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岭镇地图
侍岭镇相关地区地图:
环境优越
侍岭镇交通十分便利,南距宿(迁)沭(阳)一级公路8公里,东距沪宁高速公路30公里,西距宿(迁)新(沂)一级公路10公里,规划的洋(河)新(沂)高速穿越境内,镇内二级路、三级路、四级路四通八达,全部实现了灰黑化、等级化,交通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侍岭镇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市场繁荣。侍岭镇认真落实兑现市、区有关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其中主要有进区工业园区的项目土地出让金每亩1.5万元,进镇项目土地出让金更加优惠。增值税前5年按25%返奖,企业所得税前5年全额返奖等,并全方位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全面落实创建平安乡镇的各种措施,着力打造投资乐园,让客商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得更好、回报的更多、生活的更舒心。坚强有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侍岭镇领导班子,决心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全省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共同发展会议赋宿迁“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管理制度、改革举措”和支持引导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弘扬“淮北大寨”精神,树立统筹发展的理念,坚持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加和谐辉煌的新侍岭。历史文化悠久
侍岭历史文化悠久,境内古遗址、古墓群众多,主要西周时期的斗墩遗址;东周时期的黄庄遗址;汉时期的汉城遗址、邱墩遗址、徐宅子遗址、乌鸦墩墓葬群、洪武墩墓葬群等。其中,乌鸦墩墓葬群曾出土砖室墓、石椁墓及砖结构墓,1984年发掘出一座画像石墓,石上刻有车、马、人物、禽畜等画像;洪武墩墓葬群,分布有土坑木椁墓、砖室墓多座,出土文物有陶壶、陶瓿、铜镜、铜弋、铁剑、五株钱等。另外境内还有唐朝时期留下的古井一座。解放战争时期侍岭还是苏北大战的主战场。1946年12月13日-19日,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在地方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于人和圩也就是现在的侍岭镇吴圩村境内,同来犯的国民党69师进行了7昼夜的浴血奋战,歼敌2.6万人,击毙敌军师长戴之奇,陈毅司令员留下了“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的光辉诗篇。上个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侍岭一跃成为原淮阴市的50强乡镇,2001年在宿迁市乡镇综合实力排名中处111个乡镇的第30位,2004年又上升到了28位。近年来侍岭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00多万元,侍岭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工业经济规模壮大,农业调整成效显著,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夯实了基础。经济发展
侍岭在20世纪90年代,因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原宿迁市的排头兵,原,淮阴市的50强。2001年全市乡镇综合实力排名在111个乡镇中处第30位,2003年升至28位,2004年升至26位。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7亿元,财政总收入450万元。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侍岭的工业经济规模壮大,农业调整成效显著,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侍岭镇工业经济形成以玖久丝绸有限公司为骨干的众星拱月之势。创办于1986年的缫丝厂,坚持不断地加大技改投入和机制转换,1998年5月成为新组建的省级“玖久集团”的核心企业,2002年6月28日28名股东募股408万元,实施民营化改制,拥有缫丝、织绸、炼染、丝棉、福利厂5个分厂,集团资产2.9亿元,年实现销售2亿多元,税收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全镇整体形成了茧丝绸、板材加工、粮食加工、黄砂采运、建筑建材、电子电器、精密铸造、家具生产、地毯编织等产业群体,年实现工业产值6亿多元。农业产业结构:侍岭的农业产业结构,经过多年来不断调整,逐步得到了优化,形成了优质稻麦、蚕桑、水产、林业等主导产业。水稻种植面积2.4万亩,年产水稻1.3万吨,小麦面积2.65万,亩,产量在1.1万吨,年粮食总产达2.4万吨;优质蚕桑面积6000亩,年发种量1.2万张,产茧450吨;水产上形成藕(稻)田套养面积2000多亩,林经(粮)套作面积3000多亩,蔬菜面积3000多亩。林业资源丰富,杨树活木保有量达1200万株以上。围绕上述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茧丝绸、粮食加工、板材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经营,“侍岭”牌白厂丝、“江鹏”牌大米、“三汇”牌荷藕畅销市场。其它如花卉苗木、杞柳、食用菌等特色品种得到较快的发展。
品种改良:侍岭的养殖业通过品种改良,扩大规模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年饲养生猪1.5万头,山羊1.2万只,家禽15万羽,肉牛200头,形成了一批规模养殖大户。侍岭镇内转外输劳力达6000多人,从事非农产业增加收入已成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