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镇地图
马鞍镇相关地区地图:
矿产资源
马安乃天赐宝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藏龙卧虎之地。马鞍拥有金矿、银矿、铅、锌、磁铁、锍铁、铜等矿产资源。分布广,存量大,品位高,已有多家大中型公司在此开发。历史沿革
《嘉泰会稽志》载:“马鞍山以形似马鞍也”,地乃以山名。据1989年发掘之仙人山、凤凰墩两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距今约4500年。传说马鞍山,又名晾网山,为越民渔猎之地。清康熙时,居民渐集,镇区始成,为县北部沿海贸易中心。民国二十一年(1932)建马鞍东南镇、西北镇,三十五年建马鞍乡。1985年9月,为建制镇。1992年5月,新围镇、新二乡并入,辖50个村、3个居民区,1993年有11045户、35471人。镇人民政府驻章村。主要产业
马鞍地处滨海,沙地多产棉花,妇女业纺纱织布,产品运销城镇各地,抗日战争后渐衰。进入80年代后,乡镇工业渐见发展,形成以轻纺印染、五金建材为主,食品、皮革、化工、塑料等相应发展之工业结构,有企业103家。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浙江省重点工业卫星镇。1993年工农业生产总值119990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外贸产品出口交货值9310万元。为浙江省百强乡镇之一。镇区建设
街道:旧时,街道沿河而建,宽3米左右,长450米,石板铺路。花行、商铺、茶楼、酒肆鳞次栉比,街河由西向东穿过,有典型江南水乡风貌。1987年改造老街,接着新辟和改建新建路、西街路、东街路、车站南路、车站北路等街道8条,最宽处为24米,多为水泥路面。1993年底,有大小街路(弄)11条,总长3081米。房屋:建国初,建成区内房屋建筑面积约3.89万平方米。50年代至70年代新建不多。80年代后期,始有成批住宅区建成,并出现农民别墅。1993年末,实有房屋建筑面积14.8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6.49万平方米,人均25平方米。1987年起,陆续新建、改建影剧院、敬老院、人民医院、中心小学、汽车站、邮电所、信用社等公共建筑,层次最高为4层,多为3层,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
水电:1987年筹建自来水厂,1991年扩建。主管道12.39公里,年供水120万吨,供水率94%。埋设地下排水管道5.1公里,筑窨井350只。1967年开始通电,1970年普及,由亭峰变电所供电。
邮电:民国三年(1914)设邮寄代办所。十五年为三等乙级邮局,1958年12月改邮电所。1988年安装程控电话,1993年末已有电话机510部。
交通:旧时主要为水路。晚清时期有西兴至道墟线、漓渚至安昌线经马鞍客货船、埠快船。民国二十年(1931)9月,绍兴至安昌大华轮经马鞍。1955年7月新辟绍马(鞍)航线。1981年绍兴三江公路竣工,并延伸至萧山益农闸。1982年4月,马鞍公路与益农闸连接,南接绍三(江)公路,北经党山、瓜沥、衙前,均可与104国道相连。1992年5月马(鞍)齐(贤)公路建成通车。在建之杭甬高速公路,途经国庆、大源两村,在马鞍境内长1.95公里,水陆交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