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南京市地图 > 六合区地图 >
马集镇地图
马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地名由来

马集原名马贾洼。抗日战争期间,马集南边十二里岔(岔镇),北边的谢集都设有日伪据点。农民、商贩不敢到敌占区做交易,便将集镇移到这里来。另外,因这里地处龙河、谢集等乡的中心,加上原来逢集的条件,诸如布摊、粮桶、豆腐担子、烧饼炉子、京货担子、杂货摊等买卖活动,很快就发展成为一个露天市场。随着市场不断发展,在集市的荒地上首先由马家、贾家两户砌房造屋,坐地经商,故名马贾集。解放后,靠近集的卢家营成立新民区,去贾改名为马家集,隶属岔镇乡管辖。1960年元月,由原岔镇、恒华两乡合并,成立马集公社。1983年进行行政改革,成立马集乡人民政府。

交通运输

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信阜公路穿境而过,马包路、马赵路、马邓路交汇于此。是全县的重要客流中心集散地,有发往上海、萧山、深圳、信阳等大中城市客车。

历史文化

宋时马集二亭山是游览胜地,因为有青鸾、白凤亭、仪真观(后叫西宫),许多文人墨客慕名来游,宁韩世忠之孙南宁真州知府韩梃有《游仪真观》诗:堤边柳绿巧藏鸦,麦拢风高燕子斜。莫道春归无觅处,小桃犹有数枝花。自宋以后,明·清时,仪征及其周围兴建了大批园林。在马集镇境内,现蔡湖村一带,那时这里属巴祠乡,有座很大的园林,叫朴园。那里是大盐商巴光诰家的宗祠。以后的巴祠乡名字也由此而来。巴光诰建朴园,前后用五年时间,花费白银二十多万两。这种“金银珍贝,视若泥沙”的豪富,在仪扬地带也很少见。朴园内楼、阁、亭、榭、堂、馆等建筑20余处。有的叠石成山,倚山架屋;有的凿池开渠,临水栖楹;有的楼阁四周栽种奇花异木,楼亭掩映在花丛中;园中长廓高低相连、迂回曲折,引人入胜。园中牡丹与梅花有四、五百株,叠山石头选用湖石,而且是堆砌假山名家戈裕良的杰作。这座园当时被誉为“淮南第一名园”。钱梅溪在《履园丛话》中描述朴园的叠石艺术是:“有黄石山一座,可以望远,隔江诸山历历可数,掩映于松涛楸野戍之间,而湖石数峰漳壑宛转”。许多文人墨客,留下诗篇,有志记载清代诗人王塘游朴园,留诗《岑华亭》:岑华山在望,回绕碧琅珏。风过忽成韵,客来都依栏。秋心映虚白,春信有平安。试看龙孙长,青云上欲干。手扶拐杖的金匮钱,看到农家的粮仓高兴吟出《梅花岭》诗:花映真州月,香分庚岭春。扶筇岭头看,花月认前身。这座园林毁于咸丰年间的兵火之中,靠近的一个村叫蔡湖村,就是当时的朴园之湖。太平天国运动时,这里常有战争。1856年4月28日,太平军从扬州进攻仪征,当占领县城以后又深入到龙河乡官塘集,王票子山和巴家祠堂等处。主要是追捕清朝大员张集馨。此人是仪征人,曾担任过知府、按察使等官职,并在河北带兵围剿过太平军。后病居仪,太平军知情后,跟踪捉拿,从十二里岔追到牛王营、江庄、谢集等地,张却逃亡去了天长。抗日战争时,巴祠乡被仪征县抗日民主政府通令表彰为模范乡。1940年10月底,日伪军400多人到我根据地月塘集“扫荡”,火烧月塘全街。巴乡民兵配合二营在月塘集东南排枪射击,赶跑敌人。后又在狮子地砍伐松树,运往月塘集让群众砌房造屋。1941年2月,巴祠乡民兵将新民集一带三万多斤公粮送往根据地。同时担负板桥至十二里岔道路上打击偷运粮食到敌区的奸商。后因伪军头目卢维国在谢集、十二里岔设据点,党政机构及民兵才转入地下活动。解放后巴祠乡并入马集乡。斗转星移,几经兵马水火,原来青鸾、白凤亭、仪真观及朴园等景物早已湮没,但马集镇仍是瑞映福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逐步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集镇。

