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宿迁市地图 > 泗洪县地图 >
梅花镇地图
梅花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古迹

梅花镇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朝海防古城墙、蔡夫人庙、林位宫等,梅花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镇,历代军事之要塞,是省会门户、军事要地。古代梅花先后设巡检司、千户所。梅花城:围山而筑,山顶有石盈亩,巍然高出数丈,上镌“龙东石”。明洪武十年(137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造立城池,委福州右卫指挥李荣督造。三面临海,南建于沙冈,延袤三里。城高一丈八尺,广六尺,周六百四十八丈。女墙一千二百二十,占楼二十有四,窝铺二十。辟三门,东门至海,南门面山,西则水门;城门外围筑“雍瓦城”占地亩许,侧向设门;潮至舟航抵城下。城内梯岩架军寮,连墙接屋,栉比鳞次,皆兵民之居,最称雄峙。明万历(1573~1620年)之季,倭寇各处剽害,梅城拒守独全。清初海氛又炽,丙申(1656年)遭屠。朝议行清野之计,康熙辛酉(1681年)将居民迁内地;己未(1679年)诏复故土。城以年久沙压。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知县卫良佐领帑重修,筑内城墙一面(俗称新城)。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县殷凤梧、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戴永朴、乾隆二十七知县贺世骏分别领帑重修,递复之后,东门外又是人烟辐辏。嘉庆丙辰(1796年),海盗林发枝沿江剽劫,居民以竹筐来别装实沙,沿岸叠布,兵民联防,始得无患。宋元时有巡简司公署在上街。筑城时移置巡简司于仙岐蕉山,立梅花千户所,有屯军一千五百四十名,有卫指挥一员、副千户一员、镇抚一员、百户一员,世袭铁印官十三员驻防梅花。清初调迁兵燹频仍,址屋厌墟,惟上街所衙门巷址尚存。道光间,梅花所改凡署,春秋两凡千总把总轮防。城北抵闽江,东临东海,西有“百流湖”水汇闽江。现在百流湖淤积填地建梅花中学,水流淤窄剩下“百流漏”和“大沟漏”二条小水沟。梅城历今六百多年,屡修屡坏;最后一次修整(1762年)距今二百多年。女墙、战楼和大部墙体已倾塌无存。但东门一带保存尚好;东西北三面残墙尚能坎坎坷坷断续相连,埋没于占城搭盖、乱草野藤和垃圾渣土之中;仔细观察当年威镇海疆雄风尚存;南面两城墙虽已毁平而基址可寻可辩。梅花古城地势甚高,要攀上石阶,转过高低略有不平的石板路,才能步入梅花古城唯一一条大路,说是大路,其实宽也不过两米。街面上,老样新式的房屋交替出现。老厝,飞檐黑瓦白墙,犹现当年古城风采,只不过疏于保护,多已破败,人去楼空,残垣横陈,只有门口水井常驻,有圆有四方口。现今只留下一段墙垣,连着城门。城门全由石块垒筑,呈拱形,依旧坚实,城门下一位老妪摆着摊,城门旁则贴有“电影院做戏,欢迎群众观看”字样。城墙头长满了簇簇的绿色爬藤类植物,并往下伸展。城墙一直延伸到中心校旁,学校围墙加筑其上。块块石条,因为年深日久,岁月的冲刷,石面光滑无比,只有失去生命的青苔痕滞留其上。清康熙末,梅花因沙拥压,改为寨。曾四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在清乾隆二十七年?穴1762年?雪,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并标“梅城弄笛”为长乐十二景之一。有贺世骏诗为证:梅花丛里斗城悬,傍水依山四面研。长笛一声倚重阁,清音几曲入云天。兴来掩仰情何极,吹到悠扬怨亦消。最喜月明风静候,楼中有句忆青莲。抬头望去,傍山面海的梅花古城略显老态,似乎不胜风力,摇摇欲坠,却矗立几百年。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和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每处古迹、每个故事都隐现刀光剑影。忆古:草鞋退寇“姑婆”护佑大路转弯处,可见一古庙。庙上方正中大字书:调羹胜境林位宫。这是为了纪念几百年前草鞋退倭寇的林位而建造的庙。林位(1528-1564年)是明嘉靖年间奉命镇守梅花城的邑侯。时逢倭寇压境,梅花城告急。兵临城下之际,林位棋走险着,乔装改扮成小贩,经小路潜至城外,叫卖三四十厘米长的草鞋。此举被倭寇头目引以为奇,询问如此大的草鞋有何用处。林位假称,梅花城内军民身高体壮,这种草鞋就是特为其所制,并趁此机会故作泄露,实则夸大了城内军事部署情况。倭寇头目不明就里,听信其言,果然脸有惧色,急令退兵;梅花镇梅西村的蔡夫人庙,流传民间的传说却温婉人。蔡氏族谱》载:蔡夫人系琉球人,姓蔡名红亨,擅长刺绣。明万历年间,织龙袍入贡,深受皇帝赞赏,册封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召她入京。过梅花澳时,遇风登岸,乡人热情接待,居住梅花宋直家中;不久因病逝世,葬于梅花马鞍山田螺坞,敕赐建庙奉祀。门额上书“懿德夫人”。明洪武和永乐年间,朝廷各赐“闽人十八姓”赴琉球国定居,史称“闽人三十六姓”。明万历年间,“三十六姓”中有个叫蔡金城的,其女即为蔡红亨,因其长得倾国倾城,则被万历帝派去琉球选宫娥的大使一眼看中,送到长乐梅花港上岸。而蔡红亨先祖原是长乐人,红亨念祖心切,便在长乐宋家庄拜祖认亲,长乐蔡族人即称她为“蔡姑婆”。无论是因巧手刺绣进宫,还是选秀,两处都记载有蔡夫人从琉球来到梅花宋家留下足迹。传说“蔡姑婆”在长乐被陈靖姑收为徒弟,以后学得一身本事,经常在海上与风神作对,救人无数。长乐人有事,只需呼唤“琉球国蔡氏姑婆”,蔡红亨无不显灵相救。

