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镇地图
芦溪镇相关地区地图:
福建省-芦溪镇
芦溪镇地处平和县北部山区,与南靖县书洋镇和永定县湖坑镇交界。现辖18个村委会,分别是:东溪居委会、东槐村、村坑村、新村村、蕉路村、芦丰村、树林村、连益村、连新村、连城村、双峰村、梨坑村、华峰村、秀芦村、西新村、漳汀村、九曲村、山岗村。236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9287户,40883人。方圆311平方公里,山地38.4万亩,耕地32545亩。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薯;经济作物主要有晒烟、水果、蔬菜;镇办企业主要有柑桔场、水电厂、柿子场等。芦溪是革命老根据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29年,芦溪人民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发展地下党组织和游击战争,在3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先后有64名烈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的生命,还有546名“五老”支持、掩护和参加红军游击队组织。1958年开通了通往县城的公路,改善了交通条件。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并且与相邻的南靖县和永定县也开通了县际公路。丰富的山地资源是芦溪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晒烟是主要经济作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其品质优良,色味俱佳,畅销闽南一带,远销河北省等地。芦溪咸菜,酸甘嫩香,风味独特,是有名的拳头产品,以芥菜为原料点腌制而成。1993年成立了股份制的兴隆食品厂,将咸菜精制加工成软包装产品,供不应求,在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最畅销产品。芦溪有丰富的叶腊石资源和青石板材资源,现已着手组织开采。四川省-芦溪镇
概况:全镇幅员面积94.85平方公里,城镇面积4.5平方公里。2008年辖4个农村办事处,1个城区办事处,8个居委会,29个居民小组,30个行政村。23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057公顷。植被面积3013公顷。森林面积245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6%。人口:总人口57660人,18868户,其中农业人口42176人。非农业户5492户,男女性别比:108.5:100。人口出生率7.50‰,人口死亡率为6.00‰,人口自然增长率1.0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9人。
市镇建设:场镇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扩建到5平方公里。有街道17条。镇内有年供水量182万吨的自来水厂1座,城区供水管网30公里,用水户达5000户,普及率已达92.81%。镇北有装机容量为15750千瓦的水能永安电厂1座,在场镇和广华寺村建起2座110万千伏变电站。7000门程控电话。天然气用户达3200余户,普及率达60.55%。城镇化率达到36.7%,街道全部实现水泥硬化,街灯亮化,并形成6个均为水泥道路的出口网络。芦溪镇西干道新区建设已基本竣工。600亩存量土地正在建设成12000平方米集商住楼,休闲广场,文化娱乐,政府办公等市政设施,昌德小区建设,全年投资达5000万元。建成4万平方米居民小区正在兴建中。
镇域经济:国内生产总值4亿元,按可比价比去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总收入1.84亿元;第二产业总收入1.15亿元;第三产业总收入0.7亿元,三次产业比达到55:31.5:11.5。财政总收入1440万元,全年可安排财力达8220.8万元(其中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资金7346.44万元),实现财政总支出8320.8万元,消化历史债务100万元。年末金融机构3家各项存款金额3.6亿元,贷款金额1.1亿元。农业总产值22500元。农作物总面积8115公顷。大小麦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612.5公顷。粮食总产量29036吨。油料作物4774吨。反季节蔬菜453.3公顷。油料作物1692.5公顷。年产水果103万公斤,水产品27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45.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5元,增加662元。产茧8.49万公斤。年末生猪出栏87583头,肉牛出栏11722头,小家禽77.32万只。发放涉农补贴4000余万元,农民人均收益80元。工业总产值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3%。实现工业增加值7826亿元,比上年增长55%。规模企业增加3家,规模企业总产值达到2748万元。民营工业增加值实现5643万元,增长30%,比去年增长74%。全镇有1.5万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3处,大型超市6家,大型餐饮酒楼5家,各类商店900余个,商业街4条,个体商户1400户,日参与集市交易达4万余人。