山东省齐河县马集镇

德州市齐河县马集镇山东德州齐河马集镇,马集镇位于齐河县最南端,东与济南市长清区隔黄河相望,西南与聊城市东阿县接壤,总面积64.7平方公里,辖16个社区、2个行政村,总人口3.4万人,其中小城镇人口5000人,马集村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5公里。省道324公路穿境而过,“村村通”柏油路通达各村,境内有赵王河、海棠沟等主要河流和潘庄引黄闸、引黄干渠等水利工程,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平原煤矿——邱集煤矿。近年来,马集镇党委、政府着眼于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立足于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民生这一根本,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统领,强力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着力打造“魅力水乡、和谐马集”,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扎实推进“一二三五”工作思路的实施,即围绕建设经济强镇这个目标,强化转变干部作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两个保障,突出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农业结构调整三项重点工作,抓好五大建设,即财源建设、社区建设、城镇建设、民生建设、党的建设,实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的大幅度增长。2010年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8904万元,增长123.5%,农民人均纯收入6897元,增加258元。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亿元,贷款余额8200万元。农业结构调整突显特色。在原有粮食作物和棉花、花生经济作物生产的基础上,培植了以林业、绿化苗木、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生产格局。现全镇粮食良种种植面积5.1万亩,小麦总产3.06万吨,平均亩产600公斤,林地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7.6%。突出特色,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已建成西郑、西侯等12处,共计2000亩绿化苗木基地,种植法桐、白蜡、垂柳、樱花、冬青、龙柏等花卉苗木26个品种。不断壮大全镇畜牧养殖规模,绿盛源养殖项目和众鑫源奶业项目目前已经竣工,自动化程度高,规模大,以点带面,现全镇已发展畜牧养殖小区28个,养殖大户150户。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100多万新建巴公河大桥一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镇已形成路、桥、渠、闸、涵配套科学、完善的水利排灌体系,为农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上半年工业总产值3.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家。形成了煤炭、塑料、建材、酒水、家具、木业、畜牧等特色产业齐头并举的发展格局。邱集煤矿2010年产原煤80.3万吨,上交税金8700万元,依托煤矿发展起了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煤矸石建材产品的一批新型骨干企业。雅仕达家具项目不断扩大规模,3号车间已建成并投入试生产。澳威森水处理设备项目钢架车间主体结构基本完工。培植了农丰塑料厂、吴王酒厂、明星包装厂、鑫德乐太阳能、星火石英玻璃等37家成长型民营企业,93名骨干创业者,新增民营企业15家,发展总投入1.45亿元,营业收入18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90个。全镇引进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63亿元。城镇建设亮点纷呈。上半年城镇基本建设资金120万元,在政府驻地修建了占地130多亩的和园文化广场一处,新增绿化面积7.2万平方米,使镇政府驻地的群众有了与城里人一样的休闲去处。同时,打通了一条从邱集煤矿直达黄河坝的贯穿全镇东西的柏油路,改善了居民出行环境,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沟通。马集中心社区规划建设二层区和多层区住宅楼,同步规划园林绿地,社区一期工程8幢多层居民住宅楼预计8月份即可竣工。西侯商贸街规划建筑商贸房132间,已建成53户,入住42户,完成道路、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全镇共有集贸市场8处,形成了以邱集、马集、南方寺为中心的商贸聚集区。各社区、村大力开展“三清四化”工程,彻底治理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镇公路通车里程达74公里。1-6月份邮政业务总量600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00万元,农村电话4400部。有线电视入户率80%,位列全县第一。全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所,专任教师192名,在校生191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文化体育场所28处,卫生院1处,床位30张,村卫生室14个,村医72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投资6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计生服务站一处,预计10月份可投入使用。年初在德州市举行的民意调查中名列全县第一。目前,马集人民正紧紧抓住撤乡设镇的重大机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姿态和与时俱进的观念诚招天下客商。该镇将以最周到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最宽松的环境竭诚欢迎广大朋友来马集投资兴业。
马集概况:
