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电子地图 > 松江区地图 >
泗泾镇地图
泗泾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该镇在北宋形成村落,最早叫会波村,南宋改名七间村。一直到元代中叶,因外波泾、通波泾、洞泾、张泾四条泾水汇集于此,才正式取名为“泗泾”。元末文学家陶宗仪挈家来此隐居,在泗水之南构筑“南村草堂”;藏书家孙道明则筑“映雪斋”于泗水之北。元代后期始成集镇,称“泗泾里”。明正德年间改称“泗泾市”。七宝徐寿出资沿蒲汇塘北岸构筑石桥9座,七宝、泗泾间交通遂便,镇的规模日益扩大。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泗泾塘上“普渡”、“福连”和“武安”3座3孔石拱桥相继落成,塘南塘北连成一片,市面日旺。清代,石板街道两侧商店栉比,楼房对峙,镇上“百业辐辏,户口繁盛,街巷纵横,桥梁相望”。附近农村盛产“薄稻”,兼有“香粳”等各种稻米,该镇米市素盛。抗日战争前夕,沿河下塘有米行(店)37家,碾米厂12家,米市交易量最高日达2000余石(约158吨),成为东乡18个集镇的主要大米集散地,交易范围远及上海、南汇、川沙等地。该镇在抗倭、清兵南下、太平军进攻上海、抗日战争等时期,屡遭战祸。特别是日军入侵,镇上房屋被毁2/3,东半镇几乎夷为平地,常住户口锐减。抗战胜利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市面仍未恢复。

城镇建设

泗泾镇是上海规划重点建设的中心镇之一。近年来,泗泾镇的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工业发展规模化、房产开发高档化、集镇建设功能化、农业发展都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稳二进三调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新时期泗泾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格局。泗泾城中新城规划建在轻轨“申松线”泗泾站周边,面积为三平方公里。新镇兴建古浪路、江川路、开江路三条观景街,同时规划建成泗泾塘滨江景观大道。老城镇区规划四平方公里,以保护与改造并举的方法,建设开江路步行街,沿开江路、泗泾镇两侧的核心区进行改造,形成集商住、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江南水乡特色,致力于恢复泗泾水镇、古镇、府镇、市镇的面貌。到2005年镇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8平方公里,形成以开江路为轴线的古镇区,以泗陈路为轴线的高档别墅区,以鼓浪路为轴线的商务区;建成轨道交通9号线泗泾新城一期工程;全镇实现便捷的城市道路,并形成“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加快老镇区改造步伐,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以房产开发为重点,老镇改造为依托,逐步带动商业发展和旅游开发,逐步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镇区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基本实现城市化。

社会事业

1985年,全镇共有商业、服务网点130个,经营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社会零售总额4021万元,农贸市场成交额203万元。镇周农户有养鸭习惯,泗泾鸭蛋名噪苏沪。此外,还腌制皮蛋,著称市郊。沪松、沪昆公路线经镇东斜走西南。泗泾塘横贯镇境东西,塘上3座大桥连通南北,河流为弱感潮河,水陆交通便捷。泗泾邮电支局设在镇中,建筑面积557平方米。1985年有职工36人,设邮票代售处22个,邮筒20只。有自行车邮路4条,总长106公里,委办邮路2条,总长67公里。有电话交换机容量400门,实装话机347台。全年订销各类报刊219.4万份,杂志1.4万份。邮电业务总收入近27万元。泗泾医院在1958年由5个联合诊所和1个血吸虫病防治组合并而成。1970年12月更名泗联公社中心卫生院,1979年6月升为县属医院而改用今名。1985年该院占地面积10866平方米,建筑面积5909平方米,共有医护人员268人,病床170张,设有各科门诊等13个科室,担负着附近乡镇约12万人口的医疗任务,每日门诊人数平均约500人次。1979~1985年,全镇新建公房2.82万平方米,超过解放后29年总和的1倍以上,人均居住面积8.04平方米。

区位优势

泗泾镇水陆交通非常方便,三横两纵公路都贯穿泗泾。三横有沪松公路、沪青平公路、泗陈公路。两纵有方松公路、方泗公路。距虹桥机场10公里、市外环线6公里、市中心环线6公里、市中心人民广场27公里、距松江(杭州方向)入口10公里、距南京方向高速公路入口约12公里。水路有淀浦河和泗泾塘,通航能力在300吨级,可直通黄浦江。距张华浜国际集装箱码头约45公里。轨道交通9号线是上海“十五”计划重大工程,目前建设中的“申松线”是轨道交通9号线的一期工程。“申松线”北起徐汇区的东安路南至松江大学城。泗泾有二个站点,处于“申松线”的中段。泗泾镇作为千年古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上海的四大历史名城之一,且历史最为悠久,堪称“上海之根”。古镇基本保存了传统水乡市镇的河街格局和部分传统建筑,区内还有史量才故居、清末民初名人住宅和民居、传统店铺、古桥等建筑,反映了松江地区传统水乡民居的风貌。

