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镇地图
梅花镇相关地区地图:
发展规划
2009年该镇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乐昌北部经济强镇,争当全市乡镇经济发展排头兵,继续推进“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民营经济”三大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发展自身优势,培育发展后劲,促使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0%,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此全面构建和谐梅花。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中心镇建设: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围绕加快我镇“中心镇”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开展梅花科学发展新局面。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乐梅公路即将开通的有利条件,加快中心镇建设,拉大城镇框架,完善“软、硬”设施,以小城镇建设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全面实施乡村公路硬化工作,实现“六通”(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邮、通客车)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努力实现城乡自来水供应。
2、制定各项优惠措施,营造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以招商引资加快工业进程,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形成产业规模。
3、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农业结构。主要抓好黄烟生产,2009年实现市下达的黄烟种植面积3000亩任务。抓好梅花猪养殖,打造“梅花猪”品牌;抓好梅花子姜辣椒发展,进一步搞好梅花子姜辣椒深加工,扩大子姜辣椒的种植面积,力争到2010年全镇种植生姜4000亩,辣椒1万亩。
4、好“山”字文章,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大搞山地综合开发,发展优质水果种植。
二、以重视改善民生良好势态,促进社会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当前,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必须看到,经济社会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突出矛盾问题依然存在,改善民生工作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更加扎实,更加深入地做好工作。从农民群众需求最迫切而又有条件的事情做起,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1、进一步落实惠农政策,在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上实现突破。根据梅花的实际情况,一是继续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如沼气池建设的生态建设工程,并紧紧抓住乐昌市被国家定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的契机,从试点涉及的农、林、水、国土、环保出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二是大力加强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更多的农民兄弟到城镇创业,到二、三产业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巩固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有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综合文化程度,引导和组织农民异地就业、异地发展,达到自主创业。
2、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推动社会事业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实施镇、村卫生院、站的改造、文体场所建设,少生快高等工程,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多项政策,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完善好梅花敬老院等问题,同时,加快村级卫生站和文体活动场新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的良好局面。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镇、村面貌新变化上实现突破。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切实搞好镇、村规划。一是2009年全面启动乡村公路硬化工程,部分自然村道路实现硬化。二是发挥公共财政的带动作用,加大投入力度,使镇、村软硬环境设施明显改善,全镇实现“六通”(通电、通公路、通电话、通邮、通广播电视、通客车);三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解决饮用水困难村食水问题,使大部分自然村食水达到国家饮用卫生标准。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树立乡风民俗新风上实现突破。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殡葬改革,杜绝土葬陋习,形成体现本地实际和时代特点的新的乡风民俗,实现干群关系融洽、和谐、邻里友好和睦、社会安定有序、民风健康文明。通过开展“和谐梅花”,“平安梅花”和“文明梅花”建设活动,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
