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镇地图
龙泉镇相关地区地图: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镇
乡镇概况:千年古驿龙泉镇,位于成都市东南方,自古为成都东面屏障、军事要地。始建于武后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旧名王店镇,天宝元年改称灵池镇,宋天圣四年改称灵泉镇,明洪武六年(公元1371年)置龙泉镇巡检司署,龙泉镇名始于此。明清皆在镇设驿站,故龙泉镇又名龙泉驿。龙泉镇地处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腹心地带、龙泉驿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辖10个行政村、97个生产合作社、5个社区居委会,41个居民小组,幅员面积32.5平方公里,人口10万余。地理条件:龙泉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市中心14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8公里,新建交通干道及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成龙路、成渝路连接成网,具有“近山不进山,近城不进城”的区位优势。镇内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为省级卫生城镇;有134处古迹、古墓、古建筑,其中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30余处,每年3月18日的“中国·成都国际桃花节”在全国以至世界享有盛誉。龙泉镇是成都市城市东移的主要承纳地,被列为成都市城市新区,城区面积达46平方公里,规划用地分为中心商贸区、环中心生活区、科技工业园区三大板块。
经济发展:龙泉镇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围绕“建经济强镇、富一方人民,创‘特区’一流”的发展目标,狠抓两个文明建设。在全镇范围内深入扎实地开展了用一个理论、两大成果、三个引导教育干部群众的“一、二、三”农民教育活动和“六百”活动,积极为农民增收致富出力,密切了干群关系。在经济建设方面,实施“强二进三”经济发展战略,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工业、建工建筑(装饰)业、房地产开发业”四大板块构成拉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四驾马车。界牌工业园区、国际名城是该镇推出的重点招商项目。全镇各项工作围绕“一把伞”发展战略展开,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
山东省即墨市龙泉镇
基本概况:龙泉镇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在素有“青岛后院”之称的即墨市东郊,东涉黄海,南依崂山,北与华山国际乡村俱乐部毗邻,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65个行政村,人口5.6万人,耕地8万亩,山丘面积1.2万亩。地理气候:龙泉镇地处温带季风区域,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
交通网络:龙泉镇系青岛即墨市的卫星城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烟青(烟台----青岛)一级公路与青威(青岛----威海)高速公路交岔穿越境内20余公里。两条公路是本地区与内陆地区进行资源配置的交通要道,并与辖区内道路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东距青威高速公路5公里,西去12公里与山东交通大动脉——济青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相接,南距青岛港15公里、青岛海港40公里,西距蓝村火车站30公里。
水、电、通讯:龙泉镇有水库、塘坝16个,库存容量达201万立方米;有35KV变电站一座,供电能力为16000KVA;已开通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3000门。
海岸线:龙泉镇位于黄海西北部,距海岸线10公里。
空港情况:辖区距青岛国际机场15公里,青岛港40公里,柴岛码头10公里。
特色农产品:玉米、花生、小麦、地瓜、莲花、蔬菜、番茄、黄瓜、辣椒、西瓜、菜瓜、家禽、肉食鸡。
行政辖区:龙泉镇下辖村:范家街村河东杨头村河北杨头村韩家后寨村,东蒋戈庄村西蒋戈庄村张家小庄村河南崖村,修家街村潘家泊村北窝洛子村单家街村,李家街村刘家街村高家屯村邵家屯村,俞家屯村汪汪泊村小王家庄村于家兰蒿埠村,崔家兰蒿埠村钟家兰蒿埠村何家庄村石泉头后村,石泉头前村小寨村大寨村柳林村,玉石头村杨家演泉村何家演泉村刘家演泉村,吕家演泉村石门村东塔子夼村西塔子夼村,前麦泊村后麦泊村黄甲山村窑上村,解家村大埠村小埠村辛疃村,笏立头村果元村岭上村汪河水南村,汪河水北村前碾子头村后碾子头村满贡一村,满贡二村满贡三村吴家庄村解戈庄村,东河北村西河北村李家蒲渠村台子村,邹家蒲渠村张家庄村前蒲渠店村后蒲渠店村,梁家屯村
黑龙江省巴彦县龙泉镇
龙泉镇位于黑龙江巴彦县东北部,距县城16公里,地处骆驼砬子山脚下,巴洼线公理穿街而过。龙泉镇历史悠久,清道光元年(1821年)已有人烟,形成集镇后,商贾云集,工贸兴隆。成为当时巴彦县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龙泉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镇内街道整齐,白色路面横贯东西大街,路旁楼群林立,商贸云集,新型城镇已经初具规模。龙泉镇,原名“天增泉”。后因龙泉河环绕其境,故改名“龙泉”。清代晚期,1852年(清咸丰二年),始有人烟,隶属呼兰城守尉管辖。1862年12月(清同治元年十一月),划归呼兰厅管辖。1878年(清光绪四年),有名为张振禄者来此领荒垦殖,逐渐形成村落。1883年(清光绪九年),揣万宝于此开一烧锅,名“天增泉”,后演化为地名。清末,1905年1月(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划归巴彦州管辖,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隶属第二区。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改隶巴彦县管辖,仍属第二区。东北沦陷后,商贾云集,形成集镇,始称“龙泉镇”,隶属第二保,1939年1月改设龙泉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月,设置龙泉区。1948年11月,改称华山区,1950年改为第五区。1956年3月,设置龙泉乡。1958年9月,改称龙泉人民公社。同年11月,将原华山、通达乡并入龙泉公社。1959年4月,划分为龙泉、华山两个公社。1984年2月,将龙泉公社改为龙泉乡。同年8月,改设龙泉镇。龙泉镇面积146.4平方公里。东部为浅山丘陵区,有蒙古山余脉富大山、骆驼砬子山、成志沟山等。其中:成志沟山高海拔564.3米,是巴彦县的最高点。骆驼砬子山为巴彦、木兰两县界山。山深林茂,树木葱郁,清爽宜人,蜿蜒山路,直通山顶。玉皇庙石刻、抗联活动遗址,残垣断壁犹在,每逢夏日,游人络绎不绝。西部平原区。以农业种植为主。龙泉镇辖5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有耕地面积166450亩,其中:水田面积13350亩,全镇共有林地面积4340亩。全镇共有户数8052户,人口29395人,其中:农业户数7734户,农业人口28453人,人均耕地面积4.1亩,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共有劳力15107人,其中:男劳力8113人,女劳力6994人。