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镇地图
泗泾镇相关地区地图:
名胜古迹
镇上现存古建筑两处:一是福连桥(俗称中市桥),在镇中部,跨泗泾塘,建于明万历年间,1986年全面整修。二是马家厅,在开江路158号内,为清初建筑。科教文卫
泗泾镇现有5所学校:1所完中、2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成人学校。松江区政府、松江区教育局、泗泾镇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泗泾镇教育的发展。2003年搬迁泗泾小学,旧校舍占地不到10亩,新校舍占地40亩,校区面积翻二番。2004年泗泾镇幼儿园搬迁,原幼儿园占地5亩,新幼儿园占地15亩,新建园舍设备设施堪称市级一流。松江四中改建扩建于2003年启动,2003年新行政办公楼一幢,2004年新建2幢学生公寓,一幢食堂,共计1万平方米。现正在新建2幢教学办公楼,含48个教室以及教室办公室,计7400多平方米。拟计划于于2006年新建室内体育用房2500平方米,于2007年新建综合楼4600多平方米,至此改建工程全部结束,届时新校区由原占地50亩扩大到72亩,所有校舍都是新建的,四中是崭新的四中。泗联小学占地仅14亩,校舍比较陈旧,规划于2007年搬迁。泗泾镇成人学校同样是占地少、校舍陈旧,规划于2006年改建扩建。随着泗泾镇人口导入增多,公建配套的学校也均列入规划中。泗泾镇党委、政府为泗泾镇教育建设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质量,投入巨资改善办学设施,同时设立“教书育人奖”,以增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每届教师节表彰优秀园丁,奖励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聘任学科带头人。正在制定的泗泾镇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按照市府提出的“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打造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提升办学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把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使泗泾教育的发展适应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泗泾镇于1998年建成上海市一级卫生镇。我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爱国卫生创建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以提高全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落脚点,使整个大卫生工作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创优。2002年11月,我镇通过市健康教育达标考核验收,到2002年底全镇12个行政村先后建成上海市级卫生村。卫生合格单位普及率达95%以上。我镇拥有一所二级乙等泗泾医院和15个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室,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卫生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功能,服务率达100%。实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月处理生活垃圾50吨,由镇环卫所清运至区固体废弃物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卫生处置,通过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改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化、洁化、绿化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为方便群众提供更好的就医条件,发挥公共财政在推进卫生事业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特色小吃
