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镇地图
西坪镇相关地区地图:
和谐西坪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投入资金700万元,扩建8所中小学校舍6760平方米,改造危房3所1350平方米,完成安溪五中、西坪中学、中心小学、西源小学、柏溪小学的多媒体教室和电脑室建设,有10所小学实现“十配套”。2006年12月解除市级计生单列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由2004的62.71%增至2006年的83.9%,惠及2467人次,参保农民获得补助达263万多元。投入150多万元,实施造福工程、农村低保、五保户生活补助等,直接惠及667户1113人。精神文明建设效果明显,留山村、柏叶村被评为2003—2006年度县级文明村,留山村被评为2004—2006年度市级文明村,西坪工商所被评为2003—2006年度县级文明单位,西坪卫生院被评为2003—2006年度县级文明窗口。
地理气候
西坪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无霜期270—300天。年均气温为14.5℃—15.2℃,>10℃年总积温4400℃—4600℃之间。全镇年降雨量1000—1100mm,降雨日数在120天以上,相对湿度80%上下,光资源在全国属低值区,年平均光照时数1145.7小时,日均3.14小时。
茶业工作
西坪是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县乌龙茶的主产区。2006年底,全镇茶园面积2467公顷,茶叶总产3430吨,社会销售总产值达3.96亿元,以茶为生或涉茶的人口占90%以上,茶农的茶业收入比2004年增长20%以上。2005—2006年,西坪坚持打品牌拓市场,茶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茶叶特色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抓品牌建设,提升知名度。把各种质量管理认证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引导茶企从卖名茶向创名牌的方向转变,为企业提供用地、审批、信息等服务。加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八马、南尧、超凡、日春4家茶业有限公司获国家绿色食品使用证书,大宝峰茶叶有限公司等3家茶园基地获得有机茶认证证书,全镇获中国绿色食品和有机茶2项认证达10家,居福建省产茶乡镇首位。在2005年中国“三绿”工程办公室评定的放心茶品牌中,西坪入选4家,其中“八马”还获全国十大放心畅销茶品牌。柏芳茶厂等8家获ISO9001,八马茶业通过HACCP认证,有3家获安溪茶叶知名品牌,4家获原产地保护使用标识。两年间,有9家茶叶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销售额上千万茶叶企业由3家增加到7家,其中八马茶业有限公司达5000万元以上,进入中国茶叶排行榜10强,为福建省唯一进入10强的茶叶企业。2006年11月“魏荫”牌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6年12月“八马”牌、“日春”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茶事。此外,恒发茶厂为泉州市知名商标。抓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每年举办8期以上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人次达1500人次以上。2006年启动千人培训工程,举办茶叶栽培、管理、加工、销售和农残控制、安全质量、生态茶园等为内容的培训班,建立3个科技示范村,开展茶叶初制大赛,评选制茶能手、科技示范户,以科技提高茶叶品质。有近百人获国家级评茶师、评茶员和县制茶能手称号,居全县首位。抓质量建设,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优化产业品种结构,西坪镇稳步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建设生态茶园800公顷,改造劣质低产茶园200公顷,改植换种80公顷。针对欧盟、日本的绿色技术壁垒,开展“茶叶质量卫生宣传月”活动,实行生产资料专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指导龙头企业和村茶业合作社,建立源头可追溯质量制度,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农残。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生产基地,八马实施和建立了农业部GAP项目——国内唯一的乌龙茶质量全程控制生产体系,八马的西坪茶为福建省率先顺利通关日本。通过推行夏暑茶空调制茶技术,提倡种茶、制茶分工专业化,提高制作技术等多项措施,使农民得到实惠。抓QS认证工作,确保茶产业健康发展。国家把茶叶列入食品安全准入认证的名单,并将在2007年开始实施。对此,西坪镇高度重视,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培训、分发资料等形式,把QS的内容、意义、申请程序、实施时间宣传到每个企业,并及时做好通报工作,加快认证步伐。