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宁波市地图 >
宁海县地图
宁海县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民族

2009年末全县总户数224094户,户籍总人口604957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14134人,女性人口290823人,分别占总人口51.9%和48.1%;非农人口93795人,农业人口511162人,分别占总人口15.5%和84.5%。全年出生人口6450人,出生率为10.70‰,死亡人口3519人,死亡率为5.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6‰。计划生育合格率为92.02%,晚婚率为69.35%。有畲、苗、土家、侗、蒙古、壮、满、回、藏、布依、高山、维吾尔、俄罗斯、瑶、白、佤、仫佬等民族分布。

经济概况

2009年宁海县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从去年的67位,提升到今年的66位。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5.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5%,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升5.2、4.5、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31.65亿元,增长6.9%;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工业增加值119.7亿元,增长6.1%,建筑业增加值11.95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78.7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达到33.4%,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08年的10.5:56.9:32.6调整为10.7:55.9:33.4,人均生产总值39075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831元人民币)折算为5720美元,增长7.6%。经济主体总量保持稳定。2009年全年全县新登记内资企业1093户,注册资本(金)13.64亿元;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16家,投资总额6146万美元,注册资本3678万美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3722户,资金额2.49亿元。财政收支平稳增长。2009年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34.46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16.56亿元,增长0.1%;地方级财政收入17.91亿元,增长14.4%。全年财政支出23.58亿元,增长10.6%,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民生支出12.77亿元,其中,教育支出4.51亿元,增长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亿元,增长35.4%;医疗卫生支出1.78亿元,增长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6%,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宁海农业资源丰富,山有竹木茶桑果之盛,海有鱼虾蟹贝藻之丰,誉称浙东鱼米之乡,是国家级及省级粮食、茶叶、柑桔、蛋鸭、水产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已形成茶叶、竹笋、柑桔枇杷、虾蟹、贝类、鱼类、土鸡、山羊、高山蔬菜等十大主导产品,万亩(头)以上的农产品基地有20个,浙江东海岸1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列入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海水养殖面积23.36万亩,海水产品产值11.29亿元,位居全省海水养殖第一大县;柑桔产量5.4万吨,花卉苗木8000亩,茶叶产量2219吨,其中名优茶85余吨;高山蔬菜种植规模达到5600亩;宁海土鸡饲养规模500万羽。已有农产品注册商标97个,获国家级和省级博览会金奖产品8个。望府茶、望海茶、宁海白枇杷、宁海土鸡、长街蛏子、"怡绿"牌脐橙、"怡野"牌羊尾笋等产品分别获得国家和省市名牌或优质农品称号。大佳何对虾、青蟹、泥蚶、西店牡蛎、长街泥螺以及大黄鱼、鲈鱼等水产品名闻暇尔,并出口国外。27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2003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35亿元,农业总产值20.5亿元,粮经比例由2002年的1:2.3变为1:3.35。工业经济是宁海的主导经济和强县经济。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0.5亿元,比2002年增长16.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25.9亿元,外贸自营出口总额达3.8亿元。工业11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192.38分。100家实力工程企业完成产值76.3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0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形成了机械电子、模具制造、家用电器、塑料橡胶和金属制品、五金阀门、文体用品、纺织服装、食品、化工、汽车配件十大类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格局,一批企业和一批产品脱颖而出,饮誉国内外市场,拥有双林集团、天明电子、金海化工、豹王电池、志清阀门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一休牌童装、爱妻牌压力锅、大梁山牌啤酒、西林牌液压搬运车等省级以上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3年第三产业达27.5亿,占GTP为27.5%。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亿元。商品房交易达4.1亿元。旅游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始,把5月19日定为中国徐霞客开游节。全面完成县域旅游资源普查,温泉景区、天河生态风景区、野鹤湫景区、“十里红妆”艺术馆对外营业。200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8.2万人次,旅游收入4.5亿元。金融保险机构齐全,2003年底,各项存款余额66.8亿元,贷款余额72.4亿元,各项财产保险承保额86.9亿元。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170公里,公路密度62公里/百平方米。825个行政村通公路,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辆44566辆。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2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3.5万户,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40.7部/百人和40.4部/百人。互联网注册用户1.6万户。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截止2003底,该县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40家,项目总投资6.7亿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突破1.67亿美元。全年全县实现外贸出口交货值69.2亿元,自营进出口总额4.2亿,其中,自营出口总额3.8亿,300余个品种的产品出口123个国家和地区,机电产品出口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三。进口总额0.45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累计设立境外企业9家。2003输出各类劳务派出62人次,劳务合作营业额237万美元。中国模具生产基地宁海模具制造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现有模具制作企5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制模技工达1万余人,模具产品大到汽车、小到电子配件均能加工。双林集团、华东机电、模具一厂等模具专业制造企业技术先进,设备精良,拥有数控机床1000余台、数控铣床(CNC)400余台,普遍采用CAD、CAM、CAE等先进技术,产品不仅为国内知名企业一汽、二汽、大众和长虹等配套,还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文具生产基地文具行业是宁海工业经济的优势产业之一。目前,全县共有文具生产企业230余家,其中上规模企业24家,2003年全行业销售达18亿元。主要生产长尾票夹、卷笔刀、钉书机、胶水、文件夹、文件柜等系列产品,品种多,规格全,深受外商和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全行业外向度达80%以上,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得力集团、宁宁文具、松鹤文具、彬彬文具等企业为代表的宁海文具业,在国内同行业中乃至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华东汽配中心全县汽配行业产值10余亿元,企业上百家,其中规模企业34家,产值5亿元。主要配套产品:汽车同步带、密封件、汽车空调热力膨胀阀、汽车灯具等。主要企业有宁波捷豹集团有限公司、建新橡塑公司,宁波市天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橡胶燃油管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除此之外,“天下旅游、宁海开游”。“中国旅游日”确定为5月19日后,极大地提升了宁波旅游、宁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年上半年,宁海共接待旅游者306.79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30.50亿元,同比增长均在两成以上。

