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地图
桐城市相关地区地图:
桐城教育
高等教育: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职教育:桐城望溪高级职业学校,桐城中华职业学校,桐城技工学校,安庆文都科技职业学校
普通高中:桐城中学,天城中学,桐城二中,桐城四中,桐城五中,桐城六中,桐城七中,桐城八中,桐城九中,桐城十中,桐城十一中
民办教育:吴汝纶公学
人文历史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公元1996年撤县设市,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唐宋两代的曹松,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中国计算机专家慈云桂。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输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达线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桐城也因此而成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文都”盛誉。
桐城之最
桐城最早得名于唐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改当时的同安县为桐城县。:桐城最高山峰为华崖山,海拔1065米。桐城最大河是大沙河。境内长74.79公里。桐城最大湖泊是与枞阳共有的菜子湖,东西长22公里,南北平均宽约8公里。桐城最大水库是牯牛背水库,建于1965年4月,总库容8180万立方米。桐城最早的户口记载是明洪武十六年〈1383〉,当时居民10427户,58562人。桐城最早记载的地震发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三月。桐城最早的水电站是1958年3月建成发电的麻山嘴儿冲水电站。桐城最早的小学是光绪三十年春〈1904〉在县城建成的崇实学堂。桐城最早创办的报纸是民国元年的〈投子晓钟报〉,桐城最早进入中国文学史册的是唐著名诗人曹松,著有〈曹梦征诗集〉,清乾隆年间桐城人方观承绘制的〈御题棉花图〉是我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桐城派称雄清代文坛200多年。拥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大的作家群体。“天下文章,归于桐城”。上过学的人,都知道桐城派,从中学到大学,都要讲述桐城派。1958年9月,桐城气候站开始进行气象预报,这是境内最早的天气预报。桐城最久远的古遗址是鲁王墩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桐城的院士、博导、教授、大学生、出国留学的占全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近2000个县级区域是最高的之一,不但过去,即使是今天,也无愧于文都的称号,桐城拥有全国最年轻的博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段路明教授,28岁时当博导,当时全国最年轻。桐城唐湾人,14岁毕业于桐城中学。保送科大,他和导师在量子领域的一个成果被国际称为段-郭界限。其导师郭光灿为中科院士。桐城——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市
旅游资源
桐城文庙是国家级3A景点,六尺巷,文和园,披雪瀑等名胜景点,拥有桐城青年旅行社等企业桐城八景——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龙眠山。
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桐城文庙——桐城文化的象征
桐城市主要旅游景点:市区桐城文庙(桐城派陈列馆、桐城博物馆、严凤英陈列馆)、六尺巷、宰相府、懿德流芳牌坊、东大街古建筑群、南大街古建筑群、告春及轩、凤仪里、潇洒园、讲学园、桐中校园、惜抱轩、半山阁、渡江战役指挥所、左公祠、姚莹故居、吴越故居、紫来桥、净土莲社、古灵泉、仙姑井、芹菜田等,城郊披雪瀑、西山公园、望湖亭、祈雨亭、一笠庵、石门冲、投子山、投子寺、投子晓钟、赵州桥、卓锡泉、盛仪墓表石刻等,龙眠龙眠山风景区、龙门、颂嘉湖(境主庙水库)、碾玉峡、绕云梯冲、璎珞崖、媚笔泉、观音崖、双溪草堂、别峰庵、椒子崖、玉龙峡、赐金园、文和园、相国桥、龙眠山庄、大龙井瀑布、黄草寨、姚莹墓等,白马白马寺等,孔城孔城老街、桐乡书院、藻青山、箱石山、沙子岗、桐梓晴岚、孔城暮雪、荻埠归帆、十里柳堤、白兔湖、戴名世墓、戴钧衡墓等,高桥南山桥、白兔湖等,兴店金牛湖(东风水库)、马尾松人工林等,大关古洞岩、硖石关等,卅铺龙头山、双忠墓等,吕亭鲁王墩、鲁王河、鲁肃读书亭、半天山居、望曹尖、试剑岭、洞宾泉、谷林寺、双龙水库等,中义老关岭、杨头茶园等,黄铺城西湖(牯牛背水库)、程芳朝墓、檀香崖等,唐湾百丈崖、二姑洞、三芝庵、椒岩古民居等,大塘桐舒古隘口、民主县政府旧址等,陶冲王屋寺塔墓群、三道岩等,青草大沙河、青草老街、钓鱼寺(潜山)、太平庵、梅城寺等,挂车河挂车山、桃花洞、挂车河、水库大坝等,老梅老梅树街、银杏林等,范岗山考山老尖、朱邑墓等,金神金神墩、施从云墓、六儿城遗址等,嬉子湖松山、落凤窝、嬉子墩、嬉子湖、余珊墓等,香铺马家宕、赵汝墩圩等,新渡人形河、挂车河、柏年河等,双港大横山、练潭老街、练潭秋月、妲妃台、吴鳌墓等,罗岭小龙山风景区、严凤英故居、菜子湖、岱赛湖、梅溪寺、海潮寺、海潮庵、大王庙、罗岭老街、龙氏祠堂、金家祠堂、铁砚山房(怀宁)等,鲟鱼枞川夜雨、长江、沿江滩涂等
桐城古城
