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巴中市地图 >
通江县地图
通江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名人

李蕃:[清](1621--1694)字锡徵,号懒庵,通江人。顺治十四年(公元一六五七年)举人。官黄县知县,兴利除弊,有古良吏之风。蕃著有《雪鸿堂文集》十八卷,《四库总目》传于世。附:纪晓岚对李蕃文章的评语:《雪鸿堂文集》·十八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李蕃撰。蕃字锡徵,号懒菴,通江人。顺治丁酉举人。官黄县知县。是,集,为其子锺峨所刊。集中黄志略《序》谓:黄有四累,而廛肆宜复,社甲宜均,风尚宜更,士习宜端,税课宜灭。蕃编《徭役序》,极言派银杂费之患。他如,《忆堂记》、《旱魃辨》、《黄志跋》诸篇,皆汲汲以兴利除弊为事,盖有古良,吏之风。其文亦皆朴直不支,意其人必悃愊无华,故文亦如之欤。然蕃之意,固不在以词藻见也。
李钟壁:李钟壁,字鹿岚,号元修,李蕃长子,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人。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康熙二十六年中举人。任广西南平县县令,后升刑部主政,敕授承德郎(正六品)。在文学上精韵律、善诗词,壁山春望,梳头石等诗至今被后人呤颂。一生作诗词千余首,所著《燕喜堂集》四卷录入《雪鸿堂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山东巡抚采进本),与其父李蕃,弟李钟峨被后人简称为“通江三李”。
李钟峨:李钟峨,字雪原,号芝麓,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人。康熙癸酉科第七名举人;丙戌三甲进士,仕馆选庶吉士;授职检讨,提督福建学政,升翰林院侍讲,起居注日讲官左右,春坊左右,庶子长房兼翰林院侍读。雍正甲辰科广西乡试正主考,太常寺少卿加二级,诰封中宪大夫(正四品),著有《垂云亭》文集行世。钟峨一生,曾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一统志》等各馆纂修官,主编《盛京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著述甚丰。督学福建时,刻其父李蕃《雪鸿堂文集》集,其兄李钟壁《燕喜堂》集,并附自撰《垂云亭》诗文集于后,共以《雪鸿堂全集》刊印问世,后选人《四库全书》。
朱仕焕,朱仕焕生于1913年,原吉林省军区政委,四川通江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7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吉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顾问。199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张显杨,张显杨生于1915年,原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四川通江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昭通军分区司令员。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3师师长。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第15军副军长,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吴荣政,吴荣政(1915—1973,原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四川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师长。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解放军第50速成中学政治委员,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3年病逝。
