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萍乡市地图 > 莲花县地图 >
南岭乡地图
南岭乡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

境内有苏磜公路,车辆通县内外,各村通拖拉机。文教卫事业,至1988年,有初中1所,小学9所,在校中学生270余人,小学生1400余人,教职工近100人;还设有乡文化站、广播站、卫生院、电视差转台及3个电影放映队。

经济发展

农业以优质稻、瓜果蔬菜、油菜和畜禽养殖为主,盛产茶油。乡镇企业有煤矿、铁厂、预制板厂、林场、水电站。煤炭是该乡支柱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招商引进了隆森实业,鑫旺养殖,杭莲建材,创鑫、鑫联鞋业等企业22家。全乡基本形成了以煤炭、铁合金、建材、鞋业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随着集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已初具规模。2006年前后几年,南岭乡紧扣“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个主题,抓住铁合金精炼项目和农业开发项目两大项目,突出开放型经济、财源建设、社会稳定三个重点,各项工作均有序开展。200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亿元,同比增长32.5%,财政总收入完成72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2.5%和16.9%,获全县综合考评第四名。实现了经济有快增长、财政有高增收、农村有新面貌、政府有新形象、社会和谐有新成效。

历史功绩

乡境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向为屯兵之地。南宋文天祥曾驻军于此。明代在此筑通判府城。1927年起,工农革命军及国民党军均驻过此地。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全乡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建国后,有24个自然村被评划为革命老区,人民政府在经济上给予扶助。名胜古迹有紫金县第一高峰武顿山及文天祥题写的“甘泉胜迹”碑刻等。

教育事业

南岭乡的教育事业起步早,但发展缓慢,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南岭乡教育大体经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创办阶段(1936年至1978年)。最早开小学教育始于1936年的黄回村小,此后逐步开办了昔海小学、芒付小学、芒弄小学、此后乡中心完小,到1978年,全乡共开办小学15所,小学教育基覆盖全乡各村。巩固发展阶段(1978至1991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南岭乡的教育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于1969年属附开设初级中学,到199年,全乡小学校点共有44所,教师94名,在校学生2335名。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校点分散,办学条件差,专任教师缺乏,学生入学率低。完学率低。发展提高阶段(1992年至2005年)。1995年完成“普四”工作,这个阶段出现了学校教育、成人教育两个办学高峰。一是学校办学高峰,1988年完成“普六”,并通过了县级验收;二是开始进行大规模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在1995年2005年的10年间,南岭乡共扫除青壮年文盲7000余人,全乡扫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乡文盲率迅速下降。随着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南岭乡的教育基础设施、教育队伍也得不断的改善和增强,1990年至2005年国家共投入排危工程项目资金169。5万元,共改造危房84间,6226平方米,新建4173平方米。共投入项目工程款202.7方元,新建教学用房3367平方危改项目及工程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南岭乡办学条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2005年,南岭乡共有小学校点23所,初级中学一所,教师154名,在校学生2193名。

交通运输

1978年年底,开通了竹塘东主至南岭37公里的县乡公路,从此结束了南岭无公路的历史。1991年1月开通第二条县乡公路,起点思澜公路138公里处,里程29公里,投资170万元;2004年扩建路程29公里,投资60万元,其中:乡上投资15万元。1984年以来,由乡村组织,群众出工开通了芒付、谦哲、勐坎三村公路24.5公里,架桥等投资15万元,投工12000个。南现、芒弄两村公路34公里,其中改道9.3公里,投资16万元,投工14135个。勐炳公路18公里,架桥修路投资18万元,投工10800个。黄回、麻栗两村公路28.5公里(27公里县乡公路)麻栗村开挖1.5公里,投工3500个。2005年全乡有县乡公路2条,全长66公里,乡村公路4条,全长105.4公里,村组公路55条,全长227公里。有汽车10辆,农用汽车11辆,大小拖拉机106辆。

畜牧业

南岭乡有了多处连片的天然草场,分别位于麻粟村的牧高厂,芒付勐坎村交界处的“十五草皮街”,芒付村的小河边后山,各个草场都在3000亩以上,另外还有丰富的零星放牧地,发展大牲畜的养殖潜力很大;乡内还广泛、大量种植芭蕉、芭蕉芋、红白薯藤、芋头等饲料,且利用率比较高,是广大农民群众养殖的主饲料。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1996年2月,南岭乡首先从县畜医站种猪场引进乡5头太湖种母猪进行品种改良,2003年,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6万余元建起了南岭乡良种猪供精站,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并引进1头杜落克公猪,1头汉普种公猪,对南岭乡猪的品种改良取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牛品种的改良方面,2005年首先在乡内进行牛冻精改良,共3个品种,即西门塔尔7头,短角牛2头,摩拉水牛3头,共12头,均获成功。通过品种改良,改变饲养方式方法,畜牧业已成为南岭乡的一大支柱产业,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末,全乡大牲畜存栏10796头,出栏303头,其中黄牛存栏9184头,出栏279头,水牛存栏1462头,出栏24头,马存栏12头;年末生猪存栏18849头,出栏7242头;家禽饲养98881只,年内出售和自宰61853只,年内禽蛋产量3807公斤;养蜂1077箱,产量为3655公斤。

财税金融

由于地方财政收入缺乏新的增长点,政策性减收因素多,农村税费改革后涉及农户税收大幅度下降,财政收入受限,同时国家连续出台有关政策,提高社会保障人员补助标准,刚性支出增加。南岭乡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一是主动配合地税及时分析研究税源情况,并直接参与部分税款的征收;二是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观念。严格执行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监督,最大限度减少浪费,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实行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包干,坚持定期审核,减少不合理开支,压缩人、车、会、话、医等方面的费用。同时,还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三是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强财源建设,建立乡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2005年,在完全取消农业税涉农税收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全年财政总收入85786元,财政总支出达5623787元,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295400元,存款余额5767900元,农村存款2920300元,人均储蓄款246元,全乡有154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险金38000元,参加医疗保险246人,月缴费金额343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