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广元市地图 >
青川县地图
青川县相关地区地图:

地方史志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青川,曾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分财物的革命斗争,并建立了县、区乡苏维埃政权组织。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62军一部奉命解放青川,并于同年12月19日建立了青川县人民政府、青川县工作委员会。青川1939年已有党员活动,1946年党中央从延安派回的中共地下党员谈长青、史册到青川开展了迎接解放的革命活动。青川有史无志。《青川县志》于1983年开始编写,1991年9月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全书分六卷,下限至1985年,共130章,557节,图30余幅,彩照20多幅,计100万字,1994年被评为省科技成果二等奖。青川被省委、政府、成都军区认定为革命老区,1983年12月曾派团进行了慰问。

历史沿革

青川夏属梁州之域,周秦时为氐羌地。西汉高帝六年(前201)于县东部始置白水县,其后各朝代相继设置过广武、平武、平兴、马盘、秦兴、方维、景谷、清川等县,并有沙州、北益州、龙州、平武郡、马盘郡、白水郡、平兴郡、建阳郡等州、郡设置。南朝宋元嘉十八(441),氐人杨难当进据白水,号称仇池国大秦王,地跨川、陕、甘,雄据一隅。及至南朝齐建元年(449),杨广香袭封“阴平郡公”授沙州刺史,又号称“阴平国”,传自杨永安而亡(589)。其间,氐杨先后都在白水(沙州)建号称国,历宋、齐、梁、陈、北周五朝。唐天宝元年(742)改马盘县名清川县,明洪武四年(1371)始置青川守御千户所,清顺治初裁千户所,降为青川分县。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青川,曾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分财物的革命斗争,并建立了县、区乡苏维埃政权组织。筹建赤水县苏维埃政府,红军北上后,青川为平武县第三区。1942年,复置青川县。1949年解放后,青川县隶属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剑阁专署(驻广元县)。1953年剑阁专署改名广元专署;同年撤销广元专署,青川县划归绵阳专区。1985年2月由四川绵阳专区划归四川省广元市。自秦至今,境内建置已阅2300多年,其治地多在乔庄、青溪、白水(今沙州)等地,交替重出,总计约67次。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62军一部奉命解放青川,并于同年12月19日建立了青川县人民政府、青川县工作委员会。

科技文化

1、科研机构:(一)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二)食用菌研究所
2、中小学数量及在校人数:全县现有各类中小学287所,中小学生36060人,其中:小学264所,在校学生27013人;中学(含高中、附设初中)23所,在校学生10027人。有教师进修校1所,普通高完中2所,职业高中1所。全县有教职工2900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114人,大学专科711人。
3、文化发展:青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地方风情,勤劳朴实的青川人民,共同构建了青川文化特有的风格。