全镇有线电视入户率完成70%,住房砖瓦化率55%,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为4%,3个自然屯1258人能够吃上安全水。龙泉镇以农业为主,是商品粮重要产区,种植作物以玉米、大豆、谷子、高粱为主。镇党委、政府在确保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实现县委确定的“半壁江山、猪坐殿”的战略发展思路。生猪饲养量在7.4万头,以黄牛、生猪、羊、家禽为主的养殖业成为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第一产业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年有组织的输出富有劳动力6500人左右,创造劳务收入8000万元。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龙泉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居全县各乡镇的首位。1983年被评为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先进集体,1984年镇文化活动中心被评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2006年,龙泉镇福乡村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现已建成10000平方米高等级农民文化休闲广场,是全县最大休闲广场。2006年,镇党委、政府争取资金670万元,易地新建龙泉中学,泉中学,新楼宽敞明亮,软硬件设施全县一流,全校教职员工正在为争创省级一类学校而努力工作。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
烟台市牟平区辖镇。1956年属牟平县为龙泉区,1958年并入姜格庄乡。同年改公社,1962年设龙泉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设镇。位于区境东部,昆嵛山北麓,距城区中心20公里。面积1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公顷,人口3.4万人。上(庄)泽(口)、俚(岛)李(格庄)、大(窑)龙(泉)、任(格庄)殿(后)、松(岚后)龙(泉)等公路在境内纵横贯通。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半山半泊,著名的昆嵛山风景旅游区就在镇境内。以驻地村龙泉汤得名。1992年撤乡设镇。辖龙泉汤、窑厂、北夼、高家疃、西店子、东店子、东北疃、王石夼、邹家庄、赵家夼、孔庄、官道南、星石泊、西杭格庄、埠后疃、丁家庄、尤家泊子、埠岭观、北岘村、南岘村、任格庄、吕格庄、神童、大苇子、小苇子、西桥、杜家庄、北台、六甲村、芦其洼、河里庄、官道北、巨格庄、赵家庄、高家疃、东汤、八甲村、曲家屯、头甲、匣子口、王家口、西口子、金沙夼、狮子夼、西庄、西殿后、东殿后、汤西、南观、潘格庄、河北崖、马家都、埠前、卧龙堡、滩上、涝夼、钓鱼石、西台、杨家泉等60个村委会。主产玉米、小麦、地瓜、花生,盛产苹果、梨、大樱桃、杏等。种植板栗8000亩,年产160万斤,被山东省林业厅和烟台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省,市级板栗基地。有建材、冶金、木材加工、绣花等镇村和私营企业。其中绣花、刺绣较为普及,金岛渔具有限公司生产的碳素鱼竿,热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国最大厂家之一。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1.872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216亿元。有卫生院一处,农村医疗点39个,中小学7所。台湾著名实业家苗育秀先生功成名就后不忘回报家乡,于1993年捐资600万元在家乡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建起了“育秀学校”。有国家级森林公园--昆嵛山,有久负盛名的温泉疗养院,有名胜烟霞洞。龙泉温泉历史悠久,旧负盛名,是胶东半岛最著名的温泉。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
龙泉镇是2002年经省委、省政府批复,原十字路镇和美仁坡乡合并而成立,镇政府设在原十字路政府所在地。地处东线高速公路7—22公里的东西两侧,东以南渡江为界,与龙塘镇、旧州镇隔江相望;西邻遵谭镇;南靠新坡镇;北接龙桥镇、龙塘镇。全镇总面积7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9227.4亩,坡园地17119.01亩,水旱田12108.39亩,总户数7050户,总人口410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34639人,非农业人口2461人。全镇有34个党支部900多个党员;有117个自然村,120个经济社。按行政村设有东占居委会和十七个村委会、即新联村委会、元平村委会、市井村委会、富伟村委会,永昌村委会、美定村委会、占符村委会、国扬村委会、扬亭村委会、汉香村委会、新江村委会、五一村委会、椰子头村委会、美仁坡村委会、仁新村委、雅咏村委会和大叠村委会。龙泉镇地处羊山地区,又是南渡江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乡镇,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属于琼山市的贫困乡镇,全镇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1.909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335元。贵州省凤冈县龙泉镇
乡镇概况:龙泉镇位于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326国道南北贯穿。辖文峰、三坝、六里、柏梓、西山五个村及龙井、龙潭湖、和平路、体育场四个社区,59个村民组,54个居民小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965.25亩(其中茶园2100亩),43232人。经济方针:该镇确定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积极参与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环境,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塑造开明、开放、开拓的龙泉新形象。同时,注重挖掘旅游资源。着力实施好西山森林公园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创建省级森林公园,积极打造西山休闲娱乐旅游品牌。紧紧围绕既定的工作目标,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真抓实干,使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实现财政税收、畜牧税费征收、农民人均收入的稳定增长,激活了一切因素,开创了全镇工作的崭新局面。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是龙泉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坚持创造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