乡镇概况

梅花镇位于泗洪县西北部,苏皖两省交界处。面积93.5平方千米,人口32146人(2009年)。辖梅花1个居委会和从庄、段庄、赵庄、郭嘴、凤墩、大罗、川城、万全、前老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梅花,距县城15千米。宁宿徐高速(S49新扬高速)、121省道过境。【沿革】1949年设梅花乡,1962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6年,面积93.5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楼花、赵庄、从庄、段庄、郭嘴、凤墩、陆桥、大罗、川城、义井、韩井、五迁、万全、前老、林场、梅花农科站16个行政村。2003年,辖梅花1个居委会和赵庄、从庄、段庄、郭嘴、凤墩、川城、大罗、万全、前老9个行政村。【2010年代码及城乡分类】321324107:~001121梅花居委会,~200220赵庄村,~201220从庄村,~202220段庄村,~203122郭嘴村,~204220凤墩村,~205220川城村,~206220大罗村,~207220万全村,~208220前老村
地理交通:梅花镇位于泗洪县城北郊15公里处,距宿迁市区35公里,东与金锁镇接壤,北邻归仁镇,西与安徽泗县刘圩、黑塔两大镇相邻。总人口3.15万人,辖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辖域面积96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9万亩,水域面积2.4万亩,利民河、拦山河、老濉河3条河流南北蜿蜒穿流其境,拥有进士湖、胜利水库等9面水库,镇域地形呈西高、东低。宁宿徐高速、121省道穿境而过,梅曹公路横贯东西,高速入口毗邻镇区,“十一五”规划建设的宿宿淮铁路客货站将于2009年开工建设,交通十分便利。

地理交通

梅花镇位于藁城南部,南与赵县接壤,西南与栾城县搭界,东连常安镇和贾市庄镇,北接廉州镇和兴安镇,西与南营镇为邻。境内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藁(城)赵(县)公路从镇区通过,交通方便,乡镇经济,1997年工农业总产值11.39亿元,粮食总产6.4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42元。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3.98亿元,粮食总产6.4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62元。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8.77亿元,粮食总产6.4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548元。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8.52亿元,粮食总产6.1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623元。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0.13亿元,粮食总产5.77万吨,平均亩产510公斤,财政收入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2元。集市贸易繁荣,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是藁城市最大的粮食主产区。2001年全镇辖19个行政村,总面积55.6平方公里,耕地9.18万亩,总人口5.76万人。1997年工农业总产值11.39亿元,粮食总产6.4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42元。1998年工农业总产值3.98亿元,粮食总产6.4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62元。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8.77亿元,粮食总产6.47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548元。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8.52亿元,粮食总产6.1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623元。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0.13亿元,粮食总产5.77万吨,平均亩产510公斤,财政收入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2元。

交通状况

梅花镇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在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上,梅花作为“梅辽四地”的中心。历来是这一地区的人们进行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的地方,是“梅辽四地”人口聚集地,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坪乳线的通车,京珠高速公路的兴建,特别是高速公路乐昌段的互通立交设在梅花,现实的交通优势日益显突。陆路距京广动脉线铁路(坪石火车站)仅14公里,梅花镇距韶关市区95公里,距湖南省宜章县城40公里,是广东北大门的必经之路。

经济性质、产业

梅花镇是一个纯渔业镇,近海捕捞业发达,拥有大小船只252艘,每年海产品量都达到10万吨以上,占全市水产品产量70%以上,是福建省十大渔业强镇之一;大宗海产品有梭子蟹、鳀鱼。竹甲、墨鱼、带鱼等,是福州市水产品交易基地。围绕渔业办企业,全镇共有工商注册企业49家,其中冷冻冷藏企业占主导地位,日急冻能力250吨,日冷藏能力达2500吨,是福州市重要冷冻冷藏基地之一。梅花镇网具厂是福州市最大的网具生产厂家,也是省建筑安全网定点生产厂家。50公顷桃源工业区,水、电、路、通讯设施齐全,条件优惠,已有10多家中外企业在工业区落户。海域产有带鱼、大黄鱼、鳗鱼、鲳鱼等海洋鱼类700余种,有对虾、毛虾、梭子蟹等甲壳类100多种。浅海滩涂产有牡蛎、海蚌、缢蛏、花蛤、香螺、紫菜等几十种贝、藻类水产品。有草鱼、青鱼、鲢鱼等25种淡水鱼类。

