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潮州市地图 > 饶平县地图 >
三饶镇地图
三饶镇相关地区地图:

公益事业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古城人民不忘发展教育事业。近年来,该镇投入大量资金,致力于搞好教学的硬件建设,新建饶平一中科技馆、华建楼、宿舍楼及二幢教学楼和娱乐运动场所;新建三饶中学校门和运动场;新建了一批小学的教学楼,使教室基本实现楼房化。并配套了一大批教学仪器设施,大大提高了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为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大批人才。文明古县治,焕发新风采。

三饶镇概况

三饶镇位于饶平县中北部的中心,迨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饶平置治建县城于此,三饶古城成为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公元1952年县人民政府南迁黄冈后,三饶随政制的变更而改为区、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全镇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万亩,山地面积7.3万亩。1958年9月设三饶人民公社,1983年11月设三饶区,1986年11月建镇,镇政府设于中华路原县府内,距县城黄冈镇52公里。2005年辖15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2866人。工农业总产值9.13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25亿元,农业产值0.88亿元,镇级财政收入1920万元,约占全县税收总收入的1/8,上缴国、地税金3619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190元。三饶是饶平老县城,1953年1月县城迁往黄冈镇后,经济、文化、商业贸易一度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三饶镇人调整思路,振奋精神,发挥能源充足,交通便利优势,实施“工业兴镇,农业稳镇,商贸旺镇”战略。以陶瓷业为突破口,经20余年开拓进取,使一个曾经是山区的后进镇,成为全国日用陶瓷出口基地,广东省“日用陶瓷出口第一镇”的称号。

道韵简介

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可比愚公:该楼是道韵创乡的第五代人秉礼公秉智公兄弟倡建的,当时兄弟五入,丁口大增,为了长远的居住和发展,便于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择地肇基,初建圆楼,曾三筑三塌,但不灰心,仍坚持不懈的努力。父倡子建,孙继之,孙之子又继之。历四代人,花去多少财力物力和人力,历时一百多年,才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建成,这种艰苦创业的愚公精神,实令后人永远缅怀和深深敬颂。二、营造理念对易学的运用
二、营造理念对易学的运用:建楼之初,规划为圆形,但三建三塌,后请勘舆师勘察,认为此处是蟹形地。灵脉从待诏山“高栋”延伸至此,结成螃蟹形象,前有两土墩似蟹眼,后有两坑池可蓄水养生,周围稻田连陌似片片莲叶,蟹浮其中,是为活地。楼筑其背,动辄倾塌。故应改圆形为八卦形,取其八角四隅,照应四围的山脊峡谷,使其能量场与周围山陵河流的能量场感应共振,成为一体,台风地震也不为所动。楼因此便如愿建成,而且长久巩固。整个楼体也以八卦形布局,中为太极,八面三进为爻画,其间阳沟阴涵为阴阳之合,楼之八角八边,井之32眼,房之72间,梯之112架,皆以八为倍数,都符合易学之象。这些来自易学的理论,过去被批判为唯心主义迷信思想,可现在的名牌大学却建立专门学系作为科学研究。如是,则该楼对易学的运用应是值得研究的了。三、布局、结构和藻饰都美不胜收,三、布局、结构和藻饰都美不胜收
三、布局、结构和藻饰都美不胜收:道韵楼以其楼体大,造型奇,结构美而称誉于世。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很美观,一是总体庞大,规格整齐;二是结构对称完美:三是顶层环楼环廊划一,虽有隔扇,又可相通。四是雕梁画栋,壁画泥塑等等,各种藻饰都具古典美,全楼三环围的楼房、平房、厅堂、天井都形成统一有序的整体,加之通风,采光,都宜于点植花草,共同构成古民居奇特之美,不愧被誉为“民族建筑之花”。

