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茂名市地图
茂名市相关地区地图:

茂名教育

高等院校(排名不分先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原茂名学院)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普通教育(排名不分先后):茂名市第一中学茂名市第二中学茂名市第三中学茂名市第四中学茂名市第五中学茂名市第六中学茂名市第七中学茂名市第八中学茂名市第九中学茂名市第十中学,茂名市第十一中学茂名市第十二中学茂名市第十三中学茂名市第十四中学,茂名市第十五中学茂名市第十六中学茂名市第十七中学(原茂名石化第一中学),茂名市第十八中学(原茂名石化高级职业中学)茂名市第十九中学(原茂名石化第四中学),茂名市第二十中学(原茂名石化第五中学)茂名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原茂名一中)茂港区第一中学,电白第一中学,高州中学,高州市第一中学高州市第三中学高州市第二中学高州市第四中学高州市南塘中学高州市大井中学,高州市石鼓中学信宜教育城信宜市华侨中学信宜市第一中学信宜市第二中学信宜市第三中学,化州市第一中学电海中学水东中学羊角中学高州市第五中学化州市官桥中学等等。

历史沿革

高州府、茂名县的历史:“高州”这个地名概由“高凉郡”演变而来,“高凉”两字可能是“高高的凉爽的山岗”,高州为梁大通中(公元527--528年)正式命名。高州府禹贡杨州南境,秦为南海郡地。汉为合浦郡高凉县地。三国晋宋为高凉、高兴郡地。梁为高州地(梁大通中(527-528年)正式命名高州)又分置电白郡,隋平陈郡废为高凉,永熙二郡地,时茂名电白属高凉郡,良德属永熙郡。隋朝开国18年(公元589),先用潘茂名其名命名茂名县(属高凉),唐太宗贞观18年(公元644年)又把南宕州以潘茂名的姓命名潘州。全国以道士之姓设州,以名设县,唯有潘茂名一个。唐初属高州,贞观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凉移治良德。天宝初(742年)改高州曰高凉郡,潘州曰南潘郡,五代属南汉。宋开宝五年(972年)省潘州入高州仍曰高凉郡,属广南西路。景德元年(1004年)州废属窦州,三年(1006年)复置。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高州路安抚司。十九年(1280年)改总管府属湖广行中书省。明曰高州府属布政司使。本朝(清)因之属广东省领州一(化州)县五(茂名、电白、信宜、吴川、廉江)。中华民国期间,废高州府,茂名县先后属高雷绥靖处督办、南路行署第七专区所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茂名县先后属南路、高雷、粤西、湛江专区(行政区)所辖。
茂名市筹建与发展:1958年5月12日,成立茂名市政筹备处,同年5月23日改为茂名工矿区城市筹备处,同年8月26日成立茂名工矿区市,以后陆续将茂名县卫星公社全部和火箭公社大部(今金塘、公馆、新坡、高山、镇盛、鳌头、袂花等7个镇,茂南城郊经济开发试验区和河东、河西、红旗、新华、露天矿、官渡、站前等7个街道办事处)划归茂名工矿区市;火箭公社的小良(旧作“肇良”,今茂港区小良镇)划给电白县,火箭公社的兰石、龙首、高栈和超英公社的南盛(今化州市南盛街道局部,本自然段同)等划给化县;1961年化州、吴川分县后,兰石、龙首、高栈等划给吴川县,南盛划给化州县。原属茂名县的其余地区和原信宜县的古丁、马贵、深镇为高州县。,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茂名市。1983年茂名市管辖信宜、高州、电白和化州四县。1985年,成立茂名市茂南区。1987年,根据群众的要求和上级批准,将分界公社的山阁、烧酒、霞池、黄杰、禄村、合益、金塘岭、福居等八个大队划归茂名市茂南区,成立山阁公社,现为茂名市茂南区山阁镇。(见1984年《高州文史》第3期),1992年10月在原电白县南海镇的基础上,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设立茂名市水东经济开发试验区。1993年至1995年三年中,高州、化州、信宜三县先后撤县建市,三市皆为县级市,由茂名市代管。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茂名市总人口5238426人;茂南区644301人、电白县1459219人、高州市1219132人、化州市1007796人、信宜市907978人。2001年1月,以茂名市水东经济开发试验区为基础,从电白县划出羊角、坡心、七迳、沙院、小良五镇,经国务院批准设置茂港区。2002年8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同意茂港区撤消南海镇,设立南海、高地两个街道办事处。2002年,茂名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18个街道、102个镇。截至2005年12月31日,茂名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20个街道、87个镇。