5、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在建立基层组织建设新机制上实现突破。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要抓好村党支部建设,同时又要同步推进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一是继续抓好村“两委”班子的培训学习工作,使他们成为“党性强、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具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二是建设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领导班子;三是通过采取领导进村蹲点,干部进村挂职等办法,充实基层组织力量;四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党务公开,改善公开和村民自治,形成推进农村建设的合力。五是加强完善党员教育远程管理。
乡镇概况
梅花镇位于泗洪县西北部,苏皖两省交界处。面积93.5平方千米,人口32146人(2009年)。辖梅花1个居委会和从庄、段庄、赵庄、郭嘴、凤墩、大罗、川城、万全、前老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梅花,距县城15千米。宁宿徐高速(S49新扬高速)、121省道过境。【沿革】1949年设梅花乡,1962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6年,面积93.5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楼花、赵庄、从庄、段庄、郭嘴、凤墩、陆桥、大罗、川城、义井、韩井、五迁、万全、前老、林场、梅花农科站16个行政村。2003年,辖梅花1个居委会和赵庄、从庄、段庄、郭嘴、凤墩、川城、大罗、万全、前老9个行政村。【2010年代码及城乡分类】321324107:~001121梅花居委会,~200220赵庄村,~201220从庄村,~202220段庄村,~203122郭嘴村,~204220凤墩村,~205220川城村,~206220大罗村,~207220万全村,~208220前老村地理交通:梅花镇位于泗洪县城北郊15公里处,距宿迁市区35公里,东与金锁镇接壤,北邻归仁镇,西与安徽泗县刘圩、黑塔两大镇相邻。总人口3.15万人,辖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辖域面积96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9万亩,水域面积2.4万亩,利民河、拦山河、老濉河3条河流南北蜿蜒穿流其境,拥有进士湖、胜利水库等9面水库,镇域地形呈西高、东低。宁宿徐高速、121省道穿境而过,梅曹公路横贯东西,高速入口毗邻镇区,“十一五”规划建设的宿宿淮铁路客货站将于2009年开工建设,交通十分便利。
乡镇概况
梅花镇位于藁城南部,南与赵县接壤,西南与栾城县搭界,东连常安镇和贾市庄镇,北接廉州镇和兴安镇,西与南营镇为邻。境内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藁(城)赵(县)公路从镇区通过,交通方便,集市贸易繁荣,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是藁城市最大的粮食主产区。2001年全镇辖19个行政村,总面积55.6平方公里,耕地9.18万亩,总人口5.76万人。经济性质、产业
梅花镇是一个纯渔业镇,近海捕捞业发达,拥有大小船只252艘,每年海产品量都达到10万吨以上,占全市水产品产量70%以上,是福建省十大渔业强镇之一;大宗海产品有梭子蟹、鳀鱼。竹甲、墨鱼、带鱼等,是福州市水产品交易基地。围绕渔业办企业,全镇共有工商注册企业49家,其中冷冻冷藏企业占主导地位,日急冻能力250吨,日冷藏能力达2500吨,是福州市重要冷冻冷藏基地之一。梅花镇网具厂是福州市最大的网具生产厂家,也是省建筑安全网定点生产厂家。50公顷桃源工业区,水、电、路、通讯设施齐全,条件优惠,已有10多家中外企业在工业区落户。海域产有带鱼、大黄鱼、鳗鱼、鲳鱼等海洋鱼类700余种,有对虾、毛虾、梭子蟹等甲壳类100多种。浅海滩涂产有牡蛎、海蚌、缢蛏、花蛤、香螺、紫菜等几十种贝、藻类水产品。有草鱼、青鱼、鲢鱼等25种淡水鱼类。社会建设
梅花镇是广东省268个中心镇之一,该镇在商贸、饮食服务、人员流动、经济交往、城镇建设等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已达3平方公里。全镇基本形成商贸、饮食、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行业一体化的格局。公安、工商、税务、财政、银行、交通、供电、邮电等职能部门均在镇内设有分支机构,镇内有设施完备的中小学、教办、幼儿园、卫生院和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省京珠高速公路,坪乳公路贯穿全境,并实现了村通公路、基本村村通电话、通电、通水、通车、通路、通卫星电视,实现通讯网络化,交通运输、商贸、保险、金融电信服务行业较为齐全。历史沿革
清代为宜阳乡,以在宜山之阳定名。解放前为宜山乡,以宜山定名。解放初为道县第二区,辖15个乡。1951年建立梅花乡,以驻地命名。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车头人民公社。1961年为道县第二区梅花公社、车头公社。1984年改为梅花区梅花乡车头乡。1995年撤梅花区,合并梅花乡、车头乡,设立梅花镇。行政区划梅花:梅花闹子于光绪28年建市,破土动工之时,掘土得石,状似梅花,遂得名。该村是梅花镇政府驻地,设有闹子,逢农历二、五、八赶闹子。辖神岩、土墙屋、砚石等14个村民组,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91.3公顷,563户,2193人。
虎头牌:1958年建队时,命名李家大队,现以自然村更名为虎头牌村。辖李家、新阳等5个村民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37.4公顷,135户?639人。