傅崇碧,傅崇碧生于1916年,原北京军区政委、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四川通江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任第63军军长。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军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和坚守防御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二级国旗勋章。回国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生活风俗

饮食:农家产啥吃啥。低中山区主食大米,辅以红薯、麦面、杂粮;高山区主食玉米,谷称包谷,辅以大米、麦面、洋芋、杂粮。一般日食三餐,俗称“赶三六九”。大忙季节一日四餐,午前歇气时吃糕点,名为打尖、打幺台。冬闲日食两餐,俗称“赶二五八”。荒年低山区以连麸面煮稀饭,称“羹羹”;高山区以包谷面煮稀饭,称“抹胡子”。常年热天午餐多吃稀饭。菜食随季节变化,有泡制的净咸菜、酸菜;腌制的盐榨菜、糖榨菜;薰制的豆腐干、腊肉;干制的豇豆、洋芋片、笋干、木耳;配制的豆瓣酱、红豆腐、豆豉。常年热天午餐多吃稀饭。衡量生活水平高低,以吃肉、蛋、鱼的多少为标准。喜饮酒,凡遇节日,或客人到家,必饮酒助兴。农村别具特色的包含有包谷细米干饭、菜豆腐稀饭和五味炒面。
包谷细米干饭先将干包谷籽淘洗去尖,磨成瓣,将瓣子存放一两天,俗称“叠瓣子”。再磨细,去其粗米和面,只取细米。用铁罐煮,水开后先放细米的三分之一,用木棒或竹棒搅匀;等煮沸后,再放细米的三分之一,待煮沸后,再放余下的细米,搅匀加盖蒸煮。煮沸后将铁罐放在火边煨烤,煨烤一阵子转一次铁罐的方向,直到煨烤干水分。包谷细米干饭松软有弹性,香气四溢。
菜豆腐稀饭先将黄豆制成嫩豆腐,然后将嫩豆腐划成小块,再放入酵子水(制嫩豆腐的水)稀饭内煮。吃时,加油辣子、葱蒜姜椒等佐料。营养丰富,老人最喜吃,有“菽水养亲”的情味。
五味炒面用炒熟的黄豆、燕麦、包谷、花生、核桃米磨成面粉。吃时,加入葱、椒等佐料,用开水冲或用凉水拌成糊状。炒面久藏腐,便于携带,随处可吃,别有风味。城镇居民买啥吃啥,不重视粮菜的储备,包含品类及丰厚程度均胜农村。建国后,机关单位早餐多为稀饭、馒头;中、晚餐较丰盛。
服饰:
童装民国后期和建国初,婴儿满月载胎帽。周岁以后,夏戴凉圈,冬戴风帽,还有鸡爪帽、兔耳帽等。帽沿常饰以“八仙庆寿”、“二龙抢宝”、“吞口”等银娃娃或刺绣花卉图案。身着花布衣服和衩衩裤,脚穿扎花布鞋。学龄儿童头戴瓜皮帽,俗名耍帽儿或一把抓。少数小孩戴百家锁和银质项圈,满12岁时开锁去圈。进入80年代后,小孩穿戴注重质量,讲究美观。一般穿毛线、绒线织的娃娃衫、宝宝裤、连袜裤,外套罩衣。稍长,穿儿童运动衫、套裙、绒毛衫、太空服等,极少穿平板布衣。
青年装青年衣着最富时代特色。民国初期,农村青年多穿土布偏襟长衫。腰拴布带,劳动时将前后一衣角扎起,称“一杆旗”。夏秋穿对襟短衫,冬春着紧身短棉布。包白布帕,穿布鞋开草鞋。妇女穿偏襟短衣,系围裙,穿布鞋。大姑娘扎长辫,穿绣花鞋。城镇青年,男穿竹筒式小袖口长衫,戴青缎小帽,妇女穿超襟大袖短衫,腰着红裙,脑后挽髻,插银簪、银撇、戴耳环。脚穿绣花鞋,用丝线锁口,用绿带子缠胫。时人讥为“带缠三道绿,线锁一弯红”。建国初,普穿中山服、列宁服、工人服等短装,剪短发、穿短袜,着长衫、包白布帕的减少。60年代,衣着款式仍旧以蓝、灰、青三色为主。70年代,盛行小脚裤。因裤管短,戏称“亮三寸”。80年代,男蓄齐肩长发,女烫卷发者增多。服装式样新颖多变,棉毛衫、晴纶衫、羊毛衫、滑雪衫、防寒服、太空服、长短大衣;直管裤、喇叭裤、教练裤、健美裤;高跟鞋、甩尖子皮鞋,皆随心所欲,自由穿戴打扮。城镇女青年尤喜穿裙装、长袜、戴耳环、挂项链、搽胭脂、抹口红、画眉毛,尽情体现青春健美。
中年装民国时期,男多穿长衫,上腰裤,长袜,抄鞋。冬天,高山区的人穿棕袜子,外套满窝子草鞋。女穿半长超襟衣,头挽发髻,戴发网;横插铛针,脚穿布鞋。富绅家庭,女人穿胸前镶云子的花袖短服。头戴压发梳,手戴银圈,胸戴一串银牙,走路叮当响。建国后,男普穿中山服,蓄分头,不留胡须。妇女普蓄短发,穿对襟短衫,侧面开口长裤。进入80年代,部分干部穿西装,脚穿平底鞋。
