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遵义市地图 > 遵义县地图 >
沙湾镇地图
沙湾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文化

沙湾镇是一个具有800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璨的文化。沙湾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文化积淀丰厚。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何氏三杰”,诞生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等传世名曲;沙湾留耕堂、宝墨园、三善古庙群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沙湾飘色不愧为名闻遐迩的民间艺术瑰宝;还有醇香诱人的传统小吃——姜埋奶……。沙湾因此面享有“文化之乡”的美誉。1998年以来,沙湾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广东醒狮之乡、广东飘色之乡、广东省体育先进镇、广州市高标准文明示范镇、广东省文明示范镇和2000年广东农村综合实力“经济强镇”。2005年9月16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来说,沙湾镇是广州唯一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广东最早通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审的两个镇之一(另一个是吴川市吴阳镇),沙湾镇,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优势,合理的城镇布局,快捷的交通网络,优越的投资环境,精心打造着一个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环境。沙湾镇委、镇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线的同时,狠抓文明城镇创建工作,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促进镇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001年10月,沙湾镇被中央宣传部等5个单位联合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称号。

社会事业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充分认识镇情的基础上,按照“内抓扶贫开发,外抓劳务移民”的指导思想,以改善基础设施为主,实施了中小学教学楼、医院办公大楼以及乡村公路、梯田、田间道路、农贸市场、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全镇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部分村向小康迈进。

文化教育

沙湾镇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殊荣。该镇各级对教育投入达3亿多元,上省一级学校(园)三间,上广州市一级学校(园)二间,全镇16所小学教育质量达全优档次的占87.5%。

经济状况

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盛产水稻、玉米、烤烟、蔬菜(辣椒、洋荷、大蒜)。烤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以养猪、羊、牛、禽为主。工农业总产值3.3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6亿元,工业总产值2.1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2.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00元。镇内交通便利,水电供应充足,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纵横交错,公路四通八达,煤矿资源丰富,现已有鲁家坝煤矿、五一煤矿、新材料加工厂等17家企业落户沙湾,每年可创煤碳税费达百万元。镇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喀斯特地貌特殊明显。特别是位于仙人山脚下的板水沟峡谷风光更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还有远近闻名的中世纪古军事城堡海龙囤与我镇相邻。全镇有可供开发利用的草坡、草地3000公顷,非耕地2000多公顷;有杨梅、板栗、方竹笋等丰富的野生资源;仅建设村境内年产方竹笋就达200余吨。还有天麻、杜仲、板蓝根等中药材的种植也将成为我镇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民展观、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全镇经济发展为大局,拓宽视野,强化功能,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实现五大提升”,“以四强四重四突破”为抓手,“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线,着力建设三大机制(党建工作责任、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党内民主政治),筑牢三大工程(能人兴村、党员关怀、便民服务),筑出三大载体(综合示范带、三关工程、远程教育),凝心聚力,抓住关键,谋求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全镇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基础设施

截止2003年底,该镇现有工作人员42人,其中领导干部7人,拥有办公大楼一幢,其中设有大会议室1个,小会议室2个,办公室24余间,有办公用车3辆,电视机2台,办公电脑20台,音响1套等。2002年,沙湾自来水厂更名为中阳水务公司。几经扩建,日供水量从1.1万立方米增加到2万立方米。供水管网1.7万米,满足了城区生活用水。1999年,峨沙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城区煤改气工程全面完成,年输气能力达145万立方米,用户3000余户。2006年开通美女峰至丰都庙、沫江电站至沙湾火车站两条公交线路,20辆公交车投入营运,方便了群众出行。

农业产业

为了全面建设小康村镇,今后,镇党委、政府将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蔬菜、林果、药材、劳务、养殖业为主,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到2010年左右实现村村通公路,中小学开通远程教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环保、立体和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的路子;以建材、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人为本的公民道德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本地主要商品(或行业)

煤炭、烤烟、辣椒、洋荷、大蒜、牲畜、杨梅、板栗、方竹笋、天麻、杜仲、板蓝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