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头镇地图
台头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生产
到2005年底,全镇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98454亩,其中耕地面积84865亩。2002年起,全镇按市委、市政府寿北开发部署,全面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基本培植形成了菜、畜、渔、林、果五大高效特色产业,被评为“寿北开发”先进乡镇。全镇建有标准化蔬菜大棚3500个,标准化饲养小区16处,畜禽存养量150万头(只);淡水养殖面积近4000亩,大鲮鲆养殖1万尾;发展速生杨1.5万亩,冬枣1500亩。牛头镇村、刘茅村、马茅村、桥子村、李王村、邢西村、刑东村等村的蔬菜大棚,牛头镇村、南台头村、北洋头村、小坨村、郑埝村等村的畜禽规模饲养,牛头镇村的特色养殖和综合开发等,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2005年,引进了亚泰中慧集团的养殖项目,投资80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自动化养殖小区一个。以牛头镇村为典型的肉鸭养殖呈现规模,有养殖棚舍54个,户均收入3万多元。全镇成立养殖协会3个。2005年,全镇农业收入6855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2942万元,其他农业收入5614万元;全镇林业收入10305万元;牧业收入16284万元;渔业收入800万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193926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5013万元。
水利资源
以人畜饮水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镇区集中供水工程为重点,共实施引水工程28处,提水工程7处,解决了加村、东红峪、前后神角、桃花山、西圪塔、山头、井家凹等36个自然村4600口人、3000头大牲畜的饮用水问题。投资200万元,完成了镇区集中供水工程,打深井1眼,采用两级提水,修建蓄水池2个,安装了水净化处理设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镇区吃水问题。
牛头镇村
位于寿光市西北部,巨淀湖东畔,全村共有人口8067人,2314户,总面积25.8平方公里,以种植、养殖、运输、苇草加工、销售业为主,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83亿元,人均纯收入6550元。牛头镇村是寿光市最大的自然村,以“牛头镇抗日武装起义”而远近闻名,是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发祥地,距城区17.5公里,村南500米处为市三号公路;2005年,荣乌高速公路在村北修建,横贯村东西。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饲养业,建成养殖园区两处,目前全村共有养鸡、养羊、养猪、养鸭大户60余家,年出栏量40万只(头),标准化养猪存栏量达1500头,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2001年,村委加大巨淀湖蓄水涵养力度,每年投资5万多元,引弥河水或引黄济青水进行灌溉,巨淀湖水草生态逐渐恢复,年产芦苇1300万公斤.目前,村内已有大型苇板加工厂7家,手工苇箔加工业户30余户,已经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良好运作模式,产品远销河北、莱州、东营、胶州等省市。淡水养殖业是村内一大主导产业,村委投资在村西北部挖养鱼池30多个,推广“上粮下渔、上粮下藕”模式,鼓励群众充分利用废旧湾塘发展淡水养殖,主产鲢鱼、黑鱼、草鱼、鲫鱼等,2004年在村北挖养虾池20余个,水面400多亩,年产虾30000多斤。以此为依托,形成大小鱼店30多家,以“牛头全鱼”为特色的餐饮业规模不断扩大,年收入300万元。2005年,餐饮、旅游业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现有蔬菜大、拱棚400余个,个体私营业发展迅速,对村办企业实施承包管理,放大企业自主权。目前,全村有纸箱厂、预制厂、饲料厂、维修厂等个体私营业户50多家。村庄建设日新月异,投资120多万元,在商贸街建成占地1900平方米能容纳40多家客商的商住两用楼,集副食百货、五金家电、摩托维修、餐饮、服装于一体。在2004年至2005年间先后投资250多万元,对村内的大街小巷实施混凝土硬化,共计硬化路面8000多米,安装路灯300余盏,栽植绿化树木2万多株,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资4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为小学、幼儿园购置微机、课桌,建设多媒体教室;2005年投资20多万元为学校新打深水井一口,安装变频供水设备。每年集体投资1.8万余元,为全村百姓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投资3万余元为各户办理家庭、房屋财产保险;有线电视、电话的入户率达到90%以上;2002年积极协调电信部门为全村电话加入虚拟网,实现村内通话不收费;逐步改善社会卫生条件,投资15万元,对村卫生所进行修缮,扩大就医场所,并在村内新设立卫生室两处,为村民的就医看病提供方便.极力办好社会福利事业,对村内的孤寡老人、五保户实行集体供养,对老干部、老党员定期走访。村集体多次被上级评选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百强村、文明村。
工业概况
镇内工业主要是以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的零部件加工为主,另外还有发达的服装加工业。所产的西装都远销俄罗斯。
交通运输
台头镇东与光华镇接壤,西与管头镇交界;南与双鹤乡为邻,北与临汾市、吉县相连,镇内铺装了芦沟沟口至西圪塔、圆子沟至口子河、石灰窑至孔家、台头至神角、峰岭景区、幸福河至桃花山等11条58公里的通村油路,全镇现已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拓宽硬化了柏山、东圪塔、范家山、前后神角等16自然村道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郑埝村
950户,3460人,耕地面积6526亩,其中梨园面积1500亩,棉花面积1220亩。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447万元,人均纯收入5500元。郑埝村是农业经济为主的村庄,近几年来投资近100万元新增深水井13眼,投资10多万元将洼地排水系统进行了整修,并投入使用;投资30万元上高压线路2500米,投资35万元新上变压器3台,架低压线路3000米,6526亩农田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开发河滩马道800亩,所种植的速生杨现已全部成材。全村养殖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村里规划养殖园区150亩,发展养猪、养鸡、养鸭等专业养殖户20家,各类畜禽存养量近3万只,养殖户平均增收1万多元。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形成高档卷材、丙纶等防水卷材厂、无纺布厂、苇板厂等个体企业16家,各种大、中型运输车辆30余部。第三产业及各项事业长足发展,村内拥有固定门店10多家,从事非农业生产人员600人,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资80多万元对村内大街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净化,打深水井13眼,配套变压器3台;投资30万元架设高压线路2500米;2005年,投资60多万元配套了电脑变频自来水,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水。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投资20多万元建设潍坊市达标学校一处;投资12万元建设了占地11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场所一处;投资近10万元为村民办理了合作医疗;投资8万元建立了两处社区卫生室;对五保老人实行了集中供养。结合新农村建设,2005年规划了楼房区。2003年被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评为安全村,2004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寿北开发先进村,2004~2005年被寿光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
各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