老年装民国时期,老年穿超襟长衫,外套团花马褂或青布领夹,头蓄长发,戴毡盔或棉帽,脚穿双梁鞋或靴,有遗老之风。女穿大袖超襟半长衫,外套领夹,包白布帕或青丝帕,穿窝鞋或抱鸡母鞋,内缠裹脚,用带子将裤脚捆紧。建国后,男着中山服或列宁服,内穿衬衣,蓄短发,留胡须的渐少。热天不戴帽,冬天喜戴火车头帽。穿平底布鞋或大头皮鞋。女穿对襟衫,蓄齐肩短发。老年妇女冬天戴毡绒帽,穿绒鞋或棉鞋。

文物古迹

吴士达墓::吴士达墓位于文峰村吴家湾,建于清朝同治癸酉年(1873)。墓地约占一亩多,除正面亡堂寿藏,三面条石砌壁,四面条石拱篷封顶。内墓坝可容一个生产队的人开会、乘凉、躲雨。周围镶嵌着的石刻透明泡花两朵的筛子大小。还有“鸾凤翱翔”、“虎啸龙吟”、麒麟跳跃、熊跑狮舞、文武百官议事等出出古戏等。墓坝大门口还有座狮,双斗桅杆,走廊、过道、坟罩子。“文革”中红卫兵组织了百余人未毁掉,后用雷管、炸药炸掉了顶棚和外柱,墓碑上的图案迄今仍栩栩如生。吴士达其人,一生练习武术,授徒弟二十多人,名闻于桑梓。此墓除建筑雕刻工艺精湛,技巧高超外,还镌有通、巴两邑的进士、举人、贡生等文人学士如陈云良、苟旁达等的诗、词、文、联、匾额,尚存。八府巡案墓,位于红岩村库银沟。建于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用2尺厚、5尺宽、8尺长的石料,拱成九孔墓穴一横排。长三丈许,现墓穴完好,除建造时间外,墓主姓名等记载,已风化不清。此墓价值是古老牢固。坟地面积一亩大小,坟坝中有神主式碑,已毁。
红四方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通江县城东四十余公里的沙溪王坪村,原名王坪烈士墓。一九三三年冬,四川军阀刘湘六路围攻川陕革命根据地时,王坪地势险要,红四方面军曾将总医院设于此。为悼念住院牺牲的烈士,总医院医务人员于一九三四年在院旁修建烈士陵园,占地百亩。墓区安葬有三千八百多名红军指战员的遗体,园内苍松翠柏,百花争艳。一九八九年十月,国务院批准王坪烈士陵园为全国烈士纪念建筑重点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墓碑高4.2米,碑额横刻“万世光荣”四字,中间坚刻“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刻有“为工农而牺牲,是革命的先驱”的标语。墓碑两侧各刻长枪2支、短枪1支。碑座正面刻有镰刀、斧头、五角星、手枪、谷穗和向日葵等图案。红四方面军撤离王坪后,地主还乡,强迫农民打碎烈士碑,农民深夜埋藏此碑于屋后。建国后重竖原碑于墓前。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城文庙,背抵列宁公园,面临通江河,由大成殿,东西两庑以及载门、棂星门、万仞宫墙、泮池等组成,据《通江县志》记载,大成殿为明景泰申年(一四五二)县令周南在旧基重建。其造型疑重,结构严谨,石柱板壁,穿斗屋架,主体建设雕梁画柱,屋面琉璃生辉,房脊雕龙嵌凤,拱托三十根大木,石庭柱的座墩上,镌刻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工艺精巧,维妙维肖,建筑占地2500余平方米,高墙重门,巍巍峨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政治委员陈昌浩等领导在这里指挥红四方面军历经数百战,并取得了辉煌胜利,创建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总指挥部旧址保存完好,1982年,红军入川五十周年之际,劈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军史陈列馆。馆名由胡耀邦总书记题写。1988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江泽民总书记题写了馆标。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位于通江县城学宫,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紧密相连。旧址学宫与通江文庙(总指挥部旧址)同年代修建,其后屡有维修,全系木结构,一进四院,保存完好,1988年1月,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川陕省工农总医院旧址:1933年7月,川陕省工农总医院在毛浴成立,1934年2月迁往长胜啸口梁麻坝里。总医院占地8.3平方公里,下设政治部、医务处、总务处和15个病号连。原部设在聂家老屋,15个病连分布在三条长塬的15个大院子里。所有旧址原貌依存,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长先后由李敬元、陈鼎玉、王兴刚、王朝禄担任。全院工作人员420余人,其中院部各机150关余人,医护人员270余人,有病床(通铺折合)3000余张。总医院先后收治伤病员26000余人,治愈23000余人。1934年底,总医院奉命撤离随红军西征北上。