桐城古城区为桐城市(县)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历史。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龙眠三山,旁挟石河、龙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娆。古城初名山城,民国时改为孟侠镇,建国后定名为城关镇。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称。城中保存完或经修复的古建筑有:宏伟壮观,体现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庙”;飞檐翘角,体现明清建筑特色的“东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风韵的“告春及轩”;五垛四孔,横跨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幽静肃穆,仿佛置身仙境的“静土莲社”;千年不涸,富有传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处名人遗存,诸如方学渐的“讲学园”,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及“左公祠”,张英、张廷玉“宰相府”及“六尺巷”遗址,姚鼐的“惜抱轩”及其手植的银杏树,姚元之旧馆“竹叶亭”,方东树家庙,方宗诚故居“九间楼”,吴汝纶藏书处“半山阁”,方守敦吟诗亭“凌寒亭”,以及近代革命烈士吴樾故居等等,均历历在目,展示了古城特有风姿。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朱光潜、方东美、叶丁易、方孝岳、方令孺、马茂元、光仁洪、舒芜等也都在家乡古城留下青少年时期的足迹。主要景点有:朱光潜故居等。著名文史学家罗哲文在考察古城时写道:“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
镇街介绍
新渡镇,新渡镇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因古时官设渡口于此,故名新渡。现辖19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7.1万,全镇国土面积117平方公里。镇域环境优美,区域优势明显,206国道、京九铁路、沪蓉高速纵贯南北。另南连古城安庆,北接省会合肥,西距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仅30分钟车程。享有“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全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安徽省重点中心镇”、“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双港镇,双港镇位于桐城市南部,风景秀丽的嬉子湖畔,镇域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4平方公里,现辖20个行政村,镇域总人口6.2万人。双港镇是桐城市的经济重镇,是声名远扬的“塑料之乡、鱼米之乡”、“教育大乡”。先后被列为安庆市、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省中心镇,2003年全镇压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亿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9亿元。连续多年获安庆市发展乡镇企业“十强”,安徽省发展乡镇企业“百强”称号,1998年底获安庆市“小康乡镇”称号。青草镇,青草镇位于桐城市西南边陲,地处桐、怀、潜县(市)交界,旧称“青草塥”,系古老商贸名镇,曾有“小安庆”、“小上海”之美称。几百年来一直是桐、怀、潜三县(市)边境经济、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镇内交通便捷。全镇辖2居委会、20政村,人口7.42万,面积170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6平方公里,是全省195个中心建制镇之一。属全省百强镇。全镇综合经济势力位于桐城市乡镇前列,是有“放心米”称号的“青草香”和无公害“青草香”生产基地,有青草香菜、干沙泥鳅、麻丰糕等传统土特产品。镇内建材精品——优质黄砂资源丰富,远销武汉、南京、上海等地。镇属企业蓬勃发展,以刷业、塑料、纱布卫生口罩、劳保制品、铁砂、电机槽楔、环保餐具、“青草香”大米等为主导产品的企业有700多家,经济格局业已形成。主要农业支柱主要有2万亩无公害优质粮基地和千亩“亚洲桃王”桃园。孔城镇,孔城镇位于桐城市东部,与庐江县、枞阳县接壤,属省级中心镇。全镇区域面积167.2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镇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辖21个村,2个居委会,人口9.1万。是桐城市的东部重镇、经济强镇和人口第一大镇。交通便捷,物流畅通。228省道穿境而过,南临长江黄金水道,西接沪蓉高速公路。孔城,经济活跃,企业发展持续快速。镇内工商企业464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近8000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桐城八景”中“孔城暮雪”、“荻埠归帆”、“桐梓晴岚”三景均出自孔城;镇北有“江北小九华”之称的著名佛教胜地——藻青山,山顶建筑风格迥异,山色秀美妙趣玲珑;镇区内孔城老街,全长2公里,临街铺面保存完好,是华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原汁原味的一条老街。