市名之由来:茂名市名起源于人名,由人名而至县名,由县名而至市名。后人为了纪念潘茂名为民灭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灾居民的历史功绩,就把他住过的山叫做潘山,把他炼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附近一带地方称作茂名。传说镇南大将军冯游后来来到两山间筑城,取潘道士的名字,建了潘州的茂名县。有些史书记载:隋始置茂名县。其实东晋就已置茂名县,后废,南朝梁复置,“隋唐因之”。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潘州为高州,茂名改属高州。明清的茂名县,仍为高州府治。中华民国期间,废高州府,茂名县先后属高雷绥靖处督办、南路行署第七专区所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茂名县先后属南路、高雷、粤西、湛江专区(行政区)所辖。茂名市初建时,因未定市名,而暂叫茂名工矿区。当时成立的一些属于市筹建处的直属单位,叫茂名工矿区城建局、茂名工矿区财政局等等。这个市叫什么名称,省委要市筹建处提出意见上报。有人建议,就叫“茂名市”。“茂名”是茂名县的县名,觉得夺去县名不妥,再加上“茂名”是纪念传说中的仙人潘茂名的,有封建色彩。又有人建议叫“公馆市”而公馆又带有庄园气味。还有人建议叫“金塘市”,又嫌其未能概括几个矿区的特点。最后有的领导提出从金塘、羊角、石鼓、低山几个矿区的名称串成一个市名,从“金塘”中取“金”、从“羊角”中取“羊”,以同音取“阳”,叫“金阳市”,意思是在金色的太阳照耀下,创建美丽的城市(后来有条马路叫金阳大道,有的商店叫金阳商店,缘由就是从这里来的)。茂名工矿区城市筹建处对这四个市名都分别陈述理由,以正式文件向省委推荐,由省委作决定。省委考虑茂名工矿区在世界上都出了名,再改用别的名称,容易引起错觉,为了连贯性起见,决定叫“茂名市”,将茂名县改为高州县,报国务院批准,1958年8月26日将茂名工矿区正式定名为茂名市。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茂名市的建设成就辉煌,现已发展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炼油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北运蔬菜生产基地和广东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早在1994年,茂名市就已跻身全国55个国内生产总值超200亿元的城市行列。茂名已形成一个以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和机械电子为支柱,建材、陶瓷、轻纺、皮革、塑料、造纸、食品、医药等行业共同发展的门类较齐、结构逐步改善的工业格局。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9.8亿元,同比增长10.3%
三高农业:茂名以名优水果、蔬菜为龙头的“三高农业”闻名遐迩,2004年的总产量分别达到190多万吨和200多万吨。全市逐步形成了以荔枝带、龙眼带、中部香蕉生产区为特点的“两带一区”的水果种植布局。1996年茂名被国务院有关部门评为“全国最大水果生产基地”。高州涌现了一批名优水果,如荔枝品种中的“白糖罂”、“鉴江红糯”,“储良广眼”龙眼、“高脚遁地雷”香蕉、“红杨桃”等果品,享誉海内外。
石油化工:茂名以炼油、乙烯生产为龙头的石油化工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是广东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基地。茂石化炼油加工能力、乙烯生产能力分别达到1350万吨/年和100万吨/年,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原油加工能力,有“中国南方油城”之称。预计,2005年炼油加工能力还将扩大到18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扩大到180万吨/年。此外,茂名市还有400多家各类型的化工企业相映争辉,出产的油品和化工产品品种多达400多种。茂名化工年创利税约20亿元。