环境保护:年内投入13.6万元维修、更换绵三路、芦溪段街道过境路灯200盏,投资22万元引进绵阳新时代物业管理公司进驻芦溪,保持常年有40人左右的清扫保洁队伍负责芦溪城镇的卫生保洁。投入5万元在五柏村建垃圾填埋场1处,对垃圾进行处理和填埋,投资2万元购置垃圾转运车13部。投入3万余元在城镇、乡村建规范垃圾池。“一建、三清、五改”,改卫生井2458口,建沼气池870口,改厕、建灶1420户,已建成省级卫生单位4个,省级卫生村、社3个,市级卫生单位8个,县级卫生单位9个。芦溪镇创建省级卫生镇获得验收通过并命名。
抗震救灾: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芦溪镇迅速启动应急工作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设立应急救援、灾情统计、房屋安全、卫生防疫等8个工作组。组织带领全镇干部群众迅速紧张有序的进行抗震救灾工作。组织民兵应急分队和预备役队伍80余人分两批赶赴平武北川抢险救灾,抢救出13名幸存者,挖出215名遇难者。顺利完成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撤离避险工作,避险撤离涉及4个村、2个居委会、18个社组、2900余人,历经13天、最长达到20天,确保了零伤亡的目标实现。开展爱心捐赠,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向灾区捐款25万余元,捐赠救灾器械及物质2000余件,交纳特殊党费30277元。及时发放5873人受灾群众生活救助555.02万元,2657人的后续生活救助166.02万元,发放救灾粮287吨,物质2万余件。投入资金20余万元,对全镇村(居)和公共重点区域进行全面防疫,保证了全镇无疫情发生。
灾后重建:全力推进农房重建。建立示范点2个,农房重建开工2519户,开工率100%,竣工1890户,竣工率75%。完成农房加固5350户,发放加固维修资金1337万元。发放2519户过渡安置资金503.8万元,发放农房重建补助2176户、3405万元。全面启动城镇住房重建。完成城镇居民住房安全鉴定2300户。设置安全警示16处,组织排险8处。积极向上争取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将4所中小学校扩建、敬老院扩建、文化设施重建、二医院扩建、10个村(居)办公场所建设等项目列入2009年开工重建项目。支持平武、北川统供红砖30万匹,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发放重建贷款1200万元。
邮政电信通讯:全镇通讯设施齐全,电信装机容量6000门,移动、联通、铁通机站6处,网络覆盖全境。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50部,移动电话80部。邮政储蓄和汇兑总量9000万元,业务总收入13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300万元。
工业企业:芦溪工业已初步形成七大门类、八个行业。以化工、建筑材料、冶金冶炼、食品加工为主导,除永安电厂、嘉盛化工、启明星磷酸盐三大企业外,镇有中小型工业企业51家,其中有化工企业康尔日化、川科化工、智光塑料3家,食品加工有文氏粉业、新丰酒业、金丰酒业、蜀伍酒业、涛林食品、飨味香食品6家,建筑材料有豪森木业、永丰新型墙体材料厂、永路预制构件厂,永强预制厂4家和华胜、四兴、红兴、宏发、玉明、罗家坡等6家砖厂,还有金牛农机厂、中正五金厂2家制造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9家。
道路交通:芦溪镇是三台县北路的交通枢纽,距绵阳机场仅20公里,距三台县城区30公里,绵三公路由北向南穿境而过,东依芦溪涪江大桥与芦溪工业集中区联成一体,并延伸至正在建设的绵遂高速公路,西有通至德阳的中立路,通往中江的芦黄路,通往四平的芦金路,境内108公里的镇村道路,纵横交错,已建成尖山村、永强村、鹤林村、大房村的水泥村道25公里。整治村级道路53公里。全镇有农用车150辆,面包车120辆,成立农村客运公司1家。
社会生活: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988元。每百户有电视机98台,有线电视用户1万余户。
新合医疗和医疗卫生:全年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人数42670余人,参合率达95%。报账人数2万余人,报销费用200余万元。全镇现有村医疗点23个,卫生院5个。二级甲等医院1座,有床位70张,医护人员120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28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入资金56万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镇整治山平塘22口(精修4口),新建渠道2条12公里,维修淘淤渠道190公里,维修整治石河堰3道,恢复永江一道闸抽水站,新建提灌站1处,改建5处,打深井86口。
科技教育:有科技人员520人。民营科技人员336人。全镇有各类学校27所,“省级示范高中”芦溪中学在校学生达6000余人。全镇各类学校在校人数达13067人。教职工52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8.2%,高中入学率48%。
文化体育:全镇有文化活动场所78处,开展大型文化体育活动3次,建有中老年健身俱乐部4个,其中居委会1个,村3个,会员200余人。成立全民健身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信鸽协会、摄影协会、象棋协会,常年开展活动。其中篮球协会先后到绵阳、三台、西平等地与之开展的友谊比赛活动。建有镇文物保护领导小组,镇内关帝庙戏楼1984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6处文保单位(莲花台、五显庙、玉皇山崖墓、石佛寺、庙梁山崖墓、狮子山崖墓)。有文化经营户45家,其中互联网服务9家,新农村书屋3个,另有打字复印、印刷、书店、台球室、旱冰场等。