总医院旧址群: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位于沙溪镇王坪村,包括总医院部、政治部、医务部和总务处旧址,以及其下设的医疗机构,属军、政、医三合一的军级机构。整个建筑均呈三合院布局,土木结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风格,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系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春,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鹦歌嘴迁驻今沙溪镇王坪村,周光坦任院长,张琴秋任政治部主任。由于战事激烈,成百上千的伤病员被送往总医院救治,虽因缺医少药,不少伤病员伤病恶化而光荣牺牲。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仍为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保存革命力量和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为了展示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的历史风貌,县民政局于2005年初对总医院旧址进行了保护性建设和陈列布展。省委书记张学忠视察后亲自题写了“四川省卫生系统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旧址群现已成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风景名胜

空山国家森林公园,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境内,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米仓山东南麓,园区总面积11511m2,最高海拔2117m。公园由挂宝岭原始风光游览区、天香峰森林文化游乐区、鹰爪岭森林野营游乐区、空山坝岩溶风光游览区、猴子岩峡谷风光游览区等5大景区组成。景区内现有自然景点60个,人文景点19个。园内天然阔叶林海壮阔,季相景观多彩;岩溶地貌典型,类型多样;山间盆地宽阔,长岭峰丛围合;天象景观资源丰富,景色奇丽迷人;峡谷幽深神秘,暗河高瀑壮观;溪流蜿蜒灵秀,岩溶小湖秀雅;红军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清纯质朴,被誉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空山坝位于通江城东北部,距县城106公里,面积139平方公里,地处川陕边界。1933年3月至6月,军阀田颂尧纠集38个团,近60000人马,对刚刚建立的川陕苏区进行“三路围攻”。面对强大的敌人,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与敌顽强战斗。6月上旬,红10师、红11师、红12师和红72师,在空山坝一带,集中力量采取断敌后路,分割包围的战术,经过3天的激战,歼敌7个团,5000余人,溃敌6个团,取得了粉碎敌人“三路围攻”的决定性胜利,捍卫和巩固了苏区。空山坝战役遗址保护区至今仍完好保存着红军80里战壕和“红军洞”。当年红11师政委李先念为老百姓保护下来的核桃树,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了“空山坝战役遗址”,现刻碑立于空山坝中。