阿六汤圆:泗泾人都知“阿六汤圆”好吃,但却也深知这种汤圆难做,所以现在很少有人家做来吃,小吃店里也难有得卖,整个泗泾镇上只有一两家店做“阿六汤圆”。怪只怪,“阿六汤圆”的工艺实在考究:选上等精白糯米,须经过水磨(挂粉);肉馅选用纯精腿肉,剁成细碎肉糜后再拌以麻油、生麻粉,并入预先用肉皮熬成的冻;手下功夫搓、揿、,揉、捻、捏都恰到好处;火候掌握适中,煮熟的汤圆只只饱满剔透而皮不破,馅中肉皮冻经煮后正好融成一包汤汁……真可谓“一步走错,全盘皆输”,小吃虽小,但用料、做工、火候样样马虎不得,要制作得地道美味,难度并不低于普通菜肴,而且重在价廉物美。广利粽子:在泗泾镇上,“广利粽子”家喻户晓,它曾由镇上延寿斋店经销,店主周广利(实际上由其妻子操作),创设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广利粽子在松沪一带一直销路很好,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徐家汇孝友里口及南京东路浙江路口土产公司都设有代销处。说到广利粽子,镇民都十分自豪,说是外面“著名”粽子再多,也只,爱吃本地粽子。缘何?原来广利粽子的确有些独特:呈长方形,用丝草紧紧结扎,每只都重1两,有骨头粽和肉粽两种;粽内肉也特别,有红白两条,一肥一瘦,因而吃起来不生硬,酥松香气浓郁;煮粽子的汤是“老汁汤”,不时加水但不换汤……现在广利粽子的传人已不在,但粽子配方和手艺却传了下来,泗泾镇上王佩华的广利粽子店,已成为众人眼中的一块招牌。而且另一家“张小妹粽子”也不容忽视,两家竞争相当激烈,记者采访时,两家店主还忙不迭“推销”自家粽子。当地居民说,其实口味差不多,说不清哪个正宗。
泗泾羊肉:泗泾羊肉,香嫩入味,拌以甜面酱进食,上口鲜美,在夏季大伏作为进补食品,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佳礼品。
泗泾小笼:泗泾小笼造型精巧,鲚鱼口,荷色肚。这种小笼包子外表白净光亮;内馅肉嫩而结团,汁多而不腻;一咬一口汤,味鲜纯真。泗泾小笼上市以来,深受广大城乡居民青眯。上世纪80年代,有个王姓师傅,携泗泾小笼去松江参加评选,引起一时轰动,他因此被挖去做了一家涉外宾馆的点心师,泗泾小笼走出了泗泾镇。如今在松江,泗泾小笼广受喜爱,很多人打起“泗泾小笼”招牌,但其实并不正宗。对此,有人开玩笑说,这也说明“泗泾小笼”招牌好,名气越来越大了,只要招牌在、特色在,英雄何必要问出处呢。
民俗风情
泗泾面塑:泗泾面塑历史悠久,与世代承袭的民间工艺美术作为分支,在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宝库弥足珍贵。泗泾面塑是生产者的艺术,它出自民间,服务与民众,始终把实用和审美融合于一体,带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非为纯艺术现象。泗泾面塑植根社会最基层,构筑了基础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并对当地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现开设的面塑展示厅详尽叙说了面塑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以及保存方式。将会带您进入一个情趣盎然的面塑世界。婚丧喜庆:【婚嫁】解放前,男婚女嫁多繁文缛节,富裕之家都主张早婚,故10岁左右的男女儿童就要订婚。订婚步骤先是"合八字",如"相合"就择日定亲,男方设酒席款待亲友,女方受茶。以后再定结婚期,赠女方聘金。其间往来频繁,一般要五六次或七八次不等,每次往来,均由媒人出面,周旋于男女两家之间,男家须置酒席"待媒"。解放后,各种繁文俗礼逐渐废除,男女婚姻双方自由,手续简便。由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结婚讲究排场,如用汽车接新娘,男女方大摆酒席,男方讲究新房内的家具、设备,女方争办有各种高档商品的嫁妆等。但也有婚事新办者,如有些青年结婚不设酒席,有的参加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特殊婚俗】叔接嫂:旧社会兄长死亡之后,弟没有成亲,叔嫂之间意见相合,为了照顾双方,配偶成婚,叔接嫂多见于贫穷人家,解放后,叔接嫂很少见。抢亲:解放前贫穷人家定亲后,无钱举行婚事,于是纠集一伙人把未婚妻抢到家中相对叩头,俗称"拜堂",就算完成亲事。解放后,婚姻男女双方自由,抢亲已消失。拜孤孀:解放前贫穷男子讨不起妻子,设法把穷人家寡妇拖到自己家中拜堂成亲。入赘:俗称招女婿,男方到女方生活,男姓改女姓,子女也随母姓,男方作为女方的家庭人员。解放后,女方到男家,男方也可到女家,子女可随母姓,也可随父姓。【丧葬】解放前,贫困之家办丧事一切从简,富裕人家则借办丧事炫耀自己的财产和势力。繁简程度十分悬殊。旧时本镇中产以上人家办丧事的主要步骤如下:病人断气后,家属即去泗泾城隍庙烧"回堂香",同时在门外烧"行衣"。当日派人向亲友报丧。设立灵堂,儿子守灵,亲友吊唁跪拜,孝子还拜。二三天后,备棺成殓。成殓后,灵柩沿街出丧。事后在家中设灵台(俗称"太平台")。60日或100日后,除去灵台,自死亡之日起,逢"七"祭祀,以"三七"、"五七"为重。在所谓"亡魂还阳日",也须举行祭祀仪式,称"接煞"。在六十日或百日期,做祭奠仪式,"周年"则更为隆重。有钱人家请道士、和尚做道场超荐。3周年后才脱掉孝服,考虑葬礼。