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地图
宁强县相关地区地图:
名优特产
四道水腊肉:是陕西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四道水时,四道水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绿笋针茗茶:产于汉水之源的宁强县境内,是采摘清明前后的细嫩芽头,要求芽叶紧包,长短基本一致,不采病芽、虫芽、紫芽,经杀青、理条、做形、烘干、拣剔精制而成的高档名茶。此茶冲泡方法也相当讲究。取克茶叶置透明杯中,将杯倾斜,用开水(温度在95℃以上)沿杯壁冲下,使芽叶在水中翻滚,然后放平茶杯,不加盖,不摇动,先是茶叶悬堕于上,后芽叶舒展如绿伞徐徐下落,待完全泡开后,鲜活的芽叶如绿笋一般玉立杯中。即可见“绿伞下降,春笋玉立”之景象。“绿笋针茗”茶是宁强县农业局2000年新研制开发的针形名茶,同年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品质鉴定,为陕西省唯一一枝针形名茶。全国著名茶专家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主任、全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品“绿笋针茗”茶后,挥毫题字:“碧汤绿笋,嫩香针茗”。
宁强雀舌:来自汉江源头,茶叶生长在海拔800米——1200米间,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云雾缭绕,是生产有机茶叶的理想基地。“宁强雀舌”茶是宁强研制出的扁形名茶。该茶于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1芽1叶初展,不能采紫叶、病虫叶、展开叶、对夹叶,不带鳞片、鱼叶、茶蒂、茶果、老叶及其它夹杂物。制作分杀青、理条、做形、烘焙、简易分装等工序完成,外形微扁挺秀,色泽翠绿,银毫披露,形似雀舌,汤色绿亮,香气高长馥郁,滋味醇爽甘甜,可谓茶中至宝,人间仙品。1992年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品质鉴定,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茶叶含氨基酸3.34%,茶多酚24.7%,水浸出物44.11%,咖啡碱4.07%,产品面市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主销汉中、关中、广元、陇南等地,远销上海、北京,出口日本。199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后稷”金奖,同年被选为国家特需用茶,1997年,参加97ˊ中国(北京)国际茶技术和茶文化交流会,并在茶业展会上荣获银奖,2004年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其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为证明商标。
宁强麻辣鸡:在陕西宁强,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风味凉盘,高档的宴席少不了它;老百姓的餐桌上时常见到它;朋友来了一定要吃它;给人馈赠也常常选它。它就是鼎鼎大名、享誉西北的宁强地方风味小吃王家麻辣鸡。王家麻辣鸡又名王婆麻辣鸡,2002年以当今掌案人王素云之名注册商标,全称是“王素云麻辣鸡”,上边有她的头像。王婆是王家麻辣鸡的创始人。王婆本名李玄珍,为本县高寨子人。因其夫家姓王,在城里住的时间长了,年龄渐渐大了,辈份高了,家族中有人叫她婆婆,街房邻里的小孩子开始也跟着叫,而大人们呢习惯以小孩的称呼为称呼,前面再冠以夫姓,所以都叫她王婆,把她做的麻辣鸡叫王婆麻辣鸡。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都这样叫,久而久之,“王婆”竟叫成了一张响当当的名片。王婆生于1910年,卒于1992年,享年82岁。从仅存的一张照片上看,王婆长得很富态,五官端正,满脸福相。她的丈夫王荣晋,大约生于1907年,卒于1981年,享年74岁。王家是经商世家,据说祖上还出过贡爷。但王家家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后辈儿孙只准经商,不许做官。有趣的是,宁强两大地方名吃“王家核桃馍”和“王家麻辣鸡”都是出自同一个王家。王婆结婚后,王家家道已经中落,为了生计,王婆开始自己做小生意糊口,比如卖腊汁猪肉、凉拌牛肉什么的,后来又添加了鸡肉。到了公私合营时,王婆进了公私合营店。1958年,王荣晋在大炼钢铁中因意外受伤导致半身不遂,合营店就劝王婆回家自谋生路。于是,王婆夫妇俩便认真地做起自家的小吃生意来了。宁强与四川毗邻,口味上喜食麻辣。王婆便琢磨做些麻辣鸡来卖。开始,味道也不怎样,王婆就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时时征求顾客意见,并不断改进。在火候上,在调味上,反复实践、钻研、总结,终于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麻辣鸡制作工艺。到了上世纪60年代,王婆麻辣鸡的名声开始在县内渐渐传播开来。据王婆的儿子王柏寿(1946——)回忆,小时候,家里就在卖麻辣鸡。母亲做,父亲卖。每当夜幕降临,父亲就提一只竹篮,里面放一个大盘子,盘子里盛着刚拌好的麻辣鸡。父亲一手提着马灯,一手挎着竹篮,走街窜巷,沿途叫卖。