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无锡市地图 > 宜兴市地图 >
太华镇地图
太华镇相关地区地图:

太华镇概览

太华镇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苏、浙、皖三省的交界之处,是江苏通往皖南山区的重要门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太华成为三省货物的集散地,人员交往的中心地。全镇面积93.6平方公里。有八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镇区范围内山体、植被保护良好、生态景观及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素以“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板栗天地”而著称。境内群山环抱,绿树成荫,荒山绿化率达100%,10万亩毛竹浩瀚无垠,青翠欲滴,2000多种植物胜似天然植物王国,并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基地。与800亩水面的龙珠湖相映成趣,真可谓“翠满三春色,抽来入画幽”,是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太华山、九峰禅寺誉志海内外,总投入6000多万元已建设的龙珠水库,更为太华的生态锦上添花。黄石庵竹海景区位于太华镇西南,10万亩毛竹青翠欲滴,与龙珠水库、太华山、九峰禅寺在同一生态风光带,绵延起伏,逶迤苍茫,宛如烟波浩淼的绿色海洋,故名竹海,是集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世外桃源。这里的生态环境宜人,山水相映成趣,风景如诗如画。当你漫步于竹海中举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毛竹倚山抱石,千姿百态,茂密的竹叶遮天蔽日,娇翠欲滴。在竹林的小道上静静地穿梭,路边不时有潺潺的小溪从石缝里流出,晶莹清澈。景区内清新幽静,空气清新,鸟鸣声、风声、溪水声、竹涛声使人陶醉。太华镇是江南经济发达的名镇之一。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团结拼搏,目前,全镇拥有工业企业三百余家,其中私营企业248家。在大力开拓市场,促进经济发展中,又逐步形成了以绢纺印染、化工涂料、印铁制罐、竹木胶合板为四大支柱行业。2003年经济总量达到二十六亿元。其中,应税销售超亿元企业1家。超五千万元的企业2家。超千万元的企业达19家。应税销售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占全镇总量的百分之六十。太华经济繁荣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是:科技水平含量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后劲实力足。近几年来,全镇申报各专利产品项目十几只,并有25家企业通过了IS0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为加快促进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宜兴市太华镇还投资数千万元成功创建了太华工业集中区,目前已完成了区内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十多家企业入驻集中区,工业集中区将成为太华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亮点。

自然地理

宜兴市太华镇与浙江省长兴县、安徽省广德县、江苏省溧阳市毗邻,浙江省天目山余脉绵延境内,属宜南低山丘陵区。镇四周群山环绕,层峦叠嶂,森林覆盖面达77%。集镇处于较为宽广的砺山盆地中。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尚足,气候温和湿润,空气清新,物产富饶,景色宜人。太华属低山带丘陵区竹林密布,植被茂盛,地带性土壤为黄红土壤,宜耐阴性植物的生长,故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盛产竹木、茶叶、板栗、银杏和中草药等。太华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除少量娑婆树、古柏、榉树外,还有鸡爪树、杉荆树、青刚、黄檀、石楠等珍稀古树。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英砂、白泥、瓷土和建筑石等。煤主要分布在砺山,属于无烟煤,藏储量600多万吨;石英砂主要分布在太平、官庄、石门、桥涯等村,八十年代开采,后因环境污染严重,危及人体健康而停息;白泥:主要分布在胥锦、太平等村。紫泥瓷土:主要分布在太华村杭坑大尖峰内;耐火泥分布在茂花、胥锦等村;化工石分布在胥锦村官庄、桥涯村;建筑石:在境内各山体及涧滩内。矾土分布在桥涯村原深洞自然村。宜兴市太华镇境内地质构造主要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两种。

2、江苏省宜兴市太华镇

地理:太华镇位于宜兴市西南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东至张渚镇,南靠安徽省广德县、浙江省长兴县,西邻溧阳市,北接西渚镇。面积9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5万。镇驻地建成区面积3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龙珠路,在市政府驻地西南30千米处。邮编:214235。
历史:以境内太华山而得名。1938年设太华乡,1959年成立太华公社,1983年10月复为乡,1992年横山乡的见花、友谊村划入,同时撤乡设镇。2003年3月17日,《市政府关于同意太华镇桥涯村等五个村民委员会区域调整的批复》(宜政发[2003]63号)同意如下调整:一、桥涯村委会与三洲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桥涯村委会。二、大涧村委会与新华村委会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太华村委会。全镇辖乾元、茂花、太华、太平、桥涯、胥锦、石门、楼新桥8个村和杨店社区。
美誉:太华镇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境内生态环境宜人,山水相映成趣,风景如诗如画,素以“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板栗天地”而著称,是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全镇已形成绢纺、化工、印铁、竹木四大支柱产业,是著名的“绢纺之乡”。
发展:近年来,太华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致力优化发展,打造特色重镇,创优发展环境,经济建设势头良好,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居环境明显优化,富民步伐不断加快,太华呈现出政通人和、发展加快、环境优化的良好态势。2006年,全镇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环境优美镇、平安江苏建设先进集体。2007年,基本实现省级生态村全覆盖。2008年,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富有山镇特色的发展之路。

