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镇地图
王鲁镇相关地区地图:
强镇由来
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济宁市乡镇第20位,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有:山东省创安工作先进镇、山东省小康乡镇、山东省安全文明乡镇、山东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济宁市经济强乡镇、济宁市文明乡镇、孔孟之乡乡镇之星、济宁市发展乡镇企业经济强乡镇、济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济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济宁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自然状况
王鲁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西最大距离11.3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3.2公里,总面积1.22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736公顷。主要河流有惠河、西支河、白马河、老万福河,境内流长21.7公里,流域面积84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莲藕、苹果等。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苗族、布依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总数为524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79%。全镇有王、赵、孙、李、周、魏等113个姓氏,其中王姓最多。经济状况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8000万元,1978年为3.6亿元,2000年为9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0∶67.9∶22.1。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200万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2.6亿元。该镇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1993年组建的山东省鲁王集团总公司现为国家大(二)型企业,是鱼台县的支柱企业;济宁市鱼台大米批发市场远近闻名,被誉为“江北第一米市”。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清末,境内有私塾21处,学生230余人。1913年,聂峨亭创办大聂小学,招生25名。1936年,设立区乡农学校,招收学员150名。1940年,境内有抗日小学2处。1949年,境内有小学11处,在校学生545名。适龄儿童入学率37%。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1976年,创办王鲁中学。1980年8月,王鲁中学改建为鱼台县第一农业技术中学,当年招收学生150名。1985年,全镇学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皆达到98.7%,超过部颁和省定标准。1986年,成立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培训农村各类技术人才6782人。80年代,镇投资300万元,建起4处高标准中学。全镇学校校舍、设备均达到省级标准。2000年,全镇有小学12所,在校生7829人,中学4所,在校生4276人。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3762名,其中大学518名、大专1246名。50年代中期,农业生产合作社配备农民技术员指导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60年代,农田排灌、耕地等开始推广使用动力机械。1974年,公社建立科学试验站,生产大队成立科学试验队,开展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8年,建立公社农技站、水产站,推广农作物高产品种和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科学施肥、科学用药等栽培新技术。1984年,王响村进行半机械化坑塘养鱼试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5年,建立乡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队伍逐步壮大,已形成乡、村两级科普网络。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824人。自1978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6项。王鲁镇文化发端较早。建国前,境内较流行的戏曲种类有河南豫剧、山东梆子、金乡四平调、河南坠子、山东渔鼓、落子、湖滨大鼓等。民间艺人或赶集撵会,或走乡串村向群众演出。1936年,后阎村阎承江从河南引进皮影人物制作工艺,其作品刻工精致,边缘整齐,轮廓简洁,基调明快,栩栩如生。建国后,逐步建立完善了文化机构和娱乐场所,群众文化活动日益活跃。1966年,建成公社广播放大站,93%的生产大队架设了广播专用线,广播入户率达91%。1976年,成立公社电影队,逐村巡回放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80年代,乡设有文化站,机关、学校和大部分村建立起文化室、图书阅览室,组织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1991年8月,成立乡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次年,纂成《王鲁乡志》评议稿,在“资政、存史、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4年,建成电视差转台,彩色、黑白电视机已普及到乡村农户。2000年,镇、村两级“文化网”“广播网”“电视网”业已形成,群众文娱生活丰富多彩。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防病治病主要依靠中医中药,仅有常李寨、陈堂等少数村设有中药店(铺),民间医生较少。1950年,区设医药研究会,有中医25人、西医4人。1952年,先后设立门诊部、卫生所,配有医务人员7人。1956年,卫生所配妇幼保健员。1964年建立王鲁卫生院,医疗条件逐步改善。1966年,始建大队卫生室。1968年,在王鲁大队进行合作医疗试点。1970年,境内63%的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到1977年,实行合作医疗的大队达到97.3%。80年代,卫生院设立内科、外科、儿科、检验科、放射科、防疫股,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一些地方病、常见病得到及时预防和治疗。1989年,王鲁卫生院防疫股被评为山东省基本消灭疟疾先进单位。1990年,王鲁卫生院有医务人员20人,病床20余张,年门诊量7万余人次,治疗好转率达到98%。大队卫生室28个,卫生员52人。2000年有镇卫生院2处,村级卫生室67处,病床237张。建国前,境内的传统体育活动有游泳、滑冰、跳绳、踢毽子、跳皮筋等。建国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广泛开展。60年代中期,公社民兵营、大队民兵连经常组织青年进行射击、刺杀、投弹等军事体育活动。1973年,成立王鲁军事体育代表队,参加全县民兵体育运动会。1980年,公社成立农民体育协会,体育活动空前活跃。90年代,各村相继设立体育、文化活动室;中学建起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室,单、双杠;小学建起操场。各中学每年春季和秋季举办体育比赛,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篮球比赛。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38年春,大聂村创建境内第一个中共党小组。1943年,中共王鲁小学党支部建立。1944年底,建党支部3个,共有党员20人。1958年3月,撤区建乡,建立中共王鲁乡委员会。1962年5月,设立王鲁人民公社,同时,建立中共王鲁人民公社委员会。1976年底,党员总数达到733人。1984年5月,撤社建乡,建立中共王鲁乡委员会。1996年,王鲁撤乡设镇,建立中共王鲁镇委员会。1997年,王鲁镇被评为济宁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底,全镇建有党支部79个,党员人数发展到2317人。基层政权建设:1939年7月,四区抗日区公所成立。1962年5月,成立王鲁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5月,建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改为王鲁乡人民政府。1996年12月,建立王鲁镇人民政府至今。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1939年部分村成立儿童团,1949年改称少年儿童队,1953年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1940年,成立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1945年改称妇女救国联合会,1949年改称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改称妇女联合会。1944年,成立农救会。1964年,成立贫农、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会)。1943年,成立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1949年,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四区委员会,1958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王鲁乡委员会。1982年,成立王鲁人民公社科学技术协会。1983年,成立鱼台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王鲁分会。1988年,乡、村均成立计划生育协会。1991年,成立王鲁乡消费者协会。现任镇党委书记:胡齐鲁,现任镇长:王若强