也到一些小酒馆去卖,比如宁一中路口的小酒馆,水观楼的小酒馆,喝酒的人喜欢用麻辣鸡下酒。两根鸡爪子,几截鸡肠子,都能下一顿酒呢。每当父亲出去卖麻辣鸡时,我便跟在父亲的身后,提着马灯,听父亲边走边吆喝,看那些大人、小孩从家中跑出来争着买我们家的麻辣鸡。有的接过就吃,有的拿回家才享用。尤其是小孩子,性急得不得了,抓在手里就开吃,弄得嘴巴周围甚至脸颊上也糊满了红油,麻的嘴唇“突突”直跳,辣的口中“唏唏唏”的,涎水长淌,仍一个劲地嚷着“还要,还要!”我上中学后,喜欢做木工活,就自己设计制做了一个手推车,有装钱的小抽屉。最上边是一个长方形的放盘子的平面,左上角还有放马灯(又叫罩子灯)的地方。母亲很喜欢,有了这个小推车,就可以省不少力气,顾客不用弯腰,看起来也比较漂亮。随着王婆麻辣鸡名声的不断扩大,喜欢的人愈来愈多。县城里有七八户人家也学王婆做起了麻辣鸡生意,解决了一批人的温饱问题。不过,王婆自有一批老主顾,他们认准了王婆麻辣鸡的那个特殊味儿,其他谁家的也不要。听说有个司机,让别人帮忙买了一些王婆麻辣鸡,准备带回家去,拿到后总不放心,半道上又跑回王家询问,确认是在这儿买的才放心地走了。有个小孩贼精,吃惯了王家的,再也不吃别人家的。有一次,王婆的麻辣鸡卖完了,大人就给他买了一点别家的,哄说就是王家的。可小孩才吃一口,“呸”的一声就吐了,说大人骗他,哭着闹着非要王婆的麻辣鸡。有的人买麻辣鸡不看东西只看人,只要王婆坐在那里,就毫不犹豫地去买,若是王婆的家人坐在那里,就产生疑问,打听一下这是不是王家的?得到肯定答复后,才决定购买。王婆有3个孩子,两女一男。大女儿远嫁西安,小女儿在本县工作。儿子上了铁路运输学校后,分配在铁路部门工作直至退休。由于耳濡目染,王婆的两个孩子都学会了做麻辣鸡的手艺。尤其是小女儿王际英,哥哥外出上学以后,她就一度成为妈妈的得力助手。1969年,王家迎来了一个新媳妇。这是王婆的儿子王柏寿的妻子。巧的是,她也姓王,名素云,生于1949年,初中文化,娘家也是高寨子的。王素云嫁到王家后,就跟婆婆学做麻辣鸡。那时,婆婆已经很有些名气了。摊子虽然摆在家门口,但王素云却很少在摊前露面,一则是她害羞不好意思做生意,二则是顾客只认王婆这个活招牌。王素云成年累月在厨房辛勤劳作,得到婆婆的口传心授,慢慢掌握了麻辣鸡制作的全套技术。从选购原料到杀、洗、煮、切以及调汁、拌和等一系列工序,无一不精。后来,婆婆因为年事已高,得了老年性白内障,干活不大方便了,王素云就独当一面,这时她才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前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麻辣鸡的需求量逐步增大。从一块两块地买,到半只鸡一只鸡地买。有的顾客还要现场看他们操作。于是,王素云就购买了冰柜、电风扇、真空包装机等一些现代化设备,按照顾客的需求,为他们选取大小合适的鸡,然后当着顾客的面,手起刀落,两三分钟剁完一只鸡,又极快地调好料汁,拌好,装好,递与顾客。她让每一位买麻辣鸡的人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2007年5月11日,是个星期五,下午3点多钟,我前往位于宁强县城羌州路的王家麻辣鸡店“暗访”。远远望见“王家麻辣鸡”的金字招牌古色古香。进得店去,窗明几净,买鸡的男女络绎不绝。操作间里,一个高个子、干净整齐、手脚麻利的中年妇女正在忙活。每来一个买鸡的人,她都热情地询问人家要多大的?是要乌肉皮的还是白肉皮的?是现在吃呢还是带走的?当她从冰柜中取出煮好的整鸡,放在一个菜墩上,先一刀纵剖为二,再去头,去翅,去腿,三五两下,就把一只鸡剁好了,那刀法娴熟精到,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刀技表演。她将剁好的鸡块放在一个专用盆子里,浇上调好的料汁,拌合拌合,就成了。这时,有忍不住的顾客伸手便到盆里抓起一块放进了口中。这位能干的女主人就是王素云。当她转身含笑问我要什么样的鸡时,我才道出了我是要“渔”的,不是要“鱼”的。这样我的“暗访”也就变成了“明察”。王素云性情直爽,对麻辣鸡的制作工艺毫不保守。不仅当场给我示范,还领我看了她们的操作间。哪是煮鸡的大锅,哪是晾鸡的家什,煮时用什么调料,拌时浇什么料汁,一一道来,还边说边让我品尝、感受。我“偷”此艺并非为了做生意,而是想搞明白为什么王家的麻辣鸡如此有魅力?其中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原来,王婆创制的这个麻辣鸡,选用的都是本地土公鸡,煮鸡用的又是一锅几十年的老汤,汤里每天要换一个调料包,包中的调料有肉桂、草果、沙仁、白蔻等,十多种精选的上等药材按比例配方装成。鸡肉只能煮到七成熟,这样既入了香味,肉质又细腻嫩脆。我特意吃了一块没有浇汁的“白肉”,不仅肉香,连骨头都十分有味,吃完了肉还舍不得把骨头扔掉,总觉得“弃之可惜”。我想这奇特的香味才是人们魂牵梦萦的原因,才是王家麻辣鸡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而麻辣鸡的麻辣味则来源于最后一道工序——拌汁。这汁取自煮鸡的原汤,加入花椒粉、辣椒油、姜汁、味精调制而成,让鸡肉既有了麻辣鲜香,又仿佛穿了一件漂亮的外衣,油光金亮,真是可赏可食。王素云不愧是新一代的掌案人,她秉承了传统的工艺,改革了销售的方法,还学会了保护自家的知识产权。如今,她的丈夫、大儿媳、小儿子都在家给她帮忙,孙子、孙女老爱围着她转,她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代“王婆”。买麻辣鸡的人现在又认她这张名片,加之需求量越来越大,过去一天卖一两只,现在一天卖几十只,逢年过节一天则要卖上百只,年销量在万只以上。县内的人买,周边县市的开着车来买。她们没有做广告,但吃过的人都是活广告。王素云快乐地忙碌着。她说,她的小姑子在老城开了一家店铺,生意红火;她的小儿子很热爱这个事业,刀法比她还娴熟……说话间,自豪、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看得出,王家麻辣鸡后继有人,一代又一代“王婆”演绎的麻辣人生将更加精彩!
