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济宁市地图 > 鱼台县地图 >
清河镇地图
清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将军街

清河镇老街“将军街”建筑群,历史悠久,始建于秦汉,明末清初形成规模,民国九年(1920年)由明士绅范先级(范绍增之父)等集资拓宽街道,修葺街面,民国二十年(1931年)抗日名将、国民党起义将领范绍增(范哈儿)在上海借鉴欧洲希腊式建筑风格,结合清河场镇特点,制成图纸、独自出资委托其侄儿带回主持兴建改造清河场镇。兴建改造后清河场镇老街呈南北走向,“L”字困牛型,全长385.5米,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两旁房屋西高东低,显主宾之势,显宾躬之态,为中西式园柱通廊,砖木结构,瓦顶悬山式六架椽屋,前后乳伏塔牵用三柱,前低后高,房屋低层与二层楼间隔处和顶部均有人物、动物、花草、浅浮雕、花边等图案,街两边各108根排列一致的异形砖圆柱,街南北各有一道栅子门,上有“清阳雅镇”和“河引利源”字匾,格调统一,风貌独特,排列整齐,规模宏伟,独具特色,至今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1990年9月被大竹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5月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被四川省政府评为省级古建筑群保护单位,并纳入全县旅游开发重点项目。

产业情况

1、种植业:除盛产粮棉外,年产小杂粮3000万斤(豆类、花生、玉米、芝麻、高梁等);干鲜果品类:年可提供5000余万斤(红枣、葡萄、苹果、犁、杏、桃、柿饼、蜜枣、果脯等)。2、蔬菜类:每年可生产——食用菌、香椿、苜蓿芽、茵陈、山野菜等无公害蔬菜500万斤。3、养殖业:年可提供鲜蛋500万斤,肉鸡100万只,生猪、牛、羊、兔肉等1000万斤。4、工副业:以省、市级龙头企业“后稷食品有限公司”和“清河果菜气调保鲜库”为龙头组建的副产品加工贮藏集团(现有果品加工企业38家,年产4000吨蜜枣果脯)。及中国山西华晋金刚石工具集团(年产各类刀具1200万支)以及造纸包装,冶炼金属镁(年产镁锭3000吨)等。共有各类企业218家,主要产品有:金属镁锭、挂面纸、油光纸、各类包装品纸箱、钻石玻璃刀、砂轮刀、金属笔、圆规刀、多功能刀、墙地砖切割机、电脑刻字笔等,另可供应钻石原料。

简介

集安市清河镇位于东经125°51′,北纬41°19′。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最高气温37℃,无霜期127天。境内四周皆山,水源充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山区多种经营。清河镇南离集安市区63公里,北距通化市区40公里。集锡公路303国道贯通全镇,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商贸活跃,是集安市岭北五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商贸中心。清河镇面积5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790亩,人均占有耕地2.6亩。全镇划分15个行政村、86个居民组、6个居民委,总人口20501人。

社会简况

1965年,今清河镇域内(清河、热闹人民公社)有居民3544户17055人(人社2985户14151人),其中热闹人民公社有居民1098户4859人。1985年,今清河镇域内(清河镇、热闹乡)有居民4884户21636人(非农业人口5009人),其中热闹乡1225户5356人。2005年,全镇有居民7020户20525人(非农业人口5448人),由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彝族、高山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组成。

经济规划

集安市清河镇位于东经125度51分,北纬41度19分。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最高气温37摄氏度,无霜期127天。境内四周皆山,水源充足,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极有利于发展山区多种经营。清河镇南离集安市区63公里,北距通化市区40公里。集锡公路303国道贯通全镇,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商贸活跃,是集安市岭北五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商贸中心。清河镇幅员面积5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790亩,人均占有耕地2.6亩。全镇划分15个行政村、86个居民组、6个居民委,总人口20501人。清河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镇域经济突破中,全面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大力进行招商引资,不断加强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从而使小城镇建设逐步走向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自1996年以来,清河镇抓住契机,审时度势,以基础建设为动力,商贸发展为拉力,综合开发为动力,全方位地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兴建商贸综合楼11栋,总面积达5.3万平方米;铺设水泥路、砂石路7条,总长度达39公里,其中清财线水泥路10公里;新增供水管网6500米。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近万人。随着城镇容量的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小城镇的区域功能和商贸辐射能力,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了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保证了综合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83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1498万元,财政收入935万元,农村人均收入3693元。清河镇先后被吉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级工业小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省级十强镇先进镇”。

