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达州市地图 > 开江县地图 >
普安镇地图
普安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社区:鼓楼社区小玲珑社区卧龙社区较场坝社区
村:双剑村剑西村中坪村江东村灯光村城东村剑坪村光荣村白虎村鹤鸣村银山村同心村丰光村

自然资源

镇域内土壤类型主要是黔东高原红壤、红黄壤和高原黄壤,主要矿产资源有硫铁矿、重晶石。其中硫铁矿主要分布在燎原、重阳村;重晶石主要分布在星光村。,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木丛林、高乔木灌草丛等,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柏木、青冈栎、枫香、樟树、木姜子、板栗。

社会事业

全镇有中学1所,在校中学生总人数为732人,教职工人数为46人;小学8所,小学生总人数为1716人,教职工人数为92人,其中完小6所;幼儿园1所,在校幼儿学生总人数49人,教职工人数2人。,全镇有镇卫生院1所,位于镇区,医护人员15人,病床36张;村级卫生室10所,医护人员10人,病床7张。临时医疗点3个,医护人员5人,病床6张。

基本概况

简介:开江县普安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达州名镇,亦是川东地区和达州商贾云集、繁荣兴旺的商业重镇之一。位于开江县城西郊,与县城由一条长2.5公里宽36米的直线大道相连,是达州市三大古镇之一,是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之一。全镇辖21个行政村,1个社区委员会,面积66.7平方公里,人口6万(其中城镇居民1.1万)。现有中小型企业693家,生态农业示范科技园1个,全县唯一的工业园区1个,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个,万亩油橄榄基地1个,万亩中药材基地1个。,普安紧靠达州火车站、河市机场、梁平机场和万州港口,开宣公路和麻开公路横穿境内,是县内7个乡镇进县城的必经之路。全镇村村通公路,90%的社通公路,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和电视光纤通往全镇各社。小城镇新区建设日渐繁华。
经济状况:普安气候温和,物产富饶。农业基础雄厚,建国以来县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在普安镇实施,是全县水稻、油菜、水禽、生猪、蔬菜、中药材的盛乡之地,白鹅、麻鸭品种优良,孵抱技术规格高,雏形鸭鹅销往省内外30多个县市。油橄榄种植规模居全省乡镇前茅。2003年央视7套“金土地”栏目进行了专题播放,镇内五金工具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农膜、猪带保鲜袋,渔网、鸡鸭网畅销省内外100多个县市,其中猪草保鲜袋2001年获亚洲新产品发明金奖,全镇农副产品加工发展潜力巨大。
历史文化:普安历史悠久,山川秀美。境内有市级重点旅游景区“金山寺”、明朝建筑“宝泉塔”、正在筹建的“牛山寺公园”、谭家嘴农业综合开发等多处景点。普安民族文艺演出闻名,农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是全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镇名来历:普安镇因明末在此地修关帝庙时挖出一尊菩萨名普安祖师和一块记载普安祖师的碑文而得名,于1952年3月批准普安镇建制。
地理位置:普安镇位于开江县城西部,东经107°49′,北纬31°05′,距县城2.5公里,东依新宁镇,西连达县檀木乡、花红乡、开江长田乡,南接达县安仁乡,北邻永兴镇、回龙镇、骑龙乡。全镇幅员面积6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82公顷,其中田1700公顷。

人口民族

2006年底,普安镇总人口62763人,总户数19880户,其中农业人口56355人,农业户数17125户,全镇劳动力34118个。全年出生人口560人,死亡人口2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计划生育率为88%。民族构成:汉族62743人、苗族7人、布衣族4人、侗族3人、壮族3人、藏族1人、彝族1人、土家族1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6209,男:13489,女:12720,家庭户户数:7071,家庭户总人口(总):26050,家庭户男:13401,家庭户女:12649,0-14岁(总):7128,0-14岁男:3914,0-14岁女:3214,15-64岁(总):17299,15-64岁男:8748,15-64岁女:8551,65岁及以上(总):1782,65岁及以上男:827,65岁及以上女:955,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3679