江南:因位于宜水之南,故名。又名中莫,辖4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37.3公顷,197户,791人。
斜皮渡,村濒渡口,形成斜坡,取名斜坡渡,后改为斜皮渡。辖上村、文吴、数水洞、岭脚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57.3公顷,358户,1384人。
蒋莫:以蒋、莫两姓命名。辖蒋家、下莫、葫芦井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50.7公顷,256户,1147人。
赤源,因村边有一小溪,水带赤色,取名赤源。辖熊家、朱家、胡家、林山屋、新规、鲁塘井、土地庙、养牛坪等19个村民组,总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149.8公顷,603户,2644人。
大路边,建村于零道公路之边,取名大路边。辖大路边、二堂、小山屋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56.6公顷,285户,1014人。
沙路源:建村于沙路源头,故名。辖王家、王家新辅、毫猪岩等4个村民组,总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21.6公顷,144户,587人。
修宜,村边昔修有一条大道通往宜山,故名修宜。辖7个村民组,总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46.4公顷,278户,937人。
盘家,以盘姓取名。辖盘家、沙塘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45.5公顷,213户,802人。
西田,建于宜山西边,四周皆田,取名西田。辖7个村民组,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66.7公顷,240户,1027人。
正鹄,地处正鹄岭下,取名正鹄。辖霞公井、上霞公井、下霞公井、坪子上、蒋家、神祠庙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72公顷,281户,1097人。
黄土洞:因洞田多是黄土,取名黄土洞。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52公顷,232户,896人。
车头,宋朝时,周姓从山东青州迁来,建村于石下渡水车上头得名。辖车头新村、鸡西、车头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76.5公顷,379户,1584人。
贵头:村头有山如锥,取名锥头,后谐音改为贵头。该村是革命烈士何宝珍故里。辖贵头、金村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62.2公顷,368户?1166人。
石下渡:以石山下河边有一渡口得名。该村是宋代状元吴必达故里。辖上村、下村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86.3公顷,364户,1375人。
井头,1020年,何姓从牛路口井头迁来,以故里取名井头。辖3个村民组,总面积0.93平方公里,耕地34.2公顷,100户,435人。
上仙田,宋时,从山东迁来,是“一碗泥一碗水”的好地方,宛如神仙所在,因位于下仙田上方,取名上仙田。辖上仙田、仙田铺、鲤鱼上水、凼古、上刘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55.5公顷,212户,989人。
下仙田,位于上仙田下方,故名。辖下仙田、下刘、竹园、杨家岭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89.2公顷,320户,1338人。
直洲,河边一洲,笔直如箭,得名。辖直洲、新村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46.6公顷,163户,710人。
玉岗:翠岗如画,原为牧牛之处,建村时取名牛子岗,后改名玉岗。辖5个村民组,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39.5公顷,190户,720人。
斯屋,村后有斯屋岭,以岭定村名,1964年简为斯屋。辖斯屋、杨树累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109.4公顷,445户,1704人。
司空岩,传说有一师公(巫师)为民找水源,进岩与妖搏斗,死于岩内,取名师公岩,后改司空岩。辖司空岩、虎岩坝、杨家、高山庙、羊婆累、寨脚、李家洞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100.9公顷,482户,1818人。
廊洞:村为山岭围绕,洞场狭窄,状似走廊,得名廊洞。村后建有中型水库廊洞水库。辖廊洞、黑累腹、下埠塘、红铺、田屋岭、禾仑岭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51.3公顷,294户?1202人。
老母宅,原名乾坤山,因子孙多,分居各地,取名老母宅。辖4个村民组,总面积0.83平方公里,耕地34.1公顷,144户,511人。
社湾:因山岭围绕成弯形,昔有社庙,取名社湾。辖社湾、石板路、湾子腹、老屋地、许家等14个村民组,总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68公顷,348户,1527人。
洞中:地处四面田地之中得名。辖4个村民组,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34.9公顷,137户,606人。
新屋:从老屋地分居,取名新屋。辖新屋、司空坝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55.6公顷,248户,1001人。
周家,以姓定村名。辖红屋、水头凹、周家、郭家、下许家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50.3公顷,247户,966人。
棠下,村后有山,似海棠花,村立山下得名。辖4个村民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44.3公顷,210户,85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