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威海市地图 > 乳山市地图 >
夏村镇地图
夏村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物简介

冷泮林:(1717~1783)字若万,号?谷,冷家村人。少时读书甚笃,青年时涉足教育,“教授生徒,远近多所成就”。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举。勤书法,工诗词,所作书文,时在胶东颇具影响,所著《登州山川风俗及郡县沿革历代人物记略》等留存至今。乾隆四十三年,任江西龙南知县。任职其间,关心百姓疾苦,变卖家私、山峦以资治理。在任多年,居官清廉,政绩卓著,曾获御赐“半朝銮驾”。晚年擢升知府,因积劳成疾,赴任途中病发而卒。
邢洛书:(1767~1824)字范九,号龙图,桑行埠村人。少时家境殷富,父邢銮乐善好施,对其影响颇深。8岁练武习文,十几岁即武艺超群。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武举,授地安门把总。嘉庆元年(1796年)中武进士,被嘉庆皇帝钦点为蓝翎侍卫。后任淮安府都司、河标右营游击。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上司交章荐之,累升海州参将、河标中军副将、徐州镇总兵等职。为官时重视治理河务,防止水患,深得地方百姓拥戴。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十五日病卒于位。咸丰初年,御旨重修其墓。
昭隆:(1930~1992)原名倪文典,小疃村人。出身革命家庭,自幼受革命熏陶,10岁参加八路军。入伍后,刻苦学习文化知识,1945年8月入山东军区“抗大”进修,结业后任胶东军区记者、宣传干事。1947年11月加入共产党。1950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8年转业后,先后任黑龙江省合江农垦局《农垦报》总编辑、中央农垦部东北农垦总局《东北农垦报》总编辑。1965年调国家第二轻工业部任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政治迫害。1979年后历任国家轻工业部宣传处副处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轻工业报》报社社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等职。1992年11月20日因病于北京逝世。
宋竹庭:(1911~1997)北江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7岁入保定志存中学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积极从事党员发展工作。8月,参加组建境内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牟海特支并担任组织委员。此后先后任中共胶东特委组织委员、青岛团工委代理书记、山东省党团工委组织委员、中共牟海临时工委书记、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大队政委、中共胶东区委统战部负责人、栖霞民运工作团团长、中共山东分局党校教员、山东省各救会秘书处主任、费东行署主任、鲁中行署民政处副处长、淄博行政公署专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生产司副司长、第三机械工业部技术检查司司长等职。1957年调浙江省工作,先后任省人委副秘书长、省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兼科委副主任等职。1997年4月22日病逝于杭州。
徐中夫:1916年10月生,石村村人。1938年2月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海阳县委书记、中共南海地委代理书记、南海军分区政委、中共东海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荣成县委书记等职。1946年后,相继任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山东省政府外事处副处长、文委秘书长。1955年后相继出任中国驻巴基斯坦、瑞典、埃及、加拿大等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政务参赞。1973年后相继出任中国驻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国特命全权大使。1985年12月离休后任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等职。
宋星路:1919年12月生,桥东庄村人。1938年7月加入共产党,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3月任牟海县各救会会长,1947年任乳山县委书记,1949年任东海地委宣传部部长。1958年后历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冶金厅厅长、上海第一钢铁厂副厂长、梅山工程指挥部指挥。1981年任上海市冶金局局长。1984年任中共上海市纪委副书记,1986年任中共上海市顾问委员会常委。
徐洪敏:1924年5月生,石村村人。1945年8月参军,1949年7月加入共产党。先后于胶东军区汽车修理厂、摩托队和烟台运输公司工作。1954年4月调济南汽车配件厂任科长。1956年7月入省干部文化学校学习。1960年7月调济南汽车制造厂任计划科长、副总工程师。1969年10月后历任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生产指挥部负责人、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此期间主持研究开发252军用系列车和162系列黄河车。1982年1月任该厂厂长兼党委副书记。1985年离休。
宋孔广:1928年1月生,清口涧村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东海独立团,翌年10月加入共产党。后编入华东野战军,先后参加了胶东保卫战和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入解放军第一坦克学校学习,翌年任一七九师副政委。1968年出任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军事专家组组长。1971年回国任一七九师政委、师长。1978年进军事学院学习,翌年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1984年5月离休。
杨洪贵:1928年10月生,房屋村人。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1月加入共产党。先后于乳山九区中队、东海独立团、华东野战军九纵队二四O团和二三八团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等职务。1954年入南京高级步校学习。1957年3月后历任六十军五四三团团长,国防科工委二十训练试验基地技术学校科长、处长,海军试验基地处长、副部长、部长及第二试验区司令员。1984年离休。
崔嘉鸿:1930年8月生,崔家村人。1948年10月于新华药厂先后任计划科长、办公室主任。1949年2月加入共产党。1956年调轻工业部医药局工作,后转化学工业部历任科长、副处长、干部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人事司司长等职。1985年7月,任中共化学工业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兼机关党委书记。1993年9月离休。
徐本顺:1935年12月生,台依村人。1960年10月加入共产党,1961年7月于曲阜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数学家。1974年12月起先后任该校学报编辑部编辑、主任编辑、主编。1987年始兼任数学方法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发表数学研究论文近百篇,编写《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中的美学方法》等数学专著40余部。曾任山东省高等师范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院潜科学研究员等职。其传略被收入《世界数学家名人录》。