目前,全镇干群正全面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城镇靓镇、商贸活镇、旅游旺镇”五大发展战略,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率先崛起,构建魅力孔城”而努力奋斗!,大关镇,大关镇是桐城市的北大门,是全国著名的“制盖之乡”、“蛋鸭第一镇”。自三国时有古峡雄关之称,宋、元、明、清时为桐城九镇之一。始称“北峡镇”,清乾隆年间改称“大关镇”。1992年3月撤区并乡时,分属大关、卅铺两镇。2006年9月区划调整,成建制合并成大关镇。新农村建设生机凸显,大关街、龙头街、王集街、甑山街为支架,10余个中心村庄为扩展,与镇区建设相得益彰。桐城小花茶、大关水碗、大关松花蛋、好运板鸭、卅铺珍珠米、大关茶干、胡埠香糕、歧岭粉丝等特色品牌,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农家乐”、“乡村一日游”的开发,“红色”的欧家岭、奇妙的古洞崖、典雅的寄母山、美丽的五岭湖等知名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增添后劲。金神镇,金神镇位于桐城市东南部,富饶美丽的嬉子湖畔,辖18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镇区面积7.6平方公里。金神交通、通信发达,投资环境优越。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依旁而过,长江黄金子水道毗连其境。全镇正形成了机械加工、玻璃纤维、建筑建材、电子化工、缫丝纺织、塑料制品等众多优势行业。其中玻纤涂塑窗纱和凸轮轴是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范岗镇,范岗镇位于市区南9公里处,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桐潜公路贯穿其境,全镇总面积1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46公顷,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6.7万人。目前,范岗镇共有民营企业8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9家,纳税百万以上企业2家,纳税超10万元企业近20家。全镇已形成制刷、橡胶、注塑、烟机配件、铁路配件、机械、家具等为主要产品的工业结构。嬉子湖镇,嬉子湖镇地处桐城市东南,呈半岛状,三面环水,东邻菜子湖、白兔湖,西邻嬉子湖,总面积134.7平方公里,水面11.4万亩,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25000人。水陆交通便捷。嬉子湖农业基础历史悠久,盛产水稻、油菜、瓜果等农作物,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明星乡镇”称号。嬉子湖水域辽阔,水质优良,无污染,湖汊众多,水产业发达,为桐城市水产大镇,盛产螃蟹、青虾、甲鱼、淡水白鲳等“嬉子湖”牌淡水鱼类,是省市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吕亭镇,吕亭镇,位于桐城市区北郊,国土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口6.3万。是优质大米、板栗、蚕茧、“桐城小花”茶的重要生产基地。吕亭镇山川秀美,人文荟萃。鲁肃读书亭、左公(光斗)墓、半天山居、洞宾泉、谷林寺等名胜古迹遍布境内,是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现已形成以彩印包装、农药化工、农用机械、缫丝、塑胶、制盖等为支柱的优势产业。唐湾镇,唐湾镇由原唐湾镇和大塘乡合并组建,位于桐城市西部边陲,距市区32公里,东与黄甲镇接壤,南与青草镇毗连,西邻潜山,北接舒城,平均海拔680米。全镇国土总面积123平方公里,山场总面积7.4万亩,是本市主要林区。古镇唐湾,民风淳朴,境内峰峦竞秀,泉瀑飞流,拥有百丈岩、黄石岩、二姑尖、狮子岩、红旗洞、泛螺寨等二十余处旅游景点。灵山秀水,孕育出唐湾丰富的物产资源,境内木材蓄积量15万立方米,是全市之冠。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生产基地,“龙眠绿芽”、“龙眠春翠”、“桐城小花”等名茶主产地,盛产板栗、油茶、蚕茧等土特产,有桔梗、枣皮、银杏、贝母、柴胡等名贵药材,有笋干、蕨菜、金针菜、花儿菜、马齿苋等山野菜。镇内有老虎、果子狸、野猪、青獐、喜鹊、画眉等珍稀动物。全镇矿产十分丰富,有铁矿石、花岗石、石墨、墨王、大理石等多个品种,探明的铁矿石资源达785万吨。黄甲镇,黄甲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部,由原黄铺乡和原中义乡成建制合并建立,舒桐、桐潜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捷。全镇国土面积107平方公里,人口1.4万人,辖八个村,172个村民组,山场11.4万亩,耕地面积4637亩、水面7809亩(牯牛背水库)。全镇海拔较高,山高峻岭,人员居住分散。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木材、板栗、香菇、大豆、油料等农副产品,特别是桐城小花、牯牛背森源渔业养殖厂的鲜鱼、名贵中药材、优质食用菌是黄甲镇的四大特色。。鲟鱼镇,鲟鱼镇,坐落于桐城市东南隅,地处长江之滨,位于菜子湖出口处,通江之咽喉。周边与安庆市迎江区、枞阳县和池州市接壤,为桐城市之飞地。面积2.81平方公里,人口1100人。辖桐川、外江、内江三个居委会。