1498年)置龙门县。据《今县释名》:“南有龙门水,亦曰九淋水,流入东江,明初为上龙门巡司,弘治中置县,以龙门镇为名。”,2000年,龙门县辖15个镇、1个乡。总人口267949人,其中农业人口有199357人,占74.4%,非农业人口61834人,占23.7%。各乡镇人口:麻榨镇21978、永汉镇38467、沙迳镇15938、龙华镇12441、路溪镇9724、龙江镇14058、平陵镇32660、王坪镇29262、龙城镇40857、左潭镇11590、地派镇9296、南昆山镇3467、铁岗镇9568、天堂山镇5021、田美镇5614、蓝田瑶族乡8008。(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现在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2002年,龙门县辖15个镇(龙城王坪平陵龙江路溪龙华麻榨沙迳永汉左潭地派铁岗田美天堂山南昆山)、1个民族乡(蓝田瑶族乡),157个村委会、23个居委会。2005年,龙门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如下:(1)撤销龙门县天堂山镇,将其行政区划并入地派镇。调整后,地派镇管辖原地派镇和原天堂山镇的行政区划范围,辖2个居委会和11个村委会,总面积21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7334人,地派镇政府驻地不变;(2)撤销龙门县铁岗镇和左潭镇,设立龙门县龙潭镇。龙潭镇管辖原左潭镇和原铁岗镇的行政区划范围,辖2个居委会和14个村委会,总面积25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3884人。龙潭镇政府驻原左潭镇政府驻地。6月8日龙潭镇正式挂牌处理。2005年6月16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5]29号)批准撤销龙门县龙城镇,设立龙城街道办事处,并将原王坪镇王坪居委会和青溪、戴屋、樟潭、黄溪、鸬鹚、横田、城西、王坪、花围、陈村、黄竹沥、江厦、三洞13个村委会划入龙城街道办事处;王坪镇更名为龙田镇。龙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原龙城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原王坪镇王坪居委会和青溪、戴屋、樟潭、黄溪、鸬鹚、横田、城西、王坪、花围、陈村、黄竹沥、江厦、三洞等13个村委会的范围。共辖8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总面积115.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0858人,龙城街道办事处驻原龙城镇政府驻地。龙田镇于2005年8月16日正式挂牌成立,管辖原王坪镇邬村、江冚、长坑、旧梁、沙塘、王宾、菱角塘、西埔、石龙头、李洞、社厦、赖屋、黄珠洞、田美等14个村委会的范围,共有20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95.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5077人,龙田镇政府驻西埔村委会。2005年12月9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05]63号)批准撤销龙门县沙迳镇,并入龙华镇;撤销路溪镇,并入龙江镇。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龙门县辖1个街道(龙城)、10个镇(龙田、平陵、龙江、龙华、麻榨、永汉、龙潭、地派)、1个民族乡(蓝田瑶族乡)。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龙门县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龙门县各种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全县有近30万亩耕地,有“三高”农业示范基地170个;龙眼、荔枝、芒果等优质水果基地面积2.1万亩;鳗鱼、甲鱼等水产养殖面积0.29万亩。全县有林面积1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2%,矿产资源主要有铅、锌、铁、钨、汞、银、煤、石灰石、瓷土等,尤以石灰石、瓷土、铅锌矿会储量最为丰富。龙门县山清水秀,景观迷人,旅游资源较丰富,主要有南昆山、天堂山、龙岩、温泉等各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工业主要行业有建材、冶金、造纸、印刷、食品、化工、纺织、竹木加工等。“十五”时期是龙门县经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的5年,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保持着较快发展势头。200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1.4亿元,5年年均增长10.1%,完成“十五”规划的115.8%。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3.97亿元,5年年均增长4.7%,完成“十五”规划107%;工业总产值达24亿元,5年年均增长10.5%,完成“十五”规划的113.1%;固定资产投资达13.2亿元,5年年均增长35.5%,完成“十五”规划的342.9%;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9470万元,5年年均递增19.6%,完成“十五”规划的211.1%。龙门县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产业主导地位基本确定。2005年全县旅游总收入完成4.5亿元,5年年均增长47.2%。“十五”期间,龙门县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近两年来,全县个体私营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各乡镇在落实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方面措施得力;个体私营从业者致富思源和富而思进的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参加工商局组织的专题学习和自学,在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回报社会的自觉性也大为增强;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上碰到的一些瓶颈问题依然存在,非公经济做大做强仍有现实的困难。2005年3月,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277户,私营企业216户,从业人员1747人。注册资本达到11655万元。

