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县地图
沈丘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名人
窦画村:窦画村名书成,沈丘县槐店镇人,清道光年间拔贡。善诗文,喜收藏,好交游。有诗集传世。当时名士有"项城三杰”,即窦画村、王丹君、高老勉;民谚曰:“老勉不如丹君,丹君不如画村”,名震其时、甚有影响。窦画村去世后,学生立碑以为纪念,并由此扩建为窦氏祠堂(后因城建拆除)。项城袁家与沈丘窦家世交。袁保恒赠与名士窦画村对联,上联:园中草木春无数,下联:笔下波澜老欲平。落款:画村老伯大人属正,筱坞侄袁保恒。袁保恒,1827——1878,字小午,号筱坞。项城【今河南省项城县】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刑部侍郎。卒谥文成。筱坞少随父甲三治军,谙练武事,曾先后佐李鸿章,左宗棠军幕二十余年。诗不多作,往往于俊伟之中见悱恻之情。为袁世凯叔父。李鸣钟:李鸣钟,字晓东,出生于1886年,河南沈丘人。1909年毕业于陆军随营学堂,辛亥革命时在冯玉祥营任排长。滦州起义失败后,随冯到陕西。1916年授步兵上校,1917年任步兵团长,并授陆军少将。1921年升任步兵旅长,兼归德镇守使,并晋授陆军中将。1922年任第11师第21旅旅长,豫东镇守使。1923年11月,授将军府刚威将军。1924年任第8混成旅旅长;10月任国民军第1军第6师师长。1925年1月至1926年1月任绥远都统、善后会议议员,授陆军上将衔,兼任西北国民军西路总指挥。在任期间,选贤任能,严惩贪官污吏,整顿财政;修路种树,创办五族学院、包头二中、职业学校、女子师范、全区图书馆、古物陈列室、通俗讲演所、平民学校等;建平民医院、老幼救济院、妓女济良所。1926年任甘肃军务督办,未赴任。后任京师警备代理总司令兼警察总监。1927年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任郑州市市长;3月,任第2集团军总指挥,后又任西北政治工作委员会委员长;9月,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国军编遣委员会委员兼遣置部主任。1930年任鄂豫边区绥靖督办。1931年任第22路总指挥,第30师师长,后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48年2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
乡镇典型
莲池乡莲池乡位于沈丘县城南7公里,东连石槽集乡,西与项城接壤,南临范营乡,槐刘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境域96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96万亩,总人口47920人。主要经济特色:莲池乡矿山配件加工业是个体私营企业的主要产业,为莲池乡的经济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莲池乡被誉为“钻头之乡”。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培训为手段,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大力抓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一、调整种植结构,调整粮经比例,努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二、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饲草资源,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以现有的养牛,养猪,养鸡,养羊专业户为培育重点,引导他们加大投资,科学管理向外辐射走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三、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更新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地为莲池乡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制订优惠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到莲池乡投资兴办企业,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引导帮助个体私营企业特别是矿山配件加工业更新观念,解除封闭,实行横向联合,走集团经营,规模经营的道路,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驾驭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付井镇沈丘县付井镇地处豫皖交界,东邻安徽省界首市,北傍漯阜铁路和漯周界高速公路,黄金水道沙颖河及省道豫S20线穿境而过,建有年吞吐量为40万吨的码头两个,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万亩,辖31个行政村,365个村民组,人口7.2万人,先后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六好乡镇党委、中州名镇、重点镇和环境优美小城镇。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0.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4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85元,是周口市综合实力“十强”乡镇之一。