自然地理

宁海地处北纬29°06′~29°32′,东经121°09′~121°49′之间,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北连奉化市,东北濒象山港,东接象山县,东南临三门湾,南壤三门县,西与天台、新昌为界。有着山区半山区和浅海滩涂的丰富地形。宁海县坐落在天台山脉和四明山脉之间,境内重峦叠嶂,山区资源丰富。背山靠海,西高东低,属沿海低山丘陵地区。西部和西南山岭重叠,属于天台山脉中段,自华顶山、括苍山分别从西北、西南蜿蜒入境。东部以低丘和冲积平原为主。总面积184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945平方公里,平原面积805平方公里。拥有耕地52.5万亩,林地162万亩,滩涂39万亩,素有“七山二地一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6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1%,森林储积量达234万立方米。宁海县傍山依海,溪流纵横,水资源总量约17.3亿立方米,水力蕴藏量达10.6万千瓦,总库容为4.304亿立方米,水质优良。境内的国家大(二)型水利工程——白溪水库,是宁波市重要的供水水库,也是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即将动工的库容为8460万立方米的西溪水库,可提供5400万立方米的优质饮用水。据初步调查,茶山地区可开发成装机容量为200-300万KW亚洲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宁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常年以东南风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7℃,年日照1900小时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000-1600mm,无霜期230天。县境内已发现的矿藏共36种,以非金属为主。黑色金属有磁铁、赤铁等;有色金属有铜、铅锌;稀有金属有辉钼、钴土;贵重金属有金银;非金属有黄铁、粘土等;燃煤有烟煤、褐煤。金属矿大部分产于新华夏构造带,非金属与第一次次生化有关。但探明储量者不多。宁海古树名木资源数量众多,物种丰富,共有古树名木1202株。其中散生古树582株,古树群28处620株;属一级保护古树284株,二级保护古树336株,三级保护古树582株。树龄最高的为岔路镇柴家村万婴柏,达1700多年,范围最大的是前童镇的“浙江第一樟”,为1500cm。