行政区划

一、明、清行政区划,明洪武元年(1368)沿袭宋制,太华隶属宜兴县金泉乡,设乡统都、都统图。金泉乡统都六个(四十八都~五十三都),统图十五个。太华境域分属金泉乡四十八都,图五:潘干、木竹、相王、乾元、官庄。四十九都图一,何家,砺山、东桥亭。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乡称区、改都编图。金泉乡改称金泉区,下设十七个图,其中一到六图,十六图均属太华境域。按千字文每图一字号:一图人字号:觉了(太平)、深洞、桥下、路西;二图奉字号:武花(茂花)、乾元岕、长园里、流白干、双涧;三图妇字号:桥下、胥井、大栗园、民望、马跑泉、翔羊、羊店、路东村、官庄;四图随字号:北川、长山干、横岭、西山口;五图外字号:黄坑、襄王下村;六图母字号:砺山、桥亭、静山、楼下、西店、可乐园、羊塔里、大塘头、荷花塘;十六图又外字号:襄王岭、泼活岕、马跪塘。清代沿袭明制。太华隶属金泉区。辖图不变。雍正四年(1726)宜兴分设宜兴、荆溪两县,太华属荆溪县金泉区。二、民国行政区划,民国元年,荆溪县并人宜兴县,设市、乡制。市、乡下仍沿用清代的图,太华隶属宜兴县元善乡(即原金泉区区域)。民国18年(1929)2月,改市、乡为区、乡、闾邻制,太华隶属宜兴县八区(张渚区)。民国23年(1934)3月,并区划小乡,太华属七区。太华境内设乾元乡(含乾元、茂花)、觉了乡(含觉了、官庄)、桥下乡(含桥下、张家、深洞)、襄杭乡(含襄阳、杭坑),大涧乡(含大涧、北川、横岭、三儒里),胥民乡(含胥井、民望)。太华境内的荒山上、羊塔里、楼下、见花、桥亭、荷花塘等村隶属沸泉、钓桥二乡。民国23年(1934)11月,废闾邻制推行保甲制。七区辖一镇十五乡,太华境域设华阴乡辖大涧、襄阳、杭坑、北川、横岭、三儒里、胥井、民望八个保。黄石乡辖桥下、觉了、张家、深洞、乾元、武花、官庄(含杨店自然村)七个保。境内的荒山上,羊塔里、楼下、见花、桥亭等村并人金源乡。民国27年(1938)5月,七区辖8乡1镇,撤华阴、黄石两乡合并始称太华乡。辖15保。1保襄阳,2保杭坑,3保北川,4保横岭,5保三儒里,6保大涧,7保民望,8保胥井,9保桥下,10保张家,11保深洞,12保觉了,13保乾元,14保武花,15保官庄(含杨店村)。撤销金源乡,将境内的见花、楼下、桥亭、荷花塘、羊塔里、荒山上等村并人西渚乡。民国26年(1937)11月底,日军侵占宜兴后,共产党在沦陷区发展抗日力量,曾在宜南山区建立宜南办事处、龙池区,太华乡属龙池区。民国34年(1945)3月,宜兴南部和溧阳南部合并成立宜溧县抗日民主政府,辖龙池、万芳、滨湖等区,太华乡仍属龙池区。民国35年(1946)3月,太华乡辖16保。1保襄阳,2保杭坑,3保北川,4保横岭,5保三儒里,6保大涧,7保民望,8保胥井上村,9保胥井下村,10保桥下,11保张家村,12保深洞,13保觉了(太平),14保乾元,15保武花,16保官庄(含杨店村)。民国37年(1948)5月,张渚区辖1镇5乡,太华乡辖10保。1保襄阳,2保杭坑、上大涧,3保北川、横岭、三儒里,4保民望、下大涧,5保胥井,6保桥下、深洞,7保张家,8保觉了(太平),9保乾元、武花(茂花),10保官庄(含杨店自然村)。境内见花、楼下、荒山上、羊塔里、桥亭、荷花塘属西渚乡。三、解放后行政区划,1949年5月,太华乡属张渚区辖10保。1949年9月,废保甲制,改村、组制。太华地区设太华、桥涯两乡。太华乡辖大涧、襄阳、杭坑、北川、横岭、三儒里、胥井、民望。桥涯乡辖桥下、张家、深洞、大平、乾元、茂花(原名武花含砺山村),官庄村(含杨店自然村)。太华境内的荒山上,羊塔里、楼下、见花、桥亭、荷花塘等村属金泉乡。1951年8月,原太华乡辖8个村不变。桥涯乡(原桥下)辖太平、深洞、桥涯、张家村(三洲)、官庄5个村。增设砺山乡辖乾元、茂花、杨店(含荒山上、羊塔里)、楼下、见花、桥亭(含荷花塘等自然村)6个行政村。1954年6月,张渚区改为善卷区,辖11乡,太华、桥涯、砺山三乡所辖行政村不变。1956年2月8日,撤桥涯乡并人太华乡;撤砺山乡并人金泉乡。1957年9月1日,善卷区辖7乡。撤金泉乡,乾元、茂花、杨店、楼下、见花、桥亭6个行政村,并人太华乡,原茗岭乡的石门村划人太华乡。全乡建立2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襄阳、杭坑、大涧、北川、横岭、新华(原名三儒里)、胥井、华兴(胥井村分设)、石门、民望、桥涯、张家、深洞、太平、乾元、茂花、官庄、桥南(原名杨店村)、桥北(原名桥亭村)、楼下、见花。1958年9月9日,撤销区、乡、镇、村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善卷区改称竹海人民公社,太华、桥涯、砺山三个大队隶属竹海人民公社。1959年1月12日,撤竹海人民公社,太华、桥涯、砺山三个大队合并,建立太华人民公社,设5个大队。太华大队辖襄阳、杭坑、大涧、新华、北川、横岭。民望大队辖胥井、民望、石门。桥涯大队辖太平、桥涯、张家、深洞。砺山大队辖乾元、茂花、官庄。楼下大队辖桥南、桥北、楼下、见花。1959年6月,撤桥涯、太华、民望、砺山四个大队,太华人民公社设15个大队:桥涯、太平、深洞、张家、胥井、民望、石门、乾元、茂花、官庄、襄阳、大涧、杭坑、新华(含北川、横岭)、楼下大队(含桥南、桥北、见花)。1960年2月,撤楼下大队,太华人民公社设18个大队:桥南、桥北、见花、楼下、乾元、茂花、官庄、太平、桥涯、张家、深洞、胥井、民望、石门、大涧、襄阳、杭坑、新华(含北川、横岭)。1962年1月,撤新华大队,太华人民公社设20个大队:新华、北川、横岭、大涧、襄阳、杭坑、胥井、民望、石门、桥南、桥北、楼下、见花、桥涯、太平、深洞、张家、乾元、茂花、官庄。1972年4月,设置横山人民公社时,太华人民公社划出见花大队、桥北大队的三、四生产队即东山、下宅、荷花塘、梨云、静山与原钓桥冯家村6个自然村组成友谊大队,并人横山人民公社。太华人民公社辖19个大队:大涧、襄阳、红卫(原称杭坑)、北川、横岭、新华、胥井、民望、石门、桥涯、张家、深洞、太平、乾元、茂花、官庄、楼下、桥南、桥北。1984年2月,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设,改太华人民公社为太华乡,改生产大队为行政村。1992年5月,撤横山乡,见花、友谊二村归属太华乡,辖21个行政村,162个村民小组,92个自然村。同年5月,撤乡建镇,建立太华镇。镇区设居民委员会1个,下设居民小组13个。现太华镇辖乾元、茂花、太华、桥涯、胥锦、太平、石门、楼新桥8个行政村,镇区设杨店居委。

