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威海市地图 > 乳山市地图 >
南黄镇地图
南黄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背景

南黄明洪武七年,辛姓由湖北襄阳县迁海阳县大辛家,又迁此建村十里大辛家。宣德五年,李姓由大崮头李家迁入。万历八年,林姓由栖霞县京子埠迁入,因位于黄垒河南,更名南黄。清康熙三十九年,鲁、乔姓分别由海疃、文登县狗皮桥迁入。乾隆十五年,宋姓由南泓迁入。冷家庄明正德十六年,冷学孟、冷学宦由平度县迁此立村冷家。明天启年间,钱姓由荣成县迁入。清康熙年间,冯姓由万家迁入。1980年更今名。湾头明洪武年间,高姓由海阳县徽村迁黄垒河拐弯处定居立村,故名。清乾隆年间,矫姓由牟平县垂柳迁入。清嘉庆年间,贾、孙姓由贾家庄、汤上迁入。母鸡屯清康熙年间,张姓由巫山来居,王姓由山前庄迁入。因附近山林多野鸡,故称野母鸡屯,后更今名。乾隆年间,姜、陈、刘、高姓由邻村河崖、小陈家、归仁、湾头迁入,李姓由文登县泽头迁入。汤南山清乾隆四十五年,孙姓从汤后疃迁汤上南山定居,故名。咸丰年间,王姓由荣成县赤山迁入。后又有张姓迁入。归仁金代前有村庄龟阴(因村南有岩石形似龟,故名),金末战乱被剿。明末,孙、刘姓由汤上和文登县鸭儿湾迁此立村,以原村名谐音取名。清代,先后有张、高、于姓从南黄、湾头、王家口迁入。南黄北塂元末,丁姓居此,明初迁北高格庄。清顺治元年,王姓从店子头迁南黄村北山塂处立村,故名。南黄庄清乾隆年间,李光先、李先培由南黄迁此定居。因此地是南黄村种地庄子,故名。北斜山明洪武末年,高姓由西浪暖迁斜山之北立村,故名。万历年间,宋姓由史家疃迁入。清末,陈姓由母鸡屯迁入。南斜山明嘉靖年间,黄姓由黄疃来此立村(后迁走),因位居斜山之南,故名。清初,王、刘、姜姓先后由南黄北塂、黄格庄、峒岭迁入。高家屯明万历年间,康姓居此建村康家屯,后迁走。清康熙年间,高姓从湾头迁此以姓立村,后汪、曲姓由牟平县迁入,李、肖姓由大崮头、肖家迁入。崮山寺清康熙三十一年,李柏从文登县吴家庄迁此立村,以附近古庙崮山寺为村名。乾隆年间,孙、姜姓先后由东珠塂、西珠塂迁入。靠山明万历年间,孙姓由汤上迁此靠山而居,故名。清咸丰年间,于姓由辛庄、院前迁入。后有姜、王、谭姓迁入。现210户。东姜家庄明万历年间,姜姓由峒岭迁此建姜家庄村。清顺治年间,孙姓由东珠塂迁入。康熙年间,王姓由牟平迁入。清末,于姓由王家口、陈姓由牟平县陈家疃迁入。1980年更今名。李家疃明万历年间,李姓由李家迁此建村(后迁走)。崇祯年间,于姓由乳山寨迁此。清末,孙姓由东珠塂、张姓由文登县张家埠迁入。上庄元至正年间,姜姓由万户迁珠塂村边小河上游立村,故名。明成化年间,高姓由湾头迁入。清时,有吴、刘、孙、万姓先后迁入。西珠塂元大德年间,姜子茂由万户迁此立村,因村西北两小河中间有一圆形土塂,人称“二龙戏珠”,以此取名珠塂。明万历年间更今名。民国末年,姚姓从唐家洼迁入。朱家屯金元时期,朱姓在此以姓建村,元末战乱迁走。明永乐年间,王、周姓先后从黄县迁此定居,后迁走。清康熙年间,孙、李、于、邵四姓先后由刁家、青山、小浩口、邵家迁入,沿用旧名。西洋水明永乐年间,于姓由平度县古岘迁小河东岸立村,取名小河东。隆庆元年,因洪水淹村,更此名。明末,李、王姓由泽头、朱家屯迁入。清初,鞠姓由海阳所迁入。东洋水明嘉靖年间,王姓由朱家屯迁此,取名王家屋后。隆庆元年更此名。万历年间,孙姓由孙家埠迁此。清顺治年间,迟姓由莱阳县迟家庄迁入。乾隆年间,于姓由狮子于家迁入。后刁姓由刁家迁入。孙家埠明洪武年间,孙姓由云南迁黄垒河下游西岸立村。清康熙年间,陈姓由卧龙迁入。乾隆年间,邹姓由文登县店子迁入。

