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沁镇地图
鲁克沁镇相关地区地图:
地方特产
哈密瓜:鲁克沁是新疆哈密瓜的真正故乡。鲁克沁的哈密瓜远销全国各地和港、澳、台及东南亚国家,成为无可代替的支柱产业,也使鲁克沁赢得了“中国哈密瓜之乡”的美誉。鲁克沁的葡萄同样久负盛名,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并因成熟快、糖度高、上市早而倍受市场青睐,畅销各地,享誉全国,经久不衰。鲁克沁镇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强国富民政策,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良好机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依托市场,发挥资源优势,在政策、信息和技术等方面努力搞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积极调动各族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乡镇的步伐,努力创建一座现代商贸旅游文明小康乡镇。石榴:石榴pomegranate(Punicaceae)属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喜干燥、温暖和光照,要求年平均气温10℃以上,好栽易活,分蘖能力强,枝条易生根,石榴因不耐寒,冬季需土埋越冬。鲁克沁镇在鄯善县石榴种植面积较大,约在2500亩,结果面积1400亩,亩均产量350公斤,每公斤售价约在8-10元左右,由于鲁克沁镇特殊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使石榴果实品质优良,甘甜爽口,果实含糖量高,石榴个头大、汁多味美吸引了很多批发商上门来订购。每年石榴刚一成熟就被抢购一空。
历史文化
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全镇现有16处历史文化古迹,其中柳中城遗址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哈尼力克买的力斯清真寺为新疆第二大清真寺,再加上鳞次栉比的葡萄园、清水环绕的坎尔井,香甜甘美的哈密瓜,独具特色的经济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使鲁克沁镇成为吐鲁番旅游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鲁克沁汉代为柳中城,唐为柳中县。公元前一世纪,西汉王朝在轮台城墙西域都护府时,曾一度在此屯田。公元123年,东汉西域长史府设置于此,西域长史班勇曾率五百兵士进驻柳中城屯垦戍边。柳中城在历史上所处地位相当重要。它是唐代西州(高昌)的东大门,是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现在城墙周围还遗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在内城南端,现存有汉城墙,长30米,高20余米;在内城正西,有清代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的郡王府遗迹,大约建于1758年,当地人称王爷台。台长五十七米,宽四十米,高二十米,全是用黄粘土夯筑而成。自然环境
鲁克沁镇属于火焰山以南气候区,该区(简称山南)由于三面环山,只有西部与吐鲁番市相接,海拔100——500米,地势低下闭塞,造成增温迅速,散热不易。春季升温快,春来早,但有回寒;夏季高温炎热,时间长达成协议60天;秋季短,降温迅速;冬季寒冷期短,风小雪稀。该区热量极为丰富,日照充足,降水极少,气候异常燥热。是当地典型的火洲气候。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的“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清人肖雄说每年“自四底始,日光如火,风吹如炮烙”,“火风一过,毛发欲焦”描写的就是鲁克沁炎热的气候特点。由于这种典型的大陆干旱荒漠气候,使鲁克沁成为栽培葡萄、哈密瓜的最佳地区。王府所在地