矿产经济:矿产资源丰富是茂名市的一大特色,辖区内已查明的矿产57种,其中“南玉”、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为主的开发、加工工业,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广东省迎接香港回归赠送特区政府的玉雕珍品--“一帆风顺”即出自信宜市工匠之手。油页岩、高岭土储量居全国首位,黄金、锡、钛、锆英石、稀土、瓷土、花岗岩储量居本省前列。茂名市包括矿产品开采和加工在内的矿产经济总产值约22亿元。

旅游观光

(一)贡园古树,贡园位于根子镇柏桥管理区,总面积约80亩,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贡园是粤西地区现存最古老的荔园,园内古荔丛生,形态各异,这些古树的树龄多有500年以上,主干已部分腐朽,中空成洞,根部萌生新芽,几代同堂,相映成趣,极具观赏价值,是一座名符其实的荔枝博物馆。据史载,祖籍高凉的唐代宦官高力士贡奉给杨贵妃品尝的荔枝就是采摘于该园。园内现存古围场、马踏石等文化古迹,园外风掀稻浪,牧笛悠扬,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二)红荔似海,中心景区位于根子镇元坝管区的根竹岭,岭上有亭,名为观荔亭。亭内镌刻著名家所书的历代名人咏荔佳句。这些书法作品经精工雕琢镶嵌,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登亭纵目,上万亩荔枝尽收眼底,此起彼伏,如海如涛。二月,荔花盛开,春风扑面,是香之海、蜜之海;五月,荔枝成熟,漫山遍野之间,一片绿海红潮,无涯无边,故智“红荔似海”。荔荫间,一座座豪华别致的荔农自建的“荔枝楼”若隐若现,有如绿海星帆。(三)浮山仙泉,浮山仙泉位于浮山之水波洞,是一处天然构造的巨石裂隙涌泉,泉下成潭,潭水明净透澈、甘洌清甜、四季常盈,夜来明月照于潭中,玉盘映照。夏日沐于潭中,如浴瑶池,使人有超凡脱俗之感。相传潘仙于浮山参禅悟道时,曾以此泉炼丹,故得名“仙泉”。(四)双龙戏珠,此乃浮山北侧的双龙溪,两溪皆发源于浮山北侧山腰之双龙洞。两溪迂回曲折,蜿蜒而下,远远望去,如双龙嬉戏。溪水清澈冰凉,泉声悦耳,溅玉飞珠,烟虹雾彩,美不胜收。(五)灵龟祝寿,此景位于浮山,实为山中之灵龟石,此石形同巨龟,匍伏于山中,石上绿苔潜生,如千年灵龟上之绿毛。灵龟之上有一老榕,气根下垂,长成多株新树,独木成林,盘根错节,牢牢的生长在灵龟之上。相传南海之龟仙游历浮山,为根子之秀丽景色迷恋,不愿离去,化为此石。(六)冼庙灵光,位于浮山龙须岩下,该庙始建于宋代,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冼太庙总建筑为400多平方米,奉着冼夫人彩色雕像,栩栩如生。庙前对联“门对三官官阶亦显,神临两县县境咸安”为清代举人黄雅川所题,在主殿正门上方,有一横匾,上书“浮山慈云”,字形行体,笔画苍劲,与浮山之雄奇险峻溶为一体。多年来,冼夫人的巾帼英雄形象备受世人景仰,因而浮山冼太庙也吸引了大批来自周边各地的信男善女朝拜,香火鼎盛。(七)龙须献瑞,此景位于浮山龙须岩。该岩在半山腰处,高达65米,直如斧削,雄奇险峻。在断岩中部的裂缝之中,顽强地生长着一从青草。这丛青草久旱不枯,长雨不萎,四时常绿。传说此草是龙王的须,故曰龙须草。每遇大早之年,只要摇动龙须,便会天降甘露。(八)潘仙故里,位子浮山潘村之后侧。浮山是潘仙之故乡。潘仙俗名潘茂名,晋代人,一生向道,相传于高州之观山参透禅机,得道成仙。现在高州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潘仙的传奇故事,过去茂名县和现在的茂名市,就是当年隋帝以潘茂名的名字命名而延用至今。(九)仙人湖,位于潘仙故址之后侧。湖面宽阔,由四周之山溪相汇而成,湖水清澈。四周林森树密,野趣盎然。湖平如镜,湖边景致倒影湖中,绰绰约约,晰然可观。阴雨天,湖中雾气氤氲,飘渺不散,疑是人间瑶池。相传潘仙于浮山之时,常浴于此湖,故名仙人湖。(十)浮山观日,浮山之顶峰最高海拔966米。立于峰顶,极目远眺,西北方,荔林绿浪,荔乡风光尽收眼底;正东面,南海归帆绰约。晨旱旭日东升,霞光万道,彩云飘动,远处海天一色,征帆点点,令人心旷神怡。(十一)中华红荔枝,2000年2月。江总书记到高州视察,在根子镇全国荔枝标准化示范区亲手种植了“中华红”荔枝纪念树,每年到此参观游览,拍照留影的人多不胜数。此外,贡园内还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亲手种植的荔树,每年都引来无数的参观者。(十二)放鸡岛,距中国第一滩8诲里处,原名汾洲山,海拔122米,从东北至西南弧形走向,面积貌一新1.9平方公里,该岛附近水深6-12米。能见度达8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是一个神秘的潜水旅游圣地。岛上岩石耸立,千姿百态,气象雄伟。远处,水天一色,烟波浩淼;近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海底遍奇形怪石珊瑚等,游客在这里可以观看原始景观、享受原始野趣,同时还可以亲身体验捕、钓海产品的乐趣及品尝纯天然的海鲜。(十三)高州水库,高州水库,别称玉湖。位于高州市东北部,距市区25公里,集水面积1002平方公里,库容量11.5亿立方米,是全国十大水库之一。它清幽秀丽,山水相融,风光旖旎,是粤西地区著名的游览、度假胜地。