王鲁镇下辖村
王鲁村王响村碌朱屯村陈堂村,后闫村于屯村耿庄村吴集村,陈年村七所楼村佃户李村大聂村,后聂村刘庄村大李庄村窦阎李村,史楼村张庙村孟楼村小周村,潘庄村魏堂村李集村闫庙村,张庙村三里屯村白庙村后杜村,于梅村杨庄村杈王村侯堂村,大闵村仁祖庙村武台村樊庄村,卞李村崔屯村崔武村常柳行村,高庙村夏家村丁闫村吴家村,大田村西刘村小于村吴马村,宋湾村齐楼村大王村人物简介
聂峨亭:(1886~1945)大聂村人。清末秀才,后就读于山东省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曾任鱼台县教育会会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席了济宁抗日后援会,组织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年底,发展到400余人。1938年1月,成立鱼台县抗日司令部,兵力1000余人,聂任司令。1938年7月,改称为“鱼台县抗日自卫总团”,聂任团长。1939年4月,聂峨亭毅然向县委建议,将鱼台县抗日自卫总团改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后方办事处湖边游击四大队,聂任大队长,成为中共鱼台县委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1940年7月,聂峨亭随县党政机关转移到丰、鱼边境,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9月,先后策动伪军中队长周长臣及其子周明智率部反正,成立了鱼台县挺进大队。1943年8月,任丰鱼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1944年7月,任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5年9月病逝,1950年1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周树孔:(1920~1948)小周村人。1943年参加革命,后任鱼台四区(武台区)武装部长。1948年6月20日,中共鱼台县委在殷王村召开夏征会议,会议刚开始,驻徐州的国民党快速部队便向殷王方向扑来,在村南负责警戒的周树孔等几名同志发现情况后,立即组织抵抗。同志们得救了,而周树孔等几名负责掩护的同志却陷入重围,不幸被捕,英勇牺牲。
聂继范:(1924~1948)女,大聂村人。1943年在湖西中学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毕业,分配到罗屯区做民运工作,后调成武县二区(苟村区)任干事。1947年,蒋介石大举进攻解放区,聂继范随大部队撤退到黄河北休整。次年四五月回成武县任二区妇救会主任,积极开展了对敌斗争。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聂继范不幸被捕,宁死不屈,被敌折磨而死。时年24岁。
樊照坤:(1891~1976)樊庄村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1月,任鱼台县抗日司令部第二大队大队长,7月,任鱼台县抗日自卫总团第三营营长。他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先后收编活动在南阳湖一带的监保森、胡玉振等小股武装,为八路军输送兵员1300余人。建国后,曾任鱼台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县政府民政科长。1957年当选为金乡县副县长。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屈万里:(1907~1979)东华村人。7岁入私塾。1922年起,先后到省立第七中学、济南私立东鲁中学学习。1928年,任鱼台图书馆馆长兼师范讲习所教员。为继续深造,不久游学北平,入私立郁文学院读书。1931年,供职于山东省立图书馆,自馆员升至编藏部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为保存山东省立图书馆中文物古籍,与馆长王献堂一道,将金石器物、书籍、名画等一大批珍贵文物辗转运到曲阜,又不远万里运至四川万县。1940年起,先后供职于国民政府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1949年,屈万里随“中央图书馆”去台湾,先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中央图书馆”馆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还先后应聘为美国普林斯顿高深研究所研究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学客座教授。屈万里一生著作等身。其中流传最广的有《诗经释义》《尚书释义》《古籍导读》《尚书今注今译》。用功最大、创见最多的是《〈殷墟文字甲编〉考释》《汉石经〈周易〉残字集证》。《〈殷墟文字甲编〉考释》收甲骨文3900余片,拼缀为223版,辨字义,释文辞,新认及订正旧说70余字。著有有关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经学、史学、文字训诂的专著20余种;有关诗、书、易及古文考订的论文数十篇。并两度去美国,利用业余时间,编成《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蜚声学林。
聂补吾:(1908~1989)大聂村人。1932年,入北京大学数学系读书。1939年起,先后任鱼台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长,冀鲁豫边区抗日联合会政治部秘书、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湖田局局长、平原省文教厅视导主任。1941年,参加创建冀鲁豫边区抗大式学校--湖西中学,任后勤主任。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与创建平原大学。1955年,任新乡师范学院(原平原大学,后改为河南师范大学)党组书记。1956年起,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78年,重新主持河南师范大学的行政工作。聂补吾在做好教育行政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从事“狭义相对论”的研究,撰写论文10余篇,多次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
赵紫生:(1911~1998)常李行村人,著名教育家。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及南京大请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赵紫生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卓有建树。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尤其是《大搞运筹学的群众运动,促进生产发展、带动教学科研》一文,1960年10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后,《光明日报》《文汇报》和英国《泰晤士报》相继转载,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离休后,又领导出版了《汉语虚词典》《冀鲁豫老区教育史》《山东老区教育史》等著作。
樊维民:1942年生,樊庄村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历任王鲁农机站站长、鲁兴实业总经理、王鲁镇党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将一个只有几千元资产的公社运输站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6500万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干部职工1000余人的国家大(二)型企业。该企业2000年完成销售收入2.5亿元,创利2500万元。曾荣获山东省农机局先进农机站站长,山东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企业家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