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镇地图
洛阳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古代:宋时隶崇武乡,元时分属信义乡德兴里、行满乡民安里的十八都、十九都,清时属埔林铺、陈庄铺、庸庄铺、谷口铺、玉沙铺、通津铺、上田铺、前康铺。
现代: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于今域置洛东、洛安二乡,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改洛阳镇,辖12保。1949年9月,设第六区公所于洛阳街,辖16个乡。1951年6月划出黄塘、下殿、松溪、群合、狮峰等5个乡,另设第七区公所于黄塘。1952年6月,第六区改为第八区,析前园、白沙、石莲、杏塘、梅岭等5个乡,裁撤玉浦、杏梅2个乡,计辖13个乡。同年8月撤销石莲、白沙、前园3个乡,恢复玉浦乡,共辖11个乡。1954年9月,洛阳乡改为乡级镇建制。1955年10月,第八区划进锦厝、溪庄、端明、锦水、凤旗、凤山、五音、联群等8个乡,共辖19个乡。1956年5月并区并乡,撤销洛阳区,归东园区管辖。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洛阳乡,辖11个联社、48个分社、349个生产队。同年8月再度并乡,仍设洛阳乡,合并为11个分社、90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洛阳乡改为上游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14个生产队。1961年9月析分小社,成立洛阳人民公社,辖25个生产大队、224个生产队(含1个渔业队、1个运输队)。1963年6月,万安大队及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从洛阳公社划出,设洛阳镇。1966年撤销镇建制。同时裁撤石任、锦庄、后铺、玉浦、西坊、西吟头、曾垵等7个大队,恢复东莲、西安2个大队,计辖20个大队。1980年析西安大队为西方、曾垵、西吟头3个大队,共辖22个大队。1984年改设为镇,析万安大队为洛安、万安、洛阳3个大队,至此计辖24大队。1985年1月,辖24个村民委员会、253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计辖24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2001年析白沙村为白沙一村和白沙二村,计辖25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2010年6月,洛阳镇与东园镇、张坂镇、百崎回族乡及惠南工业园区一起从惠安析出,正式委托泉州台商投资区管理。
经济发展
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8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5051万元。农业总产值1.19亿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1.18亿元。拥有农机总动力4.4万千瓦。年产粮食1893万公斤。出栏生猪2.16万头、家禽10.63万羽,年产水产品345万公斤、水果512万公斤、蔬菜635万公斤。拥有工业企业650家,其中“三资”企业19家。年内完成技改投入1.8亿元,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48.02亿元、工业利税总额3.08亿元、完成外贸供货额16.43亿元、自营出口额1.43亿美元。拥有第三产业实体2109个、从业人员6327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45亿元。该镇是全国著名的“珍珠之乡”,也是省级农村现代化试点镇。位于镇内的江苏新科电子集团是世界著名的电子音响设备和空调制造企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给洛阳镇带来勃勃生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业建设同步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2006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1.57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2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1.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31元。2006年,洛阳镇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全镇社会固定资产投入8.6亿元,完成协议外资2580万美元,到账外资1402万美元。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以“洛丰”为品牌的水蜜桃和葡萄生产已初具规模,建成了总面积为680公顷的林果园区。发展环境得到新提升。2006年7月洛阳镇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弱势群体生活有所保障。改革开放给洛阳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带来蓬勃生机。农业生产不断开拓新的发展模式,水蜜桃、葡萄、珍珠等特色农产品名列全省前茅。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镇拥有江苏新科电子集团等900多家企业,主要产品有:新科数码音视频系列产品,新科DVD,新科系列空调、微电机系列、节能灯、精细化工,制药等,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洛阳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江苏省30个重点联系中心镇之一,常州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十强乡镇。工业园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
著名侨乡
洛阳镇是闽南著名侨乡之一,华人出国谋生渊源流长。早在明代就有人远渡重洋,到东南亚诸国。侨属侨眷遍及全镇,而以洛江半岛的3个片区诸村为多。全镇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11.7万人。华侨多数居于菲律宾,其次居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不少侨属定居于香港、澳门。许多该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桑梓情浓,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纷纷捐资扩建、改建校舍,为学校添置教学设备,设立教学基金和购置医疗器械等。据统计资料显示,1949-1989年,全镇的华侨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达516.93万元。屿头村是主要侨村之一,旅居海外和港澳台同胞1万余人,旅居菲律宾及香港的屿头人超过其留在内地的人数。
基本概况
洛阳镇位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东经113.2度,北纬24.41度,东与本县东坪镇、大布镇、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清远市阳山县江英镇相邻;西与阳山县秤架瑶族乡接壤;北靠五指山乳阳林业局,集革命老区、石灰岩山区、民族杂居地于一体,是广东省推行村官“双向承诺制”的发源地。因机构改革需要,2005年5月,原洛阳镇与古母水镇合并成洛阳镇。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4.5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全县面积最大的镇。
水文地理
依山临海,北面山峦叠嶂,青苍满目,西南边则纵眼千里,海天一色。地貌大体可分为丘陵、台地、平原、滩涂等类型,地势自北向南倾斜。镇区东西长11.5公里,南北长14公里,海岸线总长12.8公里。土壤以红壤土、沙质土为主,沿海滩淤积地属碱质粘土、亚粘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境内有杏田溪、下曾溪、云内溪、黄塘溪、水磨坑溪、西埭溪、洋坑溪、林口溪和屿头溪等中小溪流,流域面积3.7平方公里。黄塘溪从埔兜汇入洛阳江,因洛阳桥闸锁江而立,江水随潮汐涨落,断断续续注入泉州湾。埔仔溪发源于东部尖山亭山,流经东园镇埔仔、厝仔、双溪口等地,注入南部五一垦区。辖区内有锦丰水库、水磨坑水库、西坑水库、东风山围塘、仙坑山围塘、下树山围塘、山仔楼山围塘等小型水库和山围塘,乌潭水库、山美水库的渠道穿过辖区的北部和西南部。
地方语言
客家话、阳山话。
历史文化
洛阳原名永安里,洛阳的老石桥,桥名也叫永安桥(此桥已在1976年疏浚武进港时拆除)。永安里名称的来历,可追溯到南朝萧梁时代。据说在一年夏秋之交,阳湖泛滥,晋陵和无锡两县县令吴、许二人会同治水,正在沿湖巡视,忽然洪峰突起,见此情景,两人唯有对天祷告:“宁亡邑宰,勿亡我民”,当即跳水而死。洪灾过后,湖西村落的人逐渐回归,重建家园,期望从此平安,所以叫永安里。并把为治水而死的吴、许两位县令,尊崇为“永安里土地”,称做“吴、许二圣大王”,建土地庙供奉之。至于永安里因何改名洛阳,洛阳西街秦观祠内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碑文和《秦氏宗谱》都有记载。北宋政和(宋微宗年号)年间,秦观的小儿子秦湛任常州通判,定居毗邻县新唐乡,以姓名村曰秦村。秦观的五世孙秦宗贤从秦村迁居永安里,奉秦观的六世孙秦禹夫出任河南洛阳县尉,死于任所。禹夫的儿子秦春,扶榇归葬永安里,因哀痛其父死于任所,即把永安里改为洛阳,以资纪念,此即洛阳名称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