招商引资

指导思想:乳山市开展思想解放活动以来,南黄镇党委、政府,动员全体干部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反思,认真开展“改变机关作风、树立南黄形象”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讨论,干部们结合思想解放活动,结合各自驻村实际,提出利用荒山、荒坡,闲置房屋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大办小项目,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富裕的具体工作目标。
成绩:该镇北斜山村看到,原村小学院里,威海人于雪松开办的圣宇服装厂生产红红火火,50多名工人正紧张生产;村东山,村里与中鲁果汁有限公司合作的150亩高酸苹果,土地已平整完备,两个占地5亩多的配套平塘正在开挖;村里规划的120亩干果基地,正在平整……开展思想解放活动,广大干部统一了思想,振奋了精神,明确了目标,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为抓在谈项目跟踪落实,8位机关干部在外出差;为抓在建项目和投产项目的建设和生产进度,12名机关干部食宿在工地。

特色种养业

简介:在稳固传统种养业项目的前提下,该镇大力培植新兴特色种养业,依托海水资源,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沿海大菱鲆鱼、海参等海珍品养殖持续升温。依托山东荃馨生物有限公司建设了300亩芦荟种植基地,林业花卉育苗、日本萝卜种植等项目发展迅速。依托天勤食品有限公司,全镇养牛业蓬勃发展,狐狸、梅花鹿等养殖项目悄然兴起,特色种养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天勤(乳山)食品有限公司:2002年1月,乳山籍人士刘钦明投资400万元人民币,在南黄创办天勤(乳山)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鲜牛乳、乳酸奶等奶制品,当年6月投产试运行,9月通过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天勤”牌鲜牛乳准许使用国家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有效期为三年。天勤食品公司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严把原料质量关、加工关、检测关、储运关,生产的麦香奶、可可奶、加锌奶等产品深受不同消费群体的喜爱,在青岛市场占居了一席之地。当年与青岛市天桥区政府共同启动了“天勤奶进社区”活动,销售量在青岛市同类产品中位居第五位,10月份又启动了乳山市场。
威海万鑫畜牧发展有限公司:2002年1月成立,总投资200万元,占地800亩。主要从事奶牛及畜牧养殖业,计划奶牛存栏量达到400头。当年奶牛存栏量达120头,绿色蛋鸡4000只,出售跑山公鸡1万只。9月,公司生产的鲜牛奶、跑山鸡蛋通过山东省技术监督检验局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畅销威海各大超市。该企业在南黄镇起到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尤其是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同。全年全镇从事奶牛生产的专业户达40多户,奶牛存栏量达到1500头。
建成韩资果品种植基地:西浪暖村依托土地资源,与韩商金永龙达成租赁土地种植优质韩国梨的合作项目。西浪暖村一次性调整土地3000亩,由韩商独资300万美元,从事韩国黄金梨、水晶梨种植及畜牧业养殖,租赁期30年。2002年10月正式注册为“威海韩阳畜牧有限公司”。公司用工由西浪暖村提供,村集体依靠收取的土地租赁费,免除村民的公益金及农业税,并逐步将剩余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该企业的成立,为农业向外向型迈进和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水利发展

简介:乳山市南黄镇省财政扶持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575.3万元,其中省扶持资金200万元。项目区位于乳山市南黄镇,包括高家屯、东洋水、陈家屯、西洋水、岭上、西浪暖6个行政村,总面积1.59万亩。该项目于2003年5月开工,2004年5月完工,实际建设节水灌溉工程1.2万亩,其中良田半固定式喷灌1470亩,果树滴灌4150亩,大棚滴灌1090亩,粮田管灌5000亩。
项目概况:该项目主要推广应用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灌溉新技术,采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包括系列化的可编程控制气、智能化的控制程序、精确的控制传感器、高质量的通讯系统和中心计算机控制软件。可完成大棚的自动灌溉、自动施肥、自动测报土壤墒情、空气湿度和温度。采用微机控制变频恒压供水技术,只需一人操作即可完成整个棚的灌溉和施肥。该项目自动化程度居全省领先水平,工程建设标准高、质量优、节水工程科技含量高,扩大和改善了水浇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年可增加经济效益62万元,节水68万方,省工0.86万个,节能8万度,大大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缓解了当地水资源和电力的紧张状况,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提高了全市人民的节水意识,增强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同时对今后发展高标准节水灌溉具有指导意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畜牧发展