诺水河风景名胜区,诺水河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中国银耳之乡”通江县境内,幅员450余平方公里,海拔500——2088.6米,主要景点集中在诺水河畔,临江峡谷,空山天盆,麻坝石林等四大片区。它紧邻陕西汉中,东有“秦川锁钥”护持,西与“剑门蜀道”相连,境内秀水中流,奇泉遍地,险峰兀立,怪石丛生,关隘、峡谷、飞瀑、暗河比比皆是,大致可分“诺水洞天”、“临江丽峡”、“空山天盆”、“麻坝石林”四大独立景区,呈弧形分布,与毛泽东同志誉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的首府通江县城构成一条环形风景线,堪称秦巴山区第一胜地。诺水河,发源于陕西省南郑县,两岸群峰耸峙,壁陡如削,沟纵横,林海茫茫,山、水、洞、林各呈姿态,尤以规模宏大的地下溶洞令为观止,数以百计的地下溶洞,或临清溪,或处绝壁,宏大深遂,诺水河畔,山山有洞,洞中有洞,洞洞独特,雄壮绝妙,奇趣多端。诺水河景区现已向游人展示的:有阴河龙潭水潺潺,牛角嵌别有洞天;有观赏仙女飞天图,石佛群生的仙人洞;有琳琅满目奇幻景,地下宫殿的狮子洞;有精湛艺术自然成,艺苑仙宫的楼房洞;有民间奇观地下城,仙山琼阁的中峰洞。游客所至,赞叹不已。临江峡谷方圆120平方公里,著名景点60多处,10里主峡,峡宽5—25米,深700—1000米,峡谷两岸,陡壁如削,峡底河水奔涌,形成数十处瀑布,峡中观景,上有一线天,下有一线水,鸟在头上飞,水在脚下流,游在峡谷中,味在其中寻。峡区古藤缠树,林茂似海,数万亩原始生态,地老天荒,古树参天,四季长青,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两岸猴声啼不尽,金鸣展翅啼长鸣,又增加了峡区的一番情趣。初查,峡区有猴各余只,稀有的金丝猴,白猴也时有发现。区内的手爬岩,白山、南天门更显其雄奇,为旅游者再添情趣,游人到此,流连忘返。与峡区相接的是海拔1200余米的空山天盆景点区,奇特的岩溶地貌造就了13平方公里的高山盆地,空山又是前国家主席李先念指挥的著名“空山战役”,遗址纪念地,红军洞、将军树、五十里战壕迄今犹存。盆中,孤峰四座,卓然玉立,遥相呼应。峰高120—140米,山体内形成无数个蜂窠状溶洞。盆周,万山环列,137个山峰,峰峰是景,挂宝岩、五佛观榜、绣旗山等各俱特色,春夏满山杜鹃,晚秋,遍山红叶,冬天银妆素裹,空山终年云蒸霞蔚,景色变幻无穷。诺水河景区,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区内有脊椎动物145种,国家保证动物14种,观赏动物93种,医药、科研动物38种;有植物资源158种,珍贵树木以红豆、银杏、香樟、楠木等14种,有中草药资源达1436种。诺水河又是通江银耳的发祥地,“九湾十八包”,数万亩耳林、耳山把诺水河风景区装点得更加美丽壮观。诺水河景区一九八六年被列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除上述四大独立景区外,通江诺水河风景名胜区,还分布着众多历史古迹,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古迹有:擂鼓寨新石器文化遗址,栾巴寺巴人文化遗址,千佛岩、白乳溪唐代摩岩造像,历代军事要塞得汉城,川陕楚白莲教大起义兰号义军大本营麻坝寨,汉代乌龙玉墓碑群等等。

经济状况

2009年通江县完成生产总值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1.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2.60亿元,增长3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79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2%、48.8%和35.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29元,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37.5:24.1:38.4调整为35.1:26.9:38.0。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县属中、低山区,包括中切割低山、中切割中山和深切割中山。呈“三山夹两谷”地形。地貌基本特征有三:低、中山界限明显,均受三个二级构造单元的构造线控制。涪阳—五龙山鼻状构造轴线,为县境低、中山的分界线,此线以南为中切割低山。川北台陷与米仓山、大巴山交界线,形成县境中切割中山与深切割中山的分界线,此线以北为深切割中山。米仓山台穹中楼子庙—空山坝挠曲褶皱带之南端,为县境岩溶地貌的分界线,此线以北为中山岩溶地貌。切割深,多窄谷、峡谷。中切割低山切割一般600米,多“V”型谷、平底谷;中切割中山切割一般700~900米,多窄谷;深切割中山切割高达1200米以上,多峡谷。三级阶梯状构造,从北至南逐渐降低。北部深切割中山海拔1500~2000米;中部中切割中山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海拔800~1000米。
