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省电子地图 > 西安市地图 > 临潼区地图 >
铁炉乡地图
铁炉乡相关地区地图:

2、湖北省鹤峰县铁炉乡

一、自然概况及面积,铁炉乡位于鄂西东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与著名的武陵源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和索溪峪,天子山奇峰相依,山水相连,东邻湖南石门,南毗湖南慈利,西接湖南桑植,北靠本县走马。该乡水陆交通方便,距湖南桑植县城96公里,张家界火车站132公里,离县城126公里,如果走水路,到慈利江垭大坝只有60公里。该乡境内山大人稀,河谷低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江口是全县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195米,最高处(万寺坪)只有1250米,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全乡国土面积为3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达13680.5亩,人均占有耕地近一亩。2004年人平纯收入达1596元。二、行政区域及人口,铁炉乡有铁炉、碉堡、泉峪、七里、鱼山、唐家渡、江口、千户、马家、细杉、犀牛坪、三望12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4406户,14669口人(其中:农业户口3981户,13949人),在全乡总人口中有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互处。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7以上。三、经济发展现状,该乡由于海拔低、气温暖、雨量足、土地肥,适宜水果、楠竹、茶叶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2004年,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狠抓特色产业,兴建‘三万工程’(万亩水果、万亩楠竹、万亩茶叶),为建设小康铁炉打基础”的发展思路。全乡上下以“农民增收、富民强乡”为目标,调优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已经初见成效。目前,该乡建有万亩水果基地、万亩楠竹基地、万亩茶叶基地、千亩药材基地和千亩优质大米基地,已基本形成规模,成为铁炉乡的特色产业“亮点”。

5、安徽省东至县铁炉乡

铁炉乡也是皖赣交界的一个边沿乡,东与龙泉镇相连,南与江西波阳县石门街接壤,西邻江西省彭泽县杨梓乡,北依青山乡。乡政府因驻铁炉港而得名。相传古时此地是通鄱阳湖的港口港岸有几炉铁匠铺,所以得名。2007年2月1日,已将铁炉乡整建制并入龙泉镇。调整后的龙泉镇辖15个村(居)委会,面积187平方千米,人口27097人。镇政府驻龙泉湾。铁炉乡,1949年为铁炉村、英林村,1953年为铁炉、林平乡,1956年铁炉、林平合并为铁炉乡,1958年并入青山公社,1960年河溪、青山、昭潭三个公社合并,成立昭潭公社,1961年昭潭公社改为昭潭区,始建铁炉公社,1969年铁炉再次并入青山公社,1972年从青山划出,复建铁炉公社,1982年改为铁炉乡至今。铁炉乡属低山岳陵区,境内山势不高,均为南北走向,杨梅尖、杨家岭、黄中岭三条主要山脉把乡的北部五个村分隔成大片坂地,铁炉河、林平河从此向南流入江西省鄱阳湖,乡的南部是个小平原,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粮食作物生产水稻,近年来林业和多种经济发展很快,新增了棉花、烟叶生产。从县城到铁炉,相距74公里,每日有客车来回往返,而今交通方便,城镇建设和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6、湖北汉江边的铁炉乡