建置沿革

东汉建安年间,太华属阳羡县。公元209年,东吴孙权进妹联姻,导致刘备至东吴招亲。孙权以阳羡为封邑,赐太华(原名方岩山),为妹孙尚香汤沐邑。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四川成都,建元章武,故太华尊号为章山,纪念章武帝刘备。西晋惠帝永兴元年至怀帝永嘉四年(304~310),义兴郡设义乡、国山、临津、阳羡、平陵、永世六县,太华属国山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将国山、义乡、临津并人阳羡县,改称义兴县,太华属义兴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太宗赵光义讳,义兴县改为宜兴县。设置在乡(农村)称乡,太华属宜兴县金泉乡。明初沿袭宋制。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乡称区,太华属宜兴县金泉区。民国元年(1912)荆溪县并人宜兴县,设市、乡。乡以下沿用清代的图。太华属宜兴县元善乡(即原金泉区政区)。民国18年(1929),设置区、乡、闾邻制,太华属张渚区。民国23年(1934),改闾邻制为保甲制,太华分设华阴、黄石二乡。其中太华的荒山上、杨塔里、楼下、桥亭、见花等村属金源乡。民国27年(1938),华阴、黄石二乡合并称太华乡,撤金源乡并人西渚乡。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设置太华、桥涯、砺山三乡。1957年,三乡合并称太华乡。1958年,太华、桥涯、砺山三大队隶属竹海人民公社。1959年撤竹海人民公社,太华、桥涯、砺山三个大队合并建立太华人民公社。1984年复称太华乡。1992年撤乡,建立太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