地方特产
李老庄乡;月饼、果品,槐山羊板皮、“顾家馍”,小磨香油、牛肉干、土豆,赵德营镇:硬面馍(袁世凯时代贡品)、小磨香油,付井镇:金丝猴糖果,九里白菜,吴营豆腐,留福镇韩庙村:纯手工红薯粉皮,历史悠久。刘庄店镇李楼村:麦芽糖,有数百年历史。新安集镇三大夫营村:祖传接骨膏药。老城镇:“兆丰”酒为乾隆御笔;“兆丰”酒、“顾家馍”均为清代贡品。刘庄店镇:槐山羊板皮。卞路口乡:“龙井贡酒”。莲池乡:肉盒子,为沈丘一绝,在整个沈丘都小有名气!,槐店:马五牛羊肉、王兰烧鸡。周营:老韩烩面,天方糕点、马四糕点:结婚、过年家家必备的礼品,河南炸馓子、炸麻叶、炸丸子都是河南小吃一绝!自然资源
沈丘县农副农品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芝麻、瓜果等;特色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已具规模,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基地、生猪外贸出口基地、槐山羊板皮出口基地、黄牛生产基地和揪楝树生产基地。沈丘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油菜籽、花生、芝麻、黄红麻;森林覆盖率21.4%;主要树种有泡桐、杨树、槐树、柳树、榆树等。土特产有熏羊肉、山羊板皮等。名胜古迹与历史名人
李鸣钟,李鸣钟,字晓东1886年生于于沈丘。冯玉祥前期两大主要助手之一。辛亥革命时在冯玉祥营任排长,后随到陕西。自滦州起义,历经反对帝制、计伐张勋、直奉大战、推翻曹锟的北京政变,直至参加北伐,均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1916年官阶步兵上校,1917年任团长,授陆军少将衔。1921年升任步兵旅长兼归德镇守使,晋陆军中将。1926年任绥远都统、善后会议议员,授陆军上将衔,兼任西北国民军西路总指挥。在任期间,选贤任能,严惩贪官污吏,整顿财政;修路种树,创办五族学院、包头二中、职业学校、女子师范、全区图书馆、古物陈列室、通俗讲演所、平民学校等;建平民医院、老幼救济院、妓女济良所等。在西北地区,李鸣钟口碑极好。后任京师警备代理总司令兼警察总监。1927年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任郑州市市长;1930年任鄂豫边区绥靖督办。1930年中原大战前夕,李鸣钟极力反对这场不义之战,为避免卷入战祸,他自费出国游历,归来后曾退出军界一段时间。1931年吉鸿昌下野,李鸣钟又兼任22路军总指挥和33师师长。后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38年被任命为河南省政府委员,兼任河南省赈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又委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实为空衔)。1945年,抗战胜利后兼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高级顾问、花园口堵口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为河南的赈济和水利事业竭尽其责。1948年2月李鸣钟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李鸣钟作为军政要员和社会活动家,以厚德载物的襟怀维护回汉民族和睦相处。他的祖上是回族,因此他很崇德尚义,经常出面消除民族隔阂,历史上槐店的回汉两族如出现矛盾,他就出面调停。解放前夕,李鸣钟携家人迁居上海,当时上海五马路、英华里(樱花里)一带,住有因避乱逃荒在此栖身的回民老乡两、三千人,老乡中相当一部分为李鸣钟的“李氏宗亲”,李鸣钟常与老乡聚会。李鸣钟生活中保留有与回民类似的习惯,如他一生从不饮酒抽烟,但他有两样嗜好,一是习武,二是喜唱京剧。国民党当局给他送来船票和飞机票,劝他出逃台湾,被他毅然拒绝,留在上海等待解放。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却因病在苏州遗憾去世。沈丘槐店清真寺: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原名“至元寺”、“老寺”。坐落在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东关。据《沈丘县志》载:该寺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由元初西征时来华的波斯人阿力所建。明嘉靖三年(1524)重修,后因西北回民迁居该县而加以扩建。明崇祯年间遭兵燹。清顺治以后,山西洪洞籍马辉及子孙又陆续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完工。该寺坐西面东,呈长方形。占地面积907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属中国殿宇式古典建筑。