概况:马集乡于2011年初撤乡划镇,马集镇这全镇总面积73.5平方公里,辖48个行政村,2006年底总人口3.0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6人,小城镇人口4907人。
经济: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7.5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16:55:30,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76万元;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00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750万元,贷款余额4000万元。马集乡,马集乡
农业:2006年总产值2.1亿元。实有耕地面积0.45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0.27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0.14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13万公顷。粮食总产30万吨,平均亩产1110公斤。
工业:2006年工业总产值4.7亿元,销售产值14.1亿元,职工0.4万人。限额以上企业26个,利税1.8亿元,企业总数86个,职工实现利税6600万元。
建设环保:2006年完成城镇基本建设投资4000万元,更新改造投资9600万元,建筑业总产值1.4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每年污染防治投资60万元。
交通邮电:2006年邮政业务总量12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00万元,市话0.18万户,农话0.5624万户,公路通车里程74公里,农用机械32.6万马力,其中汽车230辆。马集乡,马集乡
贸易旅游:
马集镇城乡集贸市场7个,2006年商品成交额20000万元。合同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0万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家。主要旅游景点实际利用外资有:1000万元。
科教文卫:
马集镇各级各类学校10所,在校生0.236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0.236万人;教职工0.02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64人。科协机构18个,有会员8600人。12项科技成果获市(地级以上奖励。文化体育场所20处。医院1处,床位300张;卫生技术人员30人。)
社会生活:2006年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600人,医疗保险参和率85%,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人均居住面积50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0元,人均居住面积46平方米。
地理位置:<iframesrc="/editor/controls/map/mapElem.html?from=lemmaview&containerPrefix=container&query=%E9%A9%AC%E9%9B%86%E4%B9%A1&city=%E5%95%86%E4%B8%98%E5%B8%82&zoom=14&markerPosX=115.381241&markerPosY=34.201968&centerX=115.381241&centerY=34.201968&markerUid=105a38e0fbe5fe527ec876a9&nomark=false&markerTitle=%E9%A9%AC%E9%9B%86%E4%B9%A1&markerAddress=%E6%B2%B3%E5%8D%97%E7%9C%81%E5%95%86%E4%B8%98%E5%B8%82%E6%9F%98%E5%9F%8E%E5%8E%BF&float=left&desc=%E9%A9%AC%E9%9B%86%E4%B9%A1%E8%A1%8C%E6%94%BF%E5%8C%BA"frameborder="0"></iframe>马集乡行政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马集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胡襄乡交界,马集乡,马集乡,南与大仵、牛城乡为邻,西与远襄乡接壤,北与商丘肥境毗连。西南与聊城市东阿县接壤,东与济南市长清区隔黄河相望,过娄集浮桥到济南仅40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51213亩。304省道从该乡政府往南穿过,交能便利,另外,该乡境内有“南潘庄引黄闸”,“济空打靶场”,“邱集煤矿”,“引黄沉沙池”,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辖区:
农业发展:该乡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民营经济,以养殖业、桑蚕业、林业、交通及煤炭运输业、塑料化工、水泥建材、粮食加工等几个行业为龙头,形成了多业并举、齐头并进的多种经营体系。2002年,全乡社会总产值为3.2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000元,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全乡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河渠纵横,水利条件好。该乡土质多为沙土,两合土,北部有少面积淤土。主要农作物为小麦、棉花、玉米;盛产花生、西瓜。主导产业为桑蚕业——拥有0.8万亩优质桑园,2000亩优质桑苗繁育基地,是鲁西北第一桑蚕生产大乡,素有“桑蚕之乡”的美誉。
交通与经济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及交通设施建设:全乡村村通油路工程已全面启动,年底可全部竣工通车;全乡48个村全部达到了:“六好合格村”标准;社会治安实现规范制度化管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多年来乡党委荣获“县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马集名称来由及乡政府沿革:马集原名小马庄,后设集市改今名。

