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泉州市地图 > 惠安县地图 >
洛阳镇地图
洛阳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古代:宋时隶崇武乡,元时分属信义乡德兴里、行满乡民安里的十八都、十九都,清时属埔林铺、陈庄铺、庸庄铺、谷口铺、玉沙铺、通津铺、上田铺、前康铺。
现代: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于今域置洛东、洛安二乡,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改洛阳镇,辖12保。1949年9月,设第六区公所于洛阳街,辖16个乡。1951年6月划出黄塘、下殿、松溪、群合、狮峰等5个乡,另设第七区公所于黄塘。1952年6月,第六区改为第八区,析前园、白沙、石莲、杏塘、梅岭等5个乡,裁撤玉浦、杏梅2个乡,计辖13个乡。同年8月撤销石莲、白沙、前园3个乡,恢复玉浦乡,共辖11个乡。1954年9月,洛阳乡改为乡级镇建制。1955年10月,第八区划进锦厝、溪庄、端明、锦水、凤旗、凤山、五音、联群等8个乡,共辖19个乡。1956年5月并区并乡,撤销洛阳区,归东园区管辖。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洛阳乡,辖11个联社、48个分社、349个生产队。同年8月再度并乡,仍设洛阳乡,合并为11个分社、90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洛阳乡改为上游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14个生产队。1961年9月析分小社,成立洛阳人民公社,辖25个生产大队、224个生产队(含1个渔业队、1个运输队)。1963年6月,万安大队及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从洛阳公社划出,设洛阳镇。1966年撤销镇建制。同时裁撤石任、锦庄、后铺、玉浦、西坊、西吟头、曾垵等7个大队,恢复东莲、西安2个大队,计辖20个大队。1980年析西安大队为西方、曾垵、西吟头3个大队,共辖22个大队。1984年改设为镇,析万安大队为洛安、万安、洛阳3个大队,至此计辖24大队。1985年1月,辖24个村民委员会、253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计辖24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2001年析白沙村为白沙一村和白沙二村,计辖25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2010年6月,洛阳镇与东园镇、张坂镇、百崎回族乡及惠南工业园区一起从惠安析出,正式委托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

风景名胜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始建于1053年(北宋皇祐五年),前后历时七年之久,由时任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兴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该桥位于洛阳江上,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被誉为“海内第一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坐落于洛阳桥南侧,始建于宋朝。祀洛阳桥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据传是在洛阳桥竣工不久后建成的。《万安渡石桥记》碑勒石之后不久,当地人民为缅怀蔡襄在泉为官造福一方、为修建跨海长桥竭尽心智的功绩,自发捐献立祠,用以纪念他一生为官忠正、造福人民而奉敬之。,●昭惠庙:坐落于洛阳桥北侧。相传始建于唐代,原名镇海庵。庙祀“福佑帝君”。北宋皇祐年间造洛阳桥时,从丰州迎奉九日山海神通远王李元溥,祀于镇海庵,作为镇海造桥之精神支柱。南宋淳佑年间(1241-1252年)赐额“昭惠”。庙坐北朝南,占地3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过亭、大殿。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构架,硬山屋顶。庙额“昭惠庙”为清朝光绪泉州末代状元吴鲁书题。庙内外存有明清碑记5方,其中2方记述有关重修洛阳桥事。,●洛阳古街:古街上大多是富有民国时期特色的建筑,年代跨度从宋代到民国,历史风貌较为传统。其中西结合的骑楼,堪比泉州的中山路。古街拥有的文化遗产有民居、商号、寺庙、宗祠、古井、名人故居等。古井禅寺是古街上有名的古迹,两层楼街式的建筑,寺大门上有一方“古井禅寺”匾额。古井禅寺后有一口宋代古井,古井旁有一碑记《万安井重修记》,上面记载着凿井之人及其年代。,●陈金城、陈伯达故居:坐落于梅岭村岭头,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清古民居五开间三落大厝,南边有勉斋学馆,北边护厝,门前石埕,有三对中举旗杆。陈金城是陈伯达的曾祖父,与林则徐、魏源颇有交往,参加过抗英斗争,是清朝刑部支南司主事,进步思想家,爱国士大夫,著有《怡怡堂文集》等。陈伯达则是中共早期党员,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是担任毛泽东秘书时间最长的一位,前后共达31年。,●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洛阳江口生长着中国最北界的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洛阳江东岸的后渚、屿头、庄兜、桥南和洛阳及凤屿等地。该保护区是福建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红树林、珍稀鸟类等。,●云盖寺:坐落于安峰山巅,始建于641年(唐朝贞观十五年),缘因该寺的上空长聚祥云,故名“云盖寺”。相传古时该寺香火之盛,冠于闽南各寺。迨至1160年(南宋绍兴三十年),宋大丞相梁克家因遭受朝中奸臣的陷害避难于此寺,幸免于死,故有“灵神护国”之誉,名噪一时。云盖寺有两项堪称闽南第一:一是大悲殿中的玉卧佛,2002年从缅甸迎请来的,长7米,重达50多吨,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一尊玉石卧佛。另一个是2007年11月4日安座在圆通殿的千手千眼观音铜塑,重十几吨,高7.32米,为闽南最大。,●观音禅寺:坐落于洛阳观音山(又名士公亭山)的山麓,始建于641年(唐朝贞观15年),后失修倒塌殆尽,2004年完成重建。据查考:自东西晋南北朝以来至唐初,大批中原士族为避北方战乱南迁来泉,部分人员在洛阳江北小山坡建房居住,形成一个村落,名曰“温厝坑”。百姓为祈求平安,乃建寺供奉观音菩萨。

基本概况

洛阳镇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东经113.2度,北纬24.41度,东与本县东坪镇、大布镇、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清远市阳山县江英镇相邻;西与阳山县秤架瑶族乡接壤;北靠五指山乳阳林业局,集革命老区、石灰岩山区、民族杂居地于一体,是广东省推行村官“双向承诺制”的发源地。因机构改革需要,2005年5月,原洛阳镇与古母水镇合并成洛阳镇。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4.5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全县面积最大的镇。

行政区划

境内生活着汉、瑶、畲三个民族同胞,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91个村民小组,130个自然村,总人口10125人(其中:汉族9012人、瑶族632人、畲族490人)。

地方特产

洛阳茶、胶股蓝、九节茶、灵芝、冬菇、古母水鸡。

地名由来

据《惠安县志》记载: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不止,大批汉人士族南渡入闽避乱,部分辗转来此,沿江尤其选洛阳江万安渡口周围安居。唐初和唐末,中原地区两次大的战乱再次使中原人士大量南迁,洛阳古镇成了中原汉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古时中原士族避难南迁于此,因思念家乡而以“洛阳”命名此地,洛阳江得名也因此理,遂有洛阳桥。另据《闽中摭闻》载:唐宣宗微时行经此地,见此间风景秀丽,曰:“山川胜概,类我洛阳也。”以此得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