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镇地图
马头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建设
农业方面目前该镇已建成果区、菜区、烟叶区、药材区、良种繁育区五大产业经济区。其中果区面积1500亩,主要集中在南刘楼、白庙、葛大庄等村,主栽品种葡萄、柿子、油桃、石榴等名特优稀小杂果;菜区主要集中在刘各、南刘楼、半截碑等村,以高效日光温室(3000个)、食用菌(金针菇60万袋)、黄花菜(10000亩)为主;烟叶区面积33500亩,集中在南刘楼、董楼、楚庙、徐窑等村,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药材区面积3000亩,集中在程各、魏庄、白庙等村,以桔梗、白芍、牡丹、留兰香、生地为主,现已陆续上市;良种繁育区面积10000亩,主繁小麦品种为农丰1500系、豫展1号、内乡188等;现有小麦良种700万斤待售。乡镇企业现已拥有:马北肉食加工厂年生产各类分割肉704吨,豫东木业集团加工各种规格的桐木制品4万件(套),马头车辆配件厂年生产汽车配件5万件及万对种鸽场等龙头企业。经济社会发展
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4.6亿元,财政收入38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元。1999年镇党委被周口市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2001年被周口市委授予“六好乡镇党委”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被周口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2年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六好乡镇党委”称号。一、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达5960万公斤,棉花总产35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夯实了农业基础。兴修水利,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坚持“以井补丰,引黄补源,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狠抓打井配套和引黄工程建设,提高了农业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高效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全镇反季节蔬菜生产、日光温室保护地栽培、麦瓜间作套种、无籽西瓜种植和食用菌生产等特色农业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镇政府投资40万元的高效精品林果示范园区起到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被县政府授予“科技承包高产田开发建设先进单位”和“高效精品林业生产先进乡镇”称号,荣获“全省科普示范镇”称号。以马头新月集团为龙头的肉食品加工业带动全镇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马头牛肉、马头豆腐干、马头麻糖已成为马头镇的标志性产品。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优化和改善投资环境。三年来,累计投资260万元,使全镇柏油路通车里程达到91.2公里,成为太康县基本完成“村村通”的乡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投资22万元新修商业街下水道,栽植了绿化树木,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教学条件。三、多方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严格控制各种开支,使全镇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状态,较好地保证了干部、教师、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发放和对教育事业及其它事业的投资,做到财政无外债,保持了全镇大局的稳定。2000年被周口市财政局授予“财政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强化,保持了全镇大局的稳定。连续几年被周口市委、市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和“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五、反腐纠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在全县率先实行了“干部入村工作逐户派饭,定额就餐”制度,取消了村级招待费。大力推行镇、村政务公开,加大审计监督职能,加强“双基工作”,结合“三讲”、“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深入开展争创“六好党委”和“五好支部”的“三级党建联创”活动,使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凝聚力和号召力都大大增强,连续几年被周口市委授予“六好乡镇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2002年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六好乡镇党委”称号。农业生产
全镇种植小麦9.7万亩,总产量达3741万公斤,每亩单产430公斤,其中,镇北部的优质小麦繁育基地小麦单产达475公斤/亩。麦田套种的经济作物多为棉花、花生、玉米、西瓜等,其中西瓜基地种植优质西瓜3万余亩。林业生产效益显著。全镇2008年新发展经济林地、苗圃繁育600亩,新发展农田林网1200亩。今年全镇出圃杨苗、绿化观赏树苗300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镇西部黄桃种植基地去年喜获丰收,每株产优质黄桃85公斤左右,所产黄桃全部被临沂、淄博等地水果罐头生产厂家抢购。大力推进规模养殖和特色养殖发展,重点抓好西街村蛋鸡养殖小区、王头村种鸡养殖小区、北街村林下肉食鸡养殖小区和绿色苗木公司树下肉食鸡繁殖小区建设。到目前止,我镇的家禽存栏量已达80万只。全镇成立了养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建立养殖小区8个,发展养殖大户246户。为了推动了全镇林下生态养殖业的发展,镇政府还出台了奖励扶助政策,现全镇已有36户规模养殖户受奖。北街、权庄、夹堤王、赵街等村群众利用废弃坑塘进行淡水鱼类养殖,今年新增养殖坑塘10多处。自然地理
马头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势落差大,中部属于丘陵区。全镇山地、陂地多,平原少,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河谷中。森林面积为18万亩,占山地总面积的73%,主要以松、杉及其它阔叶林木为主。镇内河流主要以新丰江、羌坑河为主,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3万千瓦。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30500男16009女14491家庭户户数8178家庭户总人口(总)30490家庭户男16001家庭户女144890-14岁(总)86800-14岁男47400-14岁女394015-64岁(总)1968715-64岁男1020215-64岁女948565岁及以上(总)213365岁及以上男106765岁及以上女106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9479镇村建设
1992年以来,先后投资3800万元,建成占地16.7公顷,建筑面积7.2公顷、可安置400个固定摊位、1500个临时摊点的批发市场,以及年销售额6亿多元的糖果工业园、金马商业街和批发市场。1992年底,镇驻地主要街道完成硬化。1994年,被命名为全国“乡镇投资环境300佳”。1994年镇政府委托山东省城市规划设计院设计“马头小城镇建设规划”,全镇详细规划覆盖率达95%以上,被列为山东省百新工作试点镇和山东省中心镇。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马头镇于1902年开始兴办学堂,建初等小学30处,招生500余人;到1949年,境内有小学68处,初级中学2处,在校学生累计217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5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到2000年,全镇有小学26处,小学教师353人,在校学生9160人,初级中学2处,教师208人,在校学生3400人,高级中学1处,教师101人,在校学生8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1328名,其中大本430人,大专178名。1949年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中医医生10余名,中药铺2家。新中国成立后,医疗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壮大。1953年,建立郯城县人民医院马头分院,1993年成立马头中心卫生院;1968年,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98年底,投资170万元,建门诊、病房楼一栋,现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82人,病床60张,年接待门诊病人近4.7万人。此外,有村卫生室27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1名。人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1978年,群众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吃粮主要以粗粮为主,人均占有粮食310公斤,人均纯收入110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10平方米。到200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1亿元,国内生产总值达3.4亿元,电视普及率达100%,电话普及率达百人11部,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2815元。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