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仙桃市地图 >
彭场镇地图
彭场镇相关地区地图:

财税结构新变化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彭场镇财税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集聚了新的力量。2008年元至8月,彭场电子化工、机械制造产业提供税收1438万元,占整个财政税收比例的27%,同比上升了8个百分点。中天机械、诚宇汽配、顺祥耐火材料、腾飞钢构等新上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为彭场财政增加税收3000多万元,加速彭场工商税收向亿元大关突破。彭场工业经济由“竞走”开始“竞跑”。城与乡的统筹互动:彭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冲击着城乡经济社会传统的二元结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统筹、共兴共荣的格局正在形成。工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转移增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彭场有1.8万农民转变为工人,而且每年以2000人的速度在增长;全镇农民务工总收入2亿元,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占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工业发展推动城镇发展。工业的发展,增强了地方财政的实力,使彭场有能力在城镇基础设施上“强筋壮骨”。今年以来,彭场投资40万元请专家对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投资200万元对全长750米的城中河剅沟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昔日的污水沟成为居民休闲漫步的好去处;投资60万元在彭场大道2公里的路旁新置80盏高雅时尚的中华灯,为集镇夜色平添了几分妩媚。2004年来,彭场每年投入市政建设的资金都在700万元左右。2008年彭场城镇化水平已达55%。

全力破解发展瓶颈

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彭场工业发展同全市一样也面临严峻挑战。彭场镇委、镇政府认为,加快发展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把问题解决了,发展的潜力就能充分发挥出来。面对中央继续加大土地严管力度,冻结新增用地审批的严峻现实,彭场镇着力盘活闲置土地,嫁接项目,拓展发展空间。2008年元至8月,彭场新增工业用地207亩,盘活存量土地84亩。德兴公司利用原供销社40亩闲置地,投资3000万元,新上两条SMS无纺布生产线,两条复合无纺布生产线,3条透气膜生产线。针对电力供应紧张的形势,通过多方争取,投资100多万元,拉通了全长13公里的10KVA“双回笼”工业专线,保证了企业生产用电。组织银企恳谈会,帮助企业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2008年元至8月,市内金融机构在彭场贷款净投入达5000万元,同时争取到农行1个亿的贷款授信。此外,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英国渣打银行引入彭场,2008年已与4家企业签订了近2000万的贷款意向。

倾心当好企业参谋

在彭场,镇委、镇政府不仅是企业的“保姆”,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而且是企业“智囊”,主要领导成了企业的高级顾问和参谋,他们与客商共同探讨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2008年7月,随着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降点,使彭场无纺布企业无不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彭场镇党委镇政府联合市经委专门组织专家,与企业老板就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专题研讨,引导企业逐步改变过去主要依赖外贸公司、中间代理商出口的做法,扩大自营出口比重,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出口成本,抵冲因出口退税率调低造成的成本增加。2008年富源公司在美国、瑞鑫公司在上海、富实公司在武汉注册成立了外贸公司,对外直接接单发单,牢牢把握了无纺布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增强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调整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成长。彭场工业经济调整只是拉开了一个序幕,调整所带来的变化也还只是初步的,但是随着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其迸发出的效益倍增效应,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基础建设

突破原料瓶颈,推进产业向上游延伸。彭场无纺布产业起步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单一的制品加工使彭场无纺布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加工车间”的角色。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突破原料制约,彭场镇开始向前端延伸,大力发展原料生产,加粗产业链条,健全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层次。2006年,彭场有5家企业新上无纺布原料生产线17条,年总产量3万吨,占全国无纺布总产量比重达到13.6%,可满足本地40%的原料需求,一举改变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新发公司先后引进无纺布生产线12条,年产量2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和制品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推进产品向高端延伸。彭场无纺布制品加工处在利润“微笑曲线”的底端,打的是“劳力牌”,靠的是“以量取利”。面对“工荒”加剧,用工成本和原料价格上涨,彭场无纺布开始了增长转型,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上档升级。一些企业开始由手工生产向机械生产、普通车间向无菌车间、借牌发展向自主创新转变,出口创汇、产品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008年来,瑞鑫、顺兴、劲劲等企业引进热合机13台,一台机器能替代近50个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局面。新发、瑞鑫、宏祥、裕民改造和新建10万级无菌车间7个,产品单件利润提高了50%。德兴公司通过引进改型,研发了SMMS四层复合无纺布,每吨无纺布升值达6000元。德兴公司从香港引进具有吸水性、抗静电纳米布,生产航空用品,产品附加值比普通无纺布提高近20个百分点。恒鼎卫材新上国内最先进的消毒杀菌设备,为全行业提供消毒、包装、贴牌等再加工服务,带动了彭场无纺布制品由半成品向成品的升级换代。

发展前景

“四个延伸”,带来的是彭场无纺布产业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增强,带来的是彭场无纺布产业市场地位的日趋稳固。2008年元至8月,彭场镇完成无纺布出口交货值16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出口创汇达3500万美元,同比增长43.6%。如果说做大,让彭场无纺布抢先占有“半壁江山”,成就了彭场“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的美誉,那么做强,将使彭场无纺布产业更加从容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抢得市场“话语权”。“一升一降”的背后:盘点彭场工业经济,还有一组数据、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彭场无纺布产业在不断成长壮大的同时,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2008年元至八月,彭场无纺布产业产值17.5亿元,占彭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94%下降到73%;非无纺布产业总值6.5亿元,同比增长34.3%,占彭场工业经济比重上升到27%。如果说无纺布逐步由大到强,是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跃升,那么这“一升一降”的背后,则是彭场镇整个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跃升,彭场工业经济由一柱擎天向多极支撑发展,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济发展

城镇建设突飞猛进。无纺布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4年来,城镇建设投入达3000多万元。集镇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3.6平方公里扩展到5.5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由3.2万人增加到5.5万人。城乡市场活跃,文化娱乐、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个体工商户就达1336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仅湖北富迪实业有限公司就在彭场开设了5家连锁店。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无纺布特色产业的壮大,为近2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农田开始向大户转移,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彭场镇瓜菜面积3万亩,水产面积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瓜菜专业村16个,水产专业村20个,小型加工村3个,一村一品格局正在形成。金秋时节,稻菽飘香。深入彭场调研,让人更加惊喜的是它的另一种收获,另一种成长——彭场工业经济在调整中跃升,开始了新一轮的成长转型。盘点彭场工业经济,呈现出一道漂亮的上升弧线:2008年元至八月,彭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98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工业增加值8.75亿元,同比增长21.8%;彭场镇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229万元,同比增长19.7%;入库工商税收5328万元,同比增长2105%。数字的增长,记录的是彭场的发展实绩,数字的背后,则是彭场人在扩张中调整,在调整中跃升的坚实步伐。大与强的辩证法:一个产业托起一座城镇。彭场的起步和发展靠的就是无纺布产业的坚强支撑。在彭场5.5平方公里的集镇范围内,集聚了近130家无纺布制品加工和配套企业,彭场由此成为“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但是,彭场人始终没有忘记这样的现实:彭场无纺布制品出口占全国总量的30%,但出口金额却只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