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枣庄市地图 > 薛城区地图 >
沙沟镇地图
沙沟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主产

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兼产水果、鱼类等。山东快书创始人戚永力出生于此。

工业发展

沙沟自古商贾云集,集镇商贸是沙沟的传统产业,镇区面积2.44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1万人。沙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大的农贸市场,使沙沟商贸流通具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70年代沙沟的商业销售额曾列原扬州地区乡镇第一。经过数年的发展,现已形成粮油、水产品、蔬菜瓜果、生猪、建材、鱼需物资、小商品等7个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达20亿元。沙沟水产品批发市场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淡水鱼产地批发市场,年销售水产品15万吨,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并远销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国家。全镇拥有粮饲加工、食品加工、服装加工、能源配件加工、塑料制品等行业的系列产品100多种,初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外贸出口为主的特色加工业体系。全镇境内路、水、电、邮等基础设施良好,教育、卫生等设施配套齐全。集镇开发区1.85平方公里,区内设有工业集中区,可提供工业用地300亩,并实现“五通一平”,成为沙沟对外招商引资的平台,是中外客商投资的热土、创业的乐园。

历史沿革

沙沟镇历史悠久,古时归盐城管辖。早在公元前206年,汉刘邦封关,赐陈琳为刘琳,封为射阳侯,死后葬此,所有当时有射阳村之说。后来兵荒马乱,来沙沟避兵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觉得这里太平,纷纷在此定居,小村子便成了小镇子。由于当时镇子周围和镇中都是河沟小溪,故名曰沙溪镇。明朝正德9年,沙沟出了个进士,姓万名云鹏。据《盐城县志》记载:“万云鹏,正德时人,守湖州,副湖广,按察浙江,布政福建。既归里,闭门著书,风节骄然,人谓:布政凛凛,若天山之雪。”由于他一生为官清正,洁白无遐,受到了故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死后,为了纪念他便将沙溪镇改为石梁镇了。到了明末清初,因为石梁是明朝的官员,用他的名字做地名显然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清朝地方政府根据镇子沟河纵横的特点,将石梁镇改为沙沟镇了。沙沟镇从清朝开始一直设有巡检司,负责周边地区的治安维护。民国出版的《盐城县志》还载有民国8年,沙沟建市之说。1945年春节后,沙沟第一次解放,同年3月9日,沙沟建市,隶属于苏中行政公署。1946年7月,苏中二地委改沙沟为县。后沙沟撤县划归宝应,1947年又划归高邮县。1949年5月沙沟正式划归兴化管辖。

基本信息

沙沟镇总面积84.5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辖沙沟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和东五、西五、郭洼、杨庄、狄庄、潘庄、袁河、乔庙、戚庄、古庄、李庄、东郭、西郭、黄楼、班井、关庙、杜塘、黎旭、唐庄、李楼、庞庄、马关、界沟、袁沟、吕沟、董庄、前刘、后刘、上殷、下殷、曹沃、茶棚36个村委会。原南常乡辖34个自然村楼窝、后北常、岩湖、张庄、城子、柳河子、李庄、郑官庄、三清观、小营、埠上、小窝、小张庄、西南庄、庙庄、圩子、殷庄、大窝、袁庄、龚庄、关帝阁、祁庄、邵楼、隋河、杨庄、李店、小南庄、南常、时庄、东界沟、小北庄、东庄、中北常、前北常。

资源优势

在72平方公里的版图上,省级航道下官河穿境而过,市级航道李中河、宝应河蜿蜒其中,兴沙、盐沙、界临沙公路东连宁盐高速,西接京沪、淮江高速,距新长铁路仅35公里、盐城机场50公里,南行80分钟可达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州港,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受上海经济圈辐射。沙沟镇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016毫米,平均日照2620小时;境内水网密布,适宜淡水鱼、虾、蟹养殖和莲藕等水生经济作物栽种。由于生态良好、水质优良、沙沟的水产品一直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沙沟水产品批发市场是周边地区近百万亩水产品的集散地,年销售淡水鱼15万吨,销售网点分布全国各地,并远销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此外,沙沟还是全市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作为一座千年古镇,沙沟自古以来商贸流通十分繁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革命战争年代曾经设市建县,其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至今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近年来,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全镇上下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以农副产品加工、外贸出口为主要特色的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沙沟多湖荡河泊,盛产粮油、鱼虾、蟹鳖、菱藕、鸭鹅等农副产品。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使得苏南、安徽等地的商人纷纷到沙沟经商,使得沙沟商贾兴旺,贸易兴隆。直至民国初期,沙沟较大的行业有当典、南北货、土烟、绸庄、酱园、药店、米行等。加之镇上环境优美,小桥流水、庙宇众多,各行各业兴旺发达,所以自古素有“金沙沟”之称。

古镇文苑

沙沟益民巷位于千年古镇沙沟的后大街,全长100米,宽1.7米,南接镇区居民区,北临后河清水码头。整条巷子楼房耸立、青砖黛瓦、座座屋脊高翘,门前墙砖浮雕,狭窄幽长、古色古香。益民巷初建于嘉庆20年(1780年),距今已约有200余年。当时名为儒学巷。沙沟姜氏儒学总部在该巷巷底偏东处的北张仙祠内。在北张仙祠西边十多米,还有一大户院宅,该院四合头,大门朝西,整个建筑很有气派。该院的主人叫赵鸿儒,是赵氏家族儒家之首,他常带领赵氏儒派到文庙与姜氏儒派汇文赛诗,在这当中,常有因观点不同发生争论,加之自古以来沙沟姜赵两大家族矛盾重重,两大家族在商业、文化等领域内都在明争暗斗,双方均想争个上风。因而矛盾不断加深。后来,赵氏有三户在巷中建豪宅,为赵氏儒学展现雄威,企图在文学上超过姜族。姜氏第16代孙姜益吾的上祖在巷南建一大宅,叫姜氏龙庭,有盖赵之意,他住巷头如鹤立鸡群,且与盐城官员来往,专与赵姓打笔墨官司。他拉拢宋氏在巷头东侧建房,共同与赵儒相搞到底。民国初年,战争不断,时代变迁,民主冲儒,儒学锐减。儒学巷内有数户出于种种原因弃宅去扬州,更有两户卖房给它姓。此后,有二户江姓问卦建房,在巷底建宅。陈玉成祖父在巷南也建一高宅,门不开在巷内,意在不与姜赵争锋。其后儒学无人问津,儒学巷也亦随之消失。民国初年,沙沟始设邮局,当时邮局的位置就在益民巷南对面,故人们习惯性称此巷谓“邮局巷”。文革前期,巷内住了好几户基层干部,一心为心谋利,在群众中口碑颇佳,在以后的巷名普查变更中遂被改为“益民巷”。沙沟益民巷古宅成群,共有16户,百年以上民居有13户。其中有5户房屋布局呈四合楼,中间一方天井,集中体现了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且目前大都数房屋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水乡建筑史的最佳历史实物,非常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