茂名渔业

茂名养殖最多的是罗非鱼。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隶属于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亦称丽鲷科,丽鲷属)。该属原产于非洲,有600多种,目前被养殖的有15种。罗非鱼是一群中小型鱼类,它的外形、个体大小有点类似鲫鱼,鳍条多荆似鳜鱼。广盐性鱼类,海淡水中皆可生存;耐低氧,一般栖息于水的下层,但随水温变化或鱼体大小改变栖息水层。近年来,广东茂名市海洋与水产局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积极研究市场需求,实行常规品种与适度发展名优品种相结合,高、中、低档品种养殖相结合,养殖周期长短相结合,大力培育本地的主导特色品种,积极发展特色渔业、效益渔业,引导渔(农)民奔小康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去年在全省淡水鱼市场普遍疲软的情况下,茂名淡水鱼各大产区却成交活跃,产销两旺,价格稳中有升,渔业经济对全市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5%。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茂名市罗非鱼产量占全国同种鱼类产量的12%,成为全国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茂名市在高州南部、化州东南部、茂南西部的12个镇建设起养殖面积近30万亩罗非鱼“金三角”基地。目前,全市罗非鱼年产量达13万吨,产量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8、全球的1/12,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当之无愧的罗非鱼大市。

自然资源

旅游资源:茂名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山水与人文古迹相辉映,粤西风情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一些资源在省内甚至国内有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一、是海滨旅游资源优势。茂名南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湾,迂回220多公里,滩长、林绿、水清是这里的资源特色。虎头山、中国第一滩等处沿海沙滩长达12公里,为省内第一,沙质洁白细软,坡度平缓,适宜开展海水浴、海上运动项目;沿沙滩外侧是宽500-1000米长达40多公里的人工防护林带,国内罕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电白人民的伟大创举,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巨作《绿色长城》就取材于此;放鸡岛周围水下海水能见度达8米,其水下风光奇特,是发展水下观光和潜水旅游的好地方。本区是该市开发最早、旅游设施配套最齐全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也是全省首批2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力。
二、是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茂名的中、北部地区多山地丘陵,适宜林木生长和发展水果种植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1.信宜的大雾岭属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704米,为粤西最高、广东第二高峰。那里峰高林茂,珍稀动植物丰富,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大雾岭群峰耸立,层峦叠嶂,云雾飘渺,景色无限,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和疗养、避暑的好去处。