产业发展

全镇工商业发展成效显著,共有各类企业198个,其中工业企业76个,有蜀道客运公司、二建公司、普安镇木材加工厂、普安镇墙体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镇属企业4家。2009年,全镇先后引进中美木业、高仕达筷业、宏祥药业、湖北宏福琉璃瓦厂、蜀阳采血站、禹兴化工、城东商贸中心、嘉信食品、中坪家禽屠宰场、普安镇籽鲜机砖厂、金农绿色农产品有限公司、雪龙粉业、卧龙粮油、东山米业、西原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兴博木业、剑门火腿、汇丰食品有限公司等规模企业。目前正在实施重点项目:鹤鸣山道教旅游公园、普安镇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综合农贸市场。

旅游景点

基本概况:把剑阁县的普安镇称为蜀门锁钥,是再确切不过的,因为它离剑门雄关只有40公里。站在古镇的钟鼓楼上,就可以眺望巍峨雄伟的“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的剑门关。普安古镇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古镇仅是一围城墙,数家社火,规模小,唐代便已有一定规模并为军事重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乱一行人马途经此地,驻跸在郡城,歇息三日方去。南宋升格为隆庆府。元代因广元、剑阁一带为蒙、宋交战的战场,普安镇毁于战火。明成化十年重修,城型制保留至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了普安镇与战争结缘,文化遗迹也十分丰富。普安镇地处剑阁县中部偏北,四山环抱,一水东流的山旮旯里。一直以来,普安镇都是作为剑阁的县城而存在,但其城区的发展却是十分的缓慢,其原因与其所处的地形有直接的关系。正北边的仆船山,东北边是卧龙山,东南边是鹌鸣山,南有天榜山,正西边是汉阳山,把普安镇围了过严实,闻溪河自西北流来,穿镇而过,遇鹌鸣山折向北再向东流去,使镇有了灵气。古镇垣依山傍水建在汉阳山麓,为明代形制。明以前的古镇已不复存在。如今的钟鼓楼古建筑区,依然如故地保留着旧貌,木结构的建筑街区上商店林立,二楼是用作居住,街上人来人往。由于古镇地势高低不平,且又狭窄,古建筑区就在古镇的最低处,108国道和通往阆中的公路从旁边经过,使得古街少了车辆的侵扰,多了几分宁静,远到而来的乡亲到了县城,一定要在这里赶赶场,购一点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顺便到茶铺里吃吃茶,摆摆龙门阵。古街区能够较好的保留,就在于新城区都在古街以外的地方。少了战争的普安镇,仅仅作为川北浅山区的一个交通点而存在,其军事作用已失去。加上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普安仅仅只有政治功能的发挥。随着2003年9月剑阁县城迁往紧靠绵广高速公路的下寺镇,普安唯一的政治功能也将失去。普安古镇地处金牛古道上,当来自中原的文化,翻越秦岭和剑门关后,没有理由不相信文化不在这里停留下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剑阁凭她山川之秀,地理之灵,文物之丰,关隘之雄,令多少英雄豪杰为之倾倒而折腰,无数诗人骚客为之惊叹而吟咏,众多丹青妙笔为之倾慕而泼墨。蜀汉刘备、诸葛亮、张飞、姜维,唐代皇帝李隆基、李儇,前蜀主王建,明末李自成、张献忠,都曾在这里出入,留下了胜迹。据史料记载,王勃,李白、杜甫、芩参、柳中元、李商隐、苏询、苏辙、陆游、李调元、郭沫若等不同时代的诗人,当代伟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徐向前等,都游历了剑门关,途径了剑阁,留下了英明或杰作,为剑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地灵必然出人才。在这块古朴的土地上,带有名人,其中特别著名的有出生于普安的南宋的礼部尚书黄裳,出生于普安镇南20里徐石盘山下赵家湾的明代兵部尚书赵炳然,出生于剑阁下寺河马沟、却撰写了成都望江楼的130字佳联的清代翰林、官居湖南布政使的李榕。受中原文化传播和梓潼七曲由的文昌文化的影响,在普安及周围留下了大量的宗教文化遗物,如鹤鸣山的道教、觉苑寺的佛教等都发出璀璨的光芒。
