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店回族镇地图
槐店回族镇相关地区地图:
建置沿革
地理上槐坊处于蔡河入的交汇处,沙颖河中游,便于商贸往来,加之回民有从商的习惯,一时间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漕运兴旺,逐渐恢复了古项昔日的繁华,成为豫东皖北商贸重镇。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槐坊建分县衙门,设散厅建制,置槐坊厅(与县平级),析槐坊周围十里以内原属沈丘、项城、淮阳管辖区域并入散厅版图。民国成立后,废散厅,区域复归三县分管。民国17年(1928),在原槐坊厅区域上,划设特别行政区(即省直特别镇),成立公安局。公安局直属河南省保安处,下设三个分局,一分局管理项城地段、二分局管理淮阳地段、三分局管理沈丘地段。民国28年(1939),改公安局为警察局。民国32年(1943)2月,河南省第七区专员公署由秣陵镇迁入槐坊,10月初迁往淮阳。1947年2月设镇,属界首县。1948年5月,豫皖苏行政公署在此建槐店市。1949年3月撤市设沈丘县第五区。1950年10月沈丘县人民政府由城关镇移驻槐店,把原属项城、淮阳与沈接壤地段及飞地、插花地并入沈丘县版图。1951年3月,建立槐店民族镇(包括槐店回民自治区和海楼回族乡)。1958年后,分别设槐店镇和槐店人民公社两个建制。1980年槐店人民公社更名北郊乡,1983年4月槐店镇改建槐店回族镇,即今沈丘县县城。平安建设
以“三队两网”建设为标志,覆盖全镇的治安防范大网在沈丘县槐店回族镇的形成,让该镇群众在祥和的气氛中喜迎“双节”的到来。“三队两网”是在镇、村、自然村建立三级巡逻队,构建镇村联防、村村联防的治安防范网络。这一做法,是该镇党委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作用,树立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而推出的举措。为做好这项工作,该镇建立健全了治安防范体系,吸纳身体素质好、政治觉悟高的200名年轻村民为巡逻队员,通过完善巡逻队活动制度,强化巡逻队员培训,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治安防范组织。针对冬季案件高发的特点,他们正确处理打击与防范的关系,做到打防结合,互为补充,实行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防范措施,广泛开展村庄巡逻、户户联防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一旦遇到案件发生,各队员和联防组织便会紧急快速地集合,共同打击犯罪分子。同时,他们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不断加大安全防范检查力度,要求巡逻队员有重点地查处非法使用、制造暴危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防患于未然。该镇建立的“三队两网”治安防范网络,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该镇由于治安防范工作做得好,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产业发展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改革政策指引下,槐店回族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团结奋进,以建设“工业大镇、农业强镇、商业重镇、财政富镇”为目标,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制革、矿山配件、纺织、造纸网业、畜牧养殖、交通运输等多业并举,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良好格局,带动全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日益壮大。2001年,全镇个体工商户3896个,民营企业1700多家,上规模的近百家,从业万余人。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产值占全镇乡镇企业产值的60%以上。农业特种种植、养殖形成规模,形成了以丰产河、高营为中心的花木繁育专业区,面积达800多亩;以小王楼、马楼为中心的棚菜生产专业区,面积达1500多亩;以大王楼为中心的蛋鸡饲养专业区,养鸡场200多个,蛋鸡存栏量14万只;以马楼、海楼为中心的牛羊繁殖专业区,槐山羊存栏4000多只;以高营为中心的生猪饲养专业区,生猪存栏达8000余头。清真特色:具有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红牛肉、“熏羊肉”声名远播,皮革加工,牛、羊皮革制品享誉海内外。2002年,该镇企业总产值达4.6亿元,销售收入4.51亿元,贡献国地两税1514.8万元。商业、财政、金融工作运行良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均为全县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