概况

梅花镇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北部,镇驻地距县城16公里。东界双牌县理家坪乡,南接白马渡镇、东门乡、富塘乡,西邻寿雁镇、乐福堂乡,北连双牌县打鼓坪林场、理家坪乡。镇驻地梅花村。辖梅花、虎头牌、江南、蒋莫、斜皮渡、赤源、大路边、修宜、沙路源、盘家、西田、正鹄、黄土祠、车头、石下渡、贵头、井头、仙田、上仙田、直州、玉岗、斯屋、司空岩、廊洞、社湾、新屋、洞中、老母宅、周家、棠下30个村,254个村民组。全镇总面积8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7公顷,林地4070公顷,9733户,35905人。该镇村民同时兼用西南官话与湘南土话两种语言。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有宜山和胜穆岭等山,南部处于盆地中心,大部分是中部平岗山。地貌特征是“丘平交错,地势低平,以岗地为主”。岗地坡度平缓,岗顶浑圆。河流水网发育,光照充足,气温高,雨量充沛,水利条件好,土质较肥沃,盛产水稻、甘蔗、板栗、大蒜、蔬菜、水果、烤烟等。宜水和廊洞水库左右干渠自北向南纵贯全镇。交通方便,洛湛铁路、G207线和道县至江村公路横穿全境,是县北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地。镇经济以农业为主。镇年工农业总产值10172万元,财政收入105.46万元。

发展规划

2009年该镇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乐昌北部经济强镇,争当全市乡镇经济发展排头兵,继续推进“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民营经济”三大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发展自身优势,培育发展后劲,促使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0%,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此全面构建和谐梅花。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中心镇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围绕加快我镇“中心镇”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开展梅花科学发展新局面。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乐梅公路即将开通的有利条件,加快中心镇建设,拉大城镇框架,完善“软、硬”设施,以小城镇建设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全面实施乡村公路硬化工作,实现“六通”(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邮、通客车)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努力实现城乡自来水供应。
2、制定各项优惠措施,营造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以招商引资加快工业进程,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产业规模。
3、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农业结构。主要抓好黄烟生产,2009年实现市下达的黄烟种植面积3000亩任务。抓好梅花猪养殖,打造“梅花猪”品牌;抓好梅花子姜辣椒发展,进一步搞好梅花子姜辣椒深加工,扩大子姜辣椒的种植面积,力争到2010年全镇种植生姜4000亩,辣椒1万亩。
4、好“山”字文章,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大搞山地综合开发,发展优质水果种植。
二、以重视改善民生良好势态,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当前,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必须看到,经济社会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突出矛盾问题依然存在,改善民生工作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更加扎实,更加深入地做好工作。从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而又有条件的事情做起,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1、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在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上实现突破。根据梅花的实际情况,一是继续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如沼气池建设的生态建设工程,并紧紧抓住乐昌市被国家定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的契机,从试点涉及的农、林、水、国土、环保出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加强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更多的农民兄弟到城镇创业,到二、三产业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巩固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综合文化程度,引导和组织农民异地就业、异地发展,达到自主创业。
2、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推动社会事业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实施镇、村卫生院、站的改造、文体场所建设,少生快高等工程,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多项政策,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完善好梅花敬老院等问题,同时,加快村级卫生站和文体活动场新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良好局面。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镇、村面貌新变化上实现突破。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切实搞好镇、村规划。一是2009年全面启动乡村公路硬化工程,部分自然村道路实现硬化。二是发挥公共财政的带动作用,加大投入力度,使镇、村软硬环境设施明显改善,全镇实现“六通”(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邮、通广播电视、通客车);三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解决饮用水困难村食水问题,使大部分自然村食水达到国家饮用卫生标准。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树立乡风民俗新风上实现突破。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殡葬改革,杜绝土葬陋习,形成体现本地实际和时代特点的新的乡风民俗,实现干群关系融洽、和谐、邻里友好和睦、社会安定有序、民风健康文明。通过开展“和谐梅花”,“平安梅花”和“文明梅花”建设活动,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5、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在建立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上实现突破。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要抓好村党支部建设,同时又要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一是继续抓好村“两委”班子的培训学习工作,使他们成为“党性强、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二是建设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领导班子;三是通过采取领导进村蹲点,干部进村挂职等办法,充实基层组织力量;四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党务公开,改善公开和村民自治,形成推进农村建设的合力。五是加强完善党员教育远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