名胜古迹

古白水关:古白水关在今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五里垭,距垭下古白水县城仅一江之隔。白水关地处古代交通线上,陆路北通秦陇,南接葭萌;水路溯白龙江而上可得到甘南,下可达巴渝,乃至荆湘,是一重要军事关隘。白水关最早见于史册是《三国志.法正传》。法正为刘备分析当时形势时提到过白水关,他说:“鱼腹(奉节)、关头(即白水关)实为益州祸福之门。”法正认为当时进入蜀只有两条路,一是东沿长江取鱼腹(奉节)可入蜀,二是北从陆路取白水关亦可入蜀。因而守住鱼腹、关头是福,失掉鱼腹、关头必然有祸。晋人张荟《南汉记》载:“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华阳国志》载:“白水县有关尉......”,正因为白水关地理位置重要,秦汉以来历朝历代设关筑寨,派兵戌地,为了争夺白水关,这里战事频繁。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攻打蜀国,其军队就是从陕南沿刘家河至白水关,再由白水关沿白龙江去葭萌(今老昭化)与蜀王决战的。今白水关南靠都家坝(已被白龙湖水淹没)一侧的大斜坡上,有成片的战国墓,1995年—1996年,四川省文管会为抢救宝珠寺电站淹没区文物,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发掘,清理七十余座战国墓,几乎所有墓中均有兵器出土,说明这里古时候是军队驻守捣乱地方,军人战死、病死、老死均葬于此,他们心爱的兵器当然也要随葬了。东汉献帝建安十七至十八年(212—213年)。益州牧刘璋派大将杨怀、高沛握守白水关。刘备纳军师庞统中策,入葭萌(昭化)回击白水,斥杨怀、高沛“无礼”而斩之,收白水军三万余众。(《三国志》、《华阳国志》、《公孙述二牧传》均有记载)。今白水关北面靠刘家院(今被白龙湖水淹)一侧,汉墓成群,笔者有幸亲临现场。三国蜀汉建兴七年(229)年,后主刘禅命丞相参军廖化为广武督戍守(《华阳国志,校注》)并屯田充军食。建兴八年(230年)丞相诸葛亮遗陈式率军断白龙江东岸之粗石栈道以拒曹兵(三国志)。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伐魏,命人于景谷县(在白水关下,故城遗址尚存,1996年白龙湖关水被淹)南二十五里之大高山作木牛流马以供运输,故名木马山。(〈元和郡县志〉)。以上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都在距白水关不远。三国魏景元四年十月(263年),魏兴师代蜀,邓艾从陇南,钟会从汉中数道并进攻打蜀国,姜维在沓中受挫于邓艾,只好取景谷道去白水关与廖化、张翼、董厥等会合,尔后经过葭萌退守剑门关。(《三国志》),东晋永昌元年(322年),李雄(成汉皇帝,304年登基,建都成都)遣部将李稚从白水道出击甘肃武都氐王杨难敌,杨难敌与弟杨头奔汉中。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杨难敌遣使降于成汉皇帝要特而又据险不服,李雄侄李稚出击白水关,孤军深入为杨难敌所钉(《华阳国志》)。南北朝时,宋无嘉十八年(宋武帝刘裕年号,即公元441年)十一月,仇池国(建于甘南的氐族政权)大秦王杨难当,倾国南下进占白水关,将白水县(白水关下白龙江对岸)析置平兴县,以板棚为屋定都白水县,挥师进发葭萌(今昭化),围涪城(今绵阳)(《资治通鉴。宋纪五》、《仇池国志》)。从氐族自杨难当攻占白水,到氐王杨永安覆灭,公元441年到公元580年,其间除中断38年外,氐杨共据白水100年有余。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西藏)入侵,分道扶、文,至方维(乔庄)、白坝(营盘乡五里垭即白水关一带)(《蜀鉴》)。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十二月,蒙古太子库端至白水关分兵破沙州(即白水关下古白水县),沿白龙江南下,经嘉陵江之木皮渡入剑门(《宋末四川战争选编》)。明崇祯十七年(1641年),张献忠率部进入青川白水关一带,明王朝调副总兵李文阴进剿,于白水关一带激战数日,文阴不支,被义军擒获处死(《四川通志》)。清顺治元年(1644年),农民义军张献中部将崔峰高进入龙安(青溪)一带地方。清朝云、贵总督赵良栋率军进击,战于白水,义军不支,崔峰高落敌手被杀(《蜀碧》)。从以上众多的故事中,不难看出白水关的战略位置多么重要。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谁控制了白水雄关,谁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谁控制了白水雄关,就可以从北面自由地出入四川。如今的白水关,关城已毁,遗址残留。昔日金戈铁马,旌旗猎猎,杀声震天,惊心动魄的历史早已远去。随着国家投资二十多亿元,修建年发电量70万千瓦的宝珠寺电站的建成,并于1996年12月蓄水发电,白水关下已形成了具有数十平方公里宽阔水面的白龙湖。站在白水关前极目眺望,但见落日余辉里湖滨芦苇从生,岸边水鸟栖息,村庄炊烟袅袅,农夫荷锄晚归......是啊,谁会料想到昔日金戈铁马杀声震天的古战场,千年之后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竞会变成人类和平安宁的新家园。
青溪古镇:阴平古道上的青溪(原青川县城)古镇,位于现县城乔庄以西59公里,《华阳国志》载,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析阴平道刚氐道辖地新置广武县于青溪,委诸葛亮之参军廖化督其地而屯田戍守。据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它是我国古阴平道上的重要关隘,自东汉以来,一直是王室与地方势力相互攻战不息之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青溪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历代王朝都派将把守,修池建廊。明洪武四年(1371)正千户朱路改土城建筑砖城,清顺治十年(1653)怀远昭义将军特授龙安营参将,白丹衷复建城池,历经三载竣工,城周九百丈,墙表用糯米灰浆镶砌石条和大砖,内夯土石,高二丈一,底宽一丈四,深一丈护城河相连,外城门备有吊桥,东西北三门各建有半园形外城墙,称“瓮城”,内外城门洞全以石条镶拱。内城门不与外城门相对,门开侧面,上建箭楼。内城门上建有距地四丈五的重檐城楼,戌守嘹望,显示边陲雄姿。城形如靴,又称“靴城”。城内分东南西北四大街和下东街、下南街、石板铺面。城内四街交汇的十字口,建有木质高大鼓楼,占地面一丈八,横顺相对,高四丈五,两楼一底,三层飞檐,琉璃筒瓦,雕梁画栋,四方悬匾。西为

