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头镇地图
潭头镇相关地区地图:
党政建设
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潭头镇采取四项措施,不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创新方式:一是创新方式。紧密结合党员目标量化管理的要求和内容拟定了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把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同党员目标管理相结合。通过对党员实行目标量化管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实质在党员目标量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实。
明确职责:二是明确职责。明确规定了党员目标量化管理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职责、目标任务以及评分标准,使各项工作任务明确到人,做到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管。
营造氛围:三是营造氛围。制作了专栏,把量化管理工作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检查、评分、考核、奖惩等各方面工作公开上墙,营造良好的争优创先氛围。
强化教育:四是强化教育。充分发挥活动室的阵地作用,通过组织党员集中观看党风廉政建设电教片和先进人物事迹、组织职工学习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工作上得到警示,生活上严格要求,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意识。
农业经济
农业的发展:潭头镇山多地少,“九山一水一分田”是当地的形象写照。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为省定贫乡。从80年代开始,相继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大力开展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山脚种稻蔬,山腰种茶果,山顶戴绿帽(造林)。潭头镇深入贯彻中央扶持“三农”政策,落实鼓励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垦荒种粮的积极性,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2006年全镇粮播面积达1.79万亩,比2005年增加0.3万亩,增加粮食产量130多吨。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标准、高产、优质茶园比例逐年提高,2003—2006年改造低产园1.1万亩,其中,新植黄旦、台茶、黄观音、金观音等茶叶新品种2100亩,建设标准园7500多亩。低产、老化、劣质李园逐步得到更种换种,仅2006年就换种皇后黑李300亩。新优特蔬菜、果瓜等短平快经济作物比重进一步扩大,耕地复种指数和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在大庄、棠溪建立了短平快蔬菜生产加工集中村,在建柄、西洋境建立西瓜生产基地,在南岩、西坑建立太子参、淮山生产示范片,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重点扶持了棠溪云海等一些竞争力强、覆盖面广、能带动的茶叶加工企业,2006年“云海”商标茶产品通过QS认证;以棠溪村特种茶加工为中心,生产的“囡儿春”等茶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惠及全镇1万以上人口的就业生活问题。助农民增收增产:潭头镇委、镇政府针对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和下岗工人积极发展养殖业,并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种养效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潭头镇委、镇政府针对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和下岗工人积极发展养殖业,并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种养效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潭头镇委、镇政府针对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抓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农民和下岗工人积极发展养殖业,并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种养效益,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注重提高科技含量:潭头镇十分重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聘请农业专家到农村中去开设科学种养标准化生产技术讲座,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指导农户生产高产、质优、环保的农产品。该镇先后建成38个养猪、养鸡示范基地,大大带动了农户发展养殖业生产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投资农业的养殖大户。其中,生猪年出栏300头以上的专业户有14户,鸡年出栏1000只以上的专业户有16户。潭头西竹土化鸡场投资150万,日产鸡蛋5000斤,年产值720万元。潭头中英鸡场是一对下岗工人夫妇创办的以生产本地鸡蛋为特色的蛋鸡场,投资150多万元,占地60多亩,蛋鸡存栏5万多只,日产蛋3000多斤,年产值500多万元。北兰村的李承汉种猪场存栏母猪100头,年出栏量1200头,年产值160万元。北兰村的农户邓永进实行种养立体化,猪场存栏量320头,鱼塘面积200亩,年产值250万元。据统计,去年全镇生猪出栏量4万多头,禽鸟出栏量99万只,养鱼面积3000多亩,饲养耕牛3000多头,产值达12300万元,比前年增长了12.3%。镇十分重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聘请农业专家到农村中去开设科学种养标准化生产技术讲座,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管理水平,指导农户生产高产、质优、环保的农产品。该镇先后建成38个养猪、养鸡示范基地,大大带动了农户发展养殖业生产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投资农业的养殖大户。
长乐市潭头镇民俗文化
构造风格:这是一座造型新颖、风格独特的仿欧式建筑,门面六根花岗岩巨柱拔地而起,外墙以现代钢挂技术,装上洁白的花岗石幕墙,使文化中心显得巍峨雄伟、庄重典雅、风骚独领。再加上公园内配套设置灯光球场、老年人健身场、儿童游乐园、艺术喷泉以及花草林木等景观,集娱乐、运动、休闲于一身,更是成为一道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亮丽风景。宗祠:追溯历史,泽里村原有一座宗祠,1961年,旅居海外部分乡亲捐款,把宗祠扩建为礼堂,面积仅有450平方米,虽然建造简单,但在当时的邻村中尚属少有。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亲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日益提高。2004年春,美国泽里华侨联谊会召开会议决定兴建村文化中心,时任会长的陈本通先生率先捐款26万元人民币,在场的骨干13人认捐了128万元,然后他们又分头奔跑通知侨胞,又认捐了260万元,为兴建文化中心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留守在家的乡亲,也纷纷慷慨解囊。值得一提的是,从小离开泽里到香港创业的陈文娜女士,率先捐资33万元,带动了泽里姑姐妹捐资热潮。计划建设文化中心资金有了着落之后,筹建小组又在讨论文化中心的造型设计问题。泽里部分乡亲利用旅欧假期,拍摄欧洲传统特色的优美建筑物照片,提供设计院参考,终于定了“庄严大方,面面生辉”的设计方案。在建筑过程中,为了把好基础关,地质工程师陈天豪先生亲临现场指导。海外侨胞有的放下手上的业务,多次回国和乡亲共商大计;参加工程建设的乡亲,不辞辛苦,50多人轮流值班,三年如一日努力工作,为建设文化中心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