乡镇概况:铁炉古镇商贾云聚已为历史,人造天湖与现代文明再现了铁炉水域码头集镇和颇具水乡特色的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铁炉人民艰苦创业,革故鼎新,经济社会发展日异月新,人民生活基本现实了小康水平。以蚕桑、黄姜、茶叶、魔芋和畜牧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呈强劲发展势头,全乡桑园存留面积8100亩,年发种4500张,产茧120吨;黄姜种植3294亩,年产鲜姜1500吨,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万元。茶叶、魔芋、畜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乡有私营业主76人,民营经济注册资本450万元,年实现利税210万元,占全乡国内生产总值的8.3%。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斐然。全乡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200亩,森林履盖率达到89.5%,湿地面积达到27平方公里,常年空气质量和居住环境世界一流。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全乡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约7000万吨,可供规模开采80年。铁、铜、石英沙矿藏品位高,矿源集中,其中铁矿储量居全县之首。铁炉乡属山地重丘地貌,山环水绕,依山傍水,奇山异石,峻山飞瀑,浓缩险、奇、幽、秀、峻为一体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积淀厚重,古迹庙宇、人文历史同现代思潮碰撞出历史和现代的美,禀赋了天成的旅游资源,真是小家碧玉藏深闺,有待识士。集镇开发初具规模,科学超前的规划构建了小城镇,大兼容,配套功能齐全,充分体现了人文思想和环保意识的融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新建占地35亩的经济开发区商机无限。诚实、善良、勤劳的铁炉人民,护守着茂林和一泓碧水,创造着最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环境,向您传递着发展和发财的信息,我们期待与您相逢铁炉。
乡镇发展:1996年县乡机构改革,原建置的庙坝乡、大道镇、铁炉乡两乡一镇整合为现在的铁炉乡。近年来,铁炉乡奋力实施“三退、两产、一建设”发展思路,各项事业日异月新。(1)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岚大公路纵贯全境,以岚大路为主干线,以村级公路为支线向各村辐射,现已修建村级路7条40公里,公路到村率达75%。铁炉的电力网改已达5个村。光揽电视用户840户;程控电话通村率达到90%;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均已落户铁炉,彻底消灭了乡内的手机信号盲区。便利的水陆交通和完备的通讯、电力设施为铁炉的经济腾飞和实现新的发展搭建了优势平台。(2)魔芋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众多的产业大户,有3人在《岚皋县志》上留名。截止2003年全乡稳定发展种植面积500亩,年产鲜芋450吨。蚕桑一直是铁炉的农村主导产业,全乡累计发展桑园8100亩,发种4200张,预计2006年可实现全乡人均养蚕1张的目标。全乡黄姜种植面积达3294亩,年产鲜姜1500吨。(3)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以永常煤矿和大发水运公司为典型的民营经济正迅速崛起,永常煤矿据勘测储藏量达600万吨,年生产能力10万吨,可开采60年之久,每年可创利税100万元。“大发”水运公司是瀛湖铁炉段较具实力的民营运输公司,拥有客船65艘,资产总额210万元,年实现营业收入140万元。(4)铁炉粮食生产以玉米、水稻、洋芋为主,年产粮4816吨。(5)铁炉乡的青山秀水得益于覆盖于山山岭岭苍翠欲滴的森林。截止2003年,全乡退耕还林面积累计达13200亩,荒山造林7912亩,森林覆盖达89.5%。
自然风光:
自然风光,:有山无水衬托不出气度,有水无山显不出精神。铁炉有烟波浩淼的瀛湖,又有雄奇险峻的峰峦,更有沙沟保存完好苍莽的原始森林。从民主沿岚大公路顺河而下,约3公里进入铁炉境内,河水一改在民主坝的温顺秀丽,进入铁炉便奔腾跳跃。在这里,河道突然变窄,迎面山岩突兀,云霞欲坠,从夹河两山间望去,像一个巨大的石门,豁然而开。从深谷到峭壁,悬崖犬牙峻嶙,巨石荆棘倒挂,给人以“荡胸生存云”的感觉,使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道河在流入铁炉境内1公里即和库区融为一体,青碧深邃,风姿绰约。往日的瘦山浅沟变为一排排茂林修竹、鸭游鱼戏、桔果满山、稻熟麦黄、渔歌晚唱、百舸争流、演绎了极赋现代气息的新农村,沙沟河是大道河的较大支流之一,长达20多公里。保存着许多原始古朴的地貌特征,是一块“深闺人未识”的净土。从铁炉乡政府沿岚大路上行约1公里,过了大桥便进入沙沟。寻径探幽,行与其间,山势耸峙,石壁陡峭,沿途溪上有溪,瀑上有瀑,看不完的参差怪石,数不尽的淙淙小溪,卵石鱼跳,清晰可数,溪流两岸,丹峰拥翠,奇石遍布,神态各异。奇山秀水,植被茂盛丰美,可谓赋予大自然的又一绝伦之地。在铁炉可领略江南水乡之美,置身沙沟可浏览泰山的雄奇、华山的峻险、九寨沟的流泉飞瀑、兴安岭的林海苍莽,景数不胜数,让人留恋忘返,叹为观止。
