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流河镇地图
西流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近年,西流河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一建三改”走在全市前列。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公民素质空前提高,淳朴热情、诚信开明已成西流河人的特质;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环境和谐,开放发展,共惠互利已成西流河社会的主旋律。区位优越的东南重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上档升级。按照“科学规划,高点起步”的城镇建设理念,西流河近几年投入3000多万元,使两纵五横共7条全长8.5公里的街道全部建成了水泥路面,铺设彩色人行道防滑板4万多平米,安装工艺路灯200多盏,修筑路边花坛50多个,栽植行道树20000多株,建成了自西向东的行政中心区、工业经济区、商业中心区、教育文化区。集镇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了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增加到了3.2万人。路网建设快速推进,投入资金达3300多万元,共建成47条总长188公里的水泥公路网,三个环形圈联通了全镇80%的行政村;总容量为1.5万KVA的中心变电站为全镇提供了充沛的电力;邮政电信设施齐全,信息网络覆盖全境;中心水厂日供水3000吨,可覆盖全镇30%的人口。一个现代化工业城镇所应俱备的基础设施,西流河应有尽有。发展和建设,更拉近了西流河与大武汉的距离。今日的西流河,已跻身于大武汉“一小时经济圈内”,318国道连通镇内路网,宜黄高速公路横贯镇境,50分钟的车程,使西流河与大武汉息息相通。农业经济
农业经济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西流河镇的农业开始走上特色化、产业化、绿色化的道路。草八垸农业开发区的万亩优质稻基地,成为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稻鸭共育”示范基地,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副省长邓道坤等领导视察时赞不绝口,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5万亩鱼塘年产鲜鱼3.5万吨,是大武汉的绿色鱼库;5万口网箱年产黄鳝30万公斤,使西流河成为全省唯一黄鳝出口基地;小龙虾远销东南亚,鳜鱼等珍稀水产成为高档保健食品。每年6.2万吨优质稻占据了大武汉粮食市场的一片江山,优质米远销广东等沿海城市。以本地特有植物“蓼兰草”(亦称草黄草)为饲料的“品品牌板鸭”和“沙湖盐蛋”,更是集营养、滋补、保健于一体,享誉全国,出口东南亚。2000年,西流河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一建三改”走在全市前列。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公民素质空前提高,淳朴热情、诚信开明已成西流河人的特质;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环境和谐,开放发展,共惠互利已成西流河社会的主旋律。特色农业:努力试行坑塘养鳅2008年,全镇以白衣庵、华严阁两村为中心设立泥鳅专养示范户共6户,养殖面积20亩,通过示范带动其它村的养殖。大小坑塘都可养殖泥鳅,示范的农户一般亩产可达3000斤——4000斤,亩产值可达3万元——4万元,亩纯利可达2万元——3万元。2009年该镇将有较大面积的发展,不断探索新的养殖技术,力争把产量、产值、效益发挥到最好的程度,真正成为水产养殖的一张王牌。积极推广稻田养虾2007年,永善村会计沈显贵托人从北京购回龙虾养殖技术光盘,2008年已投苗700斤,发展龙虾专养面积8.5亩。开支1万多元左右,毛收入3.15万元,亩平纯收入2529元。龙虾养殖的成功事例已传遍全镇,不少村的农户纷纷到永善村看现场、学技术,要发展养虾。已有何帮、南港、芦白、中心、白衣庵、义礼、姚坛、邬垴、堤口、北口、六号、柳沟、晏台等18个村,预订了虾苗,准备了坑塘、稻田,决心大干一场。大力发展桂鱼养殖2005年,该镇西沟村党支部书记艾道明,率先从广东省南海县引进桂鱼种苗、鲮鱼水花、寸片,发展养殖桂鱼10.5亩,其中配套铒料池2口15亩,当年创收入20.8万元,支出7.2万元,纯收入13.6万元,亩平均收入5350元。在艾道明饲养桂鱼的带动下,2008年养殖以西沟村已有34户饲养了桂鱼。2008年,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桂鱼养殖以西沟村、西沟鱼场为核心,养殖区域已辐射到周边太力、新垸、许中、夹洲、挖口、合丰、竹林、鄢沟、新河等12个村,专养、套养面积600亩。全面普及网箱养鳝:2005年,白衣庵村大力发展网箱养鳝,纯收入150万元,人均增收640元。2006年,全村共发展网箱25000多名,鳝农200多户,其中养殖规模在200口以上的达60户。全镇以白衣庵村为轴心和发展重点,辐射周边中心村、金桥村、乌垴村、义礼村、姚坛村、新胜垸渔场、芦白等18个村。全镇已发展养殖面积3200亩,养殖户940户,其中养殖规模在200口以上的达125户,网箱61000口,年创产值4880万元,预计鳝农年人均收入可增长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