川北薅草锣鼓

序号:058时间:2006年类别:民间音乐地区:四川省青川县编号:Ⅱ—27,川北薅草锣鼓主要分布在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川、甘、陕三省结合部,有“大熊猫故乡”之称。川北薅草锣鼓一般在二道苞谷草或锄黄豆草时进行,一人击鼓,一人敲锣,敲锣者为歌郎,在数十人的薅草队伍中起指挥作用。薅草锣鼓一天的表演过程大致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或排歌头)、安五方(或拜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等步骤。川北薅草锣鼓代表曲目有《韩湘传》、《八仙图》、《十二枝花》、《牧牛打虎》、《延九锤》等。薅草锣鼓的锣鼓节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几种。曲调和唱词按字数分为七字谱、十字谱,此外还有五字谱等多种曲调及口授心传的传统唱词和即兴唱词等。川北薅草锣鼓在田间作业中发挥了指挥劳动、活跃现场气氛、调节劳作者情绪的作用。它具有率真质朴的音乐个性,拥有数千首曲目的丰富蕴藏量,明快简洁的音乐语汇中保留了大量古代体力劳动中的音乐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如今,由于受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川北薅草锣鼓的生存空间正在日益缩小,有濒临失传的危险——老年歌手相继过世,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劳动力大量外迁,歌手队伍青黄不接。因此,保护、传承川北薅草锣鼓的工作已到了关键时刻。2006年5月20日,川北薅草锣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北薅草锣鼓是青川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感恩浙江

带着25万青川人民的深情厚谊,由青川县政协主席党兴谷带队的党政代表团一行13人,昨天(2011年1月12日)下午来丽水市感恩回访。该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子跃亲切接见代表团一行,并出席座谈会。副市长金建新,市政协副主席吴炳全出席座谈会。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丽水承担了支援青川县石坝乡的灾后重建工作任务。两年来,丽水援建指挥部克服重重困难,发扬“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丽水援建精神,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援建任务。在座谈会上,青川县党政代表团就青川灾后恢复重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了介绍,并为我市赠送了“天下蜀道图”,向丽水援建指挥部的同志赠送了纪念章。青川县党政代表团表示,丽水承担援建的青川县石坝乡,地处青川西部,经济最困难,条件最艰苦,受灾最严重,但在丽水的援建下,今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石坝人民、青川人民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丽水人民的恩情。卢子跃在座谈会上表示,丽水圆满完成了浙江和四川两省省委交给的援建任务,两地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此对青川县党委、政府和广大青川人民对丽水援建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如今援建任务虽已经完成,但两地的情谊不能断。今后,要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关系,一是在教育、医疗卫生、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二是在劳动力培训、干部挂职交流以及援建项目维护保养方面继续合作,并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强两地特色产业发展合作,尤其是支持石坝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和食用菌产业。卢子跃最后表示,春节将至,希望通过青川党政代表团向青川人民拜年,衷心祝愿青川的明天更加美好。,丽水市政府秘书长朱继坤,市发改委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经济开发

青川县经济开发区:也称为青川县竹园经济开发区始建于一九九二年,位于青川县竹园镇。自建区以来,重点培育出:青川中能信天然沥青矿开发有限公司、青川县奉佳硅矿有限责任公司、成都蜀鹰实业有限公司青川分公司、青川金属硅有限责任公司、青川县明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明达玻璃(成都)有限公司青川硅砂分公司、青川电解锰公司等一批科技含量高、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龙头企业,开发了一批以石英精砂、煤炭、电解锰、水泥等为代表的拳头产品。开发区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水电路三通,商饮服务配套,社会服务功能齐全。开发区交通便利,宝成铁路、绵(阳)广(元)高速公路、剑(阁)青(川)公路横穿全境,开发区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信息传递方便、快捷。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英石、石灰石、黄金、铝土矿、锌、铜、锰、煤等,竹园小水沟石英砂岩矿为中国西南地区储量最大的石英砂岩矿。另外,位于乔庄的四川广元蓉成制药有限公司、青川县凯歌肉联厂和位于木鱼的四川省青川县川珍实业有限公司也不断发展壮大。
青川县—川浙合作产业园:该园区并不在青川县境内,而是位于广元利州区袁家坝的广元经济开发区旁,是青川县的一块经济飞地。该园区是以对口支援的浙江省为主建设的产业园区,今后由青川县、广元市共同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