名特产业:以石河村兰绍友为首的山顺果蔬基地和鹤林村生产发展反季节水果“山顺”牌油桃,基地250亩,18个大棚,年产值180余万元。协会面积6800余亩,年产值1200余万元,会员1200人,带动农户4200余户。基地评为“四川省无公害基地”,山顺产品被世博会评为“名优农产品”,2005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并注册“山顺”商标。
名特食品:历史上芦溪的名小吃“篮篮鸡”,由杨二酒楼业主杨天忠传承发展为现今著名的“姜汁鸡”,以麻、辣、香、鲜为特色,颇受食客欢迎。
名胜古迹:芦溪的莲花台寺庙,依山傍水而建,风景秀丽,建筑古朴宏伟,占地6000余平方米,佛像雕塑美伦美焕,栩栩如生。殿宇装饰精美,金碧辉煌。关帝庙戏楼,镇内130余年前的唯一古建筑,位于城镇中街,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古朴典雅的斗拱翘檐,很具特色,保持完好,现为文化中心所在地。1984年被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谢忠华)
2011年发展:芦溪镇利用五类资金加快城镇建设。信息来源:芦溪镇作者:谢忠华编辑:吴曦责任编辑:谢兴余发布日期:2011-1-24,一是引进外地资金加快建设。引进重庆先成地产公司先期投资1亿余元,开发占地51.5亩,修建“丽景天下”楼盘10.3万平方米商品房工程,修建电梯公寓和星级大酒店;加快街道路面改造。引进四川省华城建筑有限公司,凉山公路建设有限公司采用BT模式,利用民间资金和自筹方式投资1200余万元,对9条街道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二是利用本地民间资金加快建设。芦溪银氏企业投资2000余万元,修建2000余平方“紫荆花a座”房产,今年5月即将竣工;芦溪“俊鹏阳光”房产投资6000余万元,修建4万平方小高层、电梯高层商业用房和商品房。三是利用置换模式加快建设。进行土地整理。1月20日正式签约三台倍乐房地产公司,加快金子山、赵家巷1500余亩山林地整理,为重大项目实施拓展一批土地。四是自筹资金加快建设。自筹资金2300万元建设滨河路1010米,宽18米,新区一号路延长段730米,宽40米,广场8004平方米的基础设施。五是发动驻镇单位投资加快建设。广电、供电、移动、联通、自来水公司5个单位投资1200余万元改造6000余米管网,广播电视、电信等弱电线全部入地运行。
前景目标
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又好又快发展这个关键,高点定位,抢先进位,深入实施“生态立镇”和“工业强镇”战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高度关注民生,注重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构建活力芦溪、实力芦溪、魅力芦溪、繁荣芦溪、和谐芦溪,努力把芦溪打造成为全国电瓷强镇、全省旅游大镇、赣西生态名镇。预期目标:到2011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74亿元,年均递增11.6%;财政总收入达到4.65亿元,年均递增15%,力争达到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2亿元,年均递增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力实施“超百亿元工程”:在做大做强电瓷产业上实现产值20个亿;在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新增投入10个亿;在加快武功山旅游开发上新增投入10个亿;在做好资源整合挖潜上新增产值10个亿;在规范发展烟花鞭炮产业上实现产值10个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实现产值10个亿;在吸纳外资、激活民间资本上新增20个亿;在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上新增投入10个亿。实现三年大变样,五年大跨越,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省前20名。
总体目标:2007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达到39.65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5%,达到2.66亿元,力争人均超千元,完成2.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达到1.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516元。
切实办好八件实事:1、投资3500万元建设古城公园;2、投资1000万元建设新站前路;3、动工建设320国道拓宽改道工程;4、投资500万元建设蔗棚蔬菜批发市场;5、投资400万元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6、投资300万元修建艺术中心前袁河大桥;7、解决3200人安全饮水问题;8、全面完成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任务。