宁强风貌
历史文化
宁强原名宁羌,系卫、州旧称,古属梁洲,县境东周以前为氐羌所据。秦汉为葭萌县地,唐初在阳平关设三泉县,宋乾德三年三泉县直属京师,开我国历史上中央直辖县之先河。1935年红军长江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分别建立宁羌、四道水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42年,于右任提“安宁强固”,改名宁强。1949年12月11日宁强解放。宁强历史文化沉淀甚厚,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促使南北文化在这里撞击,秦蜀风情在这里融合,巴蜀文化特色鲜明。历代文人骚客对宁强多有题咏,如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文同、陆游,明代的薛宣、杨慎,清代的曾国藩、何绍基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罗章龙等人,都曾写下赞美宁强的壮美历史篇。李白有诗曰:“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道,锦城长作帝王州。”三国名将赵云曾在阳平关子龙山驻扎军队,古时入川险道“金牛峡、五丁关、西秦第一关”等遗迹犹存。诸葛亮经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宁强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书画、文学、音乐名家,其中多名书法人才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各项展览中获奖,这一现象被界称为“宁强书法”现象,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行政区划
宁强县辖12个镇、14个乡: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乡、庙坝乡、南屏乡、宽川乡、巩家河乡、东皇沟乡、曾家河乡、太阳岭乡、苍社乡、巨亭乡、安乐河乡、禅家岩乡、黄坝驿乡、二郎坝乡,269个村、8个社区居委会、1717个村民小组(含3个移民小组)。城市建设
目标:近年来,宁强县按照“打造魅力绿色宁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的工作思路,以建设“人在绿中、绿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型园林城市为目标,坚持改造旧城和开发新区并重,完善功能和加强管理并举,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县城常住人口达到4万余人,县城建成区拓展到5.2平方公里,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开发:聚集各种社会资金,先后投资4亿元,实施了上关街、河街、等15个片区的拆迁改造和校场坝、王家坝等5个新区开发,完成拆迁12万平方米,新建商住楼34万平方米,建成了河滨小区、石狮小区、宁兴花园、永惠小区和山水嘉苑等一批精品商住小区,二郎坝商住楼、羌城明珠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县城骨架不断拉大。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人民广场、羌州公园、供水工程、天然气工程、永惠桥、永宁桥和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改建、硬化城区道路13.4公里,2007年又完成了云书西堤、临溪东路拓宽改造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羌南路、永惠北路、梁家巷拓宽改造及人民广场扩建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加大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力度,自2005年以来,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玉带河县城段综合治理一、二、三期翻板闸工程,县城形成了近20万平方米的人工水面,极大地改善了县城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拆墙透绿、破硬植绿、见缝插绿工程,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
功能:2006年,被建设部通报表彰为“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县”。在狠抓县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乡镇集镇建设,胡家坝、高寨子、铁锁关、大安、代家坝、燕子砭、广坪、青木川等一批小城镇蓬勃发展,聚集、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