鲟鱼镇是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境内产业主要有江海航运、船舶修造、水产养殖、绳网织造、成品油销售,煤炭沙石销售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共中长江和近海航运是鲟鱼镇的主导产业。文昌街道办事处,文昌街道位于桐城市主城区,2006年9月由原文昌街道和碧峰街道合并而成,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桐城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1万人。年财政收入2千万,是桐城市的经济重镇之一。龙眠街道办事处,龙眠街道办事处位于安徽省文都桐城市区东北,拥有12平方公里城区,65平方公里郊区新农村和39平方公里AA级龙眠山风景名胜旅游区。辖6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总人口8.03万。区域经济已形成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生态农业经济齐头并进,旅游、名优茶叶等特色产业经济优势突出的强劲发展态势。是桐城市经济总量最大、发展优势最明显的区域。桐城经济开发区,桐城经济开发区系于2001年9月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6年元月经国家发改委核准保留的省级开发区,规划控制范围为40平方公里,辖10个社区(村),一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开发区位于桐城市东城区合九铁路与沪蓉高速公路之间(区内有沪蓉高速桐城出入口,合九铁路桐城站和铁路集中专用线),交通便捷,区位优越,300公里半径可覆盖南京、武汉、南昌、合肥等中心省会城市,南距安庆机场70公里,水运码头75公里,全程高速35分钟车程,北离合肥骆岗机场90公里,全程高速45分钟车程,是承东接西的理想之地。开发区对外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功能配套完善,电力供应充足,服务环境优越,吸引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前来投资。现已形成机械电子、医药食品、家纺服装、包装印刷等四大产业集群。开发区建设自2002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按照“五通一平”标准,已建成面积4平方公里,现有入驻工业企业90余家,吸引了南京雨润集团、山西运城制版集团、希望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已形成包装印刷、汽车零配件及机械加工、电子产品、医药医疗器械、针纺服装、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体系,以此形成开发区的主导产业。2007年,进区项目达120余家,建成投产企业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4个,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亿元,财政收入1.17亿元。开发区现正在进行4平方公里的二期工程建设,道路、供电、供排水、通信、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尤其是电力资源充足,区内有220kv、110kv变电所各1座,装机容量18万KVA,是投资创业的理想之所。双新经济开发区,2009年9月7日,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筹建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双新经济开发区位于桐城新渡镇、双港镇之间,规划面积按10平方公里控制(其中:新渡镇5.5平方公里,双港镇4.5平方公里),共涉及新渡镇伊洛、罗潭村和双港镇永上、三友村共4个村。双新经济开发区将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发展包装印刷等产业。未来双新经济开发区:一是要配合国家发改委即将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结构转移示范区规划,把双新开发区建成高标准、有一定承接能力的示范园区。二是要建成小企业的乐园,着力解决一部分资金不足创业者的难题。据我们初步调查,桐城南部地区从事包装印刷产业的人员中,特别是推销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员手头有些资金,但用于创业又显得不够,也就是说,他们手头的资金如果用来创业,只能购买土地和建设部分厂房,那么购买设备和流动资金就没办法解决。因此,我们设想,安徽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可以划出一定的范围,由双新经济开发区建设投资公司将标准化厂房、写字楼、职工公寓等设施建成后出租给这一部分人群,这样,就解决了该类人群的创业难题,几年后,在该类人群中一定可以孵化出若干个规模企业。三是园区主打产业是印刷包装行业,围绕该行业在产业链条上做文章,在产品升级换代上加强引导,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
城市名片
桐城——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2007年度“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安徽省卫生先进城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区为历史文化名城,塑料之乡——新渡镇,设有国家级星火密集区、省级经济开发区,中国输送机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