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电子地图 > 松江区地图 >
石湖荡镇地图
石湖荡镇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划分

1986年,古乡有9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个居民小组、4928户、14266人。有耕地1359.6公顷。1994年3月,撤古松乡建石湖荡镇。1998年末,全镇有耕地990.7公顷、9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5个居民小组、4379户、12601人。壮中:男性6191人、女性6410人,有土家族6人,苗族4人,壮族、白族、布依族各2人,彝族、侗族各1人。当年出生69人、出生率-1.41‰,60周岁以上老人2192人,占总人口的17,39%。流动人口104人。

迷信陋俗

一.烧香还愿,孩子顺利出生或生后体弱多病,家长则对神许愿保佑安宁,待许愿期满,备纸烛香烟到神庙里烧拜了事。二.拜佛求签:家中有嫌疑事情请神作主,求签方法是先烧香、点烛,拿签筒在香上晃来晃去,签筒经过摇晃,签就会发出来,一般有上上签、中平签、下下签,上上签表示吉利,中平签表示一般,下下签则不顺心。随着人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迷信活动已大量减少。

建造住房

建国前,富户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家造房,先请地理先生(俗称“阴阳”先生)选择风水地,然后选择良辰吉日破土动工,上梁时要放高升,抛馒头,糕,并在正梁上贴有红纸写的对联,表示吉利。开工、上梁、竣工都要设酒席招待匠人、亲友。此时亲友前来送礼,叫做望造屋。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形式的好转,社员的收入增加,建造房屋者甚多,社员建造房屋,先向大队、公社提出申请(确定地基)经批准后进行建造,建房时一般选在农闲,新房上梁时仍在正梁上贴有表示吉利的对联,也放高升,并向上抛一些粒头糖,但是造房请酒的时间不一,有的在上梁时请亲友吃酒,亲友送些礼,叫做望造屋,有的搬进新物时请亲友前来吃酒,此时叫望进宅,有的人家既请上梁酒,又请进宅酒,在建造过程中都用酒菜招待匠人和前来相帮的亲友,但酒菜不如上梁和进宅时丰盛。

李塔汇镇

李塔汇镇位于松江县西南部,东涉小横潦泾(又名坝河)、竖潦泾(黄浦江上游转折段)与仓桥镇交界,南临横潦泾(黄浦江最上游段)与泖港镇隔水相望,西沿斜墉江与石湖荡镇为邻,北倚沪杭铁路与大港镇毗连,总面积22.64平方公里。李塔汇镇以唐代李塔命名,始建于1978年3月,由城西公社(后改仓桥镇)划出8个生产大队和渔民、古松公社(后改石湖荡镇)划出3个生产大队和1个水产队组成塔汇人民公社,分设16个生产大队(其中一个水产大队)、123个生产队、一个街道。1984年4月,撤公社为乡,同时,生产大队更名为村。1986年,塔汇乡有16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二个居民小组4617户、17109人,有耕田1362.73公顷。1994年3月,撤塔汇乡建李塔汇镇。1996年1月,撤并为14村、118年村民小组。李塔汇镇三面半环水,其东有小横潦泾和竖潦泾,南有大横潦泾,西有斜塘江,东北是姚泾河、中间油墩港6条主干流,流经本镇总长19.1公里,并有纵横27条支流总长30.4公里。

节令

一.春节,农历十二月(腊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为除夕。正月初一为春节,俗谓“过年”。建国前,人们对过年非常重视。一般人家都要购办吃的、穿的以及敬神祭祖的东西(如蜡烛、香等),准备过一个愉快的年。过了腊月半,人们就忙着磨粉、蒸糕,一部分人家还酿米酒,此时贫富人家都要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从居住的环境到一切用具、衣服、被头都要打扫和洗刷干净,到了农历三十日(有的在二十七、八、九)吃年夜饭。并在灶前敬神,吃早夜饭摆酒席祭祖先,点香、烛、焚烧纸钱,到半夜开始放礼炮,以示庆祝新年的到来。正月初一开始亲友间互相走访拜年,祝贺春节,并互请吃“年酒”。建国初,过春节的旧俗如旧,到“文革”期间,一切“四旧”破除,人们的过年也草草了事,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社员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过年时也磨粉、蒸糕,办一些年货,过了腊月半开始搞清洁卫生,拆洗被头、蚊帐,到农历三十日请一些亲近好友吃年夜饭,到半夜时开始放礼炮,以示辞旧迎新,正月十五日叫闹元宵,旧时人们要挂灯结彩,称谓调龙灯,同时要吃汤圆,到田里放野火,口中还要念好口彩,表示为了迎来一个新的丰收年。二.清明,旧时一到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公历四月五日人们带着香烛、纸钱、草囤、酒菜,到祖先的坟墓前扫墓,然后将所带的东西进行祭斋和焚烧。现在实行了火化后,坟墓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已挑掉,所以无人到野外祭祖,一般人家都在家中搞一些悼念活动。三.立夏,旧时到立夏时节,人们就采、烧新蚕豆吃,并摊粉头吃,现在人们还采用。四.端午节,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要饮雄黄酒。吃粽子,门上还要挂菖蒲,据传说,雄黄酒可以驱赶毒虫,粽子是纪念古人,挂菖蒲是为了辟邪,今吃粽子的习俗仍然存在。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天晚上秋高气爽,月光特别皎洁,所以饮酒吃饼,闲谈赏月,十分有趣。现在盛行吃月饼,而且月饼逐渐高级,亲朋间往往馈月饼,以志欢快。六.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人们吃糕登高,乐极一时。今登高逐渐消退,而蒸糕吃糕,随着年景好转,还是年年盛行。