招商环境

近10年来,我镇以工业小区为载体,以陶瓷产业为依托,以建设陶瓷工业城为目标,依托科技进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结构调整和创新工程,促进了工业区和陶瓷产业的迅猛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子,形成了集生产、加工、出口“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形成了庞大的工业群体。现已发展成为潮州市的工业重镇和粤东地区最大的日用陶瓷出口基地。三饶是饶北交通要冲,省道坑海线、柏丰线于此交汇,南抵县城,接国道324线,西通潮州市、大埔县,北抵梅州、福建省。省道、县道、乡道织成密集交通网,镇内15个行政村,100%开通汽车运输。镇办4级发电站1座,装机容量2600千瓦,小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4820千瓦。35千伏变电站1个,水电与省电并网,100%自然村用电照明,电力供应充足。1994年6月开通程控电话,1995年开通移动电话数字基站,2005年有固定电话用户9445户,占总户数78%。镇区自来水厂1座,饮用自来水人数1万余人。三饶商贸活跃,是饶北商品集散地,有集贸市场2个。

旅游资源

三饶镇“道韵楼”,道韵楼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建,是全国最大的八角形客家围楼。土楼鼎盛时可容纳600多客家人居住,现尚有100多人居住在土楼中。土楼墙厚1.6米、墙高超过11米。土楼的特色之处在于整个土楼处处与八卦相关,所有建筑的数目都是八的倍数,如水井32眼,天窗16个,房72间,梯112架。土楼中厅有左右两口水井,若八卦两仪。土楼具有八防的功能:防水、防火、防兽、防震、防贼、防旱等。土楼的瓦砖是经土布包好,再经火烧而制成,现尚可分辨出瓦棱上的布纹。土楼全部使用竹钉,历经多年,这些竹钉也无腐朽的迹象。据说在清朝顺治年间,土楼曾经被官府收编的土匪包围三个月而攻不破,土楼里的数百居民利用储粮和井水以供自己饮食,利用土楼上面的内沟灌水以守住外面官兵的火攻,因而逃过劫难。土楼前后有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最外环有三层楼高。土楼历经数百年仍然十分坚固。在80年前的大地震中,附近的房屋大多倒塌,而土楼里只有几间房屋左右倾斜,反而支撑了整个土楼不倒。据居住在土楼的当地老人介绍,土楼修建成八卦形是机缘巧合,当初设计的是圆形的围楼,不料三建三倒,后来才建成全国少见的大型八卦形围楼。
琴峰书院:清雍正年间建社学于三饶镇大金山。乾隆二十年(1755年),县令宫文雅创建在城书院;1756年,易名为三饶书院;光绪三年(1877年)改名琴峰书院;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县立小学堂;1921年改为饶平县第一高等学堂。1949年后作为三饶镇中心小学。1988年,列入饶平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程建设

大的工程建设不断涌现,如:总投资1065万元的胜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告竣;完成投资100多万元的跃进、林桃塘等一批小一、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4300万元的黄岗河上游三饶段河堤除险加固工程顺利于去年3月16日上马,现已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完成堤围两岸除险加固3.2公里及河床清淤工作,闸门的基础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总投资2771万元的黄岗河上游三饶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得到省的立项;总投资510万元的三饶供水工程扩建项目得到省的立项;四方塘市场改建工程曲折中上马,进入桩基础等实质性建设。通过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的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

二、营造理念对易学的运用

建楼之初,规划为圆形,但三建三塌,后请勘舆师勘察,认为此处是蟹形地。灵脉从待诏山“高栋”延伸至此,结成螃蟹形象,前有两土墩似蟹眼,后有两坑池可蓄水养生,周围稻田连陌似片片莲叶,蟹浮其中,是为活地。楼筑其背,动辄倾塌。故应改圆形为八卦形,取其八角四隅,照应四围的山脊峡谷,使其能量场与周围山陵河流的能量场感应共振,成为一体,台风地震也不为所动。楼因此便如愿建成,而且长久巩固。整个楼体也以八卦形布局,中为太极,八面三进为爻画,其间阳沟阴涵为阴阳之合,楼之八角八边,井之32眼,房之72间,梯之112架,皆以八为倍数,都符合易学之象。这些来自易学的理论,过去被批判为唯心主义迷信思想,可现在的名牌大学却建立专门学系作为科学研究。如是,则该楼对易学的运用应是值得研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