南门箭楼:明代建筑,清代进行过维修。通高13米,门额刻石,题“秀分阆苑”,石砌拱劵门洞,双扇木门,外包铁皮,乳钉突起。两侧石柱浮雕“野鹿街花”、“吉祥如意”纹,石柱与左右两边城墙墙体紧紧衔接成为整体,如今城墙尚保留有467米,箭楼高筑门洞之上,重檐歇山式,筒形陶瓦顶。龙泉涧从门前流过,箭楼白城隍,翘首望之,巍然屹立,城门紧锁,固若金汤。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始建于唐代,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建:为川北唯一过街式钟鼓楼。楼的底层为7根四面各宽75厘米,长5.2米的粗大方形石柱,9根粗大通直的圈木柱配合施用,东面排列石柱4根,西南排列石柱3根、木柱1根,中间平行两排,各4根木柱,均齐矗立在石刻柱础之上那个。平面呈长方形,宽9.6米,长12米,面积115.2平方米,架设木抬梁、楼袱、托起重檐歇山屋顶三层。翼角凌空,气宇轩昂。底层无墙体,四通八达,其东通向东门,西通向西街,其南临南门,北紧抵火神庙,东西贯通,为古蜀道必经之路,比经之楼。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庙:明清建筑,坐北向南,据南门近在咫尺。平房,小青瓦屋面。正殿正面6柱,分为当心间,两次间和两稍间,屋顶有脊饰,两侧有配殿。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位于南门外横跨龙泉涧上,建于明代弘治中期。用青石单跨连瓣拼合而成,建桥技术独特,为四川有名的古桥之一。桥长7米,净跨5.1米,天高5米,而宽3.3米。桥因裂缝变形,1987年仿原样重修。
鹤鸣山:
主词条:鹤鸣山:位于普安镇东南,山虽不高,却因有唐代摩崕石刻造像等文物古迹数十处,石崖沿山,树林阴翳,历代为登高揽胜之地。鹤鸣山,又名东山,相传山上曾有黄鹤鸣啼而得名,道教始祖张道陵曾在此学道。以“三绝”一塔而闻名,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三绝是:道教造像、重阳亭与《剑州重阳亭铭》、《中心颂》摩崖碑:一塔指的是六级浮屠剑州塔。
道教造像:开凿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在唐武宗毁佛兴道后十二年。山上有造像4龛1尊,除一尊露天外,其余皆刻于龛内。露天造像为圆雕立体像,仅存大半身,身着宽领大袖的道袍,头上有髻,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混元珠,形象古朴、自然。第一号龛的保生天尊像为代表作,神态肃穆,左、右有浮雕甲胃武士像多组,每组五六身,两眼圆睁,虎虎有生气。
重阳亭:与《剑州重阳亭铭》:重阳亭位于鹤鸣山之绝顶,始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千余年来屡毁,现亭为1983年仿唐重建。唐宣宗大中年间,蒋侑由湖北江陵县令擢升剑州刺史,在任3年,重视文治,实施惠政,民康物阜,社会安定。八年秋,在东山建重阳亭,并请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柳仲郢幕府充任幕僚的好友李商隐撰写了《剑州重阳亭铭并序》一文。铭文盛赞蒋侑为侯,“三年大理,天讼断体,市贾平狱,“平乐以康”,“又亭东山,号曰重阳,以醉风日”。蒋侑在任3年,虽“无赫赫之名,而有去后之恩”,“去之日,州留其像于东山,祀之,铭文末行署撰写者姓名、职务、籍贯以及脱稿日期:“大中八年九月一日太学博士河内李商隐撰”铭文前有序言200字,正文四言歌行体,凡48句,192字。收入《四部备要》之《樊南文集》。碑采用红纱石,质细而软硬适度,宜刻宜雕,碑高190厘米、宽85厘米、厚20厘米,顶端左右截角,小篆阴刻“剑州重阳亭铭”6字,竖排两行,居于正中,字大9厘米。碑文楷书阴刻,竖排21行,共415字。唐碑唯书写者,镌刻者均不留姓名,论其书法艺术,有功力而少风格,可能为剑州地方名流书写,绝非唐代名家之手笔。明代李壁为了保护唐碑,将其竖立于重阳亭内的碑位,移置于重阳亭左侧的石窟内,始得完好保存至今。