决定安葬日期后,发出"告窆",通知亲友,在安葬前夕,设宴招待亲友,举行"题神主"仪式,下一天正式安葬。解放后,丧事大都从简办理,焚烧锭箔、念经"超度"、逢"七"祭祀等习俗均逐步消失。自60年代后期起,本镇逐步变土葬为火葬,如今已全部实行火葬。臂佩黑纱,举行追悼会,成为悼念的主要方式。【生育】旧时婚后第一个小孩子诞生,待满月之日,富有之家摆酒席,招待前来庆贺的宾客,称"请满月酒"。贫困之家,不做这番礼节。如今,小孩满月或周岁,家长分红蛋、面条给左邻右舍,有些人家邀请至亲好友聚宴,宾客则送压岁钿和婴孩鞋、袜、帽、衣衫、玩具等礼品。【寿诞】本镇称庆贺寿诞为"做寿",凡年满50岁者方可"做寿"。在其生日那天,儿孙设宴庆贺。亲友往贺送礼以寿烛、寿面、鸡、肉等物为主,堂供寿星、点寿烛、寿香,燃放"高升"鞭炮,再吃寿面、寿酒,小辈向寿翁或寿母叩头祝贺,寿翁或寿母给小辈拜寿钿。在旧社会,官吏、恶霸等常借做寿为名,向人民勒索钱财。如今做寿习俗尚有,但不普遍,且不拘形式,有的老人过生日下寿面分送邻里。家中子孙设便宴聚餐,买些礼品给长辈,表示祝贺。
岁时:【春节】俗称过年。解放前,穷苦劳动人民又叫“过年关”。除夕之夜,逼租逼债者上门,成为难过的“关口”。旧俗,大年初一,天亮起床,更换新衣,放“开门爆竹”,供天,拜神,祭祖宗。信佛者到附近庙宇庵堂赶烧头香。春节期间,年初一不扫地、不泼水、不倒便桶。吃的菜肴讲究“口彩”,如吃长咸菜苋,表示寿长福长;吃肉里蛋,称“元宝蛋”,意为招财进宝等等。出门见到人时,要互道“恭喜发财”。节日期间,走亲访友,互相馈送糕点、水果等礼品。小辈见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钿。如今过春节,成为一年一度辞旧迎新、休息娱乐、走亲访友和拥军优属的佳节,按惯例休息三四天,一般都备有丰盛的佳肴、糕点、糖果。进行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迷信旧俗大都已消失。【农历正月初五】俗称财神日。市上白昼有“跳财神”的活动,商店职工吃财神酒,店主挑选合适的职工留用,不合适的解雇。被解雇的职工另找他店谋生,有的失业。【元宵节】元宵之夜,俗称正月半,焚点天香,斋天供神,赶制糯米汤团,取合家团圆之意。扎花灯,放花炮、流星、地龙等。有的人家接灶君。四乡农民晚上在田间放“野火”,又叫着地燃。姑娘们玩“请坑三姑娘”的游戏。青年们放风筝,风筝式样繁多,有蝴蝶、蜈蚣、八角形等。晚上放风筝,线上悬挂各色红绿小灯,如一串串明珠在空中闪烁。如今过元宵尚有吃糯米汤团之俗,但也不普遍,其它习俗均已失传。【清明节】清明节前的一日,人们称为寒日节,过去一般都设供祭其祖先,以示怀念。清明节,旧时对这个节日特别重视,凡外出工作者,大都回家探亲扫墓。清明节前后几天,不论贫富都祭祀祖宗。祭祖之日邀至亲好友聚餐(俗称“吃清明”)。旧俗规定,先祭祖,后上坟,至亲要互赠草囤,表示彼此尚有往来。解放后,旧俗大多消亡。【立夏】旧时对立夏节也比较重视。制作糯米粉苜蓿塌饼,吃蚕豆,给每个小孩吃两只煮鸡蛋。小孩不得坐门槛,意味不疰夏。中午时分称体重。如今立夏节,尚有吃蚕豆、吃苜蓿塌饼等习惯,但已不十分普遍。【端午节】本镇家家户户吃粽子,午时以苍术、艾蓬等熏屋杀虫。此日酒菜有“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泥蛋和雄黄酒)。将雄黄酒在小孩额上写“王”字。门图道士,挨门挨户上门送钟馗神像,贴在房门口,意味尊神克邪。解放前,过端午节是穷苦人民难过之日,此时青黄不接,生意清淡,商店店主为减少开支,在该日要裁减伙友,名称“吃端午酒”。如今,本镇尚有吃粽子、熏屋的习俗。【七月十四】农历七月十四日,本镇有喝豆浆、吃油条的习俗。这个习俗由原松江县城传来,自清代至今,沿袭不衰。【中秋节】旧俗有祭天之举。富有人家购买大香斗,供红烛果盘,以月饼、水果供神拜佛。此日,吃煮熟的毛豆荚、芋艿,讨"毛一千、余一万"好口彩。晚间合家团聚赏月,含团圆之意。黄昏时,店铺借庆中秋名义设宴,以此要伙友为店主奉命辞退、留月。中秋节,成为穷伙友一年三次担忧关之一(担忧被解雇)。解放后,祭供旧俗消失,但吃月饼习俗沿袭至今,中秋节之前,不少人家以月饼孝敬长辈,馈赠亲友。【重阳节】吃重阳糕,并有登高之举。张凤祥汤团店(即阿六汤团店)于此日供应大量的重阳糕,每块糕都插上一面红绿黑的三角纸旗。晚间市民以糕供祭灶君。解放后,逢重阳节,泗泾点心业有时还供应重阳糕。但供应的数量较少,供不应求。【冬至】旧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此日合家团聚吃冬至饭,菜肴丰富,邀请亲友畅饮。【送灶君】旧俗,本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神。送灶后,掸扫灰尘,解放后送灶旧俗已除,掸灰尘习惯保留至今。【除夕】俗称“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挂年画,贴春联。灯火明亮,准备年初一吃用的东西,忙碌不停,直至半夜。孩子玩烟花,放鞭炮,深夜争放开门炮,意味辞旧岁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