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锅乡地图
三锅乡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三锅乡境内自然风景秀丽,小地名分别为东阳坝和西阳坝的两地,是山地中的微型盆地,四面环山,中间良田上千亩,农家小院分布其间,东阳河、西阳河横穿两坝,呈现一派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沿河向上,分别进入东阳沟、西阳沟,沟内山峦叠嶂,悬崖峭壁,奇峰怪石耸立,深涧幽谷纵横,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名胜古迹较多,除“三锅石”外,有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五台山五峰庙,是青川县境内极具观赏价值的历史景点之一。阴平古道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北部,川、甘、陕三省结合处,距成都市300公里,广元200公里,九寨沟200公里。贯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家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阴平古道是中国古时一条重要驿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诸多史书记载和有关专家实地考查:阴平古道遗址自今甘肃省文县鸪衣坝至江油关(今四川平武南坝乡)。途经阴平桥,翻越摩天岭,经唐家河、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按古时三步二米的习俗推算,遥遥700余里。正如《三国志》779页所述:“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宇将马邈降。”蜀国镇守江油关的将领马邈开关投降,马邈夫人李氏为国尽忠,有史书佐碑为证。青溪至摩天岭段,山高林密,云遮雾罩,地势险峻。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阴平峻岭与天齐、立鹤徘徊尚怯飞,邓艾裹毡从此下,谁知诸葛有先机”描述的就是这里。三国炎兴一年(263),魏将邓艾伐蜀,军至摩天岭。粮运断绝,邓艾束马悬车,以毡裹身,推转而下,将士攀木缘岩,鱼贯而进,经江油关而灭蜀。阴平古道山水相间,三国文化历史遗迹较多,沿途有青塘关、控夷关、写字崖、落衣沟、磨刀石、水中井、虎盘石、千年银杏、印盒石、打箭坪、南天门、点将台、鞋土山、先机亭、邓艾庙、石牛寺、华严庵等景点。
基础设施
三锅乡基础设施完善。村社“三通”率达90%以上,交通、通讯十分方便,数字程控电话已发展到400余部;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在境内建立基站,开通了移动通讯服务;有线电视覆盖4村,加上小型地面卫星接收器,全乡电视覆盖面达95%以上。场镇人口达1000余人,总建筑街面3000平方米,有移民新街一条,街道宽阔整洁,商贸流通,市场交易活跃,欣欣向荣。三锅乡科技文化事业发达。有县属高完中1所,在校学生数1500余人,中心小学1所,村小5所。农民科技意识较强。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308男4302女4006家庭户户数2278家庭户总人口(总)8062家庭户男4163家庭户女38990-14岁(总)19580-14岁男9910-14岁女96715-64岁(总)585815-64岁男307415-64岁女278465岁及以上(总)49265岁及以上男23765岁及以上女255户口本地住在本地7929
业绩成就
1、2005年至2006年12月完成该乡东阳村新村建设任务。新建房屋48户,6700平方米,改厕350户、改圈350户、改厨340户、平整院坝6500平方米。2、2006年完成全乡沼气池184口。3、2003年至2006年完成高山移民20户,异地安置移民18户。4、全乡至2005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6324.9亩,培育新老茶园5000余亩,核桃园2063亩。5、2005年乡人民政府被县政府表彰为“创卫先进”乡镇。
特色农产品
小麦,玉米,水稻,油菜,花生,木耳,茶叶,核桃,食用菌,生猪,种猪,稻谷,蚕茧,香菇,干果
灾后重建
“5.12”大地震,位于青川北部的三锅乡在地震中人员伤亡少,全乡抗震救灾工作在恢复通讯、供水、供电后,将重心转移到恢复生产上。时下正是抢收抢种的季节,为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乡上的所有干部与济南军区猛虎师官兵全力帮助村民们抢种抢收。抢种灵芝100亩,除香菇、木耳外,灵芝是三锅乡老百姓的又一经济支柱,全乡今年规划种植灵芝280亩,其中主要分布在民利、东阳两个村。灵芝是三锅乡从韩国引进的新型产业,一亩需投入3万多元,技术含量高,需要的劳动力也多。灾害发生,为了让农户少受损失,乡党委除广泛发动群众外,求助部队官兵。连续奋战种灵芝10亩。抢通堰渠9000米,“5.12”大地震后,为保证三锅乡灌溉和畜禽饮水的民兴村,大堰和东风堰不同程度的受损,其中东风堰田垮塌严重,短时间内都无法复原。全乡五个村的灌溉仅靠民兴村的大堰、中堰。为早日重建家园,生产自救。乡党委、政府积极发动群众投入到恢复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