强镇由来

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和财政收入都名列乳山市乡镇第一名,是威海市五项指标前十名乡镇和山东省百强乡镇之一。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镇、山东省安全文明镇、山东省科技乡镇、山东省镇村建设明星镇、山东省体育先进乡镇、山东省成人教育先进镇、威海市发展外向型经济先进单位、威海市加工贸易先进单位、威海市经济强镇、威海市文明镇、威海市党管武装先进党委、威海市先进党委、威海市计划生育先进镇等。

基层政权建设

1942年9月,夏村镇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刘显品任镇长。1958年9月2日,取消乡镇建制,成立政社合一的夏村人民公社,行政机构称人民委员会。1967年3月,成立夏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行使原人民委员会职权。1981年1月,夏村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夏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2年1月撤销夏村人民公社,恢复夏村镇人民政府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主要有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夏村镇(十四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职工团体有夏村抗日救国会,1945年9月改称职工救国会。农民团体在土地革命时期有夏村农民协会,1942年秋,成立夏村镇农民抗日救国会,1964年成立贫下中农协会。妇女团体在抗战时期有妇女抗日救国会,建国后先后更名为民主妇女联合会、妇女联合会。青年团体在抗战时期称夏村青年抗日救国会,1949年9月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夏村区委员会,1957年5月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夏村镇委员会。1960年成立夏村工商业联合会。1984年4月29日成立夏村个体劳动者协会。1986年成立夏村镇科学技术协会。1987年成立夏村镇计划生育协会。1992年成立夏村镇残疾人联合会。现任镇党委书记:丁国勇,现任镇长:徐和平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6年10月,实行土地改革,粮食总产210万公斤,1949年境内粮食平均亩产116公斤,总产达到326万公斤。1962年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70年代,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先进耕作方式,农业持续稳步发展,1978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310公斤,总产达到871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对境内2800公顷农田进行了经济田和责任田划分,实现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多种经营,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初步普及到每家每户。2000年,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镇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镇村两级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立项水利工程19个,动用劳力3.5万个,机械800余台次,修复台依水库西主干渠1.3万米,配套水利设施13个,新打机井13眼,修复机井30余眼,开挖平塘(2亩以上)3个,改造中低产田67公顷。2000年虽然天气干旱,但兴修的水利设施发挥了极大效益,全镇粮食平均亩产980公斤,总产达1600万公斤,比上年增产3%。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1990年以来,全镇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实际情况,积极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至2000年,全镇共发展经济作物840公顷,其中干杂果118公顷,优质水果287公顷。建冬暖蔬菜大棚270个,小拱棚840个,主要种植黄瓜、豆角、芹菜、葡萄、韭菜等10余种瓜果蔬菜。2000年,果品产量达到1.2万吨,蔬菜总产量2000吨,总收入6000万元。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为7:3,经济产值比为5:5。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达90%。该镇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境内林地面积1570公顷,林种主要有松树、刺槐、杨树、苹果、梨、板栗、桑等15个种类。农田林网、街道绿化及“四旁”植松树、杨树650万株,育苗80公顷,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相当高的经济效益。2000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3亿元,其中种植业5662万元,林业86万元,畜牧业4711万元。
第二产业:工业:建国初期,仅有少数红炉、白铁、砖瓦窑、白灰窑等零星私营手工业,从业人员不足500人。1958年开始先后建起运输队、农具厂、面粉厂,从业人员1300人,固定资产30万元。1978至1979年,又办起砖瓦厂、建筑建材厂、陶瓷厂、纺织厂、食品加工厂、木器厂、服装厂、纸箱厂、工艺绣品厂、拖拉机维修厂、铸造厂,从业人员3000人,实现镇办企业总产值500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80万元,实现利税60万元。至1989年,镇村企业发展到150家,从业人员1.5万人,工业总产值达8000万元。进入90年代后,该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资源型、加工型工业企业向外向经济型转移的工作力度,走调整之路、联合之路、科技之路,外引内联,工业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形成了以建筑机械、建材为龙头的机械、石材、铸造、化工、轻纺、啤酒、工艺绣品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开发建设私营园区3处,使全镇工业企业达到160家,从业人员1.8万人,产品达到300个品种,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7亿元,创利税6484万元。名优产品主要有:曙光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的“威岛”牌12度啤酒,获第31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山东省优质产品、山东省名牌产品、哈尔滨名酒名饮交易会“金天鹅”奖;仪表厂生产的“山一牌”家用煤气灶具、三眼中餐大型高效食堂粒子炉,获部优、省优产品称号;“新蕾”牌磁力自控豆芽机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山东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产品出口新加坡、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塔机限制器厂生产的LXQ型塔机限制器创省优,填补国内空白;华冕石材厂引进意大利石材加工流水线生产的“乳山黑”“乳山红”薄型板、异型板畅销日本、美国;内燃机配件厂生产的“鹰目”牌气门导管、气门座,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出口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筑业:1972年4月,夏村公社招收木瓦匠40人,成立了乳山境内第一个公社建筑工程队。