2.高州是“全国水果第一市(县)”,荔枝、龙眼、香蕉、芒果等水果种植面积大,且集中连片,茫茫果海,一望无际,适宜发展农业生态游。高州的根子镇,被称为“中国荔枝第一镇”,荔枝种植以面积大、品种齐、成熟早、产量高、质量好、市场广而闻名,镇内的红荔阁、贡园早已是声名远播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是我省较有影响力的农业生态旅游区之一。3.化州名富果园,集中了近百种国内外名优水果,是一个集水果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及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新兴农业观光基地。
三、是温泉旅游资源优势。茂名地处华南地质断裂带上,温泉种类多,分布广,有西江温泉、新时代温泉、热水温泉等十几处。其中西江温泉经权威机构鉴定其综合水质属广东第一,氡、氟、偏硅酸等三种元素及矿物质含量远远超过国家医疗用温泉水标准,在国内十分罕见,极具医疗保健及旅游开发价值。
四、是古迹旅游资源优势。茂名在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土著民族在繁衍生息。夏商时期始称百越族。茂名大地历经千年的风雨剥蚀,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高州的冼太庙、观山寺、宝光塔、长坡旧城、信宜的镇隆古书院群、化州的孔庙、电白的钟鼓楼、冼太故里、茂南的恐龙蛋化石等人文景观引人入胜,文化底蕴丰厚。茂名在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如唐代重臣高力士、岭南著名才子陈鉴等都是茂名人。今天,大部分古迹都被开发成景点,供游人参观游览。
五、是红色旅游资源优势。高州是江总书记对全国进行“三讲”教育动员的地方,江总书记作“三讲”动员的高州人民会堂、参观过的高州冼太庙以及亲手种植的优质荔枝树“中华红”等都成了国内游客向往的旅游景点。目前,国家旅游局正式向海内外推出了1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点,该市的高州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一站,必将带来茂名旅游的新一轮发展高潮。此外,茂名还有其他一些资源也颇有特色。如被誉为“人与生物圈公园”的珍稀植物园、茂名市郊有广州“白云山”之称的浮山岭、化州罗江沿岸风光、“国家园林城市”的茂名市区等自然与人文风光资源;信宜玉雕、竹编工艺品、化州的橘雕、高州的角雕、茄雕、电白的贝雕及市区的工艺蜡烛等旅游工艺品资源;电白的红心鸭蛋、信宜的山楂、化州的笪桥黄瓜、橘红、高州的荔枝、龙眼等土特产资源等,都是茂名人引以为自豪的独特资源,也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市旅游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全市共有星级饭店22家;旅行社15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旅游景点17个,其中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AAA级旅游区3个;旅游购物商场6家;大小出租车1000多辆,全行业从业人员20000多人,旅游接待体系初步形成,可满足游客“行、住、吃、游、购、娱”等方面的需要。近几年来,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是我市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点之一。2007年全市旅游收入达53.65亿元,增长7.8%。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优化了经济结构,刺激了消费,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旅游业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关心和支持旅游业发展的自觉性大大增强,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土地资源:茂名陆地面积11459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300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近百座;地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土类土种达8类192种之多,开发空间广阔。
