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院乡地图
茶院乡相关地区地图:
环境设施
加强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开展以“三拆三化三整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2006年被列入宁波市连线成片推进环境整治镇乡之一。五年来累计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098万元。建立了垃圾处理网络,全面实行“村收集、乡运送、县处理”的三级处理模式。加大农村改厕、改水、改路“三改”工作力度。总投资837万元,建成农村公路11条共50多公里,该乡村内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在全县各乡镇中位居前列。积极争取县级工程,2006年盛宁线穿乡段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南溪岭降坡和下徐桥面拓宽得以实现。投入300余万元,建成兴茶街、育才路等街面道路。新建公共厕所112座,全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投入80余万元,建成自来水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全面实施村环境整治工作流动奖牌制度,全乡14个行政村中,毛屿和塘厂2个村获得了宁波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称号,茶院、南溪等11个村成为宁波市环境整治村,道士桥村获得县级环境整治村。农林特产
红阳猕猴桃:2007年,茶院乡与四川一个红阳猕猴桃基地达成合作协议,从该基地引入13000株红阳猕猴桃苗木,作为该乡升龙村百亩红阳猕猴桃基地的首批苗种。红阳猕猴桃营养丰富、口感清新,有“水果之王,王中精品”的美誉,而且丰产性能好、耐贮藏,是一种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水果品种。升龙村2007年上半年邀请相关农业专家,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是否适应种植红阳猕猴桃进行科学论证后,在当地龙尾巴自然村南面山、荔枝坑自然村日头山整理出了100余亩山地,拟打造百亩红阳猕猴桃基地。番薯面:茶院乡铜岭脚村生产番薯面已有100多年历史,为了进一步打响品牌,提高知名度,2007年该风味独特的番薯面已经注册了“宁友”牌商标,该村有20多户村民从事番薯面的生产加工,年产值近80万元。
社会事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文明程度:加大“五个一”工程建设力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特别是成功举办了茶院乡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充分依托省级“东海明珠”工程,创建了一批规范的村级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娱活动场所,挖掘出一批具有茶院特色的文娱队伍和人才,如秧歌队、舞狮队、老年门球队、茶山石雕等。大力开展了文明家庭、文明村、文明单位、绿色家庭和绿色单位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四五普法”和反邪教等活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切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生态创建,进一步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成立生态示范乡建设工作班子,邀请宁波大学专家参与编制了《茶院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该乡今后生态创建提供了指导性纲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多种形式,让广大群众明白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形成关心生态、保护生态与建设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原有落户企业严把“三废”排放标准,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模式,有2家企业进入县2133工程。积极打造生态亮点,建设了福利养鸡场、农村沼气池和有机垃圾太阳能—生物集成技术处理等重点生态项目。计划生育基础逐步夯实。在全县首创了村计生联络员轮流到乡计生办上班制度和村计生联络员联片协作互查互帮制度,促进了计生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强化服务工作,加大依法行政力度,2002至2006年共处置计划外生育39例,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逐年提高。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2002至2006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3399.8万元,其中新中学1094.8万元。全面调整教育布局,实施“名师”工程,落实了奖教基金和“大红鹰”奖学金。茶院中学2006年考入重点中学14人,其中5人被宁海中学录取,录取分数线为全县最高,不管是录取人数还是录取分数线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03年顺利通过教育强乡和省级“东海明珠”工程验收。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下徐村、南溪村、塘厂村被评为市级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村村通”工程得到全面落实,在全县居于领先水平。积极做好乡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启动门诊综合楼建设,率先在全县实行“乡村巡回医疗”并得到市县推广。建成省级卫生村1个,市级卫生村2个,县级卫生村8个,2006年顺利通过宁波市卫生乡验收。
民兵工作扎实开展:依法完成了民兵整组和兵役登记工作,民兵小分队多次参加抗洪救灾。认真做好征兵工作,2001年至2004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县征兵先进单位。2005年预备役85加农炮二连被评为省基层建设和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2005年投资80余万元完成敬老院扩建工程。全乡享受低保527人,五保集中供养48人,供养率100%,失土农民养老保险参保294人。全面落实农村医保工作,连续三年名列全县前位。全面完成社保扩面工作,积极启动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五年来共募集善款50余万元,累计发放救助款500余万元。紧抓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2002至2006年累计培训3686人,其中转移就业培训786人,培训转移就业率达65%。
“平安茶院”建设成效明显:沉着应对2003年的“非典”和2004年的“禽流感”,应急处置能力逐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果显著,被市委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村镇;深入开展志愿者结对帮教活动,累计落实结对帮教336人次,探索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多次得到市县领导好评。“四五”普法工作全面推进,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05年被评为县级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先进单位,党委书记被评为省级普法教育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