气候特点:县境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6.7℃,较历年平均气温16.6℃偏高0.1℃;年极端最高气温38.4℃,较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4℃偏低2.0℃,年极端最低气温—1.1℃,较历年最低气温—6.2℃偏高5.1℃;年总降水量1399.2mm;年日照时数1299.2小时,较历年平均1370.1小时偏少5.2%。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县属中、低山区,呈“三山夹两谷”之势,三级阶梯状构造明显,从北至南逐渐降低。北部深切割中山区海拔1500~2000米,区内喀斯特地貌形成众多地下溶洞;中部中切割中山区海拔1300~1500米;南部中切割低山区海拔800—1000米。播种耕地面积89693公顷。县内土壤共有6个土类、10个亚类、16个土属、36个土种。其中有31个土种是农业土壤,7个土种是森林土。水稻土是全县农业土壤中最大的土类,面积406858亩,占农业土壤的54%;次为紫色土类,面积194108亩,占25。8%;再次为黄棕壤、黄壤、石灰岩土、新积土等4个土类。水稻土类有3个亚类、7个土属、15个土种,其中淹育型水稻土亚类紫泥土田土属是最大的土属,有3个土种,面积193840亩,占水稻土的47.6%;次为潴育型水稻土亚类紫黄泥田土属,有4个土种,面积177021亩,占43.5%。旱作土壤有5个土类、7个亚类、9个土属、16个土种,其中最大的土类是紫色土类,面积194108亩,占旱地面积的56%。
水资源县境水系呈网状发育,河谷溪沟密布,宕(大通江)、诺(小通江)二水从北至南,纵贯北部中部区域。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7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4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理以上的4条。境内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26.9亿立方米。其中境内地下水年出露量为2.260亿立方米。县过境地表水数量较大,多年平均年径量32.8亿立方米。县水能理论蕴藏总量36.70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20.22万千瓦,占总蕴藏量的55%。
生物资源境内植物、动物资源丰富。年均播种耕地面积89693公顷。全县林地1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61%。有植物乔灌木77科308种,其中果木类13种,竹类8种,属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树种主要有水杉、三尖杉、银杏、鹅掌楸、红豆树、领春木、华榛等14种;有野生动物(不含昆虫)331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主要有毛冠鹿、金雕、云豹、金钱豹、猕猴、苏门羚、林麝、大鲵、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21余种。
矿产资源金属矿藏有菱铁矿、赤铁矿、铅土矿、银矿等;能源矿藏有煤、石油、天然气、铀等。此外,石灰石、白云岩、石英石、石膏、大理石、硫铁矿、钾矿石、膨润土均有一定的分布。县境油气资源极为丰富,系整个通(江)南(江)巴(州)油气构造带的核心区域。现已探明县境天然气储量为5600亿立方米。

节日风俗

年节:过春节称过年,县俗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日都是民间过年时间。有过素年、办年货、团年、辞旧年、迎新年、拜年、破五、过小年、闹元宵等活动。