海洋、森林及物产资源:茂名市有岛屿12个,有迂回海岸线220公里,有水东、博贺、莲头、东山等大小26个港湾(博贺港是全省最大渔港),-20米等深线浅海雄涂面积1.13万公顷。海域具有热带性、活跃性、多样性、边缘性特点;域内有鱼类、虾类、蟹类、贝类以及海胆、海星、海蜇等海洋生物140多种。生物种类多,可供食用、药用、观赏、用材及工业原料的植物多达600余种,森林蓄积量达1417.70万立方米,开发潜力巨大。茂名水果品种多样:香蕉、龙眼、荔枝、芒果、树菠萝、黄榄等水果;所属高州市(县)有“全国水果生产第一市(县)”,水果种植面积已达380多万亩。
矿产资源:茂名已探明矿藏近100种,潜在价值4000亿元以上。油页岩和高岭土储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玉石矿为全国三大玉矿之一,盛产全国唯一的“南方碧玉”,银岩锡矿居全国第三,东坑金矿为广东省第二,稀土、斑岩型锡矿、钛矿等储量均居全省首位。
水资源:茂名市河川发育,溪流密布,河流众多,境内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9条(最大的河流为鉴江,其次为袂花江、罗江等)。多年平均径流深96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0亿m3,另有过境水8亿m3,地下水38.7亿m3。目前,茂名水利体系已具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形成了以高州水库为龙头,大中型水利工程、蓄引提水工程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水资源配置供水系统。
港口资源:茂名市位于南中国海之滨,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深水港口资源优势。茂名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包括水东、博贺、北山岭三个港区,现已有码头泊位41个,是全国大港之一,吞吐能力1759万吨。茂名市有岛屿12个,迂回海岸线达220公里。-10米等深线海滩涂面积628平方公里,目前仅开发了30.3%。博贺港区,以莲头半岛为依托,-10米等深线离岸仅700米,-15米等深线离岸仅2.5公里,-20米等深线离岸仅11公里(湛江港为30公里,惠州港为40公里),稍加疏浚即可达-22米水深,最适宜建设30万吨级大型深水码头;北山岭港区与博贺港区相邻(即规划建设中的博贺新港区,已建有85万立方米原油库和全国第一套25万吨级单点系泊系统,系统距岸边15.3公里),天然水深-24米,初步论证,可建2-30万吨级码头泊位89个。

老年旧俗

1.正穷节吃艾饐:农历正月最后一天为“正穷节”,即正月结束的意思。茂名地区“正穷节”还有另一层含义,因本地“正”与“蒸”同音,“正穷”即“蒸穷”,是将穷苦病患从人世间“蒸发掉”之意。这天,乡间户户饮艾茶、插艾花、吃艾饐。人们都到田野里采摘艾菜,拿回家中洗净、晒干,搓成茸状,放进锅中煮熟,搓干水,伴以米粉、红糖搓匀,做成艾饐。因艾有去尘排积、镇灾驱邪的作用;故艾饐也称“正穷,吃了“正穷”,可使身体健康,无病少痛,人们非常喜欢吃。【注】:饐字,是《高州府志》的写法,民间通俗写作(米乙)。读音为[ég3](广州话拼音方案,广东人民出版社《广州音字典》),香港威妥玛粤语拼音为[ek3]。只因电脑字库没有此字,所以网上一般用相近的“籺”替代。
2.年廿六、七做饐吃:每年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或二十七,我市民间都有做吃的习惯。相传,从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五谷不生,后来来了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见此处丘陵连绵,了无烽烟,便扎根开荒种作,繁衍生息。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饐”了。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饐,年复一年,渐成风俗。茂名糯米饐式样很多,有煮汤饐、菜包饐、寿桃饐、水饐、糖心糍、糖板饐、槌挞饐、灰水粽、艾饐、糯米糍、发饐等。各种饐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每年在过年前几天,即腊月二十六、七的时候,我市民间便兴起做饐的习俗,一来表示送旧迎新,二来可准备一些以“摆年”(即将饐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生活美好。