至2006年底,八马、柏芳、雾山等11家企业通过国家QS安全质量市场准入认证,认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抓特色制法,再显西坪茶乡风采。按照“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茶业发展新方略,引导茶农坚持走传统正味的道路,在“中国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高峰论坛”茶王赛上,西坪获得浓香型铁观音茶王等5个奖项,以此为契机,加大纠偏(偏离乌龙茶的传统工艺)力度,宣传推介传统正味做法,茶叶质量提升、价格上扬,带来了企业增效、茶农增收的明显效果。2006年秋茶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近20%,茶价创历年来最高。抓市场开拓,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参加县组织的活动和茶博会、茶王赛等茶事活动,镇政府经常性举办茶王赛、初制大赛活动,组织参加省、县茶叶协会组织的广州、长沙、福州、上海等地的茶事活动,有55家企业获得茶王赛、名茶评比奖项。2005年,魏荫、八马茶业分别获安溪铁观音“神州行”西安、北京铁观音金奖;在2006年11月“中华茶文化·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高峰论坛”茶王赛中,雾山茶业有限公司获铁观音浓香型金奖茶王称号。抓茶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力。以文化促进消费,把企业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融入铁观音文化,进一步完善铁观音发源地景区、景点建设,每年到西坪的旅游人数增幅达三成。茶叶公会多形式多渠道传播茶文化,两年共出版8期《西坪茶叶》。两年间,西坪茶农在全国开的茶店由3000多家增加到5000多家,在全国培植了大批新的消费群体。
境内历史地名
(一)马泉,属平原村。在旗主林山西麓。该地山脉形似马鞍,有泉水涌出,长年不息,故称。因村位于深山密林,野兽经常出没,民国37年(1948年)村民纷纷移居台湾及其他村落而废。(二)坷田,属赤水村。在大宝山南麓。该地田地属冷水田、烂泥田,可烤干,故称。因气候严寒,又缺水,清代期间村民先后移居加垅、乌石墘、赤水寨、大墓角等自然村落,有的迁居台湾,从而成为废村。(三)格顶,属柏溪村。在君排山南麓的山口顶部,故名。民国9年(1920年)2月,因耕作不便,村民移居西坑自然村而废。(四)跑马坪,属盖竹村。在加怀石山北麓。该地山坡平缓,又有广阔草场,类似跑马场,故称。由于地处偏僻,生产生活不便,1982年2月村民1户13人迁入盖竹而废。
基础设施
建并撤后,镇党委、政府加快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现已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和加密卫星电视,安装电话近800多门,现有移动通讯用户上千户,收看有线电视用户达2000余户,其中加密电视用户300余户,沟通了西坪至湄潭的角口公路,改造了西坪至团溪的公路,使通车时间缩短到15分钟左右。全镇公路里程近100公里,公路密度0.75Km/KM2。现全镇拥有学校21间,学生人数达到7400多人。镇卫生院1间、门诊5个、农村合作医疗点3个,拥有B超、心电图、血疗等医疗设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向合理化发展,西坪正以崭新的姿态跨入新世纪。
矿产
西坪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硅矿1.5亿吨、锰矿3000万吨、煤1.2亿吨、铁锰矿24万吨。其中大同硅矿场储量5018万吨,含Sio293.01—99.55%、Fe2030.08—1.92%、AL2030.41—4.02%,是玻璃工业冶炼和结晶硅的优质原料,另有一定数量可开发的溶洞以及湘江河等旅游资源,最有开发价值的是竹山境内的洪水大洞和厂上村的冰仙洞。
基本信息
西坪镇是大同县所在地,总面积86386亩,其中耕地面积38690亩,水浇地14400亩。全镇有11个行政村,3838户,11292人,男女劳力4970个,村固定资产达1647万元,人均占有1458元,村集体积累达1717.5万元,人均占有1520元。一九九八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达7560万元,人均纯收2678元,一九九七年被大同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镇,其中西坪、水头两村实现了中级小康村。西坪镇是一个典型的靠城郊型经济发展起来的乡镇,农业上实施两大基地企业,其一是以宫堡为中心的8500亩地膜玉米基地建设,年产量860公斤,其二是以西坪、水头为中心的6000亩蔬菜基地建设,其中发展日光温室250栋,年产菜18100万斤。乡镇企业上,重点抓了镇办二砖厂和水头地毯厂两个骨干企业,年可创收40万元,与此同时着重对昊天寺火山遗景点进行旅游业的开发。素有“黄花之乡”美誉的大同县西坪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坚持项目强镇、产业兴镇、商贸富镇、旅游活镇、民主固镇的发展方略,全面有效地推进以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新风尚、新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村镇建设,全镇形成了社会进步,环境良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