过素年:腊月二十三,晚餐忌吃荤,称过素年。入夜,民间妇女备香盘灶碟,点清油灯,焚香化帛,祈灶君“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办年货:腊月将末,各家购买或自制过年的吃穿用品,称办年货,又称办过年东道。
团年:同宗亲属团年多在腊月最末一天的中午或晚上,几家团聚共餐,也有同院团年的。机关单位提前团年,团年后再放假过年。
辞旧年:有打扬尘、除污秽;写春联、贴年画;祭神明、祭祖先;还有换神榜、贴门神、封门等俗。过年的晚餐称年夜饭,多数家庭与团年合一,饭菜特别丰盛,吃不完,以示“有余有剩”。晚上守岁,一家人围着一堆柴火,畅叙通宵,对旧年依依惜别。
迎新年:新年第一天,子夜刚过,各家便鸣炮祭神,称出天行;争担第一挑水,称抢银水;老人说鬼怪虎狼,称放快。清晨,小孩给老人敬烟拜年,老人给小孩散糖食或喜钱,互相祝福。早餐多吃汤圆,或吃剩饭菜,忌吃粉条、灰菜、豆芽。饭后或打牌、下棋,或踢毽子、荡秋千,或游山、逛街,全凭自己喜好,娱乐尽兴。
拜年:正月初一不到亲戚家送礼拜年。俗谚:“初一不出门,初二慢慢行,初三四里拜四邻。”春节期间除走亲访友拜年外,不少乡村,特别是城镇,扎龙灯、狮子、彩船、车灯,从初三到十五挨家挨户拜年。主人放鞭炮相迎.并待以烟茶糖食,或以喜钱致谢。
破五:正月初五,商店开始营业,干部、工人上班,农民下地生产,俗称破五。
过小年:正月十四,家庭和机关均聚餐,称过小年,少数地方称过大年。建国前,农村有请神、送童子、逐鼠、送跳蚤、放河灯、喂果树等多种活动。喂果树、放河灯的习俗至今犹存。
闹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有闹元宵、观花灯活动。晚上,龙灯、狮子、彩船、花灯齐出于街道,人们用鞭炮、焰花烧耍龙灯的人。狂欢半夜之后,各种花灯均拆除烧掉,称倒灯。春节活动到此结束。
月节
清明节:建国前,族长于清明这天在祠堂召开合族祭祖会。向列祖列宗跪拜后,族长讲论名伦族风,公布清明会收支,按族规调处族内纠纷。会后人祖茔扫墓、挂青。最后聚餐,称吃清明会。建国后的清明节,不少家庭仍到先辈坟前挂青、扫墓。部分中小学校组织师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栽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名端阳、重五、端节。各家在门上挂菖蒲、陈艾。午餐吃包子、粽子,饮雄黄酒。或找到癞蛤蟆倒吊于屋侧,意在驱毒避邪。县城和沿河部分场镇举行龙舟赛、游泳比赛活动。建国后,县武装部和体委曾在端午节举行过数百人武装泅渡比赛,县体委举办过端午节游泳竞赛。农村因端午正值大忙季节,多改在五月十五过端午,亦称大端午。凡青年夫妇,多选择在大端午回娘家送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名月半节。建国前,各家各户于十四日晚上在中堂供起“信袱”(纸钱),焚香秉烛,迎祖魂回家。也有在十四或十五日晚上泼水饭于十字路口,或请佛教徒办盂兰盆会,俗称赏孤。建国后,乡人仍慎终追远,保留化纸钱祭祖的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农户做糍粑,城镇居民买月饼。也有青年夫妇或未婚女婿到岳丈家送礼贺节的。是夜若皓月临空,合家围坐院中赏月,或吟诗唱歌,或讲故事,兴致满怀。喜庆中秋佳节之俗,今胜于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国时期,家家户户煮曲酒,装至腊月底才烤,称重阳酒,亦用糯米做醪糟,装坛封口,过年才食用。建国后,私人不煮曲酒,做醪糟者亦少,但城镇秋游登高的人越来越多。
游壁山:县城及附近居民有“三月三游壁山”习俗。此俗始于唐,盛于明清,旨在纪念唐宰相郑畋、南宋“开国将军团练使”向俭、明监察御史向种、通判向阁等历史名人。建国后废止。自踟年代起,以春游形式渐次恢复游山活动。
红军入川纪念日: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人川,进入县北两河口,开辟了以通江城为首府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建国后,全县人民每逢12月18日,以开座谈会、祭扫烈士墓、参观军史陈列馆等多种形式纪念红军的丰功伟绩,发扬红军的创业精神。1982年12月18日,达县地区“红四方面军入川五十周年纪念会”在诺江镇召开,到会老红军、根据地各县代表及县城机关干部1000余人,盛况空前。