全面实施五大民生工程:1、扩大就业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200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600人,安排“4050”人员就业300人;完成城镇职业培训18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228人、跨省劳务输出2.4万人,发放小额贷款1000万元;2、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821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58%;3、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完成农村低保救助6600人,城市低保救助9000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501人,集中供养率达80%;4、扩大济困助学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5149名贫困家庭学生教科书,资助1219名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5、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完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000人、职工工伤保险参保11408人、农民工参保3000人,完成城镇居民合作医疗1.2万人、大病医疗救助5557人。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
区域概况:芦溪镇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北部,与绵阳涪城区丰谷镇接壤,绵三公路与涪江河穿境而过,全镇幅员面积94.85平方公里,场镇面积4.5平方公里,辖4个办事处,30个行政村,232个社,8个居委会,29个居民小组,有耕地45843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07亩,植被面积45200亩,森林面积34933亩,森林覆盖率32.9%。截止到2005年末,全镇总人口56510人,18022户,其中农业人口42904人,男女性别比为108.7:100,人口出生率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6人。芦溪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3988男28130女25858家庭户户数15590家庭户总人口(总)49916家庭户男25456家庭户女244600-14岁(总)116980-14岁男60450-14岁女565315-64岁(总)3853015-64岁男2029615-64岁女1823465岁及以上(总)376065岁及以上男178965岁及以上女1971户口本地住在本地50599
资源环境:芦溪镇位于县城北部,素有三台北大门之称。场镇地理坐标北纬31°19′,东经104°52′,距绵阳33公里,距三台30公里。镇境东邻花园镇,南接刘营镇,西界新鲁、立新镇。北连港城区丰谷镇。以浅丘为主,兼有涪江冲积平坝,海拔在410-490米之间。处涪江西岸、涪江在镇境东越境而过。
经济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296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2025万元,第二产业9078万元,第三产业5714万元,财政总收入1071万元。农业总产值1.95亿元,粮食总产量26305吨,农作物总面积92530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103亩,经济作物24463亩。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39亿元,民营经济总数1234家,职工7580人。2005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450万元,上交税金110万元,重点项目主要有芦溪中学教学大楼工程、三台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工程和集雨节灌工程。2005年,邮政储蓄和汇兑业务总量4220万元,业务总收入85万元,固定电话达到6160部,电信业务收入220万元。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0万元,有市场面积21800平方米,商业从业人员2460人,完成税金105万元。
社会事业:芦溪镇在地震灾后农田水利基本建中,采取“六个确保”,致力于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确保宣传到位,通过动员会、现场会、广播电视、标语等方式,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二是确保责任落实,镇政府先后与各党总支、村委会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问责制”、“责任倒查制”,确保任务到人;三是确保资金到位,由镇纪委、党政办、经济办负责监督工程资金使用,严禁截留挪用,确保项目兑现;四是确保工程质量,由水利站、农机站负责工程技术指导,全程监督工程质量;五是确保“多元化”投入,农民受益投资业主受益,采取政府引导型投入、主导型投入、承包塘堰业主社会资金投入、群众自愿投入的“以水养水”的新型模式;六是确保水利建设和灾后农房重建两不误,以机械为主,全镇出动挖掘机、农用车20台次投入水利建设。通过多种综合保障措施,该镇已动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94处,完成61处,整治震损水库2座,新建渠系4.5公里。投入建设资金46万元,投工4200余个,完成土石方2.9万立方米,砌石110立方,浇筑混凝土800立方米,山平塘、石河埝精修、淘淤、补漏完成10处,修复水渠13.8公里,维修提灌站50处,完成重点水利工程77亩,新增蓄水16万余立方米,确保春灌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