乡镇旅游:(1)大王庙位于铁炉乡政府以东13公里处的沙沟三叉河处,逶迤绵亘的山脉在此变得平缓驯服在三叉河处直入溪流,在溪边又突然昂起头来,在头顶部高耸一石柱,高约10米,傲然屹立。在石柱顶部独生一铁青木树,树高约8米,粗需人合抱,枝繁叶茂。树根从石柱缝中弯曲直下,插入石柱下的泥土中,巨大的力量将石柱中部胀开一个大缝。石柱上没一点泥土,大树在顶部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不能不让人叹息大自然的神奇。近视,大树傲然挺拔,神气逼人,给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之感;远观,石柱、大树浑然一体,直冲苍穹,与天争高,有“山登绝顶我为峰”之霸气。(2)位于乡政府约10公里的“一线天”,久负盛名,此地两山夹河相对,陡入刀削,在最窄处向上仰望,天空仅现一丝缝隙,故名“一线天”,奔腾咆哮的沙沟河水在两山之间一泻而下,若到此一游,给人的感觉似金沙江上的虎跳峡一样震人心魄。新修的庙坝公路从“一线天”根部石壁凿过,如半边隧道。不但没破坏原有的景致,反而为这自然的美增添了动人的一笔。(3)从民主沿河而下约3公里便进入铁炉的门户—观音碥。传说在古代一背脚(用脊背驮运货物)的穷苦人,在此遇暴风雪,饥寒难耐,望着近九十度绝壁上棕树,想上去割棕包脚取暖而法攀上,绝望之时,一女子在百丈悬崖上割下一堆棕扔下后杳无踪影,原来这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现身解救穷苦人,此处故名观音碥。观音出现的石壁遂凹进成一片平地,不知哪朝人在此供奉观音像,时有善男信女到此烧香许愿,祈求所盼之事。观音碥是大道河流经的峡谷,长约3公里,山势雄伟,壁立千仞,直入云霄。山岩虽陡,但林木繁茂,一片葱郁,山水迸泻成飞瀑,悬垂如练,正是: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瀛湖的水位最高时回至此处,泛舟其上,随波逐流,可体验到游览长江三峡的快意。(4)朝阳洞位于乡政府北1公里处,传说此洞可通四川,后来被人封住洞口,现在深约10米。洞口顶部高达200多米的绝壁上生一古树,枝繁叶茂,仰望如一只苍鹰展翅欲飞。洞左一块两米高的清乾隆年间的石碑保存完好,洞内一泓清泉,舀之即满,满而不溢,夏季凉入骨髓,冬季热气四溢,被誉为神泉。在洞外平台上举目展望,澄澈碧透的瀛湖风姿尽收眼底,新型的铁炉乡集镇一览无余,岚大公路沿湖伸向远方,将人带入空旷缈远的遐想之中。
土特产品:(1)庙坝高山出产的山野菜——薇菜。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时,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薇菜的嫩芽钻出土壤,在其包住顶部的像白绒球似的东西没散开之前采摘回来,用滚开水燎煮刚熟的锅,在晾晒过程中,反复用手揉搓以去掉苦汁,成品的薇菜手感柔软滑腻,颜色乌红发亮,是炖汤的上品,食之清香沁人心脾,又有滋补的药用功效。薇菜多生于中高山中,铁炉尤以庙坝出产最多,每年出产约6吨,外地客商以抢购之势收购。(2)半边菜是铁炉乡庙坝村高山的另一山野菜,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深处成片生长,其嫩茎长约30—40厘米,采摘来切成约2厘米长的小段,在开水里烫后直接晒干,状若较粗的干茶叶,又似干香椿。吃时又用温水浸泡,与肉蒸食是最佳烹制方式,最有名的功效是治疗肝炎,加之所产甚少,因此最令买者难寻。(3)庙坝的土鸡远近闻名,庙坝人采用土鸡产的蛋用土法孵化成小鸡,全部采取敞放,辅以杂粮喂养,鸡肉原味,且有野生山鸡特别香味,令人胃口大开,是待客的上品、馈赠的佳品。家家养鸡,不需入集市叫卖,自会被上门的客商高价收购。(4)秋冬时节,走入沙沟,到处可闻到浓郁的酒香,农闲时节,这里家家酿酒,户户香飘。沙沟酿酒采用土产高山玉米或拐枣,每次用料百斤左右,用小甑子烤出。酒香浓郁,纯绵甘冽,堪称土产美酒,许多城里人专程到山里采购。(5)铁炉有一以盛产金钱桔而得名的红桔村,红桔村桔果满山,每到秋季,鲜红的金钱桔缀满枝头,泛舟赢湖但见眼前的农家院落都影映在红色中,与层林尽染的山野交相辉映。这里的橘树株型小,只需站在地上,伸手可摘完一树,桔子比核桃稍大一点,皮薄如纸,晒干放陈才是正宗的陈皮,肉质细腻,回味无穷(4)建国魔筋制作工艺。魔芋食品是现代人绿色保健的喜食佳品。利用现代科技开发的魔芋制品花样繁多,但是无论烹饪如何,都追回不到原本地道的口味,在农村几乎每户都能单独制作常见的魔芋豆腐,其味道总有不理想的地方,在铁炉乡建国村流传一种工艺,生产出的魔芋筋,除包揽了所有魔芋食品口感的优点,且透出清香、绵长,久食不厌的奇特口味,宜炒、宜烧、宜炖都能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这里魔芋资源丰富,工艺独特,全村均能熟练地掌握制作工艺,在市场上建国村生产的魔芋筋,比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加工的魔芋豆腐售价高出0.3—0.5元/斤。