行政区划

龙门县辖1个街道、8个镇、1个民族乡:龙城街道、麻榨镇、永汉镇、龙华镇、龙江镇、平陵镇、龙田镇、地派镇、龙潭镇、蓝田瑶族乡。龙城街道,2005年设立街道办事处,管辖原龙城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原王坪镇王坪居委会和青溪、戴屋、樟潭、黄溪、鸬鹚、横田、城西、王坪、花围、陈村、黄竹沥、江厦、三洞等13个村委会的范围。共辖8个居委会和19个村委会,总面积115.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70858人,龙城街道办事处驻原龙城镇政府驻地。麻榨镇代码:441324100,位于龙门县南部,东经114°,北纬23°27′,西与增城市正果镇接壤,东南与博罗县横河镇、长宁镇毗邻,北与本县永汉镇、沙迳镇相连,总面积234平方千米。辖18个村委会186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2002年12月全镇总人口26342人。圩镇距龙门县城65千米、惠州市90千米、东莞市60千米、广州市90千米,深圳市160千米。永汉镇代码:441324101,位于龙门县南部,西南与增城市接壤,西北紧靠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被确立为全省270个中心城镇之一。镇中心位于东经113°57',北纬23°35'。全镇总面积215平方千米(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1.3平方千米),总人口4.6万人(其中城镇建成区人口1万人),下辖21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22个自然村。龙华镇代码:441324103,位于龙门县中部,东经114°11′,北纬23°36′。全镇总面积179平方千米,下辖10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15000人。龙江镇代码:441324105,位于龙门县中部,距县城19千米,全镇总面积54.5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07条自然村,总人口14044人,其中:农业人口11821人,城镇居民2223人。平陵镇代码:441324106,位于龙门县东部,地处东经114°20′,北纬23°38′,是龙门县“东大门”。东邻博罗县,西接王坪镇、龙华镇,南邻龙江镇,北与东源县交界。全镇面积143.35平方千米,2003年全镇总户数9135户,总人口35711人,其中居委户数3541户、人口7503人。2004年全镇总户数9024户,总人口35743人,其中居委户数3420户、人口7487人。龙田镇代码:441324107,原名王坪镇(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易名至今),位于县城的西北部,丘陵山地,辖邬村、江冚、长坑、旧梁、沙塘、王宾、菱角塘、西埔、石龙头、李洞、社厦、赖屋、黄珠洞、田美等14个村委会,20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95.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5077人。地派镇代码:441324100,位于龙门县西北部,东邻龙田镇,西接从化市,北靠新丰县,南与龙潭镇交界,全镇总面积211平方千米,人口18027人,辖2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146个村民小组。龙潭镇,位于龙门县西北部,东经114°06′,北纬23°42′,距县城17千米。全镇总面积257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249个村民小组和2个居委会,总人口为25000人,其中常住人口2200人。蓝田瑶族乡代码:441324200,位于龙门县最北部。1987年经省民宗委批准成立少数民族乡,是惠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总面积169平方千米,山地面积16000公顷。全乡辖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7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40人,其中瑶族8850人。乡政府所在地距龙门县城18千米。附:原路溪镇位于龙门县东南部与博罗县接壤,总面积118平方千米,辖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数1.2万人。2005年12月9日,粤民区[2005]63号批准,撤销路溪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龙江镇。原沙迳镇位于龙门县中部偏南,总面积204平方千米,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002年12月全镇总人口18792人。2005年12月9日,粤民区[2005]63号批准,撤销沙迳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龙华镇。现在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中国温泉之乡”

2011年3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首批“中国温泉之乡”,龙门县作为全国仅有的5个地区之一、广东唯一的一个县摘得此项殊荣。早在1963年,广东医学科学院对龙门地区的温泉作过研究,发现其温泉数量为粤东最多。这里的人早已习惯在俗称“热水锅”的温泉里养生泡澡。时至今日,龙门县境内已有以温泉文化为主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家,正在审评的准AAAA级景区1家,其他高中档次的景区不计其数。

龙门由来

龙门县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据史载:“其地为增之上龙门,故以龙门名县立”。把这块峻峭的地域取名“龙门”,符其险要奇秀之实,且此地还有一个类似“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古时的龙门县,不但地处偏远,而且道路崎岖难行,据说有一位士子赴考落榜,无意之中在这里逗留了一晚,梦见自己变成鲤鱼,跳跃过龙门。第二年便高中状元,于是这位新科状元又回到龙门逗留了一天才上京赴任。说也奇怪,从此之后他事事如意,在官场上更是得意非凡。就这样,人们都认为龙门是个“转运”的福地,龙门也因此名传四方。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为祈福而来龙门,当然更多的人是被这里如画美景吸引。

历史上的龙门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皮氏县为龙门县,以县境之龙门山为名。隋、唐、五代俱称龙门县。北魏初属高凉郡,后为龙门郡治。隋开皇初郡废,改属蒲州,大业初属河东郡。唐武德元年(618)属泰州,二年为泰州治。贞观十七年(643)州废,改属绛州。大顺二年(891)属河中府。宋宣和二年(1120)改名河津县,自此历代县名均不改。即今山西河津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