其它宁海县

一,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设宁海县,属海陵郡。宁海县即今江苏海安县。唐初宁海县省入海陵县,属扬州淮南道。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金州为宁海县(大连市金州区),属奉天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改宁海县为金州厅。

宁海别称

宁海县城,俗称缑城,也叫猴城,古属广度里。自唐永昌元年开始,即为历代县治所在。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然近年出版的《宁海县志》、《宁海城关镇志》等志书及有关文章,称县城名缑城,始于明万历年间,是为纪念明代大儒方孝孺先生;还有人提出缑城系万历皇帝钦赐。经查考有关史料,上述提法,缺乏依据,有点牵强附会。与史实不符。先从缑字的读音谈起,查阅有关字典与辞书,缑音钩,字义为"刀剑柄",或为"缠在剑柄上的绳子"。缑字为多音字,当用在地名或姓氏时,缑读侯音。如缑氏、缑氏山、缑山、缑岭、缑村等。这些地名都与道教中王子乔的传说有关。所以缑城应读作"侯"城而不能读成"钩"城。宁海民间称县城为猴城,并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美丽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开始造成时,造城的人照猴子留下的脚迹,筑起了城墙。人们就称这座城为猴城。这个民间传说,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但流传已久,家喻户晓,仍不失为一种地名掌故。因为缑与猴,读音相同。字形相似,人们就把猴子与缑城联系在一起,编出了照猴子脚印造城的民间故事。这个美丽传说,可从一个侧面证明,唐朝筑的县城就叫缑城。一些古地名,与我县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时,宁海属台州。台州,是中国道教东南圣地,也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自晋代开始,道教在我县盛行。据史料记载,葛玄、张伯端、张少霞、陶宏景、司马承祯等道士,在我县进行炼丹、传道等活动,并在各地留有遗迹。有些古地名,就是直接取自道家的有关传说与典故。如桃源桥就是取自《刘阮上山采药遇仙》的传说:白峤,古称云峤,相传王子乔曾在此山活动。云峤即员峤,是道家传说中的海上五座仙山之一;还有县圃、桐柏山、阆风里、仙岩乡等等,都是取自道家的有关典故,都是寓意神仙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唐李白《凤笙篇》诗曰:"绿衣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唐永昌元年,在广度里筑城之机,正是宁海道教盛行之时,也是台州各县"王乔信仰"兴起之时。县城名缑城,就是直接取自道家《王子乔缑山骑鹤升天》的典故,寓意县城为凡人修道成仙之地。所以说,县城名缑城,并非万历皇帝所赐,也不是为了纪念方正学先生,而是与道教的兴起有关。从历代文人学士写的文章中也可看出,早在明万历以前,缑城一词就已作为宁海县和县治的代称,频频出现在宁海县历代志书及各种地方文献中。南宋时,端平二年进士储国秀,自号桃湖源评价,人称理所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宁海县赋》,现存的清光绪、康熙、明崇祯《宁海县志》及新编的《宁海县志》、《宁海县地名志》等志书均收录此文。《宁海县赋》中就写着:"缑城以北,厥壤既岙"。元朝时,台州路总管府治中陈孚,作过一首《思凤楼记诗》,诗曰:"缑城永有志,古桧老无年。筑室更炎寺,供僧续置田"。