名胜古迹:祝家祠堂:岚皋县铁炉乡先进村三组有个祝家祠堂,兴建于清朝宣统二年,迄今近百年历史了。根据祠堂屋后的祝家祖坟墓碑考证,清乾隆年间祝家从湖北武昌老屋上陕西有几个分支居住铁炉坝,后来繁衍生息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祝氏家族为了共同祭祀祖先,于是集资修建了这个祠堂。祝家祠堂建筑为砖木石结构,高大坚固,古色古香;飞檐拱,雕梁画栋,美丽壮观。房屋布局统一合理,一进两重,四合天井;前重五间接待祭祀宾客,后重五间供奉祖先灵位,左右各三间用来保管祭祀物品。大门由石料做成,门头刻写“祝氏宗祠”:四个大字,门前蹲放一对石狮子;门内还有一对木狮子,一狮怀抱幼狮,一狮怀抱绣球。房檐四周都雕绘各种古典图案,前檐为“二十四孝”和“八仙过海”,后檐是“三国演义”,左檐是“封神榜”,右檐是“红楼梦”。室内门窗和石墩木柱都雕龙画凤、刻花绣草。图案种类繁多,工艺精巧,神仙英雄、金童玉女、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千姿百态、神采各异。祠堂内还立有两块石碑,一块名为“永垂不朽”,另一块名为“贻厥子孙”,碑文记载了祝家的功德和“家规家法”,至今石碑完好无损。祝家祠堂记载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变迁和乡土民俗风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它虽曾经历战乱和“文革”的破坏,损失较为严重,但主体建筑尚存,许多残迹遗物可见,仍古风古韵,令人叹为观止,不失为铁炉乡的一处旅游景点。
湖北鹤峰县铁炉乡:一、自然概况及面积铁炉乡位于鄂西东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与著名的武陵源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和索溪峪,天子山奇峰相依,山水相连,东邻湖南石门,南毗湖南慈利,西接湖南桑植,北靠本县走马。我乡水陆交通方便,距湖南桑植县城96公里,张家界火车站132公里,离县城126公里,如果走水路,到慈利江垭大坝只有60公里。我乡境内山大人稀,河谷低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江口是全县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195米,最高处(万寺坪)只有1250米,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全乡国土面积为34.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达13680.5亩,人均占有耕地近一亩。2004年人平纯收入达1596元。二、行政区域及人口铁炉乡有12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4406户,14669口人(其中:农业户口3981户,13949人),在全乡总人口中有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互处。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7以上。三、经济发展现状由于海拔低、气温暖、雨量足、土地肥,适宜水果、楠竹、茶叶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2004年,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狠抓特色产业,兴建‘三万工程’(万亩水果、万亩楠竹、万亩茶叶),为建设小康铁炉打基础”的发展思路。全乡上下以“农民增收、富民强乡”为目标,调优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已经初见成效。目前,我乡建有万亩水果基地、万亩楠竹基地、万亩茶叶基地、千亩药材基地和千亩优质大米基地,已基本形成规模,成为铁炉乡的特色产业“亮点”。四、项目建设情况近几年来,抢抓“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的良好机遇,狠抓项目建设,增加本地投入,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效益和作用。2005年,我乡拟定申报的项目有:万亩椪柑基地建设、铁炉至风垭头道路硬化工程、江口人畜饮水、万寺千亩药材基地改造等项目。同时,我乡丰富的中华角石、金属镁、铅锌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正在向外寻找合作伙伴。力争我乡的产业化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一个更新、更好的发展前景。