80年代末,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崛起,镇、村建筑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至2000年底,镇村建筑公司发展到12家,从业人员4000人。各公司设计、施工、质检、预算、财会、电工、装饰等各类专业人才配备齐全,有两家企业达到二级施工资质,具备了承建高层工程的能力,并已到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参与建设施工。2000年,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创利税4500万元,所承担的建筑项目全部达到合格或优良。
第三产业:建国前,由于夏村地处乳山政治、经济中心,商业、饮食业、服务业、钱庄等店号相对较多。夏村集市规模较大,为远近闻名的商品交易中心,素有“夏村大集”之称。建国初,镇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夏村供销合作社,集体商业经济日益壮大。1978年后,国家产业政策逐渐放开,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迅速增多,产业经济得到补充和发展。1981年,有国营服务网点25处,集体100处,个体商贩600户。进入90年代后,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私人承包。镇党委、政府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发展环境,相继出台《夏村镇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夏村镇招商引资鼓励办法》等优惠政策。先后建起海峰街、商贸城、富山路、向阳街四个农贸市场和于家庄、井子村两个集市市场,并开发建设私营园区3处,建特色农业专业村8个。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3200户,私营企业86家,个体运输户420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70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5.62亿元,实现总产值2.1亿元,创利税6250万元。特色产业夏村镇地处乳山市文化、经济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镇内一、二、三产业大都围绕发挥这一优势而兴起,其中啤酒生产和房地产开发尤为突出。镇内的乳山市曙光啤酒有限公司,是乳山市惟一一家啤酒生产企业,其“威岛”牌系列啤酒主要有:适合春夏饮用的冰、雪啤酒,秋冬饮用的冬、暖啤酒及火锅啤酒,高档次的精制、极品啤酒,淡爽型的干啤酒,适应女士、儿童饮用的果汁啤酒以及SOD保健啤酒等6大系列36个品种,年生产能力10万吨,畅销于浙江、山东、陕西、新疆、吉林、上海10多个省、市、自治区。自1995年以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以每年16%的速度递增,成为全镇的重点工业企业。另外,房地产开发也是该镇的特色产业,是镇域经济的支柱之一。2000年有建筑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15家,年房地产开发面积33万平方米,创利税56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境内所办私塾和私立学校仅3所。1932年8月,夏村小学成立。1949年,境内有小学4所,在校生50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40%。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发展。全镇51个行政村都创办了农民夜校,经十余年努力,青壮年文盲被全部扫除,多数学员达到小学以上文化水平。80年代,全镇校舍、教学设备均达到省级标准。90年代,镇村两级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3所高标准初中和4幢教师公寓,4幢村级小学楼。2000年,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9所,在校生6000人,教师37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到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3017名,其中本科生1205名,专科生798名。1988年以来,镇科协联合有关部门,通过赶科普大集、发放明白纸、播放科普音像、办科技培训班等方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培养农业科技人员,从而带动全镇“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1993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科普先进乡镇”称号。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200人,累计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5项。夏村镇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舞蹈、地方戏、书法、雕刻、泥塑等民间文化艺术代代相继。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繁荣。1956年建夏村广播站、电影队,文化站。80年代,各村和机关、学校都建起了图书阅览室。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12名中医,几个大村有中药铺,1950年,51个村组织群众集资入股成立医疗合作社。1958年夏村镇卫生院成立,有床位40个。1983年,夏村卫生院改建为乳山县中医院。60年代末至70年代,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87年对农村卫生室进行整顿,取消不合格的农村卫生室8个。2000年达到甲级诊所的卫生室43个。境内体育活动活跃,镇、村、企业都有体育场和文体活动室。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体育先进镇”称号,所辖的南庄村获威海市“体育先进村”称号。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2年2月上旬,时任山东第七乡村师范学校校长的共产党员于云亭由济南赴文登,途经夏村,发展小学教师宋竹庭加入共产党。宋竹庭入党后积极从事党的发展工作。8月,在夏村小学成立了乳山境内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牟海特别支部(后称牟海县委),王心一任书记,宋竹庭、鲁自嘉任委员。至1940年初,境内共建党支部8个。1942年9月,中共夏村镇委成立,刘显品任书记。至1949年底,党支部发展到14个,共有党员72人。1976年底,全镇共有基层党支部59个,党员总数达到788人。2000年底,全镇基层党支部92个,党员人数发展到2340人。镇党委连续10年被威海市委授予“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乳山市委授予“先进党委”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