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威海市地图 > 文登市地图 >
天福街道地图
天福街道相关地区地图:

名胜古迹

文山景区(文登山):文山景区位于市区东侧,古称文登山。据《太平寰宇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召文人登此山为其论功颂德,文登山因此得名,文登县又以此山得名。文登设县前,为纪念始皇登临,文登山建有秦庙和召文台,今已2000多年历史。金元时期曾重修召文台,明时秦庙毁于雷击,其东侧又建玉皇庙,后经历代重修和增建了三官庙、碧霞元君庙、子孙娘娘庙等。明代,文登知县王家栋颁布《培植文脉禁令》,刻于召文台文星石上:“文山乃文邑、祖龙、民命、文运攸关,如有在此取土取石者,罚土千担,树千株。”由于长期保护,文山古木参天,庙堂林立,台之侧有古银杏3株,台东南隅有文星石,为历代士卿墨客谒拜怀古、观光游览的胜地。旧有“不临召文台,未到登州府”之说。1940年代初,日伪军拆毁召文台,在山上修建两座碉堡,原有文物损失殆尽。
文山公园:1992年,文登市政府重修召文台,建有仿古的前后门、石坊、钟楼和文星石亭、“文登学”陈列馆、秦始皇蜡像馆等。“文山公园”四字系启功手迹,巨大石坊阳面对联为于植元撰并书:“祖龙驻跸文士登山古县得名自此始,田夫晒字黔首知书昆嵛佳话至今传”。横额:“秦代遗踪”。拾阶而上,右有钟楼,左有文星石亭。正面是召文台。台分两层,高12.8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由赵朴初书额,台上建秦始皇召文蜡像馆,下层有“文登学陈列馆”,内展文登历代名人事迹与著述,是文登市标志性建筑。
境内香山水库:境内香山水库一带有申子墓、丛兰墓、唐塔等古迹。有学宫、文昌阁、魁星阁、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等较大建筑30余处;南城楼上关帝庙的壁画和西门外准提庵内的海神壁画,尤为珍贵。惜其几经战火,损失殆尽。1970年代以后,政府相继在文山上建公园,在峰山上植风景林,建烈士塔和纪念堂,形成文山、峰山风景区。
文山书院:文山书院位于文城南门里考院西街。明万历年间,文城东关人刘必绍卸任保安知州后,在文山西麓建“万卷楼”,藏书上万册。清代学者毕以绣在文山建“听雨楼”,藏书7000余册。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知县朱应文捐俸在文城南门里考院西街西建书院,取名崇文书院,房间18间。同治五年(1866年),知县陈汝楫重修书院大门,改名文山书院。书院设院董会,推举“山长”(负责人),延请当地进士、举人、贡生讲学。入学者有贡生、廪生、增生、附生等,也有无功名者。课程各不相同,学员年龄不限。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及各种《闱墨》选读本,学作八股文、诗词,优等生给予奖银。书院有学田640亩,租银作延师之资。光绪十六年(1890年),知县许源清劝捐制钱1600千,存当生息,用于补助学生伙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文山书院改为县学。1950年代初期,政府将书院藏书及没收的地主豪绅的图书交由文登专署文化科收藏。1952年1月,成立文登县文化馆图书室;1956年4月15日,成立文登县图书馆,馆址设在清同治二年兴建的丛氏宗祠,馆内4万余册古籍善本主要源于“万卷楼”“听雨楼”和“文山书院”的藏书。
抱龙河公园:抱龙河公园位于市区抱龙河上游,西至文化路大桥、东至文昌路,长5公里,平均宽度180米,由同济大学规划设计,规划总面积73.4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42.67公顷,公园内主要建筑橡皮坝5座、1处直径50米的音乐喷泉、1座码头和3处小型广场,园内及周围环境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

文化

境内道教始于晚唐,金代有王重阳及7个弟子,在烟霞洞及文登姜氏庵创立全真教,在七宝宫、天宝宫讲道。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和弟子在文登建立三教七宝会,在文山建七宝宫,宣讲全真教义,发展道徒。其弟子王玉阳居文城天宝宫传教,道教文化盛极一时。

形成过程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析牟平、观阳地置文登县,设县城于此。清末,城内属仁和坊,城外属四隅及温泉都十一里、管山都七里。1952年3月改为昆嵛县辖镇。1956年属文山区。1958年8月成立红旗公社,后改为文城公社。1982年2月社改镇。2001年5月区划调整,天福街道由文城镇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