丧事

解放前的丧事礼仪比较繁杂,无论谁家死了人,立即请人向亲眷报丧,家人则为死者沐浴,修甲更衣,并请理发师前来为死者剃头,然后用门板把尸体移到中堂称“停尸”,亲眷赶到后为死者上香布(即白布)。家人晚辈穿孝服,称戴孝,孝子戴麻帽,着长白衫,其余穿白衣白鞋,腰系白带,有的则穿蓝粗布鞋,腰系白带,孝子手持哭丧棒,身束草绳,使自己处于罪人地位,以示孝子之诚。此时,请僧道做道场,超度亡灵,称做“念夜经”,至亲好友开始“磕头”吊唁,吃素饭。富户人家来客时有吹炮手吹打放炮。以示对来客尊敬。一般停尸三天后进行入棺,孝子领家人和亲友饶棺一周,向遗体告别,叫小殓,接着火殓(即盖棺),一般富户人家的棺材就停在祠堂里,三年后再出殡。穷人家在入棺这天,抬到眼外,用稻草帘遮盖,过几年后再下葬(即埋入土中)。回阳,是死者“灵魂”回家探望,日期有道僧确定。少至三天多至十五天,都是单数,家中摆一席酒菜,为招待死者灵魂和阴差,回家这一夜,死者原用的床铺及房间陈设仍复原样,过后全部撤掉。从死者亡故之日起每七天为一个“七”,分别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总计四十九天。其中“五七”是重要悼念日,也要请道僧念经超度亡灵,有的甚至大做道场,焚烧纸房(用纸扎成的小房子)。“六七”由女儿办菜供祭,做佛事,名为献“六七”,孝女孝男翻香碗,女儿祭毕回家,孝男备酒菜回敬,女儿携回之物在日落前到自己家中,否则以为诸事不利,“断七”是家祭。以上的丧失礼仪,在建国初还比较流行,到人民公社成立后,僧道都以转业,庙宇改为他用,做斋事等迷信活动大大减少,三年自然灾害时,逢到丧事也草草了事,到“文革”期间松江东门建造了火葬场,政府提倡移风易俗,提倡火葬。人民群众积极响应,至今土葬的旧俗没有了。但祭祀的旧习惯不易根除,如烧衣物、焚纸钱、穿白衣服,有的甚至披麻戴孝,送火葬场,死尸抬到拖拉机或船上时就放高升,一路行驶时还要丢纸织钱(叫买路钱),火化回来时又燃放高升,迎接骨灰盒,在车船上由孝子护捧骨灰盒,回到家中供在桌上。一般亲友前来吊唁,都以钱代礼。主人备酒菜招待亲友叫“吃素饭”。火化后,也要过“回阳”和七个“七”。但是现在的“回阳”“过七”形式上比较简单。第三节

婚配

建国前,男女青年婚事必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事过程封建迷信色彩浓厚,礼仪繁琐,一般过程有:托媒说亲,合八字,定亲(订婚)、压贴、换帖、送彩礼、结婚时男家再拿礼(彩礼)最后完婚(结婚),结婚时有钱人家的排场比较大,双方均设盛宴接待亲友,俗称“吃喜酒”,多数贫困人家,结婚仪式比较简单,婚礼过程有接嫁妆,迎新娘,吃富贵茶,送房,开脸,拜堂,几天后,回门,复门。旧时还有幼年定婚,指腹为婚和娶童养媳的习惯,有的人家无力举行结婚仪式,男方与女方商量好日脚,然后有男方请了亲友,组成抢亲队,到时把女青年用抢的形式接到家中。建国后,由于党和政府制订了婚姻法,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做到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提倡晚婚,计划生育已成习惯,现行婚配有以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