北宋时,曾任两浙提刑的罗适,所作的《忽鲁公墓志铭》中写着"鲁公寄迹缑城黄坛"。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白峤村陈必达写的《修撰公文赞》曰:"盖苍毓秀,得产俊英。缑山擅胜,杰出才名。",明洪武年间,翰林院庶吉章朴,为白峤陈君从作的《侍郎公像赞》中写着:"天之钟英兮偏爱缑东,地之毓秀兮多在云峰"。明宣德年间,梁表源作的《嘉会堂记》中有:"霞城属县有缑城,缑城胜地有云峤,云峤世族有赵氏"句。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秦鸣雷为三门高枧《郑氏宗谱》所作的谱序中,就有"折台缑城有高枧,出自若齐公讳虔之后"句。以上文章均出自名人之手,有的刊在历代志书中,有的编入各种地方文献内,足可证明,缑城绝不是始于明万历年间,而是早在唐代,缑城即已存在。为了证明缑城的唐朝时即已存在,现再抄录志书中的二段文章,供大家参阅。明崇祯《宁海县志》中,有一篇尤德孚写的《玉芝记》。这篇文章中就写着"台之宁海,古缑城地,子晋丹井实在焉。",宋嘉定《赤城志》第四十卷中,有一段提到缑城的文字:"郡倚山濒海,易以捍守。自晋唐间,尝经孙恩、袁晃、裘甫、刘杜之拢,至本朝宣和复罹睦寇余孽。故五邑聚落,往往以城砦栅屯戌得名。如临海之新城、城门,黄岩之汉城、古城、建城、莆林城、孙恩城,宁海之缑城,则以城名。如天台之始丰寨,寿昌松门关岭等寨,则以寨名。宁海之栅墟,黄岩之栅岭、栅浦,临海之栅桥、栅村,则以栅名。",一九三四年编印的《宁海教育季州》第四期《本县乡土教材举例》栏目中,刊有一则《县城的故事》,以问答的形式讲了宁海何时开始有县城?以及县城为什么称缑城二个问题。对于县城是这样写的:"宁海县城,最初设在白峤,以后迁到海游。唐永昌元年,才搬到现在这地方。最早,城的建筑是很简陋的,明朝时候,倭奴入寇,县令林大梁才大加修建。",缑城为什么会读成"钩"城?这与方孝孺的被杀害有关。方孝孺因拒燕王朱棣草诏,而罹来十族之祸。当时文禁极严,"藏孝孺文者罪之死",人们谈论不敢丝毫触及孝孺名号。孝孺故乡在堠城里,自称堠城生。因县城名缑城,与堠城读音相同,字形相似,所以人们不敢称县城为缑城。为不受方案的株连,免遭杀身之祸,就把县城缑读成"钩"城,以示与堠城有所区别。宋嘉定《赤城志》中明确记载,宁海县的行政区域为六乡十九里。朱开乡有个堠城里。而《崇祯县志》中堠城里消失,缑城里取而代之,亦是这个道理。

行政区划

宁海县位于浙江省东部,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5′、北纬29°17′。总面积1843平方千米。宁海县人民政府驻跃龙街道县前街18号,邮编:315600。代码:330226。区号:0574。拼音:NinghaiXian。宁海县辖4个街道、11个镇、3个乡: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长街镇、力洋镇、一市镇、前童镇、桑洲镇、黄坛镇、强蛟镇、西店镇、深甽镇、岔路镇、大佳何镇;胡陈乡、茶院乡、越溪乡。2000年,宁海县辖15个镇、4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18186人,其中:城关镇153398人、长街镇35165人、力洋镇18955人、明港镇22208人、一市镇15279人、岔路镇19885人、前童镇18342人、桑洲镇16141人、黄坛镇17735人、梅林镇27430人、桥头胡镇20806人、大佳何镇15391人、强蛟镇14134人、西店镇47544人、深甽镇29130人、胡陈乡13062人、茶院乡16597人、越溪乡13466人、双峰乡3518人。有畲、苗、土家、侗、蒙古、壮、满、回、藏、布依、高山、维吾尔、俄罗斯、瑶、白、佤、仫佬等民族分布。行政区划变更:2004年10月,撤销明港镇、双峰乡建制,分别并入长街镇、力洋镇和黄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