历史背景:9世纪中叶以后,属高昌回鹘王国。高昌回鹘王国灭亡以后,这里成了察合台后王的世袭领地。宋代《宋史·高昌传》王延德记行里,对此地名译写有六种、鲁克尘、柳城、鲁克察克、鲁克齐穆等十多个。明朝,公元1414年,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出使西域到赤亭(今鄯善七克台),并在鲁陈(今鲁克沁)住四日,返回后在《使西域记》中赞鲁克沁“鲁陈……广植葡萄、桃杏……甜瓜、葫芦之履带”。《西域番国志》中赞鲁克沁“善酿葡萄酒”。清雍正年间,鲁克沁成为西域抗拒准葛尔分裂势力的桥头堡,鲁克沁维吾尔首领额敏和卓反对割剧分裂,维护中华版图统一有功,被清朝廷封授郡王,鲁克沁,这处花果飘香的美好乐园,一度就是额敏和卓王府所在地,成了当年吐鲁番绿洲上最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额敏和卓被乾隆皇帝封为郡王后,鲁克沁成为传位9位王爷的王府所在地。王府台:当地人将王府称为“王府台”,王府内城外邸占地20亩,砖石土木结构,黄黏土夯筑的台基高15米,台上建筑分三层,全高约45米,有大小房屋100余间。王府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08),民国21年(1932)马世明作乱中被烧毁,现残存着黄黏土基址。清光绪28年(1902),鄯善建县时,鲁克沁有土城一座,周围约2里余,只开东西门,无南北门。城内有一条街,通街顶盖有凉棚,街两旁开设有旅店餐馆和小摊位,夏秋瓜果堆满街头。出了西门是郡王府的花园,花丛簇拥着王宫。那时鲁克沁居民约有2000户,6000多人。清光绪28年(1902),鄯善建县后,在鲁克沁设置南梁台、北梁台。民国22年(1933),改设第二区(包括达朗坎、吐峪沟、洋海等地)。民国33年(1944),改设和平镇。民国36年(1947),再改为柳中镇。共和国初期于1950年成立第三区,1958年成立政社合一的卫星人民公社,1964年改称为东方红人民公社,1978年以地名命名为鲁克沁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鲁克沁镇,镇政府驻地巴扎村(鲁克沁镇——自然村)。随着历史发展的变化,虽然鲁克沁绿洲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军事地位逐渐消失,但其经济地位不减当年,目前鲁克沁镇已成为鄯善城镇发展的次中心;火焰山南麓“三乡一镇”的经济发展中心,更值一提的是在村落内存在的高峻、森严的城垣遗迹,城垣中出土的文物带给今天人们的精神满足和文化享受是不可低估的。
旅游景点
鲁克沁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景点的保护、管理和开发,非常注重建筑与历史、文化、民俗以及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突出文化发展的个性化和特色,充分发掘和利用十二木卡姆艺术文化这一优势,镇党委、政府通过多方筹资,于2006年9月建成面积1500平方米的全疆第一个木卡姆传承中心。整体建筑立足于鲁克沁郡王夏府的基本风格,在造型上,独出心裁,别有新意,尤其是44根高大的立柱,线条流畅,雕刻精细,色彩绚丽,图案秀美。前厅为600平方米的凉棚,由4排11根高8.5米的白色立柱构成;后厅为半地下室的上下两层,共900平方米,内精外拙,古朴自然,保留了吐鲁番民居黄黏土建筑的风貌和特点。中国第一个木卡姆传承中心——新疆吐鲁番木卡姆传承中心在鲁克沁镇落成,使鲁克沁镇的文化建设迅速驶入了快车道,进入了投入最多,建设最快的时期,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把鲁克沁镇的文化事业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弘扬了独具特色的古镇文化,逐步形成十二木卡姆艺术文化品牌,为鲁克沁镇建设文化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沿革
两汉时代:鲁克沁镇是丝绸之路的要驿,在汉晋时为屯囚要地。汉称柳中,这是汉文地名,从东汉关宠驻柳中后史籍中就屡有记载。东汉安莽帝延光二年夏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班房率领驰刑士500人,屯田柳中。长史行使西汉都护的职责,是东汉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长史府设柳中,班勇屯垦、军事并举,开始收复西域失地。
东晋南北朝:公元327年,奠都在河西地区的张俊前凉王朝,在吐鲁番盆地设立了高昌郡。鲁克沁绿洲因有坚实的农业生产基础,加之屯田士卒的功业,设为田地县。北魏宣武帝二年(501)实行郡、县、城制,将田地县(鲁克沁)升为郡。
唐代: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唐朝命吏部尚书侯郡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兵1万多攻占田地城,继而平定高昌,高昌叛乱平定后改设为西昌州,旋改为西州,田地郡为柳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