镇情概况

地处蒙城县西部,涡阳、蒙城、利辛三县交界处,居全国养牛金三角中心位置。北靠307省道,南临蒙太路,西连徐阜线和大京九,交通十分便利。马集镇是在今年4月全县区位调整后乡镇之中,由原马集、田桥两镇合并成立的,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177个自然庄、324个村民组、14853户、64869人,镇域面积101平方公里。日益便捷的交通网络。新的镇党委、政府成立后,把改变全镇落后的交通状况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决心改变马集相对“偏远”的环境。自2006年4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县交通部门的支持,对田桥到马集路段,毁坏严重的1.5公里柏油路重新修建,并对307线到马集的9公里柏油路进行了修补,使进出马集的主要道路恢复了正常的运输功能,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2006年8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项目35公里,一期13个村完成配套资金200万元,使“村村通”工程顺利启动,目前,全镇已经建成标准水泥路8公里。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进入2007年,党委、政府把道路交通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待。对此项工作分三步实施:一是首先争取交通局支持,完成田桥到马集9公里柏油路整修工程;二是完成马集镇区内现有的“三纵四横”总计3.7公里的街道整修工程,在此项工程中,镇投入资金不少于50万元。目前,此项目规划已经完成,并在镇十二届人代会上通过;三是修建马集到洼窝总长约6公里柏油路。届时,马集北距307线9公里,南到蒙太公路5.5公里,马集到县城将由原来34公里(马集——田桥——蒙城)缩短为23公里(马集——洼窝——蒙城),大大加强了与县城及周遍乡镇的联系,彻底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初步构建了马集镇处于涡、蒙、利三县交界中心的位置优势。被列入蒙城县重点保护文化单位的“忠心祠”、“马公府”,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百年的风蚀尘掩也遮不住其精美豪华,更遮不住其主人风云变幻的一生。在朝鲜的抗日战场上,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京的战场上,在掩护慈禧和光绪皇帝逃亡的路上,直隶总督马玉昆矫健的身影,永远沉浸在了被岁月打磨光华的“忠武祠”中了。催人奋进的灿烂前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地方政府关于促进小城镇的若干政策,将马集建成一个布局科学,体系完善,充满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镇党委、政府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并委托了安徽建苑城市规划研究院的专家制定了马集镇镇村发展总体规划。一是科学提高城镇化水平。依靠政策支持,利用市场规律,引导群众热情,出台科学合理的措施,将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7.23%在近期(2010年)提高到27.6%,在远期(2020年)提高到48.1%。二是确立镇区、中心村、基础村三级结构。第一级,以镇区为基础,建立以个远期人口规模为2.3万人的镇区。镇区作为镇党政机关的所在地,统领全镇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二级,以13个行政村为基础,建立一个每村远期人口规模为500-1000人的中心村。中心村作为各村村委所在地,居民聚居区发展工业、服务业。第三级,以自然村为基础,建立一个每村远期人口规模为300人左右的基础村,进行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三是确立“一心、两核、三区、四带”的空间网络格局。一心,即中心镇区——马集;两核,即田桥和闫集;三区主要包括东北经、中部、西南经济区;四带即一带指307省道,二带是马集镇区到307省道,三带指田桥到闫集公路,四指闫集到马集镇区公路。马集镇是在2001年4月全县区位调整后乡镇之中,由原马集、田桥两镇合并成立的,全镇现辖13个行政村、177个自然庄、324个村民组、14853户、64869人,镇域面积101平方公里。新的镇党委、政府成立后,把改变全镇落后的交通状况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决心改变马集相对“偏远”的环境。自2006年4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县交通部门的支持,对田桥到马集路段,毁坏严重的1.5公里柏油路重新修建,并对307线到马集的9公里柏油路进行了修补,使进出马集的主要道路恢复了正常的运输功能,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2006年8月起,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项目35公里,一期13个村完成配套资金200万元,使“村村通”工程顺利启动,目前,全镇已经建成标准水泥路8公里。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进入2007年,党委、政府把道路交通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待。对此项工作分三步实施:一是首先争取交通局支持,完成田桥到马集9公里柏油路整修工程;二是完成马集镇区内现有的“三纵四横”总计3.7公里的街道整修工程,在此项工程中,镇投入资金不少于50万元。目前,此项目规划已经完成,并在镇十二届人代会上通过;三是修建马集到洼窝总长约6公里柏油路。届时,马集北距307线9公里,南到蒙太公路5.5公里,马集到县城将由原来34公里(马集——田桥——蒙城)缩短为23公里(马集——洼窝——蒙城),大大加强了与县城及周遍乡镇的联系,彻底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初步构建了马集镇处于涡、蒙、利三县交界中心的位置优势。

镇情概况

马集镇位于淮滨县中部偏西,距淮滨16公里处。西与新里、芦集毗邻,北与三空桥、固城接壤,东与台头到乌龙港为界,南与邓湾相连,面积68.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