3.年晚张贴春联守岁分压岁钱: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是除夕,茂名地区称年晚或年三十晚。这一天,农村的生产活动基本停止,家家户户开始贴春联、门神,门额上贴上利是,灶头、水缸、猪栏、牛栏、谷桶等也要开始贴上一张小红纸,以示吉利。还搞一些祭祀活动,备办鸡、猪肉、鱼等酒菜,烧纸烧香祭祠堂、庙宇、社稷、祖宗、灶君等。除夕晚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基本上是一年之中最丰盛的一顿。外出的人一般都回家过年晚,与家人团聚吃年饭。吃时,若家里有人外出未归时,则要给外出的人留下1个座位和1副碗筷,以寄托思念之情,团圆饭也要剩些到第二天(即第二年)。团年饭的菜式多样,但一定要有鱼,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祭祖宗。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当晚,长辈要给孩子分压岁钱,还要在家中摆上一些生蒜、蘑菇、甘蔗、糯米、煎堆、果品、蒸糖笼等,此谓“摆年”,都是表示来年多福多寿、甜甜美美、平安幸福的意思。此外,家中每间房子还要点上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直到交年时分,家家燃放烟花炮竹,以示除旧迎新。
4.年廿三送灶君扫灰尘: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茂名地区俗称“小年晚”,也称“祭灶节”,家家户户备办茶酒、素菜、果品、甜品,在厨房中烧纸敬祭灶君,送其升天,然后从里到外清洁卫生、打扫灰尘。祭灶,是一项在我市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王爷像上大多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便备办茶酒果品等,烧纸祭灶,送灶君上西天,以表达对灶君的尊敬之情。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大庭小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街小巷,各家各户洋溢着忙忙碌碌、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我国春节,俗称“新年”、“阴历年”,是我国汉族人民最隆盛的节日。据了解,殷商时,每年的首日是从农历十二月开始,秦朝和汉初则从农历十月始。汉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采用阳历纪年,以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沿用至今。在粤西茂名,过年一般是指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正月结束这一段时间,主要的地方习俗有祭灶、扫尘、做(籺)、贴春联、贴门神、吃团年饭、燃放烟花炮竹、分压岁钱、守岁、拜年、派利是钱、做年例、唱大戏、吃艾(籺)等。
5.做年例睇大戏: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我市俗称“年例”。但茂名地区的年例日却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的。年例节多集中在元宵节前后。年例是茂名地区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6.春节派利是拜年舞狮子: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也叫“新年”,是最隆重的节日。自古以来,茂名人过春节,一般由年初一延续到初五、六。初一这天凌晨,各地燃放炮竹庆贺。早上起来,孩子首先给长辈拜年,长辈则给孩子派“利是钱”,以示吉利。人们则互相拜年,见面互道“恭喜发财”、“添福添寿”等吉利话,预祝新年万事如意,顺顺利利。在我市一些地方,这天禁忌很多,如:要吃素、不倒垃圾、不能争吵、不向人讨债索钱、水缸要装满水、灶膛里要保持有火种、出嫁女不在娘家住宿、千万不要损坏家中器具,等等。春节期间,各地进行祭祀、庙会、宴饮、迎神、贺年、玩赏、燃灯等活动,城乡普遍开展打太平鼓、舞狮子、玩花灯、舞旱船、舞龙等节目,其中尤以舞狮最为盛行。在农村,醒狮班行走各村各户,上门舞狮子、耍功夫,拜年贺岁;在城镇,醒狮班则逐街逐巷到一些店铺或单位处敲锣打鼓舞动狮子拜年,祝单位红火,商家生意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