特色小吃

阿六汤圆:泗泾人都知“阿六汤圆”好吃,但却也深知这种汤圆难做,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家做来吃,小吃店里也难有得卖,整个泗泾镇上只有一两家店做“阿六汤圆”。怪只怪,“阿六汤圆”的工艺实在考究:选上等精白糯米,须经过水磨(挂粉);肉馅选用纯精腿肉,剁成细碎肉糜后再拌以麻油、生麻粉,并入预先用肉皮熬成的冻;手下功夫搓、揿、,揉、捻、捏都恰到好处;火候掌握适中,煮熟的汤圆只只饱满剔透而皮不破,馅中肉皮冻经煮后正好融成一包汤汁……真可谓“一步走错,全盘皆输”,小吃虽小,但用料、做工、火候样样马虎不得,要制作得地道美味,难度并不低于普通菜肴,而且重在价廉物美。
广利粽子:在泗泾镇上,“广利粽子”家喻户晓,它曾由镇上延寿斋店经销,店主周广利(实际上由其妻子操作),创设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广利粽子在松沪一带一直销路很好,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徐家汇孝友里口及南京东路浙江路口土产公司都设有代销处。说到广利粽子,镇民都十分自豪,说是外面“著名”粽子再多,也只,爱吃本地粽子。缘何?原来广利粽子的确有些独特:呈长方形,用丝草紧紧结扎,每只都重1两,有骨头粽和肉粽两种;粽内肉也特别,有红白两条,一肥一瘦,因而吃起来不生硬,酥松香气浓郁;煮粽子的汤是“老汁汤”,不时加水但不换汤……现在广利粽子的传人已不在,但粽子配方和手艺却传了下来,泗泾镇上王佩华的广利粽子店,已成为众人眼中的一块招牌。而且另一家“张小妹粽子”也不容忽视,两家竞争相当激烈,记者采访时,两家店主还忙不迭“推销”自家粽子。当地居民说,其实口味差不多,说不清哪个正宗。
泗泾羊肉:泗泾羊肉,香嫩入味,拌以甜面酱进食,上口鲜美,在夏季大伏作为进补食品,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礼品。
泗泾小笼:泗泾小笼造型精巧,鲚鱼口,荷色肚。这种小笼包子外表白净光亮;内馅肉嫩而结团,汁多而不腻;一咬一口汤,味鲜纯真。泗泾小笼上市以来,深受广大城乡居民青眯。上世纪80年代,有个王姓师傅,携泗泾小笼去松江参加评选,引起一时轰动,他因此被挖去做了一家涉外宾馆的点心师,泗泾小笼走出了泗泾镇。如今在松江,泗泾小笼广受喜爱,很多人打起“泗泾小笼”招牌,但其实并不正宗。对此,有人开玩笑说,这也说明“泗泾小笼”招牌好,名气越来越大了,只要招牌在、特色在,英雄何必要问出处呢。

科教文卫

泗泾镇现有5所学校:1所完中、2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成人学校。松江区政府、松江区教育局、泗泾镇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泗泾镇教育的发展。2003年搬迁泗泾小学,旧校舍占地不到10亩,新校舍占地40亩,校区面积翻二番。2004年泗泾镇幼儿园搬迁,原幼儿园占地5亩,新幼儿园占地15亩,新建园舍设备设施堪称市级一流。松江四中改建扩建于2003年启动,2003年新行政办公楼一幢,2004年新建2幢学生公寓,一幢食堂,共计1万平方米。现正在新建2幢教学办公楼,含48个教室以及教室办公室,计7400多平方米。拟计划于于2006年新建室内体育用房2500平方米,于2007年新建综合楼4600多平方米,至此改建工程全部结束,届时新校区由原占地50亩扩大到72亩,所有校舍都是新建的,四中是崭新的四中。泗联小学占地仅14亩,校舍比较陈旧,规划于2007年搬迁。泗泾镇成人学校同样是占地少、校舍陈旧,规划于2006年改建扩建。随着泗泾镇人口导入增多,公建配套的学校也均列入规划中。泗泾镇党委、政府为泗泾镇教育建设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质量,投入巨资改善办学设施,同时设立“教书育人奖”,以增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届教师节表彰优秀园丁,奖励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聘任学科带头人。正在制定的泗泾镇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按照市府提出的“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打造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提升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使泗泾教育的发展适应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泗泾镇于1998年建成上海市一级卫生镇。我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爱国卫生创建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以提高全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落脚点,使整个大卫生工作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创优。2002年11月,我镇通过市健康教育达标考核验收,到2002年底全镇12个行政村先后建成上海市级卫生村。卫生合格单位普及率达95%以上。我镇拥有一所二级乙等泗泾医院和15个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室,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卫生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功能,服务率达100%。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月处理生活垃圾50吨,由镇环卫所清运至区固体废弃物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卫生处置,通过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改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化、洁化、绿化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为方便群众提供更好的就医条件,发挥公共财政在推进卫生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