发展优势

清河镇是连接通化市与集安市的交通枢纽。镇区主要街路和通往周边乡镇的乡级公路全部是柏油路或水泥路。交通便捷,辐射区域大,是集安市乃至通化地区人参、中药材的集散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1)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清河镇有民营企业17户,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较大的企业有清河实业有限公司,年产值1200万元;汇丰选矿厂年产值1200万元。还有市级驻镇企业集安市硼矿、集安市第一造纸厂。9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小区,2001年被省政府定为“十强镇”,同时评为“十强镇”先进镇。(2)有丰富的特产资源。2003年全镇园参8万帘,西洋参2万帘,林下参达到2500亩,中小药材3222亩,轮叶党参2110亩,食用菌150亩,天然山菜储量150万公斤(蕨菜40万公斤,山芹菜50万公斤,葡萄、蘑菇等其它山珍60万公斤),丰富的特产资源为开发新项目、进行深加工提供了条件。(3)有活跃的集市贸易。清河镇内设有农贸、人参、大牲畜三大市场,其中人参交易市场是吉林省东南部最大的人参专业市场,最高日交易额达180万元。农历每月逢三为集,现有个体工商户951户,年交易额突破亿元。(4)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镇区交通便利,集锡公路在镇内通过,镇内主要街道均为柏油路面,各类班车和出租车达150多辆。镇内通讯顺畅,全镇程控电话装机容量为7000门,现已安装5000门。镇内设有中国电信移动电话接收塔、中国联通移动电话接收塔,可与国内外通话,具备全球通讯网络功能。镇内电力设施完好,具有二次变电所一座。镇内居住条件逐年改善。80年代末我镇居民居住都是砖瓦结构的平房,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现已有办公楼、住宅楼、商贸楼15幢,面积58,000平方米,改善了居住条件,改变了镇容镇貌。镇内社会公益事业迅速发展。全镇现有中学3所,中心小学2所,村小8所,幼儿园2所,在校生达2000人。镇级卫生院2所,下设5个门诊部。文化活动中心1处。有线电视实现了与市区联网。

历史沿革

清河镇远在高句丽时代就有人在此活动,至今在前进村和青沟村仍存有高句丽时代墓葬遗址,在大川村遗留一座高句丽哨卡遗址。金代时,曾有居民在这里生活,1961年5月在前进村发现一批金代铁器和陶器。清朝元年,此处属封禁地,清朝末期,封禁松弛,逐渐有人从关里来此占山开荒。光绪二年,东边外建设县治,老岭南北设怀仁、通化二县,清河一带地处岭北,属通化县管辖,现清河镇大部属当时之通化县民聚保。1936年以来,杨靖宇的抗日联军经常在集安一带活动,与集安人民一道进行抗日活动,使日本侵略者惊慌万状。为了割断抗日联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扼制抗日联军的活动,便于其统治,日伪政权穷凶极恶,“厉行”保甲制度,进行“归屯”,实行新街村制。清河一带,1935年秋先归小屯。1961年,全县8个人民公社调整为15个人民公社,原青沟子人民公社分为清河人民公社和热闹人民公社两个公社,前进村变为头道公社划归清河人民公社管辖。1983年体制改革,清河人民公社改为清河乡人民政府,同年10月,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清河乡人民政府为清河镇人民政府。2000年,撤乡并镇,原热闹镇并入清河镇。1983年3月,清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清河乡人民政府。由金成基任书记,吕国新任乡长。1983年10月,清河乡改为清河镇,辖9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至2000年,金成基、吕国新、王永民、刘建民、孙永国、鞠惠清先后任书记,高峰、赵志超、唐学发、江贵世先后任镇长。2000年1月,热闹镇并人清河镇;辖清河、青沟、矿山、大川、二道、三道、前进、长岗、东岔、热闹、文字、天桥、杨木桥、上围、幸福15个村民委、86个村民组、4个社区居委会、20个居民组。至2008年,鞠惠清、孙延威、陆春胜、孙搏先后任书记,潘立华、江贵世、孙延威、高劫、陆春胜、陈俊松、孙搏先后任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