简介:2006年南黄镇的畜牧养殖业取得很大成绩,蛋鸡存栏量超过34万只,比2005年增长30%,年产鸡蛋750万公斤,比2005年增长25%;出栏肉鸡60万只,其中肉食鸡25万只,分别比2004年增长120%和-20%;母猪存栏量达到2000头以上,出栏肥猪1.6万头,比2005年增长15%和10%;奶(肉)牛养殖渐成气候,达到奶牛70头、肉牛60头。特种养殖重新开始发展起来,貂存栏量达到5800只以上,较2005年增长160%。南黄镇畜牧业的现状总的概括为:养鸡养猪已成规模,养牛方兴未艾,特种养殖长足发展,养兔养蚕原地踏步。全镇规模以上蛋鸡养殖户超过100多户,肉鸡养殖户大约10户;养猪如今在南黄镇可谓遍地开花,全镇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养猪,母猪存栏量达到2500余头,年出栏肥猪1.8万头,但规模养殖户较少,主要有湾头、南台子和河崖等五家大的猪场;养牛产业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朱家屯、冷家、北耩、高家屯四个初具规模的养牛场,并有向四周辐射的趋势,奶牛存栏70余头,肉牛存栏60头;原来颇具规模的养兔和养蚕却在原地踏步,成为南黄镇养殖业发展的不和谐音符。南黄镇2005年养殖的最大亮点是该镇的特种养殖蓬勃发展,截止2006年底,南黄镇的特种养殖存栏量达到4200只,其中貂存栏量4000只,狐狸存栏量20只,特种养殖户达到45户。2006年全镇共出栏貂超过1。2万只,狐狸超过1000只。
发展特点:2005年南黄镇养殖业发展的特点:南黄镇养殖业的特点是发展较为集中,养鸡和养猪发展比较快,主要因为这几年鸡蛋和猪肉的价格上涨,养鸡和养猪的效益提高而且其风险比较小所致。但养鸡主要是以规模养殖为主,蛋鸡养殖较2006年有较大发展,全镇养蛋鸡规模户有100余户,蛋鸡养殖规模突破34万只,肉食鸡主要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大棚养鸡,以50天为一个周期,一年出三到五棚鸡,每棚2500只到3000只,全镇大棚养鸡20户2006年出鸡20万只。较2005年我镇的肉食鸡养殖有很大退步,主要是因为今年肉食鸡的市场非常不景气,同时肉食鸡病害太多,与之相左的是种鸡、饲料价格上涨,导致养殖成本大幅上涨,风险大增,大批养殖户转而养殖蛋鸡或者投资特种养殖,但是原来的养殖大棚依旧完好保存,一旦市场前景好转,很多人还会进行肉食鸡的养殖。与养鸡相反,养猪主要是农户家庭散养为主,当然也有大规模户,例如湾头的孙文胜养猪场的规模在年出栏1000头以上。但从全镇的情况看主要是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平均每户存栏母猪1-3头。
发展成绩:畜牧养殖业为南黄镇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朱家屯村,其养鸡的收入已经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河崖畜牧业收入所占比例也达到60%以上。一只蛋鸡一年产蛋30斤,每斤鸡蛋3元多,就是90多元,一个养3000只鸡的鸡场除去各种费用,一年的纯收入保守估计在五万元以上,一般一个养鸡周期是500天,在更换蛋鸡时,鸡母可以卖到每斤4元,每只蛋鸡平均4斤,收入仍在3万元以上,2008年鸡蛋和肉鸡的价格比较高,肉食鸡每斤达到3.4元,一般农户都是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下与厂家签定了购销合同,最大限度地免除了养鸡户的后顾之忧。2008年养猪的效益也是比较好的,一般的情况下,每出栏一头肥猪,纯收入在250-300元之间,每个养猪的农户一年出栏20-30头肥猪,纯收入在5000元-9000元,如果是规模养殖,效益会更加可观,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