《中心颂》摩崖碑:碑高312厘米,宽384厘米,字径为16厘米。碑字楷书竖行,由左至右排列,全文共332字。作者为唐代诗人元结,曾青自讨伐安禄由叛乱。碑文是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63岁时所书。他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有功之臣。颜书刻石篇幅较大,字数较多的搫窠大字中,当以此为代表作。原碑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年)六月刻于湖南祁阳县浯溪旁摩崖上宋绍熙中,通判隆庆府(今剑阁县)事吴盱摩刻于此。六级浮屠剑州塔:古人以单数束阳,故建踏层数历来取阳舌阴,常为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塔。唯有剑州白塔八角六级密檐式砖石塔,一反常规。乾隆35年(1770年)开工修建,历时8年。平面为8边形,塔身6层,通高21.70米。塔内环壁设踏道,盘旋而上,可登临心室及第五层。200多年,经多次地震、风暴袭击,安然无恙。
剑州白塔:六级浮屠剑州塔,又名“文峰塔”,古人以单数束阳,故建踏层数历来取阳舌阴,常为七级、九级、十一级、十三级塔。唯有剑州白塔八角六级密檐式砖石塔,一反常规。乾隆35年(1770年)开工修建,历时8年。平面为8边形,塔身6层,通高21.70米。塔内环壁设踏道,盘旋而上,可登临心室及第五层。200多年,经多次地震、风暴袭击,安然无恙。
十大政纲石刻:“十大政纲”即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刻于顺城街城墙石壁上。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中,红三十军一个师曾在普安驻扎一月,政纲即当时书写镌刻。全幅总长11.4米,宽1.7米,字径约18厘米。共10条145字,阴刻楷书,字体工整,后款刻中国工农军政治部。当年4月上旬,红军离去,群众为保护石刻,曾以石灰泥填涂。1952年,中央老根据地访问团来县,始洗揭还原。是全国唯一规模最大,内容完整,保护较好的石刻十大政纲。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剑门雄关:
主词条:剑门关,位于普安镇以北30公里处。它断崖峭壁,拔地而起,直入云霄“峰峦叠嶂,绵延数百里:千仞壁立,宛如一道天然城郭,把自秦岭千里而下的群山横阻在这里。大小剑山七十二峰,危峦起伏,犬牙交错,石角北向,倚天如剑。乔币中断处,两山相峙如门,故名剑门。因其山势巍峨,道路险峻,素以”天下雄关“著称。晋人张载《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杜甫《剑门》诗有“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三国时诸葛亮相蜀,曾设关戍守。关侧有姜维屯兵抗钟会处,营盘嘴遗址至今犹存。原关门高峙,上有箭楼三层,下层洞口门额正中镶嵌“剑阁”二字。城洞上的阁楼正中悬“天下雄关”金色大字的横匾。顶楼正中的匾额上题“雄关天堑”三层箭楼的四角均吊有金铎,锒铛声响,昼夜不息。可惜,这座历时千百年的箭楼在修川陕公路时拆毁。现今的关楼是1992年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