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汉中市地图 > 宁强县地图 >
毛坝河镇地图
毛坝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新农村建设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点带面、产业支撑、基础突破”的总体思路,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不断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目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该镇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
生产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建起特色鲜明和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元,主导产业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达60%以上,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比例达到50%,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亿元。
生活宽裕。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得到持续改善,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70元,到2020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乡风文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得到弘扬,农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显著提高,乡风健康向上,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到2010年,农村适龄人口人均受教育水平达到9年,2020年力争各村建有村文化室,带动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达90%以上。
村容整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根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村镇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一建五改五通”目标(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改房、改环境,通水、通电、通水泥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狠抓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建沼气池600口,2010年累计达到1000口,覆盖28%的农户,到2020年力争达到80%的农户用上沼气。农村安全饮水覆盖面2010年达70%,2020年达到95%。安全用电到2010年全覆盖。到2010年,完善修建镇级公路1条,协调多方关系,力争修通毛坝河镇至四川旺苍的省级公路,30%的建制村通水泥路;2020年90%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到2010年,电话普级率3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45部/百人,广播覆盖率达90%,电视覆盖率达95%以上。
管理民主。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村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依法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村民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满意率达85%以上,对“两委”班子工作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
实施步骤:
第一步(2006—2010年):从制定规划入手,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确定西方沟村为试点,抓好试点示范,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子,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着力抓好试点村建设,通过抓好试点,使全镇50%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阶段性目标。
第二步(2011—2020年):按照“扩大重点、面上展开、分线突破、梯次推进”的工作方法,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力争2015年全镇6个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全镇13个重点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阶段性目标。
第三步(2020年以后):巩固提高已基本达标村并使之向更高目标迫进。同时,集中扶持未达标村加快发展,力争全镇早日建成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我镇位于宁强的东南面,距县城59公里,地处川陕交界处,与四川万家、古城乡、两河口乡、南郑黎坪森林公园毗邻,地域面积181.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103.7米,最低海拔680米。
气候条件:镇内山大沟深,气候变化复杂,属典型的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5度左右,年降雨量在1000—1800毫米之间,高山全年无霜期,只有100天左右,日照率每天3—4小时。
土地资源:全镇森林总面积3.95万亩,植被覆盖率达75%,有耕地14158亩,其中旱地12002亩,水田2156亩,主要是黄泥土和棕壤土,地质稳定,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贮藏有煤炭、菊花石等矿产资源,具有极大的利用和开发价值。

社会经济

人力条件:全镇辖15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3372户12733人,其中女性6360人。农村劳动力6300人,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3017人,接受农业技术培训5695人,年劳务输出3500人。
生产情况:2006年底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142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06元。有耕地面积14158亩,其中旱地12002亩,水田2156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云豆、油菜、小麦、马玲薯,经济作物主要有黄莲、细辛、党参、冬花,绿色特色产业主要有蚕桑、食用菌、旅游资源开发等。200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959亩,粮食总产4526万吨,肉类总产1157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791.8亩,收入20万元。2006年生猪饲养量达1.9万头,出栏商品猪1.5万头;牛饲养量达1782头,出栏商品牛252头;家禽饲养量达7万只,出栏商品鸡4.5万只,创收125万元。
经济收入:该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畜、药、桑”三大主导产业和“禽、菌、果”三大骨干项目,一些传统种养业迅猛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2006年底中药材总面积达6800亩;生产袋料食用菌53万袋;桑园面积达2100亩;年养蚕1200张;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园面积700亩;退耕还林总面积达5600亩,年经济收入2174万元,人均收入1600元。
社会事业:
(1)科技服务情况。镇有农技站一所,成人技术学校一所,科技示范基地5处,为全镇的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科技支撑和模范带动作用。
(2)教育情况。到2006年底对全镇的12所村级小学全面进行排危,对3所中心小学和镇初级中学进行了维修和改善,使全镇1646名适龄儿童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教室,改建了99名教职工的教学环境,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3)文化通讯情况。镇内建有移动基站2处,联通基站1处,天汉通基站1处,全镇70%的村通手机,100%的村通固定电话,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与外界的联系,灵通了信息,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
(4)卫生事业。改善了镇计生服务站,扩建了镇卫生院,对各村卫生室进行了规范整顿,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实施,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生态环境

全镇山大林森,地广人稀,植被覆盖率高达75%,水资源丰富,无工业污染,镇内多奇石异洞,山中有珍贵药材,珍稀动物,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