主要建筑分正门、过殿、礼拜殿、望月楼,排列于一条中轴线上;女殿、讲经堂、阿訇住房、沐浴室对称分布两侧。寺北院有园林1处。全寺院房舍共计63间,取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终年63岁之意。正门为牌楼,上悬清康熙年间进士马朝轩亲书“清真寺”匾1块,两侧为南北便门,门上各书“周中规”、“折中矩”,意在陶冶穆斯林情操,使之言行合乎规矩,以求静心诚意。正门内南北边墙处立有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碑共13通,均记载于寺史。过殿3间,中为廊亭,雕梁画栋。正中悬明朝巡抚使巴图鲁·哈速鲁题“道源无极”匾1块。讲经堂排列了礼拜正门外两侧,南北各3间,为长廊出檐厢房式建筑。南北讲经堂各悬“德步桑林”、“功补造化”匾,为清光绪二年(1876)伊玛目杜宽所题。主体建筑礼拜殿由卷棚、殿厅、套房、耳房、望月楼浑然构成,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殿厅内有12根红漆顶柱,下铺地毯,可容纳1000多人礼拜。大殿中央悬挂阿、汉两种文字匮两块。中文匾书“道遵独一”,为清廷侍卫马廷襄所赠,阿文匾书有库法体“泰斯米叶”。殿前左右明柱上刻有清康熙年间著名书法家李润科亲书对联1幅。上联:“狱海火烈要是欲火占捻”;下联:“考赛(即《古兰经》所指天堂中河流名)水甜究从德水发源”。礼拜殿正门上悬匾“事有真宰”。由大殿北口旋梯可登望月楼,楼高3层,顶层为宣礼阁,楼顶翘角飞檐,雄伟壮观。据寺存古碑记载,该寺为豫东始建第一座,其建筑格局独树一帜,吻兽装饰和雕刻图案精美。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该寺部份建筑被毁,寺内所藏珍贵手抄本伊斯兰经典、13通石碑亦遭毁坏。1980年主体建筑得到修复。
华佗冢:沈丘县有个村叫华佗寺,村后靠沙河。沙河岸边有个冢,叫华骨冢。传说,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埋葬在这里。东汉帝(公元147—公元167年)年间,项县(即项城县)一带瘟疫流行。正巧华佗带领樊阿、吴普几个徒弟,游乡行医经过这里。他们来到东小楼村、西小楼村时,正是这两个村的瘟疫流行得最厉害的时候。华佗和几个徒弟商量,一定要急救这两个村的病人。东小楼是个穷村,大部分患病人家无钱买药。华佗和他的徒弟们就用土方,挨家挨户给病人熬药治病。华佗真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东小楼的瘟疫就被他们治下去了。与时同时,西小楼有几户有钱人家,开始不相信华佗他们的土方能治病,请来了巫婆、神汉焚纸烧香送瘟神。十几天过去了,西小楼的瘟疫不但没有送走,反而愈演愈烈。西小楼的人眼见东小楼的病人,服了华佗的药治好了病,再也不相信巫婆、神汉那一套了,也把华佗请到他们村上。经过几天几夜抢救,西小楼的瘟疫也被华佗他们师徒给治下去了。人们都称华佗是“神医”,临走时,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华佗到了吴国,治好了吴将朱治的金疮,又转到蜀国为关羽刮骨疗毒,于是神医华佗的名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后来传到丞相曹操那里,曹操差人把华佗请到许都为其医治“头痛”,并想把他长期留在自己的身边。华佗是从民间成长起来的医生,一生以解除穷苦百姓的病痛为己任,他怎能长期留在曹丞相身边呢?他假说家里来了信,妻子有病需要他赶回去治疗,曹丞相只好应允了。谁知华佗一去,再也不回许都了,仍然走村串户行医,为穷苦人治病。曹操打听到华佗的消息后,非常生气,就派人把他抓了回来,命华佗继续给他根治头风。华佗诊断后说:“丞相的头风已入内很深了,需要劈开头颅,取出风液,方可根除。”曹操一听,疑心顿生,认为华佗有害他之心,就把华佗长期囚禁监中,折磨至死。华佗的徒弟们得知消息后,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许都,买通狱吏,收殓了师父的遗体,共同商量归藏师父于何地。樊阿说:“若将师父归藏谯郡故里,官府必然追查,众位倾刻就要大祸临头,不如归藏我家——彭城”。吴普说:“如将师父归藏你家,若被官府查出,你全家性命也是难保阿?”樊阿说:“师父生前待我如子,就是受株连我也心甘情愿”。最后决定把华佗灵柩运往樊阿老家彭城。一行人跟着华佗的灵车,日夜兼程向彭城进发。一天,灵车行到项县(当时项县治所在槐店,即今沈丘槐店镇)。正遇上霪雨天气,大雨滂沱,数日不止,灵车无法继续前行,只得暂停。消息传到东小楼、西小楼,过去曾被华佗救过命的人,听说华佗的灵车停在这里,就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成群结队的人来向樊阿要求,把华佗安藏在这里。樊阿、吴普等徒弟开始不从,后来想想,天气不知什么时候放晴,气温又高,路程尚远,又不能放停不藏,于是就答应了。大家动手把一代神医华佗埋藏在沙河南岸的一块高地上。下葬那里,十里八村的男男女女,都披麻带孝给神医华佗送葬,哭声传播十里开外。封土时,有的用筐抬,有的用衣包,有的用盆端,三天三夜就堆起一座大坟冢。人们称它为“华佗冢”。后人在坟冢南为华佗建庙,名叫佗庙。不知何时,华佗庙演变成华佗寺。后来庙宇所在村庄也以华佗寺命名了。
小鼎寺:小鼎寺,位于槐店西边杨营,沙河北岸。晓顶寺供奉人祖爷、女娲娘娘。解放前殿宇林立,香火旺盛,每年春天,二月二至三月三庙会,方圆数县的善男信女前来拜神求福。解放后,庙宇被拆毁,九十年代后陆续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