4、四川省犍为县铁炉乡

区位概况:铁炉乡位于犍为县城东南37公里,与沐川县炭库乡接壤,面积35平方公里,地貌多为丘陵,沐溪河流经乡内文池、高峰、兴隆、安南四个村进入岷江。东与新民镇相连,南与沐川县炭库乡为邻,西与榨鼓乡连界,北与孝姑镇接壤。该乡以农业为主,截止2004年底有小二型水库1个,山塘42口,石河堰11道,耕地面积为9292亩。辖8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全乡人口3015户,9538人。耕地面积9992亩。有12个党支部、249名党员。2006年社会总产值达2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8元。
自然条件:该乡属于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为17.5℃,无霜期长达333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41.3毫米,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957.9小时。县境内地形地貌多样,坝、丘、山皆具,以丘陵为主。地势东北、西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047米,最低海拔308米。
行政区划:铁炉乡下辖村:兴隆村文池村高峰村安南村农宁村朝阳村桂花村宏农村
基础建设:截止2006年底该乡至县城道路已全部硬化,宏农、桂花2个村村道路将于今年内完成硬化,其余6个村村道硬化工程计划在3-5年内逐步完成,该乡69个村民小组仅3个组未通公路,拟在2年内全面修通,各组道公路基本能保持晴雨通车。新建了乡卫生院、乡客运站和4个村支部活动室。大力开展囤水田整修和“红层找水”工程。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确保了农村和城镇低保、退耕还林补贴以及粮食直补等各项惠民资金足额按时发放。
农业发展:该乡属纯农业乡,2005年乡镇府突出抓好“林、竹、姜、畜”四大特色农业和劳务输出支柱产业。截止2006年底该乡在原有5000亩林竹的基础上,实施退耕还林2340亩,与川南林业局合作造林6769亩,嘉阳集团在该乡文池村、高峰村建工业林基地3000亩,该乡林竹总面积已超过3万亩,其中已投产林竹面积在1万亩以上,年收入超过万元的农户达60户以上。黄白姜是铁炉乡传统种植产业,该乡黄白姜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产值超过400万元。该乡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2500人,创收近2000万元。畜牧业也是铁炉乡的一项传统产业,该乡每年出栏生猪均在7000头以上,小家禽20多万只,有畜禽养殖专重户10余户。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乡大力发展“林、竹、姜”三大支柱产业,尤其以黄白姜特产农业为龙头,白姜种植2000亩,黄姜种植6000亩,还盛产佛手、黄柏等中药材,畜敬业蓬勃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2320万元,农业总产值204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649元,粮食产量达4600吨,财政收入107万元,计划生育率达95%,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更加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壁实的步伐。
旅游资源:该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铁炉古镇凉厅街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天洞题刻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的“朝阳春晓、枇杷印月、古洞观瀑、鲨鱼鼓浪、渔村唱晚、高峰耸翠、凉亭幽谷、圣岭莲花”(铁炉八景)极具开发价值。
人口数据:2002年底铁炉乡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8241男4313女3928家庭户户数2746家庭户总人口(总)8241家庭户男4313家庭户女39280-14岁(总)20730-14岁男10650-14岁女100815-64岁(总)543915-64岁男287315-64岁女256665岁及以上(总)72965岁及以上男37565岁及以上女354户口本地住在本地7934,

3、四川省德昌县铁炉乡

乡情概况:铁炉乡位于四川德昌县西北部,东靠烂黄箐梁子与前山乡交界,南与马安乡接壤,西临砻江现源盐为邻,北接西昌荞地乡,辖区面积117平方公里,以乡境有铁炉岗得名。辖大沟、中梁、菠萝、铁岗、烂坝、春光6村47个村民小组,2008年末总人口6183人,其中彝族4954人,汉族1203人,其他少数民族26人,非农业人口105人,农业总产值77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52元。彝汉杂居区。乡政府驻付家坪,距县城45公里。有公路直通。
自然环境:该乡地势东高西低,烂黄箐东南海拔3012米,扬铁河沟海拔1190米,除雅砻江狭谷气候较高外,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易积霜。森林覆盖率为57.37%。有农用沟堰12条,85公里。
自然资源:农业主产玉米、洋芋、荞麦和少量水稻,土产花椒、木耳、香菇,年产松脂5万公斤左右。草场较多,牧业兴旺。现有公路到达雅砻江边。
经济发展:近年来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种植,2008年全乡种植烤烟13004亩,烟叶产量234.48万公斤,总产值3756万元,全乡种烟农户1178户,户均收入29082元,人均收入5988元,万元以上农户1058户,其中春光、烂坝村烤烟产量超万担。烟叶均价14.58元/公斤,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是德昌县的第一烤烟种植大乡。畜牧业与烤烟产业形成互补性发展,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2008年全乡仅销售山羊一项农民即增收10万余元。全年肉类总产量83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